谈对校本课程开发若干问题的认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695410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2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对校本课程开发若干问题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谈对校本课程开发若干问题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谈对校本课程开发若干问题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 对 校 本 课 程 开 发若 干 问 题 的 认 识张建芳 校 本 课 程 的 由 来 校 本 课 程 是 现 代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下 的 产 物 。 现 代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在 强 调 规 范 性 和 统 一 性 的 同 时 ,难 以 顾 及 学 校 教 育 中 的 灵 活 性 和 具 体 性 。 在 现 代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建 立 并 完 善 的 过 程 中 , 许 多学 校 就 开 始 尝 试 自 行 开 发 课 程 来 弥 补 政 府 规 定 课 程的 缺 憾 。 新 中 国 在 五 、 六 十 年 代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中 已经 尝 试 鼓 励 学 校 进 行 适 度 的 课 程 开 发 。 新 一 轮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了 学 校 自 主 开 发课 程 的 要 求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的 国 际 趋 势 无 论 发 达 国 家 还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 都 在 国 家 课 程贯 彻 过 程 中 , 允 许 一 定 比 例 的 校 本 课 程 。 无 论 是 在 岗 教 师 还 是 未 来 的 教 师 , 都 要 掌 握 校 本课 程 开 发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 越 来 越 认 识 到 , 国 家 课 程 与 校 本 课 程 是 两 种 对 应的 课 程 形 式 , 互 为 支 持 , 互 为 补 充 , 缺 一 不 可 。 我 国 “ 校 本 课 程 ” 发 展 的 新 趋 势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是 指 向 未 来 , 为 学 生 的 明 天 做 好 准 备 ; 校 本 课 程 内 容 将 更 加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 回 归 学 生 的 生 活世 界 ; 校 本 课 程 将 更 加 体 现 区 域 性 文 化 、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 校 本 课 程 将 在 学 校 课 程 结 构 中 所 占 比 例 将 会 有 一定 程 度 的 增 加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将 可 能 成 为 21世 纪 我 国 课 程 改 革的 重 大 指 点 问 题 。 腾 出 一 个 空 间 , 让 学 生 自 己 往 前 走 。 搭 建 一 个 平 台 ,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锻 炼 。 创 造 一 个 机 遇 ,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把 握 。 设 立 一 个 冲 突 ,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讨 论 , 解 决 一 个 问 题 ,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找 答 案 。 选 择 一 个 题 目 ,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探 究 。校 本 课 程 的 案 例嘉兴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理 念 综 合 实 践 课 程 与 德 育 教 育 校 本 课 程 相 结 合 2、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1、 校 本 课 程 的 含 义3、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基 本 程 序4、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中 的 误 区 问 题5、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需 要 认 识 的 几 个 问 题6、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7、 校 本 课 程 与 教 师 的 专 业 发 展 校 本 课 程 又 被 称 为 学 校 本 位 课 程 、 学 校 自 编 课 程 、 “ 学 校 课程 ” 。 校 本 课 程 含 义一 、 校 本 课 程 的 界 定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类型。校 本 课 程 指 的 是 由 学 生 所 在 学 校 的 教 师 编 制 、 实 施 和 评 价 的课 程 。 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和研究单位组织、指导, 课程的开发者为学校教师。校 本 课 程 含 义课程资源利用:学校内外部的各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如师资、硬件设施、社区资源、文化传统等。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基于现有课程资源的、办学模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开发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范畴中的概念; 学校课程是课程管理范畴中的概念;校 本 课 程 含 义学校课程是指从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管理、开发和实施,它既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也包括对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管理与实施。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亦被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主要特征包括: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强迫性)。校 本 课 程 含 义国家课程 : 教师充当实施者; 校本课程 : 教师充当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校 本 课 程 含 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更多是重建学校制度文化,满足不同学校的需要,形成学校特色。 