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汇总3篇

上传人:El****in 文档编号:16543524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汇总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汇总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汇总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汇总3篇【篇一】“朱书记,吃过午饭了吗?“中午太阳这么晒,你还在外头转悠哩!”“书记好,我骑摩托出村买了点肥,要不要载上你一段?”近日,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崇义县上堡乡xx村,一路上碰到的村民纷纷热情地向xx打起了招呼,好似看见了自家亲人。2017年,来自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分行的xx到xx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这里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打通脱贫攻坚路的“最后一公里”xx村位于著名的上堡梯田景区,坐落在华仙峰山脚下,可这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庄,却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交通不便,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早在2013年,时任该村党支书的xx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语道出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困惑与期盼,xx的扶贫工作事迹也要从“路”开始讲起。“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是xx村长久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的写照。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中,仅有5个村民小组通了水泥路,村民出行十分不方便。“还是老话说得好,想要富必须先修路!”行驶在泥泞的村路上,眼里看着村民“望路兴叹”的样子,xx心里不是滋味,他决定要带领xx村打破“旧貌”,换上“新颜”。不光是道路差,多年前,xx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居住在土坯房中,喝的基本上都是山泉水,大多数人仍然在使用旱厕。下雨天,村民的房子跑风漏雨、山泉水变成了“浑水”;酷暑天,路边的旱厕又是臭气熏天。为此,xx带领xx村积极向各方争取资金、项目,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集中供水、土坯房改造、厕所改建及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今,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上了硬化公路,村民出行“一身灰、两脚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群众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安全房,一幢幢白墙青瓦整修一新的房屋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产业是脱贫致富新引擎xx是xx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果之园果园”的负责人,平时只要一有空,xx就会到这里来转转,关心他家的脐橙长得好不好。“去年试挂果很成功,今年按预计年产30万斤算,如果行情稳定在两块九毛八之上,今年的收入大概能有”刚过晌午,xx和xx在果园里算起了一笔账。此前,xx在这里已经种植了4年的石榴,但由于土壤环境不适、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问题,xx的果园一直干的是“赔本买卖”,他曾多次想过放弃经营。xx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请教并咨询专业人士,劝说他改种脐橙,发展脐橙产业。xx拿不准主意,没有脐橙种植经验,xx就为他带来一个专家技术团队;没有启动资金,xx就为他仔细讲解助力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2017年,在农业银行“产业扶贫信贷通”和其它产品的贷款支持下,xx建成了能够预防和隔离xx病作用的“头顶戴帽,山脚穿裙”标准化果园。“我打心底感谢朱书记,没有他和农行的支持,我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xx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周围的人也纷纷效仿他种植脐橙。目前,xx的“果之园果园”不仅在当地的脐橙种植农户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还带动了周边十几户贫困户就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路径,就算我们离开后,这里的产业还能继续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xx说,xx村一方面围绕脐橙、茶叶、毛竹林等优势产业打造了xx仙茶场、果之园果园等村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另一方面,依靠xx村独有的优质旅游资源,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产业成为xx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用脚步丈量民情百姓事无小事走访期间,在农户xx家门口,xx正探过头仔细询问其家庭近况。xx因双腿残疾靠轮椅代步,xx通过走访了解到她要靠人抬着才能进出家门口的台阶后,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在她家的门前修了一道方便其出行的斜坡。“谢谢你们,现在我自己也能出门了。”“要是碰上什么困难了,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说着,xx又马不停蹄地走向了下一家。xx用脚丈量民情,更用真情打动人心。为了乡亲们致富渠道多一些,xx就多想办法;为了与村民的关系更紧密一些,xx就多跑腿。xx说,“我是一名党员,必须时刻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工作中,xx不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为xx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xx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该村被评为“崇义县脱贫攻坚先进村”,xx也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荣誉都属于过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xx村在全面实现脱贫摘帽退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群众和政府满意。”谈起未来的规划,xx信心满满地说道。【篇二】“目前基地养殖种鹅达8000羽,每天产出鹅蛋1000枚,等基地门前的产业路修好了,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全村农户脱贫致富。”谈及接下来的打算,xx村驻村第一书记xx信心满满。7月1日,xx省2020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举行,xx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xx表示,他将无愧于这份荣誉与责任,守好脱贫攻坚的收官岗,做好传帮带工作,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驻村工作队”,让xx村产业发展越来越旺。xx村位于xx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西北部,属一类贫困村,辖7个自然寨,11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658户288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户1413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生姜等农作物为主,贫困发生率高达49.29%。2017年,安顺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xx在接到驻村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市委组织部提交了个人申请,成了xx村驻村第一书记。“要了解xx村致困原因,帮助村民脱贫,就一定要找准症结,把坐着听汇报转变为实地考证。”xx说,到村工作后,他给自己立下了三个任务,即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用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全村的各项基本情况;用一个季度的时间走完全村每户人家。“脱贫攻坚任务急担子重,既然来了就要在岗位上干出点样子,才对得起组织嘱托与村民期盼。”内心坚定想法的xx,改掉了以往坐办公室的习惯,展开了常态化的驻村入户摸排工作。