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920647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能力目标】能快速掌握_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重点、难点】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_学习的重点。二、能快速掌握_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_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测预习【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1、你能从中看出_的写作思路吗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四、拓展思维范题引路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则相反。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的道理。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干起的。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答案招婿病是假的言多必失游客抵万金黑手五、作业完成导学“能力训练“预习读伊索寓言【教学反思】_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_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惜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人民币的模型(课本附页1)、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创设情境:买文具,需要人民币。(1)观察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纸币:根据小写数字和“圆”、“角”字可以分别辨认“5元”、“2元”、“1元”、“5角”、“2角”、“1角”。注意大写数字“伍”“贰”“壹”的写法。硬币:找出数字,看清元、角还是分,就能确定面值。(2)师生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3)兑换人民币,掌握单位关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兑换人民币、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1角10分(4)引出问题: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问题一: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2.组织交流,多种付法。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1)付10张1角。(2)付2张5角。(3)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4)付1张5角、2张2角、1张1角。(5)付5张2角。问题二: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1把尺子8角,要求从1元中减去8角,还剩下多少钱。2.应用换算,简洁表达。1元10角1082(角)答:应找回2角。问题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正好”的意思是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1元,不多也不少。2.巩固换算,交流买法。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买法。(1)买2支铅笔:5510(角)(2)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8210(角)(3)买1把尺子和2个橡皮擦:81110(角)(4)买5本练习本:2222210(角)3.教师小结:人民币上有国徽和祖国的秀丽山水,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1.换一换。2.填一填。注意:可以先把元和角分开算,再合起来。比如第3小题,3个1元是3元,5角5角1元,5角1角6角,所以3元1元6角4元6角。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去购物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目标: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猜谜导入揭题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招聘启示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江口小学.6设计要求: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2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的顺序。教学目标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6465页的内容。2本课时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天平平衡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探究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3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时的学习为今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例如:22729。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例如:2x48。知识与技能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天平秤物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备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备知识讲解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问题导入: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64页)过程讲解:1实验演示一: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样的物品(1)天平的左边放1把茶壶,天平的右边放2个茶杯,天平平衡。如果1把茶壶重ag,1个茶杯重bg,那么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2b。(2)在(1)中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1把茶壶和1个茶杯与3个茶杯同样重。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b2bb。(3)探究: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实验结果表明: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天平仍保持平衡。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分别表示为a2b2b2b,aa2ba。(4)观察分析。(5)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分数的产生,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归纳、整理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明确分数单位。3、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弄懂单位“1”。教学难点:理解单位“”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2分钟)出示:1325710师:老师黑板出示了三个分数,记得在三年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三个分数读出来。(生齐读)师:同学们,除了会读,还记得哪些分数的知识?(生汇报)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二、交流预习,明确任务(3分钟)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学数学,因为数学里埋藏着好多奥秘,数学是一个藏金的宝藏。不知道你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挖出了什么宝贝?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或说出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提炼板书)师:大家真的用心预习了,找出了本课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三、新授: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0分钟)1联系实际,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师:我们已经知道分数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如测量、分东西、计算等。你能举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需要分数吗?(学生观察,交流)师:同学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分数它却走过一段及其漫长的旅程。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课件出示。(一)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线段图。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它的1/4。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二)、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理解单位“1”我以组词游戏的形式引出单位“1”。课件出示一个苹果(1个苹果)再出示两个苹果(1双、1对)4个苹果呢?(1组、1盘、1斤)24个苹果呢?(1箱)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我们把这些多个物体也看作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2、感悟分数的意义课件演示把这一箱苹果打开,再把这24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表示。通过我们观察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和分苹果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上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相同点:都表示1/4。(2)不同点:有的用长方形纸表示、有的用正方形纸表示、有的用圆形纸表示、有的用线段表示、有的用24个苹果表示。指着黑板与学生沟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分数是什么呢?从而概括出(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3、学习分数单位课件出示教科书46页做一做的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同学们,认识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四、巩固反馈,拓展提高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资源文件列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一、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当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演示,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理解几何形体概念的本质,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一名同学演示,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结合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三)加强概念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思维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致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二、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深化概念本质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认识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比较中,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新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三)利用图式建立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之,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实现几何形体概念的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一、认识乘法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过程:一、铺引出示算式:第一组第二组7833643555726144441345222222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问: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二、探究1教学例题。