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区域地质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172245275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秭归区域地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秭归区域地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秭归区域地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概况2.1地质环境条件2.1.1 行政区划与交通位置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地跨东经110 181110, 北纬303831 11,东邻宜昌,南连长阳,西接巴东,背靠兴山,县境东 西最大横距66.1km,南北最大纵距60.6km,西端牛口距三峡大坝仅58km,国土 面积2427km2。全县人口 41万,现辖12个镇、乡,即:茅坪、归州、屈原、沙 镇溪、两河口、郭家坝、杨林桥 7 镇,水田坝、泄滩、梅家河、磨坪、周坪 5 乡,全县共有463 个村民委员会、 3245 个村民小组,乡镇概况见表 2-1。县内交通 便利,沿江两岸集镇较多,黄金水道沟通川汉宁沪,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公路交 通以宜秭公路、移民复建的秭兴公路、风茅公路、沿江公路为干线,乡镇及村级 公路为支脉,基本形成了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见图2-1)2.1.2 气象秭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 19C,多年平均降雨量1493.2mm。降雨具连续集中的特点,雨季表 2-1秭 归 县 乡 镇 概 况序号乡镇名称面积(km2)村(个)人口(人)人口密度(人1茅坪2064472078伽2归州12831333122603屈原21831231391084水田坝22449380781705泄滩14523163411136沙镇溪18852402602147两河口26943329871238梅家河8827203962329磨坪14123135059610郭家坝334615580235111周坪251402689619612杨林桥2353628910123县行政区划与交逋也克圈nITM图合计2427460403838图 2-1 秭归县行政区划与交通位置图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m 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 一般年降雨量9501590mm,长江河谷地带为1000mm左右,个别地区如高程 1500m以上地区降雨量达1865.21904.3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 大部分地区为120159天,个别高山地区达200天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 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mm,多暴雨,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 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 次,15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频次较少,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即1975年8月9 日平均日降雨量258.7mm,最大日降雨量358.0mm; 1996年7月4日平均日降 雨量211.3mm,最大日降雨量260.0mm。根据县内410月月最大降雨量及受灾情况统计,县内多雨年份见表2-2。表2-2 主要降雨年份、月份统计 表年份月 份最大月降雨量 (mm)备注19587264.47月16至19日,连续4天大雨,全县45个乡村受 灾。19609216.719638308.2全县受灾农田面积4万由,死4人伤8人。19754159.67376.08425.68月9日,特大暴雨袭击全县,造成罕见的山洪,冲 毁农田20多万亩、房屋1万多间,20多万人受灾, 死92人失踪11人。19797359.37月15日全县17个乡村遭暴雨袭击。19806292.519826315 .96月8日全县121个村遭受暴雨袭击。19846243.26月13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1.54万户5.6万人受 灾,死7人。19965256.16292.57457.67月2日至4日全县普降暴雨,14个乡镇466个村 受灾,涉及7.8万户28.6万人,死11人,直接经 济损失8000万元以上。19988343.0200010224.62.1.3 水文县内河流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长64km,流域面积724.4km2,流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4300ms/S,水位变幅巨大, 达40m。