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4921299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14.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识别与防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四、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粉尘、 电焊烟尘、苯系物、噪声、高温),第一部分: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病危害 定义: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 其中最典型的危害就是职业病。,6,职业病,职 业 病,广 义:由于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狭 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7,职业病种类(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职 业 病 种 类,职业病有: 10类132种 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13种、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 2.职业性皮肤病:9种(含其他) 3.职业性眼病:3种 4.职业性眼鼻喉口腔疾病:4种 5.职业性化学中毒: 60种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含其他) 8.职业性传染病:5种 9.职业性肿瘤:11种 10.其他职业病:3种,1957年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仅有14种。 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 2002年修订为10类115种。 2013年12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修订为10类132种。,我国法定职业病范围历史沿革,9,法定职业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目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个体劳动不纳入职业病管理的范围,认识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是指预防、治理和治疗职业病。防,在于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治,首先是对职业病危害进行积极治理,其次是保障职业病病人的医治、疗养和康复,包括职业健康、职业能力在内的职业素质尽可能的恢复。,第二部分: 常见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分为,生产工艺中产生 的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 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 危害因素,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举例),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金属及类金属:铅、汞、锰、磷、砷、硫; 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 有害气体(刺激性气体:氯、氨、氮氧化物;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苯胺;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氯乙烯; 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 生产性粉尘:SiO2粉尘、石棉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密闭空间; 4、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生产性粉尘,粉尘: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形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按粉尘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含矿物性粉尘、金属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生产性粉尘,一、无机粉尘 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煤尘; 石墨尘:碳元素为主的矿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石墨矿开采、碳素制品制造;炭黑尘:含炭黑为主的粉尘,炭黑制备、橡胶制品、稀有金属冶炼; 石棉尘:石棉开采、耐火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刹车制动品制造; 陶瓷尘; 滑石尘:采矿、滑石粉加工应用; 水泥尘;云母尘:云母开采、电器设备制造; 铝尘:采矿、铝提炼、铝制品; 电焊尘;铸工尘;其他尘 二、有机粉尘 木尘、棉尘、茶尘、谷物粉尘、烟草尘、皮毛粉尘、桑蚕丝尘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接触较小剂量即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机能,造成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肺泡总面积大(5010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血流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毒物吸收。肺泡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2)皮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毒物经皮肤吸收而致中毒者也较常见。