地方课程是一种“政治”范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是地方课程规划的主体。校 本 课 程 含 义地方课程是一种“管理”范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具有管理课程的权利。包括:课程规划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管理、课程开发的管理。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一种“地理”范畴。课程的地域性、区域性;但其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地方背景。地方课程是一种“技术”范畴。地方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地方课程立应足于地方开发。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现状。校 本 课 程 含 义 体 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价值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共同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可以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也可以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动,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校 本 课 程 含 义4、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经验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国家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校 本 课 程 含 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校 本 课 程 含 义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校 本 课 程 含 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区别: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校 本 课 程 含 义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施“三级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校 本 课 程 含 义现状: 热衷于校本课程开发,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同,有的干脆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隔离开来。 校 本 课 程 开 发二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必要性): 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弥补国家课程的开发 的不足;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 的学校发展需求;形成基于现有课程资源 的办学模式。 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 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满足学生存在发 展的需要。 1、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定课程主题。 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农村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地方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校 本 课 程 开 发 2、课程设置和开发要有地方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实用性 2、发展性 3、全面性 4、主体性 5、基础性( 一 )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策 略 1、实用性: 一是校本课程必须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出经济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校本课程要与本校的主干课程和教育教学条件相适应,以便使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校 本 课 程 开 发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无法体现学生的实用性;通过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实现乡土教育和职业教育 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途径;通过校本课程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可以为无法升学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准备。 2、发展性: 要充分分析和预测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发展的潜力,使校本课程在一段时间内不至于落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而不应过多在乎学生某些细枝末节知识掌握的多少。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校本课程就是要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3、全面性: 这里提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学生平均发展,而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后,达到学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以“扬长”而不是“补短”为目标。保证学生达到基本国家课程的目标,不应当是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4、基础性: 校本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校本课程应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和综合为目的。