县境溪流网布,135条常流溪流汇入茅坪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 童庄河、归州河、青干河及泄滩河等8条支流,呈交错排列,构成树枝状水文网, 总流长247.8km,流域面积19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4%,县内最大的支流 为香溪河,其次为青干河、归州河、九畹溪。2.1.4 地形地貌秭归县位于鄂西褶皱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程千米以上,山 峰耸立,河谷深切,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300m之间。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结 晶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侏罗系砂页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古、中生界灰岩 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侵蚀堆积类型,现按区域分布简述其特征如下:(1)结晶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位于长江及其支流河谷及庙河以东,为低 山丘陵地貌,面积,地势低缓,高程 500m 以下,山丘平缓,多为浑圆状山顶, 水系呈树枝状发育,最大的河流为茅坪河,溪沟分布密度为35条/km。(2)侏罗系砂页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位于香溪以上归州至水田坝一带,为低山区,山体高程为5001000m,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归州河,溪沟密度。(3)古、中生界灰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该类型在区内分布广泛,其地貌 形态主要为高中山、低中山、中低山三种:高中山区分布于县区南部云台荒、香炉山一带及西北部羊角尖(高程1749m)、东北部九岭头(高程2024m)、五指山(高程1787m)等地,山体高程大 于1500m,相对高差大于1000m,河谷深切,剥夷面发育,山脊线清楚,多顺构 造线呈北北东向延伸。南部绿葱坡至云台荒一带海拔高程18002000m,构成了 长江与其支流清江的分水岭,主要山峰有云台荒(高程2056m)、香炉山(高程 1635m)、老观顶(高程1721m)、凉风台(高程1700m)、漆子山(高程1863m)、 向王山(高程1780m)、大金坪(高程1851m)。低中山区其分布与高中山区近一致,分布高程10001500m,相对高差500 1000m,剥夷面发育,河谷呈V型,由灰岩、砂页岩组成的地段山脊线明显, 水系呈树枝状,主要河流为九畹溪上游的三渡河、林家河、老林河、青干河上游 的偏岩河、龟坪河等。中低山区分布于县区中部的广大地区,分布高程5001000m,相对高差 200500m,河谷多呈槽谷型,水系发育,县区8条支流均分布于该区。(4)侵蚀堆积类型: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河谷区,以侵蚀为主,堆积较少。 河谷呈宽谷、峡谷相间,长江河谷地貌可分为以下主要三段:茅坪至庙河段,低山丘陵,宽谷型,阶地发育,属结晶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 型。庙河至香溪段,属西陵峡西段,为中低山峡谷地貌,河谷深切,呈V型,阶 地不发育,山地高程10001500m,著名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位于其间。香溪以上至牛口段,为西陵峡与巫峡的过渡带,中低山地貌,宽谷型,阶地发育。秭归县地形坡度变化较大,河谷区、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剥蚀台面地形坡度 较缓,一般在15左右,面积846.0km2; 1525。多分布于中低山区,主要分 布在秭归盆地,面积960.0 km2;大于25。以上的斜坡主要分布在长江峡谷区、 中高山向中低山过渡地带,陡缓变化较大,多形成陡崖,面积621.0 km2,通过对 数字高程模型的光栅图像分析,图像中明亮的部分表示地势较高、阴暗部分表示 地势较低,大于 25区图像明暗对比强烈,反映该区地势高差较大,是地质灾 害多发区。2.1.5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 地层岩性县内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元古界崆岭群见于东部, 震旦系和古生界呈条带状展布于东部至南部边缘,三叠系和侏罗系广泛发育于 中、西、北部,白垩系仅见于仙女山、周坪等地,第四系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 流的河谷地带、冲沟及缓坡处。依据1995 年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对湖北 省岩石地层进行的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成果,县内地层岩性的划分详见表 2-3。(2) 岩浆岩县内岩浆岩集中分布于东部兰陵溪、庙河、鲁家河以东,均系前震旦纪扬子 期岩浆活动,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岩性主要为中性和酸性岩类,侵入崆岭群中, 震旦系莲沱组不整合覆盖其上。