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人体。毒物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再进入血循环,也可通过毛囊与皮脂腺或汗腺直接吸收,但后者的总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0.11.0左右,所以经皮屏障吸收是主要的。,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3)胃肠道。对于生产性毒物来说,胃肠道吸收一般只有在不遵守个人卫生制度或发生意外时(如误服)才有意义。但也应该注意到,不少进入呼吸道的难溶的气溶胶,如金属烟,则可能在溶解之前即被清除出来并吞人胃肠道。这部分毒物是经呼吸道进入而在胃肠道吸收。,物理因素,噪声 振动 高、低气温;高、低气压。 电离辐射:、射线;X、射线。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根据经验或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检测、资料复用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职业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浓度或强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 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 分析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证据; 明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目标,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施; 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如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以及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方式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影响到哪些具体工作地点。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人员。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分布于不同工作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对哪些作业人员产生有害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1 原辅材料: 种类与数量; 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 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 储运、装卸; 加料、投料; 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磷、硫、氨); 产地(煤炭、原油); 向供货商索取辅材料的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物料安全数据表或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毒性资料、质检报告资料等,有助于了解原辅材料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健康危害等有关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生产条件; 生产方式; 设备及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3 产品副产品 种类、数量; 形态; 包装、储运; 废品废物(废气、废液、废渣)。,(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 铸造: 原料:石英砂、铝硅酸盐耐火材料(混合)、铬铁矿砂、锆砂、镁砂等;合金 辅料:胶合剂:滑石粉、煤粉、石墨、水玻璃、膨润土、黏土 生产工艺: 造型:填料、震实、展压、紧实;手工、气压:粉尘、振动、噪声 烘干:燃煤: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频加热:电磁场、高温 熔炼: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金属烟雾、金属氧化物粉尘; 浇铸:同上 铸件清理:吹扫、打磨粉尘:切割、打磨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 锻压 原料:金属料坯 生产工艺: 加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尘、炉渣尘 锻压:金属氧化物尘、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4 机加工 原料:工件,乳化液、切削液(润滑) 生产工艺:车、铣、刨、磨、钻 危害因素: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3 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改变金属性质如硬度、韧度、弹性、导电性 原料:酸、碱、金属盐、硝盐、氰盐、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烷、丁烷、丙酮等)、 金属坯件 生产工艺: 加热:高温热辐射 淬火:局部高温引起的烟雾,(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5 焊装 (1)手工电弧焊: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生产工艺 高温电弧熔结:电焊烟尘(氧化物颗粒)、电焊烟气(锰、铬、镍氧化物、氟化氢)、电弧光(紫外辐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高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氩弧焊 原料:金属焊丝、氩气 生产工艺: 高温电弧熔结:金属氧化物尘(偶尔烟气);臭氧、氮氧化物;高温、紫外辐射;放射线(钍钨电极),(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3)等离子焊(弧区温度达10000度以上) 