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0601408 上传时间:2021-04-02 格式:DOC 页数:130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新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新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建议 四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 无暇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波澜壮阔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入:讲故事,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齐读课题。二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 ,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荡漾 扩散 ”两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要求读正确、读流畅。三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澜ln 瑕xi 攀pn 峦lun 泰ti 骆lu驼tu 罗lu 障zhng 兀w 绵min四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五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玩赏 无暇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波澜壮阔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翡翠 凉爽六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七教师过渡,学生默读全文。八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总分总”的特点。九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澜 攀(两个木,两个叉,大字下面用手抓) 泰 驼 ;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瑕( ) 峦( ) 泰( )暇( ) 恋( ) 秦( )驼( ) 障( ) 绵( )鸵( ) 嶂( ) 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教学难点:1.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2.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教学准备:卡片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简单导入,学生整体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总分总”的特点。二教师过渡:第1段总起,第2、3段分述,第4段总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章结构方式。总起和总结是概括地写,分述部分则是具体的写。哪一段具体写了漓江的水?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三学生1个人朗读,教师纠错;学生2个人朗读,其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画出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四学生表述,教师拎出关键的句子,训练学生朗读(个人读、配乐齐读)。五教师引导学生缩小语义,概括水的特点;教师引读,学生伸展语义,感受具体地写;小结方法:排比。六教师提问:桂林漓江的水配得上“甲天下”的美誉吗?学生联系文段首句说理,教师相机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发现其所用的方法:比较。七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补读文段,感受文段在表达上的特点: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八教师运用课件帮助学生小结:第2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漓江之水甲天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水静、清、绿的特点。九教师过渡:文章第3自然段,具体写桂林的山。在写法上,和第2段非常相似,听老师读一读,读完之后,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体会的相同之处。十 学生倾听,表述自己所体会到的相同点,教师点拨学生具体地举例子说明,并提示其体会到连续比喻的特点。十一教师提示学生照样子总结文段表达的特点:第3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桂林之山甲天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山奇、秀、险的特点。十二教师过渡: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很有特点。咱们来对一对山水的特色。漓江的水,静;漓江的水,清;漓江的水,绿;漓江的水,静、清、绿。引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十三教师讲述:这一段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景色就更美了。学生在音乐生中,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十四教师小结:(1)课文的写法很有特点,值得学习;(2)播放九寨之水的画面,学生仿写。板书设计: 甲 天 下 比较 水:静 清 绿 排比1 桂林山水 比喻 山:奇 秀 险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石钟乳 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二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3段,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乎 调子 ”一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8,要求读正确、读流畅。三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浙zh 桐tng 簇c 浓nng 臀tn 稍sho额 擦c 蜿wn蜒yn 乳r 据j源yun四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五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石钟乳 突兀森郁六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训练两位学生逐次朗读课文1-3::(1)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2)弄清1-3写了什么,品析写溪流的句子:修辞、用词特点、音韵节奏、衬托心情。七教师过渡: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依次写了什么?学生默读全文4-8,思考问题。八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九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簇 臀 额 擦 蜿 蜒 乳 据;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浙( ) 稍( ) 蜒( )渐( ) 梢( ) 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2.学习课文的表达,积累语言。教学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序化的表达与具体的表达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简单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年所写的这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屏幕上有一些词和词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二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如果让你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你会怎么说?三学生表述,教师引导学生序化表达,反复训练。四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下,流畅地表达: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五教师演示课件讲述:很显然,金华的双龙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外洞,二是孔隙,三是内洞,外洞和内洞通过孔隙连通。这三个部分,各有特点。我们依次来看一看。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六学生个人朗读第4自然段,教师:(1)纠读;(2)引导缩减语义,概括特点;(3)引导联系文本,伸展语义,点出方法:打比方、列数字。(4)组织齐读。七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却很窄。