区内分布茅坪、黄陵庙、大老岭三个超单元(Pt 3), 岩体(3) 地质构造 县区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 造格局较为复杂。区内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由一系列的 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并伴随由岩浆活动;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南部,以沉积盖层组 成的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香龙山背斜及其东侧的五龙褶皱 带;新华夏系为区内重要的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联合弧形构造由云英 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组成。和新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两种形式,前者在区内的构造形 迹有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后者主要为北北东向构造,由北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构造形迹为黄陵背斜、秭归向斜;近南北向构造主要为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组成,近平行向展布。区内断裂主要有三组:表 2-3 地 层 岩 性 表界系统地层名称岩a 代号厚 度(m)岩性简述备注新 生 界第四 系全新 统Qh1-10粉质粘土、粘性土、碎石土、砾E石层更新 统Qp10-30粘土夹砾石,底部为新滩砾岩仅见于新滩 龙马溪附近中 生 界白垩 系下统石门组Kls37-275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侏罗 系上统蓬莱镇组Jp3268-339上部紫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部 石英砂岩夹泥砾岩打遂宁组Jc3456-574上部紫红色泥岩、岩互层中下部紫 红色砂岩夹泥岩中统上沙溪庙组Js2749-1087上下部紫红色泥岩部紫红色泥岩 岩互层,砂下沙溪庙组Jx2721-1079上部灰绿色砂岩夹泥岩部紫红色: 岩夹砂岩泥千佛崖组Jq2180-450上部黄绿色泥岩夹砂下部黄绿色】 岩、粉砂岩夹介壳灰岩条带及透蘇家山组下统香 溪 群桐竹园组L Jt1169-203黄绿、灰黄色砂质页岩、粉砂岩 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煤层原香溪组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L Jj10-350黄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夹炭质 煤层原沙镇溪组中统巴东组第三段Tb20-487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砂岩砂质页岩丄第二段Tb220-140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灰岩夹I 岩、泥岩第一段Tbi251-403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岩、页岩L夹泥嘉陵江组第三段Tj39133-213薄层至厚层状结晶灰岩夹溶崩角|砾第二段Tj22256-376薄至厚层状含燧石灰岩,缝合线t发育第一段Tji271-174灰、浅灰色薄层状灰岩下统大冶组Tdy1476-799中厚层灰岩,下部为薄层含泥质 页岩i灰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w257-130灰色中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结核灰 物碎屑灰岩龙潭组Pl2131深灰色砂页岩夹煤层相变为灰色 石结核灰岩丄含燧下统茅口组Pm124-142灰、浅灰色厚层块状含燧石结核彳岩发晶灰栖霞组PQ1175-31(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结晶灰岩沥 青气味梁山组Pl0-7粉砂质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原马鞍组石炭 系中统黄龙组Ch20-33浅灰、灰白色中厚层至块状结晶1灰岩泥盆 系上统写经寺组Dxo0-63石英砂岩页岩互层黄家磴组Dh30-38石英砂岩夹页岩中统云台观组Dyn28-58灰白色厚层块状石英砂岩下古生界志留 系中下 统纱帽组S s1-2118-178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页岩罗惹坪组上段I SLr1534-90C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泥岩、粉砂岩罗惹坪组下段I SLr1黄绿色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 主为新滩组Sx1页岩硅质岩奥陶 系中上 统龙马溪组OSl3 1180-579灰绿色页岩夹石英砂岩宝塔组O b2 