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55752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随笔,伤仲永,20,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10.句段品析,11.疑难探究,12.板书设计,16.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9.整体感知,13.本课主旨,17.课后作业布置,8.翻译课文,14.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重点),(难点),1.通过注解和工具书,能理解并讲述这个故事。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来自点拨,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官至宰相,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今存王临川集等。,来自点拨,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有感于人才培养问题所写的一篇短文。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可见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与本文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来自点拨,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这种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就其成分来看,叙事成分常占较大比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但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支配,并适应二者的需要,一般不追求细节的生动,而力求简洁平实。本文就是一篇随笔。,来自点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王安石变法,邑人焉矣耶扳,部分来自点拨,y,yn,y,y,pn,世l()耕环y()mn()然,部分来自点拨,隶,谒,泯,部分来自点拨,(一)古今异义1.未尝识书具古义:曾经;今义:品尝2.稍稍宾客其父古义:纷纷;今义:稍微,表示程度轻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这;今义:常用作表判断的动词,部分来自点拨,4.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或者5.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二)一词多义1.自:并自为其名自己,代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介词2.然:父利其然也那样,代词泯然众人矣的样子,助词,部分来自点拨,3.闻:余闻之也久听说,动词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名词4.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5.之:忽啼求之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部分来自点拨,(三)词类活用1.伤仲永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2.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不寻常3.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对待5.父利其然也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部分来自点拨,(四)文言句式1.倒装句还自扬州。点拨:状语后置,是“自扬州还”的倒装。2.省略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点拨:“令”前面省略主语“余”,“令”后面省略宾语“之”,“不能”前省略主语“诗”。,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伤仲永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伤仲永原文:金溪民1方仲永,世隶2耕。仲永生五年,未尝3识书具,忽啼求4之5。父异6焉7,借旁近与8之,即书9诗四句,并自为10其11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12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13指物作诗立就14,其文理15皆有可观者。邑人16奇17之,稍稍18宾客19其父,或20以钱币乞21之。父利22其然也,日23扳24仲永环谒25于邑人,不使学。,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很惊异,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好,他的诗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译文:,1.民:百姓。2.隶:附属,隶属。3.未尝:不曾,从来没有。4.求:索要。5.之:指代书写工具。6.异:感到惊异。7.焉:指代仲永索要书写工具这件事。8.与:给。9.书:写。10.为: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11.其:自己的。12.收族:团结族人。13.自是:从此。14.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15.文理:文采和道理。16.邑人:同县的人。17.奇:认为很不寻常。18.稍稍:纷纷。19.宾客:把当宾客对待。20.或:有的人。21.乞:求。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22.利:认为有利。23.日:每天。24.扳:牵,拉。25.环谒:四处拜访。,注释:,原文:余闻26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27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28前时之闻29。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0到舅家,问焉,曰:“泯31然众人32矣。”,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他,有十二三岁了。我让他写诗,写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们说:“他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译文:,26.闻:听说。27.先人:亡父。28.称:相当,符合。29.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30.复:又,再。泯然:31.泯,消失。然,的样子。3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注释:,部分来自典中点,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题目“伤仲永”三字的意思。,【答案】“伤”是“悲伤”“为感到惋惜”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部分来自典中点,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答案】“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部分来自典中点,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答案】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部分来自点拨,1.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什么?,【答案】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也为下文仲永父的表现作了铺垫。,部分来自点拨,2.一个“啼”字表现了什么?,【答案】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也说明仲永之才的确是来自于天。,部分来自点拨,3.“即书诗四句”句中的“即”字是什么词?说明了什么?,【答案】“即”是副词,“立即”“当即”的意思。说明了方仲永天资聪明、文思敏捷。,部分来自点拨,4.从“作诗立就,且文理可观”这句话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答案】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部分来自点拨,5.作者为什么写邑人的表现?,【答案】邑人的“以钱币乞之”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纷纷以请到方仲永题诗为荣,好像哪一家没有请到方仲永题诗,就会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没面子。他们的这种举动才使方仲永的父亲“利其然”。,部分来自点拨,6.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这一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失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是全篇文眼,批判了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句话用词既传神又贴切,言简意赅。,部分来自点拨,7.“余闻之也久”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表明是“我”亲耳所闻,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一个“久”字也进一步衬托了仲永的天资非凡,名气很大。,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这句话中的“闻”字与“余闻之也久”相照应。“前时之闻”指以前方仲永作诗指物立就的那种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传闻。,8.如何理解“不能称前时之闻”这句话?,部分来自点拨,9.“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说明了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部分来自点拨,10.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答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部分来自点拨,11.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答案】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通过写方仲永从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过人;以见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时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以“问”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实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但其父的行为却导致了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为一般人的结局,发人深省。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1.【难点探究】作者关于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闻有见有问,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此题考查生活体验题答题法。感悟1:替方仲永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受到了教育: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感悟2: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不学习终将一事无成;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感悟3:天才尚且要靠后天学习,我们更应该勤奋努力。,2【难点探究】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奇才,才思衰退不称前闻,平庸,不使学,童年,少年,青年,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才思平庸泯然众人,(闻)(见)(问)人的才能有待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本文叙述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父亲“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1.见闻录式的叙事方式。本文用“闻”“见”“问”的形式,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这种叙事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给人真实之感。2.详略得当,突出主旨。如详写仲永才华初露的情形,略写其才华“泯然众人”的结局。,3.先扬后抑,对比有力。文章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出方仲永才能落差之大,突出了他沦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牛角挂书穿壁引光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刮摩淬励艰苦卓绝绝甘分少口不绝吟临池学书磨砻淬砺驽马十驾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圆木警枕全神贯注老骥伏枥宿学旧儒力学笃行幼学壮行学如穿井学海无涯下学上达文江学海晚生后学通才硕学敏而好学笃志好学学无止境学以致用学而不厌学贯中西,一、,1.方仲永幼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泯然众人矣”。2.教训:即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奋努力,提高自己,也会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最终一事无成。,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过七年后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常之人。,三、,1.指代书写工具2.指代方仲永3.指代方仲永写的诗4.指代方仲永能根据要求很快很好地作诗这件事5.指代方仲永作诗6.指代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四处给人题诗,不让他学习这件事7.指代方仲永,四、,1.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自己的名字。2.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好,他的诗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3.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他,有十二三岁了。4.我让他写诗,写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名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