仔细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你感觉到窄了吗?八学生表述,伸展语义,感受具体的表达,训练学生思维(以船小突出窄,以绳子拉船进洞突出窄,以船速之慢突出窄,以贴字突出窄,以自我感受突出窄),教师要择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1)为什么只能用绳子慢慢拉船?(2)“贴”用得好不好?(3)指导学生朗读“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反馈是否明白了这一段无处不是在体现窄小。九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窄,这两处的特点都很单一,内洞的特点就多了,自由读一读6、7自然段,要仔细读,你感受到哪些特点?十学生联系文本进行表述,教师:(1)训练其有根有据地说话;(2)相机训练学生想象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用连续比喻说一段话;(3)体会“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意思。十一教师小结:(1)咱们刚才说得很多,有点儿杂乱,但叶圣陶先生写内洞的特点写得很有序,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使叙述变得有序的关键词吗?(2)解决泡泡,反馈学情。十二教师总结:(1)学生观看录像;(2)根据板书,抓住特点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板书设计:2记金华的双龙洞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窄 黑、宽广、景观多首先其次3 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 盛开 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缎dun 涧jin 俯f蹄t 溅jin 延yn 鞍n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锦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绵延 马鞍 高耸 透射寂静 增添 细碎柔嫩 绚烂 白皑皑 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 峭壁断崖 银链 鳞光 绚烂 无边繁花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7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仔细地读,解决问题(2),教师组织学生依次交流: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子伸展语义,教师相机挑选出比喻句和排比句指导朗读并分析写具体的方法。10学生借助课件帮助小结所学: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来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按游览顺序写的。11教师小结:(1)理解反问句,抄写好的句子;(2)积累词语练习:。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走,我们春游去教学目标:1、扩大口语交际的面2、提升口语交际的质。教学重点:听、说、写三结合,制定一个春游方案教学难点:在评议互动中,提升说话的水平教学创新点:尝试运用“创设情境、角色转换、案例示范、师生评议”等策略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这个单元咱们学习的四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写的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说:敬亭山,洞庭湖,江南还有谁能列举啊?学生列举。2教师过渡:刚才咱们列举的这些美景都离咱们很远,其实咱们身边就有美丽的风景,咱们来看一看播放新农村公园swf图片展播。3教师过渡:留意没有,这是哪里的风景啊?咱们这节课要说的话题,就和这个地方有关系!老师想组织自己班里的学生明天(星期六)来学校集合之后到新农村春游,如果你就是老师,你怎么跟学生发通知呢?说一句话就行!4组织生生交际:引导学生把称呼、时间、地点说清楚。5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评价第一轮交际的表现,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都按时来到学校集合了,可是来的就是36个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就这样去春游,行不行?再提一点什么要求吧!6组织生生交际:引导学生把防暑寒、防渴饿的要求说清楚。7教师评价学生第二轮交际的表现,引用新闻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老师也想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他把全班分成了12个小组让你们在出发之前商量一下,自己的这个小组准备开展什么活动?8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汇报自己小组开展的活动。9教师总结:(1)春游计划各项要素:地点 出发时间 要求 活动项目 。(2)学生小练笔(用书信格式写),并反馈。板书设计:春游计划地点 出发时间 要求 活动项目 习作:观察校园里的一处景物教学目标: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作文 引导观察,指导表达,让学生围绕特点,写具体。 在评讲中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用好词,写佳句,有顺序)教学重点:引导观察,指导表达,让学生围绕特点,写具体。教学难点: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作文教学创新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导入:我们校园里,有很多景点,同学们虽然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但不一定留意了。现在,老师播放一组校园景点的图片,你仔细数数看,看老师播放了几处景点?2学生反馈观看的仔细度,教师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话。3教师引导学生挑选自己愿意去观察的景点:如果老师让你去观察一处景点,你想去观察哪一处?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一处景点,我们总是要通过眼睛和大脑抓住它的特点来。在观察中,抓出事物的特点,我们的两篇课文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写桂林的水,作者抓出三个特点,分别是;写桂林的山,作者又抓出三个特点,分别是;写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给每处景点都抓出一个特点:外洞;孔隙;内洞。抓住事物的特点,并不复杂几个字几个词,足矣!同学们,咱们去观察景物,主要的任务是什么?5学生表述,教师教会学生对于一处景点,如果整体把握不了,要能分角度观察它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日记本上制作观察记录卡,比如:特点:_ _ _ 6教师小结:(1)观察得越仔细,特点抓得就会越准确一定要做好这个观察记录,能不能做好呢?(2)按观察对象分组列队,强调观察纪律,外出观察记录。(3)集合,整理观察记录,布置作业:写作文底稿,检查观察记录逐个解散。7教师批改作文底稿,选出一篇组织评议,引导学生:(1)用好词,写佳句,有顺序特别注意运用例文与课文,指导学生写一个好的开头。(2)修改一到二处毛病。8学生修改各自习作底稿,上交,教师批改评级。第二课时我的发现:排比句1教师简单导入,请几位学生朗读例句。2学生齐读,说一说这一组句子使用的方法(排比)及自己所发现的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读小林的话,小结排比的特点:三个相同句式形成的一组句子。4教师过渡:小东比小林的发现更丰富,读一读小东的话,看看他又有什么发现?5学生齐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课文中检索排比句,批注。6学生赛读自己发现的两处排比句,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教师小结:(1)读起来像诗词一样美;(2)把事物的特点写得更具体。8教师组织词语盘点拼写考查。日积月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1教师导入: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里边,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我们一起来背一背。2教师过渡:这三首诗词里边,各有两句诗是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的你能发现吗?3学生表述,批注,跳读。4教师过渡: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数不胜数。诗句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就是“诗中有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景的诗句,必须要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课本16页的日积月累里边就有5句写自然风光的诗,跟老师读,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要在头脑里形成画面。5教师教读。6邀请中下生接龙读,教师逐句纠读。7教师组合纠读学生发生过读音错误的字、词。8再次邀请中下学生接龙读,反馈是否真正读正确了。9学生自由读,背诵。10 学生根据画面背诗句,反馈是否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11 学生默写诗句,教师要重点督促8个中下生认真准备、认真默写。