原料:工件、电极 生产工艺: 等离子弧高温切割、熔结:紫外辐射、放射线;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气(特殊情况);高温热辐射、噪声、高频电磁场;电焊烟尘(金属氧化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4)二氧化碳保护焊 原料:二氧化碳、电极、工件 生产工艺 高温电弧熔结:紫外辐射、高温热辐射;电焊烟尘;氮氧化物、臭氧等(稍低),(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6 涂装 原料:树脂类、油脂类;溶剂(汽油、苯系物、乙醇、乙酸乙酯、酮类);颜料 形态:液体(挥发性)、固体或粉末 储存:桶、罐 生产工艺:调漆;手工、自动喷涂(溶剂挥发物)、 静电喷涂、电泳涂装 辅助工艺:喷涂前表面处理 机械除锈:喷砂(产生粉尘、噪声、振动) 化学除锈:酸(产生酸雾) 除油:碱(碱雾);磷化(磷酸盐);烘烤(高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7 表面处理 (1)电镀(镍、铬、锌、铜、锡、合金):电镀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通过电解作用,使镀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镀层性能不同于基体金属,具有新的特征。根据镀层的功能分为防护性镀层,装饰性镀层及其它功能性镀层。 原料:抛光砂、除油剂(种类繁多)、电镀液(氰化物盐、氯化物盐、碱)、侵蚀液(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等) 生产工艺: 磨光:粉尘 除油:溶剂、酸碱、 侵蚀:酸雾、氟化氢雾 电镀:氰化物蒸汽、碱雾、金属盐雾、电磁场,(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化学镀:化学镀是一种不需要通电,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利用强还原剂在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而沉积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致密镀层的方法。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孔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 、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另外,由于化学镀技术废液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以及成本较低,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代电镀,成为一种环保型的表面处理工艺。 a镀镍 原料:镀液:硫酸镍、次磷酸钠、醋酸钠、柠檬酸钠、乳酸、氨基乙酸、苹果酸、硼酸、氟化物 辅料:脱油、清洗用酸碱 生产工艺 还原反应:酸雾、镍盐、氟化物等,(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b镀铜 原料:镀液:硫酸铜、甲醛、甲醇、肼、次磷酸盐、硼氢化物 辅料:脱脂、清洗用酸碱 生产工艺 还原反应:酸碱雾、甲醛、甲醇等,(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c镀铬 原料:镀铬液 普通镀铬液,由铬酸酐和硼酸组成。按铬酸酐的含量,可分为高浓度(250-500g/L)、中等浓度(150-250g/L)和低浓度(50-150g/L)三种镀液。 复合镀铬溶液,由铬酸酐、硫酸和氟硅酸组成。 自动调节镀铬液,除铬酸酐外,还有硫酸锶和氟硅酸钾。 快速镀铬溶液,在普通镀铬液的基础上再加入硼酸和氧化镁。 四铬酸盐镀铬溶液除含有铬酸酐和硫酸外,还含有氟化钠、柠檬酸钠等。 常温镀铬溶液由铬酸酐和氟化物组成。,(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c镀铬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论采取何种镀铬溶液配方,均以铬酸酐作为铬的来源,因此电镀液中均含有高浓度的铬酸和重铬酸。电镀过程中在工艺温度70度下,产生大量的铬酸雾。,(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d镀锌 1.氰化物镀锌,根据电镀液含氰量的高低,分为高氰镀锌,中氰镀锌,和低氰镀锌三种。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剧毒的氰化物蒸汽和氢氧化钠雾。 2.锌酸盐镀锌,主要成分是氧化锌,溶液中加少量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添加剂以提高阴极极化,有时还添加适量光亮剂和综合剂 ,以改善溶液和镀层性能。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氢氧化钠、碳酸钠、三乙醇胺。 3氯化钠镀锌,电镀液主要有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聚乙二醇、洗涤剂等组成。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 4硫酸盐镀锌,硫酸盐镀锌溶液主要有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和硼酸组成。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 水泥生产 原料:石灰石、石英砂岩、铝矾土、粘土、火山泥(灰)、铁粉、粉煤灰、矿渣、石膏、硅藻土; 辅料:煤炭,(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艺流程: 矿山开采系统:采矿工作面潜孔钻机钻孔中深孔爆破液压挖掘机铲装矿用自卸汽车运输到破碎站破碎皮带输送厂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 水泥生产线系统:石灰石破碎及输送、石灰石预均化、辅助原料破碎、辅助原料储存、原料配料、原煤输送及预均化、生料粉磨、窑磨废气处理、生料均化和窑尾喂料、熟料烧成、熟料储存及散装、煤粉制备、石膏混合材破碎及输送、水泥配料及粉磨、水泥储存及散装、水泥包装及成品库、空气压缩机站和中央化验室。