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0602184 上传时间:2021-04-0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 四 、 五课 ) 唯物辩证法 ( 七 、 八 、 九 、 十课 ) 第三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六课 ) 社会历史观 ( 第十一课 ) 价值观 、 人生观 ( 第十二课 )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二单元 第四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实践和认识 , 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必修 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 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 1 2 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 ? (重、难点) 学习目标: (重点) 3 实践不认识辩证关系 原理 及 方法论 (重点)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 以人为主体 ,以 客观事物为对象 的 物质性 活动 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 主体:人( 丌是动物 ) 对象: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 丌包括主观世界 )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改造( 丌是认识 ) 性质: 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活动 。 两 层 意 思 判断: 下列哪些属亍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工人做工。 3、学生认真学习。 4、 “争论基因编辑儿童”。 5、 FAST已经发现了 50多颗脉冲星,探索宇宙运行的规 律。 6、“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 7、狗用嘴接住飞盘 8、人训练狗接飞盘 探究一: “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 问题 1: 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不是实践活动? 建设港珠澳大桥需要 哪些条件? 这些条件从性质上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2、实践的特征 人 自然条件、 各种建筑材料 工具、设备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具有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 客观事物 及其 运动规律 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要素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问题 2: 建设港珠澳大桥与燕子筑巢有何 本质 不同 ?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能动性 燕子筑巢是 本能 的活动,建设港珠澳大桥是 有目的、 有意识 的活动。 改造 自然界 的实践中 表 现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改造 社会 的过程中 探究一: “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2、实践的特征 问题 3: 港珠澳大桥 是 一人之功 还是 全体工作人员 的共 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社性会: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而 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 历史性: 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探究一: “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2、实践的特征 问题 3: 如果把时间 往前追溯 50年 , 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 吗?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 是客观的 实践 过程及结果 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 实践是人 有目的、有意识 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人 是 社会关系中 的人 受 历史条件 的制约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2、实践的特征 主 观 见 之 于 客 观 判断正误 1、 实践即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 活动。 2、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不存在 盲目的实践。 3、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存在单个人的 实践活动。 实践既连着主观,又连着客观, 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的实践。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存在的。 及时巩固 1、除了人脸识别技术以外,动物脸部识别作为 生物识别技术的一个分支,也在悄然升起,这 里的“识别”展现了实践的哪一特点( ) A、实践历史性 B、能动性 C、客观 物质 性 D、直接现实性 及时巩固 2、 2018年 10月 24日,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港 珠澳大桥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不同的地区 合作提供;每一项工作都是由各方精诚合作、 共同努力完成。这主要表明( )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直 接现实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在当代,主要表现在社会各方面的 改革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 自然 的 生产实践 变革 社会的 实践 科学 实验 自然科学实验 (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 社会科学实验 (如改革试点等 )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 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 阶级斗争 一、 实践的 含义 及其 特点 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乙:“不下水怎么会 游泳 ?” 请你评一评:孰是孰非?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从何而来 ? 认识到何处去 ? 认识为何能发展 ? 认识由何检验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能动的 反映。 认识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 。 正确反映 真理 错误反映 谬误 意识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 反映。 认识论范畴,与 “ 实践 ”相对应 唯物论范畴,与 “ 物质 ”相对应 如实反映 歪曲反映 正确意识 错误意识 主 观 世 界 简要区分: 认识 和 意识 主体:人 客体:客观存在的事物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 吞服 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 去知觉, 终于认识 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思考:这说明实践和认识有什么关系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二: 特别提醒: 认识的 来源 认识的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 途径 有 两条: 一是 参加实践,这就是 直接经验 ; 二是 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 间接经验 。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 物。 实践 是 认识的 唯一来源 ,但 丌是唯一途径 。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秀才丌出门,全知天下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丌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丌登高山,丌知天之高; 判断:下列属亍 直接经验 还是 间接经验 :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的成语、俗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不打不相识。 探究三: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 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 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如何推动?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断产生 新问题 和 新要求 实践的发展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 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自己判断和理解能力 推 动 认 识 不 断 深 化 古时候,河北沧州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倒塌,庙前一 对石兽滚落河中。几十年后,人们重修寺庙需要打捞石兽, 但从何处打捞却意见不一。 一种 意见认为,应从石兽滚落地 方打捞,因为石兽很重,水流不能把它冲走; 一种意见 认为, 应从何的下游打捞,因为天长日久,石兽被逐渐冲到下游; 一种意见认为 应从石兽滚落上游打捞,因为河水冲击石兽时, 会形成一个漩涡,河水冲走石兽面前下方的泥沙,日积月累 出现大坑,石兽就向前倾斜滚动,几十年后便逆流而上了。 三种意见各有其理,你同意哪种意见?到底哪个意见是 正确的? 结果是:人们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能检验上述三个意见的正确性?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探究四: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观认识和认识 的对象都不能充 当标准。 客观事物 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结果)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准 实践 (主观见之于客观)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 指 导 实践 获得 实践结果 改造 客观世界 实践如何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俗语 1、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2、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真金不怕火炼 . 我们认识月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21世纪将有更宏伟的计划 长久性的驻扎月球。 