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与课堂.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164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与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与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与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与课堂荣昌安富中学 于天堂一、从两份错误的预言到巴金的梦魇1、两份错误的预言中国的预言: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四段文字:1)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2)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3)美国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4)美国的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中国考察团的考察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预言: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姿势;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臂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早晨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的解释,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称为优生,优生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同学则没有。 美国考察团的考察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老师们:20年早就过了,到现在,30年都过去了,现实的情况真如中国和美国考察报告所预言的一样吗?现实的状况: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美国对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体现的却是中国教育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发问精神和自由支配时间权利的剥夺。中国小学生坐姿统一,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千千万万个“统一”中的一个。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最终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 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现实的羁绊却又使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但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的最好体现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吗?在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这些貌似先锋的“回头箭”!高中新课程改革,绝不应该再有掣肘了。 2、巴金的梦魇1988年,巴金在致李楚材写道我没有做过教师,也未考虑过教育问题,对这门学问我完全是外行,而且我自己也不曾受过完备的学校教育。似乎我并没有资格谈有关教育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在我靠药物延续生命的有限的日子里,我始终摆脱不了梦魇的折磨,我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使我感到痛苦的是看见孩子们失去他们的童年。”的确这三四年中间我经常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这个新社会里封建流毒很多。人们还把儿女看作私有财产,不是把孩子当作弦耀的资本,就是当作出气筒。人们习惯说:“棍子下面出状元”,仍然用“填鸭式”的方法教育儿童。不管孩子们理解不理解,只要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塞进他们的脑子,塞得越多越好,恨不得在短短的几年中间让他们学会一切,按照自己的愿望把儿女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以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家长说孩子做功课太慢,老师就布置的作业又很多,学生不得不早起晚睡,好象学生休息愈少成绩愈好,老师也显得愈认真、负责。塞进脑子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学生忙,老师也忙,老师脸上的血色越来越少,学生的眼睛越来越近视,仿佛孩子的脸上的笑容多了对他们的学习大有不利,一定要用过重的精神包袱压得他们笑不出声。反思老师们:这不仅是一个百岁老人的思考,也是所有教育者所应共同思考的现实问题。从教育目标到教育体制、从课程功能、结构到教学方式,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反思课题!我国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时代变迁和新一轮的世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发起的 二、远眺高中新课改1、在课程功能方面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且注重学习的结果。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作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及学会做人的过程,并注重学生的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培养。与传统的过于注重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不同,高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钱学森之问2、在课程结构方面高中新课程结构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是体现基础性,强调课程的整合性;第二,要体现选择性,增加自由度,并突出多样性;第三,体现均衡性,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 3、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于高中仍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注重创新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基础性。与以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不同,高中新课程更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相联系,不能与现实世界相脱节。总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精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并加以组织,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选择性。4、在课程实施方面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关注点在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往往被忽视。高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并明确地将学生树立为教学的中心。 5、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往的评价只是一种结果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单一,学生是被评价者。高中新课程提倡一种综合性评价的方式。即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成长记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而且,新课程在评价目标和方式上遵循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三、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一)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教学理念1、现象及反思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校园绕口令:“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了不厌,厌了不学。” 