,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水泥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灰石矿开采、破碎、运输及预均化堆场:石灰石粉尘 、噪声、振动 石英砂岩预均化堆场及输送 :游离SiO210-50%以上粉尘 、噪声 铝矾土、铝合金预均化堆场 :其他粉尘、噪声 原料粉磨及废气处理 :其他粉尘、噪声 生料均化及入窑喂料系统 :其他粉尘 熟料烧成 :水泥尘、噪声、CO、CO2、SO2、H2S、NO、NO2、振动 原煤破碎、预均化及煤粉制备 :煤尘、噪声、振动 熟料储存及汽车散装 :水泥尘、噪声 空压系统 :噪声 维修系统 :电焊烟尘、硫酸(蓄电池间),(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 陶瓷生产 原料:粘土、石英 辅料: 石膏、滑石、白云石、石灰石 彩色油料(有色金属氧化物如钴、锰、铬、镍、铁、钛等);有机溶剂 燃料:燃气、燃油、燃煤、其他,(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生产工艺 制模:石膏制模 制坯浆:粘土、石英粉、熔剂、助熔剂 注坯修坯: 煅烧: 粉尘 燃烧烟尘:不同燃料 高温热辐射 彩涂:有毒化学物,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二)建材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陶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 粉尘 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石英、长石(都含有不同形态的二氧化硅),从矿石开采、粉碎、碾磨、原料运输、储存,到陶瓷制造中的混料等工序,工人都会接触到二氧化硅粉尘。陶瓷产品烧制好后,切边、抛光、打磨的工序也会产生二氧化硅粉尘。 二、噪声 陶瓷原料开采时的爆破,陶瓷制造时的混料、成型,产品处理过程中的切边、抛光、打磨等工序中,都会产生噪声。 三、高温 陶坯窑内煅烧 四、重金属 上釉。陶釉的颜料中大多含有铅、隔、镍、铝、镁、铁、铜、钴、锰、锑等重金属化合物。,(三)木质家具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木制家具生产工艺流程图,木制家具生产工艺流程,(1)原木材粗切,即木材解体,主要是通过圆锯或带锯将原木切割加工成为实用规格的方木、厚板或其他板材。 (2)机加工。通过切割锯、精刨机、镂铣机、造型机、车床等机械以及手工工具(如凿子、锉刀、手锯等)将板材或胶合板加工成为家具的部件。 (3)打磨。直接通过打磨机或砂纸将家具部件表面打磨平滑,或先将部件进行浸水膨胀、涂胶固化等处理后再通过打磨机或砂纸进行部件表面打磨处理。 (4)组装。通常使用胶黏剂(天然的或合成的)及其他组装连接方法(如钉子、镶嵌等)将打磨后的部件组装成家具。 (5)表面精装,通过浸泡、刷、喷等方式在家具表面进行涂敷处理,涂敷剂包括填充剂、着色剂、油料、清漆、油漆及其他涂料。,原辅材料 1、油漆 家具行业聚氨酯漆是应用最多的漆料; 硝基漆中的有机溶剂含量多,危害较大; 2、胶粘剂 家具用胶包括白乳胶、酚醛胶、脲醛胶和氯丁橡胶, 白乳胶主要成分是聚醋酸乙烯; 脲醛胶多用于胶合板,可挥发甲醛; 氯丁橡胶用于沙发海绵的粘接,甲醛、苯、二氯乙烷含量较高。,木质家具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木质家具生产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有害因素 1.毒物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作业现场存在数量较多的化学毒物,主要包括有机挥发物、木材挥发物以及含重金属颜料细雾。 (1)有机挥发物。在家具的组装和表面精装过程中,由于各种胶黏剂、着色剂、油料、油漆、溶剂、防水剂的使用而产生了大量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其主要成分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甲烷、苯乙烯、乙酸乙脂、丙酮、二异甲苯氰酸酯以及汽油等。 (2)木材挥发物。在对木材进行切割、机加工、打磨以及干燥等作业时,木材会释放出大量的化学物质,包括树脂酸、酚醛酸、乙醛以及托酚酮等。 (3)含重金属颜料细雾。表面精装过程中所使用的油漆等颜料中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物质(如铅、锰、镉等) 。,木质家具生产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振动 在对木材或家具部件进行切割、机加工、打磨的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的高速转动和木材或家具部件的传动而使作业人员的手臂、肩部、颈部产生局部振动。 3噪声 在木制家具生产加工过程中,噪声是最主要的危害形式之一。使用任何机械设备作业(如锯木、刨乎、凿孔、打磨等),都会伴随有噪声的产生。 4木粉尘 木粉尘是木制家具生产加工作业人员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都会有木粉尘的产生。 5霉菌和细菌,(四)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化工产品种类繁多,生产企业工艺流程各异,生产设备不同,原辅材料千差万别,故举例说明。 例一:某聚氯乙烯化工厂 烧碱车间: 有毒物质(氯气, 氯化氢、氢氧化钠、硫酸) 、粉尘( 石棉尘)、有害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 。 聚氯乙烯车间: 有毒物质( 氯乙烯、汞、氯化高汞、氯化氢、氢氧化钠、偶氮二异丁腈、聚乙烯醇)、粉尘( 电石尘、活性炭尘、聚氯乙烯尘)、有害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 辅助车间: 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化锰、氟化氢、臭氧)、粉尘(煤尘、电焊烟尘)、有害物理因素有(噪声)。,(四)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例二:涂料制造 1. 主要原、辅材料 涂料生产使用的化工原料包括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醋酸丁酯、乙二醇乙醚、丙二醇甲醚、丙二醇乙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缩二脲、苯乙烯、树脂、苯甲酸、己二酸、苯二甲酸酐、多聚甲醛、季戊四醇、AC-5G树脂、三羟甲基丙烷等。 使用的颜料填料包括铁红、钛白粉、氧化锌、硫酸钡、碳酸钙、中黄、中色素、超细滑石粉等。 