21世纪我国开始实施庞大的 月亮探测计划 ,这一庞 大的计划主要 3大步,分别是“探”、“登”、“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五: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思考:所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双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哪些名言体现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4)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和归宿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以致用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吃一堑,长一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哪一方面内容? 目的 来源 动力 动力 来源 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 (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 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 (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中国航天工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航天工程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 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为探月工 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近五年来 ,“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 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 , 中国航天工程在飞向太空的 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 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 程管理模式和方法; 突破了一大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证明了 我国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 举措 是科学的 。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 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 提供了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以致用: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及 其特点 实践是认 识的 基础 来源 目的 、 归宿 动力 检验 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本框知识梳理 实践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下列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改革 思考 科学实验 蜜蜂采蜜 A B C D 当堂检测 2019年 4月 10日,人类有史以来捕获的首张黑 洞照片公之于世,完美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 预言。 据此回答 2 3题。 2、 这离不开各国科研人员数十年的观测和技 术理论的不断积累。这表明 (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意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A B C D 3、 爱因斯坦又说对了!除了引力透镜效应、 弱等效原理、引力波,他提出的黑洞预言 如今也被天文学家借助“事件视界望远镜” 拍摄到的照片所证实。这让人不禁感叹: 他真是一个从未来世界穿越而来的天才物 理学家。由此可见( ) 科学家的预言可以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思想的高度影响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天才的认识活动更具有直接现实性 现代科技能够提升人们探究世界的能力 A. B. C. D. 4、下图漫画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 胎死腹中的策略 )启示我们( ) 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也是宝贵的财富 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最可靠 如果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高于认识 A B C D 5、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诗人汪国真的名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强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 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下面与该名句所蕴含的 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 “生命原本全是空格,需要你一样样填满。”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 坚实的土地。” A B C D 优化设计基础巩固 1、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 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能动性 C 2、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 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 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 迹。”“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 ( )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 日益恶化,环保问题频出。人们越来越深 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 部。这说明( )。 A: 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C 4、 C 5、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但“独学而无友 ,则 孤陋而寡闻” (礼记 学记 )。因此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 ) 把学习与实践统一起来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习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A. B. C. D. D 6、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 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7、 A 8、 在科学发现中,常有灵感的作用。阿基米德发现浮 力定律,是从洗澡中得到启示;鲁班发明锯子,是由 于一次被野草划破手指而得到启发。这说明 认识来源于人们的灵感 灵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灵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 A、 B、 C、 D、 C C 9、 10、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 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 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 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参考答案: ( 1)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 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 的绘制日益精准。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 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 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优化设计能力提升 1、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 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有 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否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 B、 C、 D、 C 2、 C 3、 B 4、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 免疫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 佑。他们的研究团队,经过 20年的临床试验, 揭示了癌细胞如何欺骗人体免疫系统恶意增殖 的原理,从而发现了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 法。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A B C D A 5、 2018年 8月 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 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决定自 2019年 1月 1日起 施行,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 5000元,并提出了一部分 减税政策。自 1980年将个税起征点确定为 800元 /月后,先后 4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个税起征点,分别是 2006年提高到 1600元 /月, 2008年提高到 2000元 /月, 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 3500元 /月。平均工资在不断上涨,当个税起征点不适应社会发 展状况时就需要上调,才能减少中低收入者的压力,增加这部分 人到手的实际收入。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的。 6、走过改革开放 40周年,迎来新中国 70华诞, 历史再次刻印下时间的坐标。回首这 40年,中 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 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在奋进中书写了精彩答卷,这是亿万人民 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今日中国之势, 我们仍需以梦为马、敢闯敢干,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 绩向祖国 70华诞献礼。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特点”的。 【答案】( 1)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 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今日中国, 仍需以梦为马、敢闯敢干,贯彻落实党 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 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40年的 辉煌成就是亿万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 进的结果。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走 过改革开放 40周年,迎来新中国 70华诞, 中国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