如果把校本课程当作学科课程的拔高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5、主体性: (1)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 (2)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需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 (3)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校本课程就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 校本课程的基础是生活,通过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关注社会、关注学校、关注自我,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课程既要有主干也要融合综合知识。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文化知识的综合,又指专业知识的综合;既指专业技能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 4、注重过程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并重。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开放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校 本 课 程 开 发 5、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民主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用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来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和团队活动结合。校 本 课 程 开 发理念: 学校可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几种模式小学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开发出一些显性的校本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型的校本课程。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初步开发的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结合农村学校特点设置农科技校本课程,并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令性领域得以融合。如粮食知多少、春蚕丰产饲养管理的研究、小甲鱼互咬原因的探究等多个主题,实践活动方式包括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调查和访问养殖专业户、体验生产劳动和养殖过程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进行成果展示等。初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学科拓展性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实施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初中以拓展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的内涵,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途径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二 )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1、校本课程门类显性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隐性课程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校园环境、校园文化。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 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校 本 课 程 开 发2、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维度主题式:现象、事件、物品等 例:“羊毛衫”:羊的特性、羊的饲养与生态、羊毛衫的加工与销售、羊毛衫的款式与选购领域式:各个科学文化领域 例:“书法艺术”:汉字与书法、书法家传略、书法风格、书法意蕴、书法练习。区域式:区域地理、文化、社会等 例:“我的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人情故事、 家乡的现在和未来、我与我的家乡。 校 本 课 程 开 发内容组织逻辑程序和心理程序 校本教材一方面要按照内容系统本身内在逻辑顺序来组织,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认识方面的客观规律来安排。 前者是校本教材的逻辑程序,后者是校本教材的心理程序。校本教材的组织要循序渐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难点:是指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理解的内容。校本教材内容的衔接和渗透。 要处理要同一校本课程在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各年级段、各年级教材的递进和配合。 加强邻近学科内容的衔接,学科知识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教学时间,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校 本 课 程 开 发3、校本课程教材排列形式的维度 直 线 式 与 螺 旋 式 直线式:所涉及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各个教学阶段前后一贯排列,没有循环往复和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一次性实施的课程。 “9 611与我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螺旋式:所涉及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采取在各个教学阶段逐步加深和扩大的方式排列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连续实施的课程。 “青春期里的故事”:在初中三年连续设置。 在实际的编制校本教材的工作中,编写人员往往是不同程度地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专 题 式 和 探 究 式 目 标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主 体 意 识 和 研 究 能 力 。 专题式:指一本校本教材或校本教材的某一部分,以生产实际、科学技术、人文领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等为题材,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把所牵涉到的主要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依次组织到各个专题中去,并在各个教学阶段有一定的要求。 