332-58泥灰岩、龟裂灰岩庙坡组O m2 3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下统牯牛潭组0grj中厚层状灰岩与瘤状灰岩互层大湾组0d198-397泥质条带灰岩红花园组0h1灰岩夹生物碎屑南津关组0n1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寒武 系中上 统娄山关组EOL3 1212-624灰、浅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含燧石结 核亍原三游洞组覃家庙组E q2- 3159-630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质条带2岩下统石龙洞组Es1159-195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犬白云质: 岩、泥质条带灰岩灰天河板组Et1深灰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下古生界寒武 系下统石牌组Es1134-198灰绿、黄绿色页岩、砂岩夹灰岩牛蹄塘组El1黑色炭质页岩夹粉砂岩、砂子泥I原水井沱组元古界震旦 系上统灯影组Z2198-1380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灰岩陡山沱组Zd255-124灰岩与炭质页岩互层,含燧石结核下统南沱组Zn120-159灰绿色、紫红色冰砾岩莲沱组Zl0-65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石英砂岩前震 旦系崆岭 群小以村组Ptx2488-685石英片岩、片麻岩以中-酸性 杂岩为主, 次为中超 基性岩脉 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西部香龙山背斜和东部秭归向斜地段,以西部最为发育、集中, 且规模较大,最大可延伸40余公里,一般1520km,常呈等距线性排列,主要 倾向东,倾角陡,均在 70 度以上,其水平错动表现明显,沿断层线存在宽窄不 等的破碎带,一般10一20m,局部宽达50m。 近东西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香龙山背斜核部西段,一般平行或近平行褶皱轴向延伸,规 模不等,最大延伸30km,多为逆断层,倾向北,倾角45-65度,沿断层线断续 发育数十米的破碎带。 北西向断裂 分布于五龙褶皱带的东段,一般规模较小,常沿次级褶皱轴线平行展布,局 部形成破碎带,以逆断层为主,断面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 45-65度不等。2.1.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县区所处的区域构造环境是一个稳定程度较高的地区,自前震旦纪的晋宁运 动以后直至中生代印支运动,区域地壳一直处于大面积微具振荡性的稳定沉降状 态,经过中生代造山运动之后又趋于平稳,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 起和局部地段的差异性断裂活动。现今构造活动属黄陵、当阳北北东向隆起较弱 活动区,黄陵背斜总体趋势仍表现为长轴近南北向的隆起单元,相对于秭归向斜 有总体上升或有下降趋势。第四纪以来受较强烈的区域性隆起和拗陷影响,区内 断裂产生一些差异性活动,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都有轻微位移活动,年速率 小于0.1mm,仙女山断裂为一系列雁行状断层组成的断层带,断层线平值,在地 形上形成较明显的断层崖、断层峡谷,为岩崩多发区。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 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自有记载以来,中强震不多,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近期区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5月22日秭归县龙会观5. 1级地震,震中距 长江仅8km。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西侧、仙女山断裂带,呈北北东 向及北东向展布,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年, 1: 400X104), 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W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害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 年迄今共记录到 30 次,最大为 1972 年3 月秭归县周坪附近曾发生过的 3.7 级地震,震级上限 6.5级。2.1.7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岩土体类型划分及基本特征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的划分以岩土体结构、力学特性及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等作为依据,分为3个岩体类型10个岩性组和松散松软土体等11个岩性组,岩体类型具体划分及基本特征详见表 2-4。