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8169668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效劳地方经济开展) 为大家解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效劳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开展的能力。关键词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能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开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开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开展根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一、中职教育效劳区域经济开展的现状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到达了一定水平,但效劳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开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说明,大局部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局部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2.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说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22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15.1%,但由于兴旺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说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4.5%。3.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2022年毕业生的调查说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71.9%。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兴旺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效劳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说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根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6.3%见图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和40.0%见16页图2。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照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比照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3。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86.1%。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二、主要问题及困境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效劳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兴旺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比照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效劳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如表所示3.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二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根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根底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标准、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缺乏。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2.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开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局部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仍然较大,很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当前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为主要就业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三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缺乏,效劳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2.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局部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标准性。调查说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65.8%。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能力。三、主要对策与建议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效劳体系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本钱,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开展与技能型人才开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以评价结果为根底,建立积极的鼓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2.依托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效劳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开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效劳,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开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开展。1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效劳体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效劳功能,构建职业教育的效劳体系。一是信息效劳,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效劳,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三是培训效劳,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联合发起,吸收职业教育和行业里的专家、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方案等,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1.统筹规划,形成区域性错位开展的格局。当前中职生源趋向萎缩,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还难以从“规模经营的漩涡中走出来,专业设置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从区域性专业协同开展的思路来看,必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开展思路,实行错位开展,在特色领域以及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培育。1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效劳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开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紧缺的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2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一般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根本条件。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市、区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一般不能重复设置。2.合理布点,着力打造区域性专业集群。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与产业集群根本匹配的专业设置,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穿,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他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1按照“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相关产品的“产品关联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链或专业纽带。区域性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应着力推进机电类、数控类等专业集群化开展,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按照“关键岗位相关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的思路,形成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清楚、相互结合的专业群。针对某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表达专业性和层次性。对于变动性较大、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托岗位群的整合设置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利于扩大就业面。 三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1.防止“重技轻能,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应强化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适应多种职业和现代技术升级的综合素质。1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以渔场的理念。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是关键能力开展的“渔场,关键能力重在“渔场中培育与积淀,而不是游离于“渔场的技能教授。中职学校要强化“渔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或社会环境,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建立全真顶岗和仿真学习机制,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提升关键能力。2树立“行动是为了学会行动,更是为了能力的意识。行动导向是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围绕任务的自主行动中学会行动,但也必须看到技能本身以外更重要的素质和能力。2.防止“重智轻德,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传统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心的弊病,应试教育体制又是对“重智轻德的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跳出“智力崇拜的怪圈,强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当前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三个层次来培养:第一层次是理想和信念。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第二层次是道德水平。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忠诚守信。中职学校要进行德育教化,使他们具备“本分“老实“守信的品质。第三层次是心理品质。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能力。意志品质必须重视实践性锻炼,可挖掘一些典型的以高强度重复训练为主的工程,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锻炼意志,增长技能。四、结语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开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效劳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效劳地方经济的水平。注释黎琳.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202212:147.参考文献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3徐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