封 闭 式 与 开 放 式 封闭式:教师设计完整,无需学生进一步充实 开放式:教师仅仅提出框架或意图,师生共同充实具体内容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专 题 式 和 探 究 式 目 标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主 体 意 识 和 研 究 能 力 探究式:指校本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从学科领域到现实中的事件、现象和情景,向学生展示一个个案例、专题或课程,呈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学习、研究的内容是广域的。可以涉及传统学科和新型学科;也可以偏重认知领域,也可以是偏重实践活动的。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校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校本教材的科学编制二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校本教材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编制人员往往是不同程度地把以上几种方式有机地进行组合 ,在培养学生打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校 本 课 程 开 发4、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课 程 引 入 如引入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他校开发的课程项目等; 课 程 选 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课 程 整 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整合。 课 程 创 新 如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 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会活动专题。 课 程 改 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等。 校 本 课 程 开 发5、校本课程实施上设计维度 必 修 与 选 修必修:培养和发展学生共同的素养 “我与我们”:我与自我、我与家人、我与伙伴、我与师长、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世界(伦理道德、处世原则、交往礼仪、风土人情等)。选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围棋天地”:围棋由来、围棋规则、围棋技巧、棋局评析、围棋意境、围棋传播 活 动 与 课 堂活动: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实施课程。课堂:基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校 本 课 程 开 发6、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维度 1、 科 学 素 养 类 : 如 环 境 与 资 源 、 生 命 科 学 、 学 习 策 略 、 计 算 机 应 用 、创 造 技 术 、 医 学 初 步 、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 广 告 制 作 、 物 理 定 律 与 研 究 方法 、 新 能 源 等 。 2、 人 文 素 养 类 : 如 美 学 初 步 、 逻 辑 学 基 础 、 法 制 教 育 、 西 方 政 治 体制 评 价 、 科 技 发 展 史 、 中 国 文 化 选 讲 、 文 学 欣 赏 、 新 闻 采 访 气 写 作 、演 讲 与 辩 论 、 地 方 文 化 等 。 3、 身 心 健 康 类 : 如 心 理 辅 导 、 男 排 、 女 排 、 男 足 、 女 足 、 男 篮 、 女篮 、 乒 乓 球 、 武 术 、 围 棋 、 旱 冰 等 。 4、 生 活 职 业 技 能 类 : 如 铜 管 乐 、 民 乐 、 声 乐 、 摄 影 、 书 法 、 实 用 美术 、 国 画 、 制 图 、 舞 蹈 、 烹 任 、 插 花 艺 术 、 科 学 栽 培 等 。 5、 学 科 拓 展 延 伸 类 : 如 语 文 课 中 的 宋 词 赏 折 , 外 语 中 的 英 语 会 话 、英 语 阅 读 、 科 技 英 语 , 化 学 学 科 中 的 生 活 与 化 学 等 。 此 外 , 根 据 空 间 分 布 , 可 分 为 校 内 课 程 资 源 和 校 外 课 程 资 源 ; 根据 资 源 功 能 分 为 素 材 性 资 源 和 条 件 性 资 源 。 等 等 校 本 课 程 开 发7、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模式 目标模式 动态模式 过程模式 环境模式 目 标 模 式 目 标 内 容 方 法 评 价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动 态 模 式 目 标 评 价 内 容 方 法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过 程 模 式 注 重 目 标 , 更 注 重 过 程 。 强 调 过 程 的 内 在 价 值 。 举 例 请 学 生 完 成 一 次 植 树 的 设 计 方 案 。 要 求 : 1、 总 共 种 植 4 棵 树 。 2、 4 棵 树 之 间 的 距 离 两 两 相 等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环 境 模 式 环 境 评 价 目 标 方 法 内 容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开 发 程 序三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基 本 程 序 1、 建 立 领 导 机 构 。 2、 进 行 前 期 论 证 。 3、 要 开 展 培 训 ( 师 资 、 学 生 、 家 长 ) 。 4、 确 定 题 目 , 搜 集 资 料 。 5、 撰 写 课 程 纲 要 。 6、 综 合 分 析 , 分 成 类 别 。 7、 教 师 开 题 , 学 生 选 择 。 8、 校 本 课 程 的 评 价 。 附 .学 校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方 案 ( 样 本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误 区四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中 的 误 区 问 题 2、开发操作上注重校本教材编写,忽视校本课程管理研究。 1、开发理念上注重学校特色办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3、开发呈现方式上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5、把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相混合。 4、开发门类上注重乡土学科化,忽视综合实践活动。 校 本 开 发 认 识 问 题五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需 要 认 识 的 几 个 问 题 2、校本课程开发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进行吗?