表2-4秭归县岩土体类型划分及特征表岩土体类型_代号岩类名称代号地层代号工程地质特征块状结晶岩类坚硬块状结晶岩 岩组1-11-2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核咅以中至酸性云英闪长Pt3岩、斜长花冈岩为主,岩体呈块状结构,整bPt2g度高,完整性好。岩质坚硬,裂隙不发育,亲ptx ptm2 2岩石强度较咼,易风化,强风化和剧风化岩扌较低。坚硬较坚硬厚层砂岩 组II1D y+Dh23Dy-Dclx、ZL231呈条带状分布于黄陵背斜西翼、香龙山背斜 地,岩性由石英砂岩、砂岩组成,夹砾岩, 状结构,岩质坚硬性脆,裂隙发育。等 厚层较坚硬厚层砾岩泥砾jJLt JJ-t 厶口岩岩组11一2层 状 碎 屑 uu岩类II较坚硬较软质薄至中 厚层状页岩砂岩岩组II-3 成S s、 SLr?、1-2 1SLri、OSL+Sx13 11分布于仙女山断裂、黄陵背斜西翼,岩性为 岩为主的砾岩,胶结物为砂质、泥质,冰磧 岩,胶结物为泥质裂隙发育,岩体强度较坚硬: 因泥钙质胶结,易风化剥落。分布于黄陵背斜、香龙山背斜,砂岩、砂质 岩石强度较高,透水性差;页岩强度低,易以灰泥砾页岩风化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 状砂岩泥质粉砂岩与 泥岩互层岩组11一4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 状砂岩泥质粉砂岩夹II-5 页岩煤层软质薄至中厚层泥 岩、泥质粉砂岩岩组11一6J p、Js、J S2、332J s1、q2 2J1t、T3jTbi、Tb32 2破碎,强度低,受构造挤压作用的页岩易成泥状, 形成泥化夹层。主要分布于秭归向斜,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 质粉砂岩为主,夹泥岩或互层,砂岩裂隙发 砂质含量下部向上部逐渐减少,而泥岩相反 岩易风化,岩质较软。主要分布于秭归向斜,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 质粉砂岩为主下部夹页岩煤层,以形成崩塌。、泥 育,,泥、泥分布于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 端,由泥岩、页岩组成,岩质较软,易风化层 状 碳 酸 土卜rm岩 类m坚硬厚层块状强至中 等岩溶化碳酸盐岩岩 组hitT j、Td、Pm、1-2 1 1C2h、Oin-g2 1G q、G sl Z2 2 2w d、G t+sl1 1分布广泛,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中至厚层 块体结构,岩溶化程度咼。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 状强至中等岩溶化碳 酸盐岩碎屑岩岩组III-2PL-d PL+w22PL+q O b+m12-3分布于香龙山背斜、黄陵背斜西翼,由二叠 层、奥陶系中上统并层组成,碳酸盐岩主要 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碎屑岩为页岩夹煤层 质软弱。较坚硬薄至中厚层状 弱岩溶化碳酸盐岩碎 屑岩岩组III-3Tb2、Wn+s、Z d2 1 2主要岩组为二叠系中统巴东组,寒武系下统 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岩性为砂岩、 夹灰岩、泥质灰岩,碳酸盐岩厚度不大,多 层或薄层产出,岩溶化程度弱。状,系并 为泥UU,岩,以页岩层夹主要不良工程地质岩组区内主要不良地质岩组为页岩、泥岩或页岩、煤层形成的夹层,易形成地质 灾害的地层为侏罗系、三叠系中统巴东组、志留系至二叠系地层,主要岩组有:较坚硬薄至中厚层状页岩砂岩岩组(II -3)砂岩、砂质页岩岩石强度较高,透水性差;页岩强度低,受构造挤压作用的 页岩易成泥状,形成泥化夹层,为软弱岩层构成。(2)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岩组(II -4)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泥岩或互层,砂岩裂 隙发育, 砂质含量下部向上部逐渐减少,而泥岩相反,泥岩易风化,岩质较软,为软硬相 间结构。(3)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页岩煤层(II-5),为下伏具软弱基座结构。(4)软质薄至中厚层泥岩、泥质粉砂岩岩组(II -6)泥岩、页岩岩质较软 易风化 为软弱岩组。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强至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III-2)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碎屑岩互层,下部多为页岩与煤层,构成具软弱基座的层状结构。2.1.8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区内含水岩层(组)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白垩系、侏罗系、泥盆系、震旦 系南沱组碎屑岩类地层,三迭系至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前震旦系结晶杂岩,可 分为三个区,即西部碳酸盐岩分布区,秭归向斜一带的碎屑岩分布区,茅坪一带 的结晶杂岩分布区,其形成地下水的条件大不相同。碳酸盐岩区裂隙发育,岩溶 也强烈发育,含水条件良好。