走访中,他了解到大田坝组村民李天林身患癌症,没有车辆就医不便,他便和村支书李明亲自驾车把人送到医院治疗;坎力组低保户谢家荣家中长期不通电,他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协调500元为其安装电灯;为了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他组建了QQ群、微信群,方便村里人咨询问题及办事就这样,xx把根扎在了村里,xx村11个村民组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穿梭的身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他把每户的基本情况都记在心里,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策”,热心为民服务的形象也留在了群众心中。把xx村情况摸透了,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开始谋划发展产业,然而xx村的贫困远远超出xx的想象,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毫无产业支撑。“再难也要想办法闯出条路子。”xx说,通过不断考察与学习,他选择借鉴平坝区“塘约经验”,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路径。于是,xx向市总工会和镇党委寻求支持,筹集110万余元建起村社合一的“关岭xx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为全村未享受过“短平快”项目的107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000元,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和生姜种植。2017年共饲养生猪370头,实现销售收入18万余元,年底为所有贫困户及股东兑现分红资金10.66万元,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生产、当年见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xx也认识到扶贫产业中存在利益联结不健全、扶贫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经过一番产业考察与研究,xx将目光投向了种鹅养殖,成功引进xx城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反季节种鹅养殖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鹅棚5个,流转土地43亩,改建种鹅苗孵化基地1个。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首批养殖种鹅4200羽,销售收入达33万元,并动员42户贫困户参与个体养殖,户均增加收入2000元。公司每年为合作社固定分红14万元,按照“532”模式兑现利益联结机制,兑现2019年利益联结分红648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增加7万元。精准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老百姓搭建了脱贫致富的平台,也让村支两委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经过近几年的帮扶与努力,xx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560元增长到2019年的8843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开始累积到10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5%,乡村面貌发生极大改变。“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深入群众中去的xx,逐渐意识到自己驻村可能是三年五年,但不会是一辈子,为村级培养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才是自己履行驻村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工作职责。在平常工作中,他注重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把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参与和支持村级工作等纳入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范围,通过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xx村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他注重传帮带工作,与村支两委共同培养本土支书1名,副支书1名,补选村主任1名,副主任1名,发展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级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创新“党建带工建”助推全村产业发展,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xx与xx村全体干部按照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落实帮扶责任,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3+1”明白卡及app录入工作,在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会帮扶上下功夫,帮助剩余15户贫困户达到脱贫退出条件。下一步,xx还将组织公司与合作社做好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户真正受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篇三】30出头就成了庄稼院里的行家里手蝉联两届“粮王”。本是普通群众却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工作帮富、带富,参加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样样不落。本可以过好自己日子就算了,他却操起百家心主动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群众称他是“热心人”,村干部叫他编外“扶贫人”,他就是xx镇xx村民xx。记者见到xx时,他正在指导大家利用营养钵培育西瓜苗。村民沈香香:“xx家整西瓜我们来打点零工,挣点零花钱,同时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的好事,跟人家学学扣膜,膜下滴灌啥的。”只要提起xx,村民肯定要夸上两句他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技术,也正是这个本领让xx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xx:“去年毛收入应该是24万多,投入三万多块钱,其中种一垧地西瓜收入五万块钱,种了六垧地玉米打了14万2000多斤。(记者:你最高垧产量是?)32600多斤,百丰农业搞的百丰“粮王杯”第一“粮王”给了两万现金,还有裕兴农业也是给了三万块钱现金。”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免费为农户打井、提供配套设备,xx成了村里膜下滴灌技术的第一批受益人。xx:“头些年没井就是靠天吃饭,收入不好,那阵一年万多块钱,现在共产党自从给我们打扶贫井,还给配套,从那以后我们才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是用这个东西才能把苞米种好,为啥苞米用五年时间能达到三万多斤,全靠膜下滴灌。”垧产3万多斤,这让村民心服口也服。种了半辈子地的村民海英泽咋也搞不懂,咋就比不过尕娃子呢?村民xx:“咱们岁数也大整不过人家呢,垄挨垄,真不如人家,一样投资,一样比人累,咋整也不行,确实人家脑袋够用,今年理想就是跟“粮王”学。”富了的xx没有忘记邻里乡亲,他主动帮助大家购买种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无偿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种田。记者:“去年的地是怎么种的?”建档立卡户xx:“xx给种的,免耕,搁机器种的,找他就给种,有求必应。(记者:去年多收入多少钱?)多收入7、8000块钱。”xx:“党的政策这么好,没有党的扶持我也富不起来,我富起来了带动贫困人员也早日脱贫致富。”xx还经常利自家铲车无偿帮助村民整理房前屋后土地、粪堆、柴草垛,免费为老弱病残户机械收割庄稼,主动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xx:“虽然我不是包村干部,但咱能尽点力就尽点力,关键党扶持我们,我们有钱之后,带动大伙,大伙有钱了,把贫困户(帽)就摘了吗,共同脱贫。”xx镇党委副书记兼xx党支部书记xx:“xx是我们村的致富能手,也是我们村积极分子重点培养人,在发展科学种田方面带动的非常好,而且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尤其是贫困的群众,虽然他不是扶贫包保人,但他是我们xx编外的扶贫包保人。”记者手记:自觉担当编外“扶贫人”,引领贫困群众爬坡儿过坎儿共同奔小康。我们常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其实,脱贫攻坚也绝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儿。也正是有众多像xx一样的普通群众的热心参与,我县才能成功摘掉贫困帽子,顺利脱贫。群众最了解群众,群众也最信任群众,让群众自觉拧成一股绳儿,把“干部干,群众看”变成“群众带着群众干”,形成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共同凝聚起实现小康的强大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