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竞争战略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117822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竞争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竞争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竞争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 培养单位:XXXX学科专业:XXXX研究生:XXX指导教师:XXX 2009年12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XXX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XXX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XXX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经XXX认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态势下,企业都将面临复杂多变且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企业要取得和巩固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特别是像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这样的中小企业,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更应该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实行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战略是企业对自身中、长期发展所做的全面思考,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的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为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企业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的宗旨,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组织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企业总目标的谋划,制定企业战略。企业的战略研究,就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对企业战略的设计、抉择、评价等管理活动的综合。本文以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目前发展缓慢、企业的三个层面战略: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目标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企业目前面临的“四大能力”问题,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应对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利用内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得出目前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以此作为战略制定的依据。通过运用相关战略理论,结合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本文制定了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战略框架,并拟定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参考。关键词: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发展战略AbstractThe enterprise strategy is the general think about the ow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is a holistic plan ,relat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environment、the enterprise mission、the enterprise goals、the enterprise bas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strategy establishment etc. Facing to the severe challeng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to anyone enterpri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managemen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nterprise contin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ful today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 tenet and based on the analyse of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op administration confirms the total goal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rganizes the various enterprise resource, implement the enterprise goal plan and establish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research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ctions such as the design、choice and eval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by the enterprise top managers.The Company w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assignment. In the text, the reasons was analyzed that the company developed slowly at present and the three level strategy of the enterprise: company strategy、decis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is basis, appli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 appraise matrix, the present advantages and this as the basis that the strategy was made. Through using the relevant strategic theories, the strategy frame of the Limited Company was built in the assignment and the company medium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rafted, which as the reference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Key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Status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3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第2章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52.1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定义.52.2企业竞争战略理论.72.3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92.4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10第3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外部环境分析.213.1政治环境分析.213.2经济环境分析.223.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233.4技术环境分析.24第4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现状分析. . .274.1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优势分析.274.2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劣势分析. .294.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324.5 产品结构分析.4.6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综合分析.33第5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战略框架.455.1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战略制定的路线及原则.455.2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发展远景及战略方向.475.3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整体发展战略.495.4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竞争战略.515.5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职能战略.525.6 战略制定总结.53第6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战略对策研究54第7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567.1全文总结.567.2主要创新点.567.3未来研究展望.56参考文献.58致谢.57第1章 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全球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2008年,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DP的4%,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还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800010000亿美元。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是一家以生产电子元件及电子装备为主的国有企业,电子元器件是该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包括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阻容元件、敏感元件、晶体器件等在内的多种产品。其元器件产品一直为我国的军事装备配套。除电子元器件外,电子专用设备也是该企业的主要产品。该企业的微电子设备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多年来,连续承接了国家集成电路设备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品种类包括扩散氧化设备、干法刻蚀设备、化学汽相淀积(CVD)设备、清洗腐蚀设备、质量流量计等品种。