碎屑岩区裂隙不太发育,结晶杂岩区也只是在风化 带内含水,其含水条件较差。根据其含水性能,可划分三个地下水类型和非含水 岩组:(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和山间谷地,岩性为粘性土、砂质粘土、砂、 砾石等,长江阶地呈双层结构。埋藏浅、水量小,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动态变 化大,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2)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归州、茅坪一带,岩性为砂岩、泥岩及结晶杂岩,在秭归盆地一带主 要含水层位香溪群地层深埋于向斜底部,水量较小,在仙女山等地构造裂隙发育, 沿仙女断裂形成富水带,茅坪一带为结晶杂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小,埋藏 浅。该分布区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富集条件差,为弱富水区。(3)碳酸盐岩类岩溶水该类地下水富水性、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出露在寒武系中上统,二迭系、三 迭系中下统强岩溶化灰岩,白云质灰岩中的地下水、水量大,富水性强;区内所 含(夹)的碎屑岩类控制了岩溶的发育。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常在向斜 轴部、背斜两翼,活动性断裂带,灰岩与泥页岩界面等构造,地貌部位出露。(4)非含水岩组包括三迭系巴东组上、下段,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下统马鞍组、志留系、 寒武系下统石牌,震旦系南沱组冰碛层,以砂岩、页岩、泥岩为主,为相对隔水 层。2.1.9库区移民迁建工程建设(1)公路工程建设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现象十分普遍,区内宜秭归路及其复建的秭兴 公路,沿江公路和风茅公路以及大量的分镇,村级公路,均存在切坡、弃渣等影 响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上述路段分布有众多地质灾害体,公路工程建设诱发或 加剧地质灾害的强度较大。(2)城镇、小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建设 秭归县受三峡水库迴水影响、移民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城建活动普遍,其中6 个移民集镇, 1 个农村居民点(邓家坡)存在地质灾害问题,城建中切坡、加 载、排水及弃渣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区内还有因地质灾害困扰的集镇,如 两河口镇,以及众多的农村居民点(如梅家河镇郑家岭、周坪乡西沟村)等建设 中存在地质灾害问题。(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区内小型以上的水库,水电站较多,农业灌渠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规模较大 的有青蒿峪水库、半峡电站、升坪河电站、青干河电站、三溪河电站、槐树坪电 站、九畹溪电站等。(4)库区移民工程建设 由于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库首,水库淹没比重大,按照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水库淹没涉及11个乡镇(场)、154个村、530个村民小组,淹没归州镇、 新滩镇、沙镇溪镇、郭家坝镇、泄滩、水田坝等 6 座城(集)镇,受淹人口 6.7 万 人,受淹面积占全县面积5.9%,淹没省级公路(宜昌一秭归)28.21km,县级公路 207.63km,淹没程度基本上属全淹。在1993年至1997年的一期移民中,秭归县 移民安置工作已全面开始实施;1997年至2003年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第二阶段, 二次截流后库水位将上升至135m,秭归县率先受到水库淹没的影响,至2000 年县内移民集镇、农村移民点、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已按移民规划要求完 成。库区移民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镇迁建、公路复建、港口码头、水 利水电工程等工程的复建及文物古迹的保护。2.2 地质灾害概况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 处理总体规划报告150 处崩滑体和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三峡 库区秭归县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报告694 点,本次设计 将二者对照归并,剔除重复部分,落实为 732 处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隐患点, 其中库区内 236 处,库区外 496 处(详见附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为 主。