真心英雄在我心中 曾经有一个梦 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 谁是真的英雄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在我心中,是老师最凶,每天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家中,是爸爸最凶,每天把我打得鼻青脸肿。”(为歌曲真心英雄填词)中国人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 黑色的眼 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一样的泪 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 我们留在心中“五十道的作业题呀难了多少人。黄色的脸,熊猫的眼,不变是狠心。眼睛里布满血丝像是在诉说:原来我们求学既艰难又困苦。一样的苦,一样的梦。现在的吃苦,为考试打基础。” (为歌曲中国人填词)老师的“牺牲”精神给老师的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你,你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你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被你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 在阴间也要好好学习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给它添了一个标题叫“在阴间也要好好学习”宁波一学子自缢身亡。22日晚,浙江宁波某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李明(化名)在得知自己的高考分数与自己的估分相差甚远时,自感对不起父母与老师而自缢身亡。24日晚,记者来到李明家,据李明的父亲说,21日高考分数揭晓,儿子获知自己的考分只有486分,与他原先估分560分相差甚远,他非常惊讶与伤心。当时他沉默了好长时间,但看上去一切还正常。第二天,儿子还与他一起查询志愿,并打听是否还可再读高复班,晚上却在自己房内上吊身亡。父母在他的屋里发现4封遗书,3封是分别写给三位同学的;一封是给父母的,书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次高考考得这么差,你们这几年花这么多钱培养我,我实在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对我寄予厚望的老师和同学们我实在感到太累了,我想休息我不是不想读书,我在阴间还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伤心“三六九”请听,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在寄给一位记者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很多人看来,我们重点高中的孩子很幸运,可很少有大人能了解我们学习中的压力,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将至,我却不能欢欢喜喜过个年,因为我在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经历了惨痛的失败,我们的名次被排在一张大表上公布于众,每科成绩都有详细的年级名次和班级名次。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被公告到一个位置上,老师们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还有,每次我们班考试教室里坐不下一班人时,老师都会分10个人出去,这10个人不是上次考试的前10名就是后10名,前10名的同学自然兴高采烈地接受这样的安排,但后10名的同学呢?老师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心情呢?除此之外,每周六我们学校有提高班,可提高班也有一二班之分,一班专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而二班说白了就是补差班,老师还规定多少分以下的必须参加,让同学们的等级更分明。最让人伤心的是一遇到难一点儿的题,老师就对差生说:这题太难了,你们不用做” 2、反思及总结这样子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想要的么?警惕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交往教师应具有学生意识教学是引导教师应具有方法意识 教学是启迪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 教学是合作教师应具有合作意识 教学是创造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 教学是关注教师应具有人文意识 下面,重点谈一下第一个理念:教学是交往l 这里所说的“交往”不是一般意义的交往,而是指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等,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l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l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l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l 改变师生关系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l 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l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l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教学行为1、理智型教师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精辟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受到思维训练,还将被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所熏陶和感染,学会冷静、独立地去思考问题。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2、自然型教师教学风格: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素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来,细细诱导,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双向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虽然讲课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 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3、情感型教师讲课情绪饱满,把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依赖。讲到动情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撼人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4、幽默型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起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给人以回味的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杌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积极意识将得到充分发挥。5、技巧型教师教学风格:教师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不带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如将多媒体等引入课堂,整个课堂结构有如思维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针对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教材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 四、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当前的形势迫切要求教师在前瞻性和现实性结合上对课改方向加以明确,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课改意义、作用、和操作予以理解,在规范和创新上对课改体系予以充分把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变革课堂,然而只有全面认识课堂,才能还原其本真,也才会显现其作为教育中最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和团体组织和重要意义,这已不仅仅是象以往一样换本教科书而已,而是一场脱胎换骨似的理念转变,我们从以下一些常见的现象说开来,论述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1、宽松的教育和民主的课堂人文主义与平等愉悦 1)现象及反思有一种现象描述:在今天的学校课堂位置上,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但精神上这种局面是倒反的,站着的教师始终占据至尊的地位,俯视坐着的学生的战战兢兢的灵魂。这种说法似乎刻薄些,但也不实为目前某些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剖析与写真。