由于是整合重组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成了该企业的一大特点,却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瓶颈。随着公司发展步伐的加快,该公司逐步演变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对外投资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高科技公司。经过“十五”期间第一个五年战略的实施,公司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企业发展逐步壮大,经营收入逐年增高,市场地位也逐步提高。进入“十一五”期间,公司发展脚步放缓,同时经过五年的调整,公司在管理体制上逐渐成熟,公司从快速增长阶段步入自然竞争阶段,整体上处于战略转型期。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态势下,企业都将面临复杂多变且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企业要取得和巩固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特别是像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这样的中小企业,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更应该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实行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深入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可以使企业顺利、快速发展。即通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可以促使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向和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认识,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扬长避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二,可以提高生产经营的目的性。中国古代兵书早就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说。通过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有了发展总纲和奋斗目标,就可以进行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相对优势,解决制约性问题,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可以增强管理活力,降低经营风险。在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围绕战略发展目标,对企业现行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相应调整,以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同时,还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处理好企业目标与国家政策、产品方向与市场需求、生产与销售、竞争与联合等一系列关系,这些措施必将会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第四,可以提高企业家素质。通过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可以促使企业家集中精力于企业环境分析,思考和确定企业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从而造就一大批新时期的企业家和战略人才。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战略理论研究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被引入中国,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通过大规模引进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翻译西方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科书和畅销书,对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学者出版了一些经营战略和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和论文。1988年,张彦宁所著现代企业经营战略问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全面探讨企业战略方面的著作。1990年解培才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1991年何伟等著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学,1995年刘翼生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甘亚平现代企业经营战略,1998年蒋适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2000年王玉企业战略管理一一理论与方法等论著开始按照战略管理三大程序“制定-执行-评价”结合中国情况,介绍西方最新战略管理理论。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还未对战略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有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因此,在战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相对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讲还比较幼稚。 首先,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缺乏战略管理和与其相应的战略定位。这说明了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对其价值认知不足、决策随意,另外,因为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没有做好战略定位工作,盲目追随市场热点,机会至上,这使得企业为短期利益蒙蔽,看不到企业长期的目标,使企业运营偏离了企业的战略定位。 其次,我国企业战略的趋同化严重。东施效颦寓意任何人都不能按照别人的模式去生活,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企业也一样。但是,我国有些企业却难脱东施效颦之嫌,它们在制定战略时乐于走捷径,盲目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学这学那,最后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弄得模糊不清。企业间的战略趋同严重到了彼此可以互换的地步,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战略思想、手段、方式等如出一辙,这使得企业在产品和生命周期上也趋于同化和短命。 千人一面的战略自然不会给企业带来生命力,而造成趋同的因素除了图解政治、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意图要求以外,那就是战略与企业的实际相分离。 企业战略定位要求实事求是,要求定位要与企业的特殊环境相匹配。总之,它要求企业战略要经济合理,也要与别的企业形成区隔和差异。 最后是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内许多企业的战略管理以短期的效益为导向,错误地将运营活动认定为企业战略,致使企业战略核心的定位被忽视。 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企业有的认为战略管理太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是形式主义。总之,它们认为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因而他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注重效率,只在战术上下功夫,所以许多企业有“一招失误,全盘皆输”的结局。 企业从主观上否定了战略的长期有效性,使企业战略定位不能在较长的经营期内指导企业的发展。以企业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思想误导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比较随性地引入一些“时尚”的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这样的短视行为使企业与战略定位疏离,而众多企业在短期效益的驱使下必将走向混战,大大削减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说明企业导入的管理理念可能取得短期的优势,但在科技不断革新的时代,任何管理理念带来的竞争优势都面临着被复制或替代的威胁。 那么,如何解决企业战略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将战略定位导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企业长期利益与企业的短期效益整合一体,使企业管理者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思考企业的发展之道。(2) 国外战略理论研究状况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者钱德勒(A.D.Chandler)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掀起了企业战略的研究浪潮,钱德勒在该书中阐述了环境、战略、结构三者的关系,认为企业只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方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目标,并提出“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即组织结构应当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使企业自身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滕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步骤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该方法实质就是研究战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同期还产生了伦德(Learned)、安德鲁斯等人的SWOT战略态势分析工具。安索夫的战略计划理论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计划过程,企业高层负责计划的全过程,通过目标、项目和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定的战略计划。他在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认为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变化调整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企求自身的生存发展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始关注企业在瞬息骤变的环境中该如何适应和生存,管理不确定性成为企业的核心课题。以詹姆斯奎因(J.B.Quinn)、明茨博格和沃特斯(J.Waters)为代表的环境适应理论开始主宰时代潮流。提出了“逻辑渐进主义”(Logic incremenalism )Is和“应急战略”(Emergent strategy),把战略看作是意外的产物,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应急对策。