据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评价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报告,全县有滑坡、崩塌体 590 处(表2-5),可能造 成的经济损失预评估达 29592.08 万元,威胁人数 47518 人。滑坡主要分布在三 迭系中统巴东组和侏罗系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页岩分布区,其中岩质滑坡分布与 构造关系密切,主要发生在断裂两侧或节理裂隙密集带。崩塌主要分布在岩性坚 硬的灰岩、白云岩、砂岩中,与构造关系较为密切,反映断裂、褶皱对崩塌的影 响作用,崩塌点多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切割深度较大的沟谷陡坡上,多数超过 60。此外,县内潜在不稳定斜坡共计126 处,涉及人数10575人,是地质灾害 易发生的隐患区。表 2-5 秭归县地质灾害统计表秭归县地质灾害数量超过60 处的乡镇有6 个(表2-6),即归州镇、水田坝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及杨林桥镇,灾害点数达469 处,占灾害总 数的 67.5%。茅坪 归州 屈原 水田坝 泄滩 沙镇溪 两河口 梅家河 磨坪 郭家坝 文化 周坪 芝兰杨林桥表 2-6 秭归县各乡镇地质灾害统计表2.2.2 崩塌灾害全县崩塌灾害点共 35处(含山体开裂、危岩体),其中山体开裂5 处、危岩 体12处、崩塌18处,占全县灾害总数的0.06%,总体积5685.96X104m3。主要 集中分布于杨林桥镇、周坪乡及屈原镇,其它乡镇零星分布。35 个崩塌灾害点 中,稳定性差的有7个,较差的26处,好的有2处。受威胁人数1418人,死亡 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8.22万元,经济损失预评估857.0万元。2.2.3 弃渣与泥石流灾害在全县范围内共有3处泥石流,总面积30万m2,总体积454.5万m3。主要 分布于归州镇、水田坝乡和周坪乡 3 处,泥石流规模较大的主要在归州镇及周坪 乡,属巨型。三处泥石流均处于停歇期,稳定性好,补给区虽地形坡度陡,但物 质来源少,植被较发育,再次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泥石流危害性最 大的在周坪乡福禄溪村, 1955年一次性发生造成28人死亡。泥石流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35 万元,经济损失预评估 45 万元。由于库区移民迁建用地紧张,在移 民工程建设中,人为泥石流灾害随之增多,许多地段由于人工弃渣、开挖边坡、 排水措施紊乱等因素,破坏了斜坡体的天然稳定状态,不仅天然泥石流灾害较为 突出,在暴雨期间也容易引发新的泥石流灾害。2.2.4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县内调查发现地面塌陷灾害共11处(采矿型地面塌陷 5处、岩溶塌陷6处), 其中 8 处分布于杨林桥镇,其余 3 处分布于茅坪镇、归州镇和磨坪乡,总面积 1.705Km2。地裂缝共3条,总长度950m。受威胁人数623人,经济损失239.07万元,经济损失预评估374.4 万元。水库建成蓄水后,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问题更 为严重。迁建开挖过程中揭示了塌陷溶洞的存在,溶洞由于库水位变化而充水、 退水,极易发生塌陷。采矿型塌陷是由于采矿工艺不当引起,与降雨和岩溶作用 有一定的关系。地裂缝与降雨和采煤矿(石)活动关系较密切。库区地段采煤(石)活动程度剧烈和岩溶发育,在山体中常常形成隐伏洞穴和岩溶化岩体,给移民迁 建工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地质构造从区域角度分析,秭归盆地一带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 和淮阳 山字 形等几 个构造 体系 的复合 部位 。东部太 平溪 至秭 归,主要 构造形迹为淮阳山字型西翼构造的砥柱、脊柱和盾地,西部巴东至青 石,构 造格架为新华夏系鄂西隆起带北端;西 北抢仓坪、巫溪一带为 大巴山歹字型构造带未端(图 1-5 )。其中新 华夏 系鄂西 隆起带 北端 与淮阳 山字 型西翼 反 射弧 砥柱 。黄陵 背 斜、盾地秭归盆地(或称秭归向斜)的复合关系为“阻抗”, 与西翼 反射弧 的复 合关系 为“重接 ”,与大 巴 山歹字 型构造 的复 合关系 为“ 斜 接”, 淮阳山字型西 翼反射弧与大巴 山歹字型构 造的复合 关系为“斜 接”。从局部角度分析,测区嵌入新华夏系鄂西隆起褶皱带百福坪背斜东端 与秭归盆地( 向斜)边 缘交汇处,泄 滩滑坡即位于走向近东西向百福坪背斜北翼与秭归盆地(向斜)边缘交汇的长江北岸逆向斜坡上(图1-6 )。泄滩滑坡区未见较大的断裂、皱褶发育,测区内总体呈单斜构造。在 位于泄滩滑坡西侧约 500m 冲沟内见一小型褶曲(图 1-7 ),在高程 105-125m ,水 平距离约 90m 范围内,岩层产状突变或反倾,在两端形 成小背斜或向斜。泄滩滑坡区岩层中主要见两组裂隙发育:N35 -75 W/SWZ58 -81 ,裂面一般较粗糙,水平延伸长3-8m , 线密度 3-5 条/米。多呈张开状,少量闭合,张开宽度一般 0.2-0.5cm ,碎石土 充填 , 少数 无充填 。0 10EI Q1 11tt- r is图1-5 泄滩滑坡外围区域地质构造图1、主千折灵;2.