试想在这种“师道尊严”,学生“言听计从、恐惧压抑、不敢越位”的课堂环境下,他怎能很好的去思维,怎敢问路在何方? 2)前提和关键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苏霍姆林斯也曾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进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做完了还想再做的东西,课堂教学业如此,其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情感的融洽水平。师生关系的紧张,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教与学的脱节,甚至会出现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昭示着这样一条定律:宽松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2、启发的教育和互动的课堂主体主导、共同参与 1)现象及反思有一种现象描述: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一问就答,自问自答或是异口同声答,气氛热闹非凡,似乎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但细心观察,仍然是“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的局面。听到的是教师在肯定个别学生的完美答案,看到的是小组讨论中好生的手舞足蹈,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真实情况,没有纠错,没有碰撞,没有火花,终究没有改变教师牵着学生去钻教师设计好的“圈套”,还是在重复做着“请君入瓮”的事情。长此以往,必定使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压抑,思维火花不再燃烧。2)学生主体的含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其中主体的含义有二。第一层含义:是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过多的考虑课程的系统,而是以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第二层含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主,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要从“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混合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学生会做、能做的,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引导学生“暴露思维”,“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得俨然象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3、过程的教育和顿悟的课堂狂想探索,时空创新1)现象及反思有一种现象描述:课堂上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娓娓动听,学生听的点头称是,妙不可言。听“懂”了,也“会”了,合作讨论“行”了,但常常就是一遇到问(试)题的变式、变形、变换就“酥”了,究起原因是没有经自主独立思维的过程,没有“悟”出道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实质上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从开始接触,到彻底理解和掌握应用,决不可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囫囵吞枣”必将“消化不良”,必将出现“一过就忘”,“一做就错”。能力的发展并不等同于知识的获得。它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必将造成所学的知识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死知识,只能机械模仿。反复的操作,久而久之必形成重负,压制了素质的提高。苏格拉底曾说过:“思想应诞生在学生心里,教师应象助产士那样办事”。爱因思坦也说过:“当学生有机会进行数学猜想时,他们便与数学实际近了”。课堂教学应注重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获取知识以外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猜测探索过程中,去亲自感受与经历 “发现”,才能达到“内化与创造”。 2)只有“经历火热的思考”洗礼,才能看到“冰冷后的美丽”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讲台上想的是“今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今天教什么,怎么教,教好了没有。”实质上前者是后者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打断”或随意“替代”学生进行思维;要善于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引导学生能够有望“顿悟”,做到“引而不发,跃如也”。充分认识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火热的思考”洗礼,才能看到“冰冷后的美丽”。如: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示概念公理的提高过程,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展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展示解决问题的运算过程,展示思维方法的演化过程。 应充分注意到:(1)合作讨论过程中,“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形式上以:“说”为主,实质上还应重视“写”的过程。包含有两层含义:讨论之前将要说的写出来;讨论后将对问题的变化了的看法写出来。这样可以达到多重目标,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2)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内容、目的等多因素制约,而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不应草率对结论作出简单的接受和记忆,而应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答案或对问题的思考进教室。 4、成功的教育和激励的课堂个性张扬和分层持续1)有一种现象描述:课堂上,教师有两种目光和语调,对好生写满了亲切、信任和赞赏;对差生流露出厌烦、讥讽和斥责。偶然在公开课上给予的恩赐,那也是昙花一现或出于需要,但他们还是盼望天天公开课。据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很敏感,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可能成为他终生热爱学习的起点,一句不恰当的点评也能使学生从此失去学习的信心。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涯,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和一种教法,唯有那亲切的目光,激励的话语,一尘不变的清晰和弥久恒长,广受欢迎和鼓舞。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过于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强调了统一,常采用“剪切”、“复制”、“粘贴”、“格式刷”等工具,大搞“统一战线”,“流水作业”,“批量产出”无棱无角的“标准件”,“相似形“,“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抹杀了,诸如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切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主题被尘封和丢弃了。故应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教科书”;“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张课表”的教育思想。 2)让每个学生抬头走路古往今来,关于“爱心”似乎有一普遍立律:爱全人类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尤其是爱一个差生更难。新课改植根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秉持多元化评价标准,多一个标准就会多一些好学生,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而课堂上要鼓励每个学生敢说敢做,敢标新立异,不吝啬你赞赏的艺术语言,让每个学生抬头走路,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进行思维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每一点,每一次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五、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