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上传人:女**** 文档编号:23204092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集中阵地,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能否培养出创新性、高质量、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未来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设立符合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次合格的人才。因此对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时代发展速度加快对电子、建筑、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岗位职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升级,希望为各个领域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当前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人才,而是在思维、素质、专业、实践、理论、道德、创新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发挥自身价值。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知识迁移能力。在通识教育视角下探索并实践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或“文雅教育”,是专业教育以外高职学生必须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以及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合格的公民。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文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与文、史、哲、艺等专业的结合,教育和熏陶学生,提升其感情和审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一切;社会科学教育,这一部分教育内容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息息相关,旨在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认知人类发展规律,更多的了解社会现实;自然科学教育,包含众多自然现象、自然理论、自然知识,是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对自然、宇宙万物以及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管理科学教育,与管理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有深切的联系;生命教育,包含死亡学、生命科学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生存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两性教育,揭示人类社会的构成,阐释婚姻、家庭、男女等多项内容;环境教育,包含自然学科、生态环境学科,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公民素质教育,包括法治、法律、道德、人权等内容;交流教育,揭示人正常生命活动中各类交流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文字、网络、通讯、计算机等;心理体育教育,包含运动、体育、心理健康等多项教育内容,旨在养成健全的心智和体魄。 二、通识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能够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重要支持。当前国家重视素质教育,而高职院校以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更重视专业教育,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但离综合发展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上文提及,通识教育涵盖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内容,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体生理构造,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领域的科学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教育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构建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更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其他各学科融合教育,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养分”。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专业发展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制订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内容如下: 1.素质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应该设定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上升传统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目标、综合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实践体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的切实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2.就业岗位目标。以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就业岗位群为教育导向,设定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将职业发展的短期规划、长期规划、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责任感、创新、管理等内容融入教学,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设定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完成之后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实质化。 1.复合的知识结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内容,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工具性、专业性和相关性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行业知识、法律知识、产生知识等各类知识。 2.综合的能力结构。人才培养的第二个规格是综合的能力结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敬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力等多重综合能力。 3.完善的人格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三个规格是完善的人格素质,高职学生走入社会之前,应该在学生人格素质、基本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个体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五、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认知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知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及融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促进专业教育进一步实施的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最终体现的标志。高职教育应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视当今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定。在高职教育中,将有利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通识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诸多知识,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平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较大,在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此才能发挥通识教育的最大价值,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 2.政策鼓励引导教育有效实施。政策鼓励引导教育有效实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设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调整学校激励政策与评价制度,促进教育方案的细化实施,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教育质量,从细节到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要调整传统的鼓励、激励政策,引导优秀教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提升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能够发挥最大的职业价值,努力地自我提升,将新式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效应用于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以政策调整为导向,鼓励优秀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育技能和水平,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参与教研项目、科研项目,享受与科研、教研人员同样的政策待遇,有效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力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实施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切实的教育支持。 3.科学评估推动院校教育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实现新时代新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运行,发挥实际作用。教育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控制实施质量,科学评估教育实施的环境体系、课程体系、教育活动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具体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后续的教育发展中,不断总结以往的教育经验,在评估、总结中不断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在高职院校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面向高职全体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现实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除了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更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式,融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确保高职毕业生能够学有所获,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棠.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 2刘茂玲.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 3吴兴富,孟娇妍.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高职院校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