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M.E.Porter)深受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的影响,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成为该时期竞争战略理论的主流。波特通过对美、欧、日制造业的实践总结,提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就是获取竞争优势,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并持之以恒的优势地位。波特认为要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然后寻找价值链上的有利环节,通过恰当的战略(成本领先、标奇立异、目标集聚)来取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三大通用战略和价值链分析工具等堪称经典。波特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达到了战略制定和实施两过程的有机统一。1990年,哈默(Garg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名篇企业核心能力,把企业通过从外部环境研究来寻求竞争优势转向从企业内部分析来建立竞争优势上,“核心竞争力理论”也成为了信息经济时代最前沿的战略管理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是在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沃纳菲尔德(B.wernerfelf)在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基于资源的企业观”一文,这是资源学派的奠基之作。随后科利斯(D.J.Collis)和蒙哥马利(C.A.Montgomery)提出基于资源的战略应包括四个部分:识别资源,对资源投资、提升资源质量与运用资源,而战略制定核心就是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把对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引起核心能力研究热潮。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是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而这种独特的资源或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复制的,企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培养和发展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企业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企业已不能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企业间形成了在各个方面的战略联盟。美国学者詹姆斯莫尔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形态企业生态系统,并把这种系统的方式用于企业战略,认为企业不能看作是单一的企业成员,而应看作是跨越多个行业业务体系的一部分。在一个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在相互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共同进化其独特的能力。本世纪之初,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要求企业在面对竞争性挑战方面具有更前瞻的眼光和更强的战略主动性,而不仅仅是适应环境和内部调整。正如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著作未来竞争所概括的那样,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Christopher A.Bartlett and Sumantra Ghoshal (2002)提出了战略三代论的观点,将战略管理的理论演化分为3个阶段,目前的研究正处与第二代向第三代战略管理转化的阶段。在其研究成果中,比较了三代战略管理的战略重点。Rosabeth Moss Kanter (2002)重点研究公司在各种不可预测环境约束下的战略形成问题,并提出了渐进战略。新技术给商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可能的重大改变。Rosabeth Moss Kanter通过分析这一应变过程中领先者和落后者的表现发现领先者具有很多区别于落后者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它们通过行动创造计划,换言之,它们进行即兴表演。Rosabeth Moss Kanter提出,技术的变化总是要求公司进行无数创造性的尝试,尝试后就是思考和制定共同标准以减少不确定性,这一过程直到下一次浪潮到来。实行即兴战略或渐进战略的公司能为应对变化建立基础。Marco Lansiti and Roy Levien (2004)突破了波特的研究成果,用企业生态系统分析代替产业分析,提出了新的定位战略-根据企业生态环境选择战略。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健康状况的3个评价指标:生产力(productivety)、活力(robustness)、细分市场的创造力(niche creation)。并基于企业所处生态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企业生态战略。Paul A.Argenti, Robert A.Howell and Karen A.Beck(2005)站在战略一致性的角度来研究沟通,提出了战略沟通概念:一种提升公司战略地位,和公司全面战略一致的沟通过程。战略沟通要求层次多样而目标统一的沟通方法。为达到战略效果,不同组织的不同沟通人员运用不同沟通渠道时,必须遵循统一目标,相互协调并统一于公司战略中。综合看来,企业战略理论经过西方学者的长期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这些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但在实践的空间上却是共存的,并无优劣之别,只是适用的环境和对象有所不同而己。1.3研究思路和框架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简要回顾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及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战略理论有一个框架性的概念。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和本文直接应用的三个分析工具。然后通过查阅网络、书籍、报刊杂志、有关文件资料等和参观展销会、实地走访有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各种信息渠道,广泛搜集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剔除重复的或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对外部环境作尽量客观详细地分析。再具体分析.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资源和能力。在全面把握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劣势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工具提出初步的竞争战略方案,然后利用定性战略评价和定量战略评价矩阵作系统评价,明确企业的战略方向,制定企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竞争战略,最后对战略实施提供建议,以保证战略的顺利施行。下图是本论文框架。理论综述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竞争战略评价竞争战略选择竞争战略实施第2章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2.1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定义战略最初源自军事领域,意为指导战争的谋略和计划。我国早在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总结战争经验写成的孙子兵法就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在西方,战略(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及其演变来的“strategeia”。前者意为“将军”,后者意为“战役”、“谋略”,均为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近代以来,战略从军事学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其涵义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一般而言,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企业明确引入战略概念始于欧美,大约在20世纪中期。企业战略涉及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职能的整体研究,是复杂和多面的,因此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内涵的看法很不一致,缺乏公认的定义。下面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定义,从而得出我们对战略的基本看法。企业战略研究的先驱者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定义为: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的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长期目标与方针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安索夫在企业战略论中把企业战略定义为: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与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德鲁认为,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它决定和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杰伊巴尼将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定义归纳为三类:等级定义、匹配定义和包容定义,可以帮助我们勾画出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完整图像。根据这一定义框架,战略是为实现企业使命和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战略管理则是决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选择特定的战略,并通过特定的实现这些战略的过程。这里把战略看作是企业利用优势、劣势,对外部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而采取的行动。战略管理则是企业分析竞争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然后将这种分析结果相互匹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选择过程。这一分析过程即是SWOT分析。匹配定义是当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方法。包容定义借鉴营销学中的4Ps的提法,提出了战略的5Ps,从五个的侧面对战略的内涵进行了阐释。(1)计划(plan):战略是行动的明确预定方向,处理局势的指导方针。(2)计谋(ploy):战略是战胜竞争对手的手段。(3)模式(pattern):战略是无意中出现的随时间而形成的行动模式。(4)定位(position):战略是企业与竞争环境联系的方式。(5)观念(perspective):战略是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方式。