提廉斷裂曆擔圖我髓斷裂I氛构世盆地E 4、5、白垩基至第三康I氐株畀泰:?,贏旦強玉三洁系:e.花掛岩醍:人元古界变宓s i-nJ彌安斷農1肛、n-nf看曲女山評裂t 12, O-m1示斷华断裂1 13、v-v r示天阳坪断1 14. N-IVJ示卉岳山新裂;15,背斛抽:1亿向圉轴感程5)百幅坪背豁枫 mo* E _釉归向綢翼高鬻-W034W600爭闻斶|可L丨诃2叮11 產13图1 YI、能滩滑坡堆积层4、三叠艇巴东辺1乩石英砂岩S 档LQ泄滩滑坡所处构造部位剖面示意图2、怫器系丑家山斑氛爾岩3、株罗系掏竹园组4、三叠系抄鵲溪组乳隹石砂岩12.泥痕紀岩13、砂页岩夹煤层I建)械坊唄Nffl* (/MiZ6Bb图丁泄滩滑坡西侧5 00米处榨坊咀冲沟纵向剖面示藏图T H8苹夢只1、第四乘坡歿积层8.煤尺 g、灰岩2.三桂系上统沙轉溪粗趴三系中較巴东组4、呻块石土 5.粉砂岩 6.視* 7.泥盛粉蓉岩】tk灰质白云岂11.地层界贱N25 -65 E/SEZ34。-76 ,裂面较粗糙。水平延伸长0.5-1m , 线密度 5-7 条/米, 该组裂隙多呈闭合状, 少数张开。第 五节 新构造运 动与地震据区域 资料 分析,测区一 带 新构 造 运动主要 受 控于测 区南 东侧的 两条 大型活动性断裂仙女山断裂(最近处距泄滩 20Km )和天阳坪断裂 (最近处距泄滩 36Km )。仙女山断裂北起秭归县皂角树,经荒口、周 坪、老林河至渔洋关,全长80-90Km ,总体走向N15 -25 W,倾NE 或 SW, 倾 角 60-80 度, 由一系 列 呈雁行排 列 的小 断 裂组成, 断 裂线 平直,断裂带宽度各地不一。仙女山断裂切割了震旦纪至白垩纪各时 代地层,属基底断裂。仙女山断裂北段与天阳坪断裂呈“入”字型交 汇于老林河南 2km 处(见图 1-5),受压扭应力作用发生过顺扭活动 仙女山断裂和天阳坪断裂形成于燕山期以前,燕山期以后一直到挽近 期都有继承性活动。第四纪以来,三峡地区地壳仍处于间歇性整体隆起,而局部地段目前 则具有隆起与沉降的交替趋势。测区处于秭归一万县沉降带(-3 -6mm/ 年 )与秭归一宜昌隆起带(+2+4mm/年)的过渡带中,地壳运动表现不 明显。地震地质研究表明, 本区位于兴山一黔江地震带内(图 1-8)。 地壳 处图疲 长辽三峡地区主要断裂及地震靂中分布图人实開斷裂趴推痢斷裂乩尊JK践(鏡内數字为烈屣】4, Ml.0-1.95. Msf2. 0-2. 9 氣 醫乩0-3.9级 T、V4.0-4. 9 乩 叫=鼠 A5 令级新华斷裂丸湾溪斷裂山女山斷袈都镇湾断裂天阳坪斷裂 远鴛斷裂伽门一南彈新裂理姑箭裂齐岳山斷裂雾雅河断裂于较弱的活动性构造应力场中,虽有频繁的地震活动,但强度不高。 据国家地震局的全国烈度区划,本区处于弱震区,基本烈度为W度。 目前测区一带有记载的地震最大震级小于 6级,震中距泄滩约 80Km 位于泄滩南东仙女山断裂与天阳坪断裂之间的潘湾。仙女山断裂北端 也曾发生过不大于4级的地震,震中距泄滩20Km o 1979年5月22日 在秭归龙会观西北发生5.1级地震,距泄滩14.5 km,地震等震线见图 1-9 。第 六节 水 文地质根据滑坡区含水介质、地质构造及水动力特征等可将泄滩及邻区的地 下水划分为层状碎屑岩裂隙水及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两类。 一、层状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含水介质为侏罗系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 岩、长石石英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裂隙中,形成裂 隙水。该类岩体富水性主要由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及贯通性控制,总体上其 富水性较弱,而泥岩、泥 页岩及泥质粉砂岩因其泥质含量较高,透水 性微弱,形成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迳流途径 受地质构造、区域地层产状等条件制约。测区属秭归向斜边缘,又处 于长江第一斜坡内,受构造及地层产状影响,地下水沿基岩裂隙介质, 主要向向斜轴部(秭归盆地中心)迳流,部分顺坡向长江方向迳流。 泉点主 要沿 深切沟 谷底 部出露 ,在滑 坡 区内 未 见有该 含水 岩组泉 点出 露。二、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含水层组 测区内分布的崩坡积,坡残积及滑体堆积体主要由松散的碎块石土、 粘性土夹碎石组成。松散结构的碎、块石土孔隙发育,是地下水主要 赋存介质,形 成孔隙水。含 水层透水性良好,受 地形的控制排泄。粘 性土夹碎石一般透水性较差,在松散堆积层中形成相对隔水平台,其 上部赋存少量上层滞水。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含水层组以其下伏基岩接 触面或是滑带为隔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一般具迳流途径短, 排泄迅速的特点,其 富水程度与含水介质的结构、物 质组成、堆 积 层规模及降雨量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在斜坡下部、冲沟底部或地形低凹处以溢出泉形式 排出地表,泉流量受降雨的控制极不稳定,多为季节性存在,枯季流 量在0.002-0.01升/秒。地下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型(HCO3-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