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教材吗?纲 要 式 、 方 案 式 、 活 页 式 、 讲 义 式 、 文 本 式 注 : 教 材 、 教 师 用 书 、 辅 导 材 料 、 练 习 册 等 未 必 一 应 俱 全 ,甚 至 不 必 编 写 教 材 。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不 仅 仅 是 学 校 内 部 开 发 , 更 重要 的 是 合 作 开 发 , 校 本 课 程 合 作 开 发 的 途 径 包 括校 际 合 作 、 专 家 与 学 校 合 作 、 研 究 机 构 与 学 校 合作 、 教 育 机 构 与 学 校 合 作 、 领 导 与 教 师 合 作 等 。 校 本 开 发 认 识 问 题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和选修课吗? 校 本 课 程 是 对 原 来 活 动 课 和 选 修 课 的 继承 、 改 造 、 规 范 和 发 展 , 更 具 有 课 程 意 识 。 校 本 课 程 可 以 选 修 也 可 以 必 修 。 课 程 纲 要 一 般 项 目 : 包 括 主 讲 教 师 、 教 学 材 料 、 课 程类 型 、 授 课 时 间 和 授 课 对 象 等 内 容 。 4、校本课程开发是否一定要撰写课程纲要? 校 本 开 发 认 识 问 题具 体 内 容 包 括 : (1)课 程 目 标 的 陈 述 (如 全 面 、 恰 当 、 清 晰 地 阐 述 课 程 涉 及 的目 标 与 学 习 水 平 ); (2)课 程 内 容 或 活 动 安 排 (要 求 突 出 重 点 , 按 从 易 到 难 的 顺序 排 列 , 涉 及 选 择 什 么 样 的 内 容 以 及 怎 样 组 织 这 些 内 容 , 或 安 排 什 么 样的 活 动 , 处 理 好 均 衡 与 连 续 的 关 系 ); (3)课 程 实 施 (包 括 方 法 、 组 织 形 式 、 课 时 安 排 、 场 地 、 设 备 、班 级 规 模 等 ); (4)课 程 评 价 (主 要 是 对 学 生 学 业 成 绩 的 评 定 , 涉 及 评 定 方 式 、记 分 方 式 、 成 绩 来 源 等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六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 2、校本课程的试验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 是 校 本 课 程 正 式 采 用 前 对 课 程 本 身 的 评 价 , 由 学 科和 校 本 课 程 方 面 专 家 实 施 。 包 括 对 校 本 课 程 目 标 、 教 学目 标 、 课 程 的 构 成 要 素 、 课 程 呈 现 形 式 、 课 程 内 容 组 织等 诸 方 面 。 事 实 证 明 : 及 时 发 现 问 题 并 补 充 修 订 , 能 产 生 最 大效 益 。( 一 )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内 容 ( 1) “ 实 验 试 验 ” 阶 段 。 ( 2) 小 规 模 试 验 阶 段 。 ( 3) 现 场 试 验 阶 段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 ( 1) 日 课 表 形 式 3、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是 指 安 排 校 本 课 程 在 课 时 总 数 中 所 占 的 比 例 以 及校 本 课 程 时 间 安 排 的 位 置 。 ( 以 课 时 为 单 位 ) 好 处 : 比 较 符 合 我 们 课 时 时 间 安 排 习 惯 。 缺 点 : 缺 乏 性 , 使 校 本 课 程 支 离 破 碎 , 制 约 了 教 师 在 安 排 和 使 用 校 本 课 程 时 间 的 灵 活 性 。 ( 2) 完 整 日 形 式 ( 以 半 天 或 一 天 为 单 位 安 排 校 本 课 程 教 学 时 间 的 形 式 ) 。 优 点 : 可 以 使 个 人 、 小 组 或 班 级 灵 活 掌 握 时 间 ; 强 调 了 教 师 掌 握 校 本 课 程 灵 活 性 , 并 使 教 师 有 时间 可 组 织 需 要 临 时 的 活 动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 二 ) 、 校 本 课 程 教 学 2、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学习知识为的教学方法。角 色 扮 演 、 模 拟 等 3、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讲 座 、 讨 论 、 视 听 等社 区 活 动 、 小 组 调 查 等 独 立 研 究 、 共 同 研 讨 等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 三 ) 、 校 本 课 程 评 价 1、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 校 本 课 程 的 整 体 评 价 -对 校 本 课 程 的 局 部 评 价( 1) 对 课 程 目 标 的 评 价 ;( 2) 对 课 程 组 织 的 评 价 ;( 3) 对 课 程 实 施 的 评 价 ;( 4) 对 课 程 评 价 的 评 价 ;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和 管 理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学 生 学 习 评 价 理 念 -学 生 学 习 评 价 的 方 法( 1) 立 足 于 每 一 个 学 生 的 发 展 ;( 2) 立 足 于 学 生 的 自 我 认 识 和 反 思 ;( 3) 立 足 于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4) 立 足 于 教 师 指 导 的 改 善 。( 1) 自 我 评 价 ;( 2) 相 互 评 价 ;( 3) 表 现 性 评 价 ;( 4) 档 案 袋 评 价 。 教 师 专 业 发 展七 、 校 本 课 程 与 教 师 的 专 业 发 展 1、校本课程开发包含着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 成 才 动 力 的 激 发 ;( 2) 科 学 课 程 观 建 立 ;( 3) 课 程 开 发 能 力 的 增 强 ;( 4) 合 作 精 神 的 培 养 ;( 5) 行 动 研 究 能 力 的 获 得 ;( 6) 专 业 形 象 的 提 升 。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1) 教 师 参 与 课 程 开 发 要 转 换 角 色 ;( 2) 要 具 有 开 发 课 程 的 基 本 技 能 和 扎 实 的 专业 知 识 ;( 3) 需 要 有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和 教 育 素 质 ;( 4) 需 要 有 广 博 深 厚 的 文 化 素 养 。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类型个 别 教 师参 与 部 分 教 师参 与 全 体 教 师参 与选 择 已 有 课 程 *改 编 已 有 课 程开 发 全 新 课 程 * 校 本 课 程没 有 最 好 的 课 程 , 只 有 更 好 的 课 程 。让 我 和 你 一 起 做 得 更 好 ! 有 关 内 容 请 访 问 :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网 http:/ 站 投 稿 和 新 课 程 实 验 杂 志 邮 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