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633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之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况。 教学重点:文学的自觉;文学新变。 教学难点:玄学、宗教与文学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196-219),迄以隋统一(589),历时约400年,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一、时代的基本特点(一)全国长期分裂 (二)政权更迭频繁 (三)社会动乱 (四)民族矛盾尖锐 (五)士族门阀制度。 (六)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解释: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从东汉末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了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尤其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门阀制度恶性膨胀,使大批出身门第不高的才华之士沉沦下僚。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阀阅 、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 、指有功勋的世家。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就是说,有五品功名的官员家即可设立。位于门左的柱子曰阀,喻意建有功劳;右边的称阅,象征经历久远,即世代官居高位。 古建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官宦之家的居所建筑群,被称为“阀阅之家”。它是封建社会对世代建有功勋的官宦人家的称谓。 门第、门阀,在封建时代里,是一种不可小视的社会存在。门第之第的来源,是大门开在通衢的特权;那么,门阀呢?阀,即阀阅。 阀阅是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号阀阅。 、“阀阅”也作伐阅。功勋世家为标榜功勋,将功业张扬于门前,就在大门外树柱子题记功业,这柱子的名称,就叫阀阅,是装饰于大门之外的构筑物,最早只是两根丈余长的立柱,漆成乌黑色。柱头上以瓦筒之类的物件覆盖 。“在左曰阀,在右曰阅。”到了宋代就演化成“门簪”,就是用六角形、圆形、幽形(数条向内凹的曲面)的短桩,镶嵌在门槛之上。桩周及端部雕有图案。一般官员家用二个,高官的府邸用四个。后来演化成房屋院落之外的大门,是独立的建筑物,也就是用有屋顶的一至三间房屋来做大门。封建社会里,一般民居,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容许建立阀阅,无论多么气派豪华的宅第,也只能在墙上开门。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二、文学的特征(一)、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风格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 它是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专篇。文中对文学价值、文学体裁、和文学批评态度都有中肯论述,虽未充分展开,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陆机文赋: 它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用赋体写成。 刘勰文心雕龙: 它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全书五十篇,约三万八千字,可分为四部分。 钟嵘诗品: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而且品评的主要是五言诗。 (二)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 (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四)、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很广泛,它包括对古代文学创作(玄言诗、山水诗、游仙诗、散文等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古代文学本体论、古代文学“缘情说”、古代文学创作论等等);对中国文学审美情趣的影响文学闲逸雅淡情趣的追求、文学传神美的追求等等)。 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它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1、玄学的自然观念,催生了文人超越现实、任性率真的文学理想。 2、玄学强调客体和主体的区别。 3、玄学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言意之辨。 四、佛教、道教的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佛经被大量翻译,佛寺遍布大江南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佛教迅猛发展,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佛教带来了它所特有的艺术。不仅影响了此时的文学,还对此后的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史上第二次勃兴时期。很多著名的士族大姓均信奉道教。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抱朴子,创立了完整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 五、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历程及酝酿的“新变” 、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为后代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发展可能性。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思考题: 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掌握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蔡琰及阮籍、嵇康的代表性诗歌。理清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的发展线索。教学要点:1,正确地理解建安风骨,区分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2,三曹诗歌成就、地位(以曹植为重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一、曹操生平1、曹操(155220),字孟德,祖父曹腾是宦官,父曹嵩,夏侯氏之子,是曹腾携养的螟蛉子。2、自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飞鹰走狗,喜欢恶作剧。3、二十岁举孝廉,做洛阳北部尉,开始政治生涯。4、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二、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1、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来领导文学。2、作品具有创造性,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三、曹操诗歌的分类22首,全部是乐府诗。一是反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大都是五言诗;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的,大都是四言诗;四言诗的成就最高。四、作品分析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蒿里行原是齐国东部的民谣,它是出殡时唱的挽歌,一人领唱,千人和唱,场面相当壮观。曹操却用乐府旧题来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确是一个创新。