基于以上阐述,我们认为企业战略是在充满变化与竞争的环境里,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而确定企业长期成长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方针对策所进行的谋划。具体说来,企业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前提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现有的各种机会及创造新的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来看,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与劣势评价企业现状,从而选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并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2.2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组织特别是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优势,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大大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从实际研究需要出发,着重考察和评估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战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2.2.1战略的结构学派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指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波特反复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首先,他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威胁和当前竞争对手的竞争,提出了五种力量模型。而其中每种作用力又受到诸多的经济技术因素和特征的影响。上述五种竞争作用力共同决定着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最终利润潜力,其中最强的一种或几种竞争作用力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对一个企业战略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他进一步指出:“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确定之后,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辩明自己相对于产业环境所具备的强项与弱项”,据此,企业应“采进攻性或防御性的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企业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当然,实施这三种战略不仅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同时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2.2.2战略的能力学派能力学派的出现源于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性。产业结构虽然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只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波特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但对企业“能够做的”方面却语焉不详。因此,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管理学家就“越来越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分析”。所谓能力学派,是指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该学派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汉默尔和普拉霍莱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另一种观点是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2.2.3战略的资源学派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是资源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在其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柯林斯和蒙哥马利看来,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因此,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拟定的竞争战略中去。2.3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严格来说,有多少家公司就有多少竞争战略。而波特指出,各种竞争战略的重点和区别主要在于:企业目标市场的宽窄;企业所追求的竞争优势是围绕低成本还是差异化。波特据此提出了三种一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又可分为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差异化战略。2.3.1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并以这种独特的属性和特征为顾客带来价值。差异化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独特要求,所以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通常能够收取额外的价格。从战略管理自身的角度来看,成功的产品差异具有抵御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有助于降低环境威胁、利用环境机会。采用差异化战略应具备的条件是:企业要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产品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差异化战略的优点是:当企业产品差异化建立起顾客的信赖和声誉时,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就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也使企业避免了竞争对手的侵害。同时这种战略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使顾客及中间商的转换成本较高,使其依赖本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缺点是:该战略使生产成本较高,因而产品价格较高,若差异化产品价格过高,则顾客有可能转而去购买低价格产品,该战略市场占有率不会太高。如果竞争对手的效仿使得顾客认为竞争对手能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有时价格更低,那么差异化的价值也就不大了。另外赝品的存在,使得执行差异化战略存在一定的风险。2.3.2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指企业在较狭窄的特定的细分市场上实现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以在竞争领域内取得竞争优势。细分市场包括某一特定的购买群体、某一不同的产品细分市场或者某一不同的地理市场。集中化战略可以有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差异化战略。采用集中化战略的条件是:要有特殊要求的顾客存在,企业可以比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更好、更有效率地服务某一特定细分市场。集中战略适合于中小企业。集中化战略的优点是:企业的目标和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市场,通过高度的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和低成本。集中化战略的缺点是:如果顾客需求发生变化,公司将面临风险;新技术或替代品的出现会使企业受到威胁;高度的专业化使得企业应变能力较差。波特强调指出: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保持采用其中一种战略作为首要目标对赢得成功通常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未能沿着三个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即一个企业被夹在中间,那么这种企业的利润注定是低下的,因为“一个企业对三种基本战略均适宜的情况绝无仅有。”2.4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可以由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反映并决定:进入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威胁和当前竞争对手的竞争。参见图2.3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这个模型比较成熟,此处不做过多说明。第3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外部环境分析3.1政治环境分析国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为电子信息产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十五”规划就提到:要拓宽电子信息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的投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纲领思想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支持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潜力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医药等产业。培育名优品牌,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结构,提升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展北京电子装备制造产业是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随着鼓励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的取消,原来主要以鼓励IC设计及制造,而忽略了对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的支持将在新的政策中有所改变,“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为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芯片制造业的发展能够解决产业不配套的问题,其次,国家的支持为科研资金的投入提供了保障。从法制环境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法律还存在许多空白,现行的政策法律修订速度大都赶不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间接法制环境不完善,如专利法、广告法、拍卖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初步构筑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框架体系,但尚不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要对法律方面提高意识,避免出现纠纷,从而导致企业引起损失。