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用加法算:222=6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小结:(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三、训练1基本练习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3332;55553;444444;22222252想想做做1、2题。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四、课堂总结。作业:2、5板书设计:认识乘法42=8或24=8.乘号乘数乘数积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教后记:第二课时练习一执行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教师指导,检查。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加法算式:5+5+5+5=20乘法算式:54=20或45=20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35=1553=15二、重点练习1、第5页4题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2、第5页5题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42=824=863=1836=1856653、第5页第6题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4、第6页7题学生看图,列出算式42=85、第6页8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53=1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9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4题。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教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体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学情分析: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旧知识性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和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3、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学生准备: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多媒体投影出示主题图)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能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统计出喜欢各项运动的情况吗?2、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喜欢的各项运动的人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如右图。)板书课题统计,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1、学生观察并讨论(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2、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如右图。讲述:这个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人数,其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3、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学生根据信息同桌互提问题,互答。4、回顾知识生成,并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读出很多数学数学信息。)5、多媒体投影出示做一做,如下图。(1)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2)根据题意自主计算,选五名学生分别板演五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三、解决问题,展示提升1、多媒体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五第13题,如下图。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这三道题。2、完成后小组选题汇报。(小组汇报时可让学生从板书汇报和多媒体投影展示汇报中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述。)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1、回扣目标谈话: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说一说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2、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3、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板书设计:扇形统计图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教学后记: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分割成几部分来完成。1、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总数与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寻找直观的数学信息。3、训练学生根据直观信息互问互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感性认识。4、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13题),从而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一、指导思想: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四、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五、教学重点、难点: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六、教学措施: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七、教学进度安排:四则运算-8课时位置与方向-6课时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三角形-8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统计-4课时数学广角-4课时总复习-4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教学计划_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教学计划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活动,要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础教育工作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注意改变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计划做到如下几点: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加强理论学习,适应课程改革需求,根据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的要求,强化学习时间。鼓励教师以自学为主,坚持每周四为教研组教学理论学习活动、每周三为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确保教研活动有成效,每次活动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本学期将重点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观看教学观摩课录相,学习理论专著和报刊杂志上的经验_,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指导教学实践。二、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扎实各项工作。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扎实而有效地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每位教师要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深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以课题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们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一篇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断总结反思,坚持记录教学随笔,每月三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两篇优秀教学案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要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精心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要规范,学生作业要整洁。教师要及时地、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监督学生及时地订正作业,对学困要及时地辅导,及时补缺补漏;作业及时评讲。评选优秀作业;合理地评价学习,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注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活跃校园气氛。老师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的作用,教研组有计划安排公开课。开展青年教师比学赶帮活动和优质课评比。开展13年级的口算达标比赛,46年级优秀数学日记展评及进行优秀作业展评。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出一期学校黑板,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教学计划_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教学计划月工作安排:二月份:1、制定并通过教研组工作计划。2、制定各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学习数学课程标准。4、数学研讨课。三月份:1、认真学习钻研新教材。2、作业检查。3、数学公开课。四月份:1、期中考试,质量分析。2、教学研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3、优秀作业展览。4、12年级数学绘画展评,36年级数学手抄报展评。五月份:1、13年级口算达标测试,46年级优秀数学日记展评。2、作业检查。3、学习名师教学经验。4、46年级解问题能力测试。六月份:1、期末复习研讨活动。2、期末考试,质量分析。3、教案检查。4、案例、课后反思等收集、交流。5、教研组工作总结。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教学重难点: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二、探究活动师:为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月亮湾小学准备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习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怎样设计?1、确定主题。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