诗歌的前四句,写起兵的目的,从“义士”、“群凶”这些爱憎鲜明的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而“会盟津”借用了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师河南孟县(今孟州市)的典故来表明讨伐董卓的性质,用典故与写实紧密结合。刘邦与项羽起兵时,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乃心在咸阳”的诗句,借咸阳暗指军阀举兵的初心是要直捣洛阳。次四句写军阀们不听指挥,各怀野心,都不愿主动进攻,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批军阀们“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行径,曹操对此非常愤慨,认为“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表现了曹操极强的正义感。再四句写阀割据一方及军民的凄苦,战士不得解甲,百姓死亡惨重。最后四句写军阀混战的恶果及对生灵涂炭的同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浑厚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汉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抒发了个人的愤慨,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风格苍凉沉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艺术特点:语言质朴有力,情调悲凉凄楚。直叙其事的白描手法。利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内容提要:文章评述了曹操诗蒿里行所反映的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和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以及本诗在艺术方面的特点。关键词:势利使人争;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实录其事;直抒胸臆。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在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关东诸郡的一些将领,兴兵讨伐董卓及其爪牙。本来期望会合群雄,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那样吊民伐罪;起初是想要直捣洛阳,像刘邦、项羽的攻入咸阳。军队虽然会合了,但战斗力却不强,原因是军队相次排列,徘徊观望,不肯前进。权势利禄使人互相争斗,州郡之间发生了内部的攻杀。(董卓被杀后)袁绍的异母弟袁术闹分裂,他据有淮南,在寿春自立为帝;袁绍谋立刘虞为帝,为他刻了印玺。由于多年频繁战斗,将士们的战衣都来不及换洗,生上了虮虱,老百姓都在战争中死亡了。在原野上到处都是尸骨暴露,千里之内(没有人烟)听不到鸡叫。百人之中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人,想到这里真使人悲痛而肝肠寸断。本诗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诗人本是发矫诏动讨伐董卓的人,但为顾全大局,竟推袁绍为盟主。而袁绍却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以致放弃了彻底消灭董卓的机会,致使各派军阀相互吞并,自相残杀。本诗实录其事,并由诗人直抒胸臆。全诗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期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所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使得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快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短歌行短歌行是“汉旧歌”(宋书乐志),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古辞已亡佚。乐府题解则认为短歌是与长歌相对而言的,“长歌”“短歌”是就歌声的长短而言。因声调短促而得名,表达了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这首诗写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虽然遭到失败,但仍然壮志满怀,希望招纳贤才,再图进取。诗的前八句,感慨功业未成,盛年易逝,激昂不平,借酒浇愁,作者的感情不是颓丧,而是慷慨,思想不是绝望,而是充满希冀。接着八句写亟盼求得贤能之人。作者十分得体地引用了诗经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这本来是一首恋爱诗,写一个处于热烈期待中的女子,时刻挂念着穿青领衣服的读书人,但曹操却把女子等候情人之歌改变成了创业志士渴慕贤才之辞,更巧妙的是,作者引用了原诗的前两句,而隐含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后两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表达了曹操招纳贤才的迫切之情。诗歌的意境更加新颖,达到了政治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实在是匠心独运。这八句,用“青青”写色,用“呦呦”写声,有声有色,词采鲜艳,音韵悠扬。次八句承上进一步生发,既写了英才难得的惆怅,又写了喜得嘉宾的高兴,一忧一喜,对比鲜明,思贤若渴之情跃然纸上。最后八句写自己的胸襟怀抱,以山不厌高作比,用周公吐哺作勉,提示了诗歌的宗旨。这首诗音韵铿锵有力,章法抑扬有致,语言质朴自然,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昴扬的情绪,表现了诗人积极坚定的进取精神。主要艺术特点:志深笔长,故梗概多气。“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直叙衷情,借用典故抒情。“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有吞吐宇宙之象”。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反抗,表现了自强不息的意志及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曹操诗歌总的艺术特长:1、首开学习乐府风气,富有创新精神。2、语气古朴率真,刚劲。3、情调慷慨、悲愤。曹 丕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220年冬代汉自立,史称魏文帝。他博通经史,爱好文学。其诗受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描写细致,语言清丽自然。“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沈德潜古诗源)。诗歌分类:第一类是宴游诗,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秋景 凄凉的景色为全诗作了铺垫。秋思 以客代主的虚写手法,柔肠寸断,恨苦异常。秋悲 孤寂不堪。日夜思念。凄苦难耐。秋吟 借琴消愁愁更愁。秋望 月圆人不圆。将不可遏制的离愁别恨,表达得一泻无馀。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完整的纯粹的七言诗。这首诗善于写景抒情,语言清新华丽,音节谐美流畅,体现了曹丕“诗赋欲丽”的主张。王夫之评价这首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诗歌总的艺术特色: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手法的使用及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辞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著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著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彷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著这沉沉的夜空,仰望著这耿耿的星河,品味著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钟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著一个“兮”字,还拖著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第二节 曹 植一、曹植的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少时聪敏好学,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于写诗文。