尤其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一直是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无形资产如商标、品牌等的保护。3.2经济环境分析我国GDP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不仅在投资上给产业制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更使产业受到内虚高涨的拉动。2005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现代化产业。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38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进出口总额4887亿元,同比增长25.8%,销售收入超过日本,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的第二位。从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上看,目前正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靠拢。在2006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上,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已进入数字化及多元化时代。在这一阶段,计算机、通信类、软件等企业仍占主体,传统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转型。彩电、彩管等传统家电行业面临挑战,集成电路、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但是专家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速将减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带来的很大负面影响,如面临国际经济错综复杂的环境,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稳定增长的任务,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等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目前影响相对较大的,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在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对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进口方持币待购,出口方提前供货,进口增速远远落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加剧。从出口角度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使得人民币升值容易冲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出口依存度达62.5%,人民币升值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币值升高会降低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从而减少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从进口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全球能源和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将会使得进口对升值的受益不明显。在目前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供给短缺、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下,供给者提高售价对国内企业的成本增加,会远远超过由于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采购收益。因此,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出口受冲击较大,而进口受益条件不明显,结果可能会导致出现顺差缩小或是暂时性逆差局面。人民币升值后,外部经营条件变化会迫使企业竞争加剧。由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一般都属于错位竞争,短期内,东南亚、东欧的替代产能还无法具备我国的规模条件,因此,企业竞争的主体将集中为国内同行业的内资企业。短期内,内资企业很难实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因此,降低自身成本、提高单位产出率、扩大规模就成为内资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总体来看,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未来产业的发展。3.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一是从研发基础上看,北京作为中国创新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云集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北大等众多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头,是中国名符其实的技术创新资源集散地,为在北京发展高附加值现代制造业的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资源。二是从环境基础上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一直是北京的主导产业,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视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北京建立了北京中关村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进一步促进了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为建立产业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是从市场基础上看,北京不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子、通讯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而且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最主要的集散中心,是我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品最主要的应用市场。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IPv6技术的应用,北京的信息产品制造将蕴藏着更多的商机。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拉动北京电子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和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支撑的电子制造装备产业立足北京,也必将在这场近距离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给企业提供了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文化环境,提供给了企业创新生命的血液,这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3.4技术环境分析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认为,目前企业技术投入少,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中央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科技转化能力比较低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委将推动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管理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组优化科技力量和科研机构布局,建立符合市场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科技管理机制。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上,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新的发展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并制定相对完善的配套政策法规。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网络,改善和加强创新体系内各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使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利用并转化为竞争力。因此,整体技术环境上对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先天条件不足,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第4章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内部环境分析4.1 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优势分析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的内部优势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设备、技术资源、品牌优势及客户资源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优势中国电科四十八研究所地处中关村科技园五园之一电子城科技园,坐拥50万平方米的黄金地段,投资环境优越,从地理位置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一,北京电子城是国家建国初期3个电子工业基地中最大的一个,今天的电子城所在区域,在完成24公里的道路改造,超过100公顷的绿地建设之后,成为北京市数得上的容积率低、空气好、环境优美的地区,从区域内房地产的增值潜力便可见一斑。这些条件为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地位起到一定作用。其二,以加入中关村为契机,电子城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完善市场环境与创新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扩展产业空间,开通数字电子城电子政务系统与企业商务平台,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自主研发、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建设商务环境及国际化环境,改善人才环境及信息环境,形象宣传等优化软环境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优化发展环境与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际著名电子公司总部、研发机构、产业项目进一步向电子城靠拢。摩托罗拉、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投资、管理、运营机构入驻电子城;LG、摩托罗拉、安捷伦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电子城设立了研发中心;松下、西门子、ABB、等在电子城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