12 教师组织学生批改,纠错(错字一律不间隔地写一行)。宽带网:搜集五岳、五湖的资料1组织学生默读17页的图文,弄清楚五岳、五湖所指。2与学生探讨查找信息的方式:(1)上网使用百度搜索,复制、粘贴;(2)上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作摘录。 3提出粘贴和摘录的要求:一幅图片,一段介绍(简短、简单、小学生能读懂),均匀分布,能上网的学生办电子报,发给老师,不能上网的学生请办一份纸质的手抄报。4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电子报的搜集。5教师组织交流(事先约定几个比较好的学生与全班学生互动交流),宣布评比结果之后,评点一份不符合要求的报纸(主要是提醒学生注意,选取的文字部分要让小学生可读)。4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独坐敬亭山一、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二、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三、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四、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五、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六、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七、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八、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九、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十、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孤独只有望洞庭一、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二、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诗人:唐 刘禹锡三、教师过渡: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四、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五、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六、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七、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八、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4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孤独 望洞庭 愉快忆江南一、 教师导入: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二、学生表述,教师讲述: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三、请一位学生读:(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四、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理解一字,领悟一句。五、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六、教师小结: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七、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八、学生笔记,背诵。九、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十、 教师小结:(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2)笔记;板书设计:忆江南风景旧曾谙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5*万年牢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5.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教学重点: 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万年牢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a.为什么叫万年牢?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四.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板书设计: 5*万年牢万年牢的产品质量: 工艺高、质量好 万年牢的生意: 好的产品受信赖赢得众多回头客生意旺万年牢的人品: 诚实、守信6*将心比心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德育目标:知道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教学重点:在相互交流中,再反复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的本身。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板书设计:8*将心比心阿姨奶奶将心比心母亲护士将心比心人人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二.讨论交流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一.学习“我的发现”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4.学生动笔。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2.同桌互查。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4.记记写写。日积月累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逐句自读。3、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4.教师释疑。5.熟读、背诵。趣味语文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自读。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7 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生字新词和两组需要比较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合导入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5、比较句子: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四、本课小结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自然之道 遵循 人 违背保护伤害 海龟 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课前准备1、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资料袋”里的内容。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并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交流。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畅谈启示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先放开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1、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教师的这段介绍应该满怀激情)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模拟情景,延伸拓展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注:可以引导学生演讲,写调查报告等。并且要及时反馈,把这个活动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2、全班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治理黄河的方案。(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注:1、2项可以选择一项作为重点深入下去。六、小结 9.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三、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3、生交流自读情况。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二、拓展延伸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三、写生字词1. 认读生字2. 提出难写的字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4. 给生字组词5. 抄写生字词。四、总结五、板书超声波嘴巴障碍物反射耳朵蝙蝠 和 雷达无线电波天线障碍物反射荧光屏10大自然的启示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