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425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B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 D )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C )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B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D )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1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D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D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B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1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C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B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1、在实践中,( A )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A.真理 B.实践 C.创新 D.自由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D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2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C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2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D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D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28、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29、( B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A.人生观 B.价值观 C.世界观 D.唯物主义3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D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2、真理是( D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3、真理的内容是( D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D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35、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C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3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37、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D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3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D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39、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2、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C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4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4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6、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C )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47、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 C )A.坚持 B.实践 C.创新 D.实际48、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D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49、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D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0、价值评价是( B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51、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2、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53、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D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54、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55、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C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56、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57、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B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5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C )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59、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D )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6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D )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2、实践的主体是 ( 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63、实践的客体是 (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64、实践的中介是 (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C.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6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6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6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7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7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7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74、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D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75、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7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77、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 A )为前提A.真理 B.实践 C.创新 D.自由7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A.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7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8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8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8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8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84、“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8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8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8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8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89、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90、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9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9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B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93、反映论是( D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94、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9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96、( D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A.坚持 B.实践 C.创新 D.自由97、真理是指( B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9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0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B )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01、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C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0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B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0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D )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B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10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C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106、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价值的特性有( A ) A.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B.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多维性C.客观性、客体性、历史性、多维性 D.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一维性10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B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一切从实际出发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08、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 B ) A.改造认识观 B.改造世界观C.改造实践意识 D.改造价值观109、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 C ) A.科学性 B.客观性 C.创新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0、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做到( D ) A.联系实际情况做决定 B.分析实际的缘由C.仅仅从表面观察即可 D.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1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B ) A.价值观点 B.实践观点 C.认识观点 D.真理观点112、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 B )来解决 A.真理 B.认识 C.实际 D.实践113、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的是( A ) 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 ) 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5、实践是( B )的基础 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6、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的是( A )A.理论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7、( B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理论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8、( A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119、( D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120、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的是( C )A.实际 B.实践 C.创造性 D.认识121、( D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A.认识 B.实践 C.实际 D.真理122、实践基础上的( A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A.理论创新 B.实事求是 C.理论实践 D.认识世界123、重视( A ),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A.理论创新 B.实事求是 C.理论实践 D.认识世界124、( C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A. 理论实践 B.实事求是 C.理论创新 D.认识世界125、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 A )态度A.教条主义 B.唯心主义 C.主观主义 D.左倾主义二、多选题1、中介是指( AB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B.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C.认识或实践的通道 D.中间的媒介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B )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改造关系 D.反映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B ) A.摹写性 B.创造性 C.深刻性 D.新颖性4、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D ) A.能改造世界 B.能认识世界 C.能认识实践 D.能检验理论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BD )A.不变性 B.无条件性 C.唯一性 D.无限性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CD )A.可变性 B.暂时性 C.有条件性 D.有限性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B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C.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8、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CD )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C.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D.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9、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BC )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C )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11、中介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分别是( AD )A.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作为人的四肢活动、锻炼体能的工具系统C.作为人的思维拓展、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D.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1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BC )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1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D )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14、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D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15、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D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C )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17、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CD )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18、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了( AB )两种形式。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主观认识 D.客观认识1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B )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C.辩证的看待理性与感性,用理性思维来分析感性认识D.用理性的思考来描述感性认识20、人的认识过程是( A )和( D )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A.理性因素 B.主观因素 C. 客观因素 D.非理性因素2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表现是( BD ) A.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的意义是客观的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2、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看法或表现,下列错误的有( BC ) A.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B.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C.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D.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2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CD)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A.实践能力 B.感知能力 C.认识能力 D.思维能力 24、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 A )和( B )的制约。 A.真理尺度 B.价值尺度 C.认知能力 D.感知能力25、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 C )和( D )的统一。 A.感知能力 B.认知能力 C.价值尺度 D.真理尺度26、( A )和( B )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A.认识 B.实践 C.思维 D.辩证27、实事求是是( B )和( C )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 A.旧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28、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 AC ),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A.实践创新 B.思维创新 C.理论创新 D.认识创新29、( A )和( D)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A.认识世界 B.分析世界 C.思维世界 D.改造世界30、( A )与( B )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A.马克思主义理论 B.具体实际 C.具体认识 D.具体分析3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 ( AD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32、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 AB )A.没有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D.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 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D ) A.世界的可知性 B.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4、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 )A.符合圣人之言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35、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BC ) 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D.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36、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3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下列哪两个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 AD ) A.辩证唯物主义 B.现实唯物主义 C.社会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38、下列哪两项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CD ) A.与时俱进 B.求真务实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3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下列哪两项的统一( AC ) A.客观规律性 B.主观规律性 C.主观能动性 D.客观能动性4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和特征,这是由于( 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构建认识对象4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C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的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42、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CD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C.真理不是普遍适用的万灵药方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43、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BD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C. 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 BD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本性 C.实践的特点 D.实践的有条件性45、下列中哪两项的关系是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D )A.感性认识 B.直接经验 C.理性认识 D.间接经验4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BC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4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8、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AD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49、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CD )A.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50、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CD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51、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CD )A.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B. 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C. 上级指示和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5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5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B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5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CD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5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CD ) A.求真原则 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 D.价值原则57、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CD )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58、“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BC )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59、“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BD )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60、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BD ) A.感性认识无关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6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62、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CD )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63、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效益是( AB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6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D )A.有条件性 B.无条件性 C.无限性 D.有限性65、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66、“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心论67、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下列哪两项的制约( AB )A.真理尺度 B.价值尺度 C.行为尺度 D.道德尺度68、“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69、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失败是成功之母 C.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70、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CDE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7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BE )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72、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CE )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感觉73、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DE )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74、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BCDE ) A.坚持一般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