十八岁作铜雀台赋,名声大噪。曹操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终于失宠。曹丕称帝以后,曹植受到种种猜忌和迫害,一再被贬爵徙封,很不得志。曹睿称帝以后,曹植曾多次上疏请求任用,不但得不到允许,反而继续遭到打击,终日过着报国无门苦闷生活,后抑郁而亡,年仅四十一岁。二、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白马篇、名都篇、鰕鱔篇等可作为前期的代表。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人等)。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作品选讲:白马篇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战歌,诗中的游侠儿,武艺高超,立功报国,实际上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情怀的体现。一、前十四句,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前六句:游侠儿的身世、性格。 -以明衬暗及设问的修辞手法。后八句:描绘游侠儿强健敏捷的英姿及精良的武艺。-泼墨如云。扬声沙漠陲有了可靠的依据。为长驱蹈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抗御外侮中的表现前六句:紧张局势及英雄业绩-惜墨如金。后八句:内心世界的表现艺术特点:骨气奇高,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一首英雄的乐章。1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此诗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报国的壮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曹植早期代表作之一。 2 金羁(j):金饰的马笼头。 3 连翩(pin):连续不断,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 去乡邑:离开家乡。 5 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6宿昔:早晚。 秉:执、持。 7 控弦:开弓。的:箭靶。左、右是互文见义。 8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9 接:接射。飞猱(n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0 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11狡捷:灵活敏捷。 12 勇剽(pio): 勇敢剽悍。螭(ch):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3 虏骑(j):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14 厉马:扬鞭策马。 15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16顾:看。陵:压制。 鲜卑:我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17弃身:舍身。18 怀:爱惜。 19 籍:名册。 20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21 捐躯:献身。赴:奔赴。古今点评1.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六臣注文选李善注)2.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瞻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3.“参差”,字活。“左的”、“右发”,变宕不板。“仰手”、“俯身“,状貌生动如睹,而“俯身”句尤佳。“散马蹄”,“散”字活甚,有声有势,历乱而去,而马上人身容飘忽,轻捷可知。缀词序景,须于此等字法尽心体究,方不重滞。弃身以下,慷慨激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4. 此即所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者也。(何焯义门读书记)5. 此篇奇警。后来杜公出塞诸什,实脱胎于此。明远代出自蓟北门行、结客少年场、幽并重骑射皆模此,而实出自屈子九歌国殇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6. 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朱乾乐府正义卷一二)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与同母兄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同进京朝觐,曹彰突然暴死京师,只剩下曹植与曹彪一同回封地。他们在途中又被监国使者限制,不许同住,于是他非常气愤地写了这首赠别诗。死别之悲生离之悲忧生之悲艺术特色:章章蝉联的顶真修辞手法,层层抒发复杂感情。通过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复杂深厚的感情。运用了比喻、烘托、陪衬等手法,使诗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把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野田黄雀行既隐晦曲折,又悲凉激越,感情沉痛。三、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钟嵘诗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建安之杰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用“八斗多才”、“才占八斗”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既来源于此。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一、王粲的生平王粲(177217),字仲宣,山东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生在诗礼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熏陶,曾被蔡邕称誉为“有异才”。长安战乱,十七岁往荆州避难。依附刘表十五年,但未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军谋祭酒,官至侍中。二、王粲的诗歌创作七哀诗长安惨别图(16句)。饥妇弃子图(1016句)。清代吴淇评此诗说:“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霸陵思治图(1720句)艺术特色: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感情真挚,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三、刘桢诗歌创作的分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从弟三首其二以松柏作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为外压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诗中松树的形象,也象征着作家的志趣和性格。刘桢的诗中也吐露了建功立业的要求,如赠五官中郎将等,表现出建安作家的共同精神。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欣赏他这种壮气。四、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全篇以对话的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而悲凉,十分接近乐府民歌的风格。五、蔡琰悲愤诗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因家遭祸乱,童年与忧患相伴。十六岁嫁河东卫仲道,不久,夫死,无子,回娘家居住。汉末军阀混战当中,她被董卓部下所掳,流落到南匈奴,为左贤王妻。在胡生活十二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统一北方后,派人把她赎回,并令改嫁同郡董妃。