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715170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一、总体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二、课标要求: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2、 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教学过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课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根据图表填写相关内容。(一)1918-20世纪50年代初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181920年19211927年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初历史影像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成效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义的经济基础世界工业强国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行得通吗?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列宁对此是这样来评价他的第一次探索的:“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我们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小练习: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死亡威胁,采用了什么措施打破“坚冰” ?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贸易上取消自由贸易;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 B. C. D.2、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时,苏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C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 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次探索失败后,为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特点: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实践的效果比较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设问】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抗议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3)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建成的。沙皇俄国并没有现代的生产机器。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时,那里既没有多少工业品,也很少粮食。同时,也没有熟练工人;农民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斯大林时代1920和1921两个饥荒的年头夺去了成百万的生命。一度曾是肥沃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乡村,即使当时有学校,也没有一个农民的儿童能够上学。 斯大林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并因为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斯大林通过这些文字,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苏联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可以说跟新中国建国初期一样,都是一穷二白的形势。因此,斯大林说: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历史传统制约 斯大林个人因素 A B C D思考: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 。 思考: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经济政策: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直接管理经济; 制订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行动 :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欧美: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材料: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 ( 2 )措施: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 3 ) 成果: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与此同时,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2.农业集体化:( 1 ).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 2 ).方法-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理想与现实从来不能等同,可是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却把理想与现实演绎得淋漓尽致,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它不仅做到了,而且是那么成功,如同一个神话。是什么使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一方面在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更多在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建立。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2)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这一模式使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A.“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弊端: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误区。“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的改革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问题1、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原因(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问题2、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端?体现在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措施: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弊端: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没有结合国情。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二、勃列日涅夫德改革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问题3、“列车正在运行”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问题4、“列车正在运行”得益于哪些措施?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问题5、为什么说“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现实: 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1991年月12月25日俄罗斯国旗升起。苏联解体。四归纳: 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改革性质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1、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国内政治局势迅速恶化A B C D 2、苏联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思考】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同点。同:(1)都是为了解决 弊端;(2)都在 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异:(1)赫氏改革侧 ,勃氏改革侧重 ,戈氏侧重 和 入手;(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最终导致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 ,对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方向。 2、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设问】列宁的精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认识。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指导思想不同。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八)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被书本的重难点,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探究式材料阅读在初中课堂上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调动兴趣做了推动。同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科学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去探索。然而,本课的材料有点过多过杂,以至于最后一个探讨问题来不及,另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太少。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