她的作品相传有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可断定为蔡琰作的五言悲愤诗。作品分析:悲愤诗第一章写被掳的原因和入胡途中所遭受的苦难,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第二章叙述诗人在异乡的生活和被赎归汉的情形。第三章写回到故乡后所见的荒凉景象以及忧惧的生活。艺术特色:首先善于抓住重点场景集中描写,进行细致真实的心理刻划。其次,环境与细节描写,加强了感情的表达。第三,语言通俗、生动、精练,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建安风骨及其内涵建功立业抱负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对“建安风骨”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严羽沧浪诗话提出“建安风骨”。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二、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意义第五节 阮籍、嵇唐与正始诗歌一、正始诗歌的背景正始:曹芳年号(240249)。这一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剧烈,社会变动很大。代表豪门士族势力的司马氏集团为了簒夺帝位,一面诛杀曹魏王室,一面残酷镇压政治方面的异已势力,社会的政治局面黑暗恐怖。正始诗歌,是指曹魏后期二十几年间的诗歌创作。这时期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与建安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由于强权政治的压抑,诗歌的现实性大为减弱了。二、正始诗歌的代表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戒、刘伶。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诗坛的只有阮籍、嵇康。三、阮籍的生平及创作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阮瑀之子,曾做过步兵校尉,后世称为“阮步兵”。青年时期“好读书”,“有济世志”(晋书阮籍传),但生活在魏晋政权交替之际,由于不满司马氏集团,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为避免迫害,常常醉酒、佯狂。他曾用酣醉推辞了司马昭为其子向他女儿的求婚;他还“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视之”,他对名教礼法之士表示自己的清高和蔑视。政治上充满矛盾。思想上充满矛盾。生活上充满矛盾。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咏怀诗其一:一二句隐寓着难言的情衷。三四句以动写静,反补出整个黑夜笼罩之中万籁无声的沉寂之静,象征着现实的黑暗。五六句写处境的险恶,表现了不得其所的孤独惶恐之感。最后,忧思难遣,揭示题旨。觉醒的颓废。清醒的绝望。自觉的痛苦。咏怀诗其三十一,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讽刺时事,以战国时的魏王比喻当代的魏君。咏怀诗六十七: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咏怀诗三十九:抒发自己的壮志。阮籍的诗歌的艺术特色: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四、嵇康的生平与创作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省宿县)人。少孤家贫,勤奋好学。崇尚老庄哲学,攻击周、孔名教。在魏废帝时作过中散大夫,和曹魏是姻亲和同乡。当时代表豪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标榜“名教”,要“以孝治天下”,为了夺取帝位,大肆杀戮异已。嵇康激烈地反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蔑视传统礼法,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抨击企图借“禅让”之名夺取政权的司马氏。所以,司马昭借他因吕安事下狱之机,竟将他杀害。据载,临刑之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表现了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他死时年方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嵇康现存诗66首。体裁多样。入狱后写有四言幽愤诗,叙述自己的品格、志趣和招祸的因由,直抒感愤,风调峻切,诗如其人。嵇康的四言诗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不但意者峻切,文辞壮丽,而且淡泊清远脱俗,情景妙合心境,戛戛独造,自成一体,避免了落入诗经窠臼。古人评述:“高致超超,顾盼自得,竟不作三百篇语。然弥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又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嵇康主要以散文名世,他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见解精辟,文字泼辣。训练计划:1、课内训练方案课堂讨论:(1)三曹诗风异同。(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比较。2、自学指导参考书目: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写作题目:建安风骨研究综述第二章 两晋诗坛教学目的:掌握左思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及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教学要点:如何理解左思风力及玄学对诗歌的影响。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太康诗坛上,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一、左思的生平左思(252?306?),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市人)。出身寒素,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仁进很不得意。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全家移居京师,曾官秘书郎。左思博学多才,创作三都赋,十年乃成,朝野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为之纸贵。其诗今存十四首。娇女诗写他的两个小女儿蕙芳和纨素的娇憨姿态和天真形象,非常活泼生动。招隐诗二首,写山水,从“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等句中,可以看出其情趣闲逸,境界高远。咏史八首则是他的代表作。二、左思的诗歌创作咏史弱冠弄柔翰是述志诗。写自己文才出众,又有武略,不慕富贵,却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要求施展才能,平定边患,为国效力,表现了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末尾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是在壮志难酬情况下的一种设想,含有自我慰藉之意。全诗融议论于形象之中,富有感情色彩。咏史郁郁涧底松是一首强烈抨击门阀士族制度的诗歌。前四句,隐而未显,富讽刺于含蓄之中。当中四句,化隐为显,情感迸发。最后四句,对比具体化。反问有力,发人深思。该诗:比喻贴切形象,援古证今,批判深刻有力。气势连贯,转接自然。诗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自班固以来,咏史诗大都叙述史实,一首诗专写历史上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左思的咏史却不是专写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不平,名为咏史,实乃抒怀。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遒劲有力。后人称为“左思风力”。刘琨早年生活豪纵,且慕老、庄,后来参加卫国斗争,思想感情发生变化,闻鸡起舞的故事,最能见其性格。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重赠卢谌是刘琨被害前写的绝笔诗。字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