使用的溶剂包括二甲苯、溶剂汽油、丁醇等。,(四)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例二:涂料制造 2.生产工艺,(四)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例二:涂料制造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粉尘:涂料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粉尘包括TiO2粉尘、滑石粉尘、纤维素粉尘、石灰石粉尘、炭黑粉尘,主要产生于预分散拌合操作中。 2.化学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包括苯系物、乙酸丁酯、丁醇、溶剂汽油、甲醛、苯乙烯、环己酮、丙烯酸、乙二醇、二异氰酸甲苯酯等,主要存在于预分散拌合、溶蜡罐拌合、研磨、调漆、过滤包装等工序中。 3.物理因素:主要为噪声,存在于制漆车间高速预分散机、研磨机、调漆机、过滤机、包装机等设备运行中。,(五)电子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电子行业 电子行业主要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的生产与装配,常见的职业危害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常见的有四氯化碳、苯类、三氯乙烯、酸类、环己酮、丙酮、铅等,此外还存在噪声、金属粉尘、高频、电离辐射等有害因素。 电子行业是职业病高发行业,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电子行业的统计,由于相当多的工厂没有依法提供有效的职业安全保护及培训,以及工人缺乏渠道去了解所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使得许多人身受其害却浑然不觉。,(五)电子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化学物质 目前电子业使用的化学品有数百种。 电子厂常用某些有毒有害的溶剂作为清洗剂: 洗板水,主要的成分是三氯乙烯。 天拿水(香蕉水)也很常用,由多种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二甲苯(苯和甲苯)60%、醋酸丁酯 20%、环己酮 10%、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0%。多用于漆类、胶类稀释。 除了溶剂,各种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例如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五)电子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 辐射 电子行业常见的电离辐射有:X光(常用于电路板的制作、测试电路错误)、放射性同位素(常用于测试密封后零件内是否有空气)。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有:无线电波(常产生于增塑、粘合、焊接、固化环氧等工序)、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其中微波、紫外线及激光是最危险的非电离辐射。 3. 噪声及其它有害因素 主要来自金属捣碎机、切割仪器、打磨及包装机等。,(六)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 窒息缺氧:密闭空间在通风不良状况下,下列原因可能导致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 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或容器壁本身的氧化反应导致空气中氧的消耗; 微生物的作用导致空间内氧浓度降低; 氮气吹扫置换后残留比例过大; 劳动者在密闭空间中从事电焊、动火等耗氧作业; 工作人员滞留时间过长,自身耗氧导致空间内氧浓度降低。,(六)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 急性中毒危险: 盛装有毒物质的罐槽等容器未能彻底清洗、残留液体蒸发或残留气体未被吹扫置换; 密闭空间内残留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毒物的聚集; 密闭空间内残留化学物质吸潮后产生有毒物质; 密闭空间内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如硫化氢、氨气等有毒物质; 密闭空间内进行电焊等维修作业产生高浓度的氮氧化物; 密闭空间内进行油漆作业产生大量的有机溶剂气体; 周围相对密度较大的有毒气体向密闭空间内聚集。,(六)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识别要点 1.重点关注密闭空间通风换气问题。应对密闭空间有效容量大小、形状、进出口大小、自然通风情况及有无机械通风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以判断该空间通风换气的能力。通风换气充分的密闭空间,有害物被稀释,职业病危害得以控制。 2.全面分析有毒气体可能产生的原因。应从密闭空间建造材料、可能残留物、外来物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及微生物 3.注意密闭空间所处周围环境。如果密闭空间所处的周围环境有产生有害气体的条件,应考虑有害气体向密闭空间聚集的可能,特别是相对密度较大的硫化氢气体较易向低洼的密闭空间沉集。,第三部分 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原则与措施,职业病危害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二级预防 又称发病预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 三级预防 对患有职业病和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康复。 (GBZ224-2010 2.14),行动水平action level 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水平时,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一般是职业接触限值的一半。,1.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 2. 完善职业卫生管理 1)设置职业卫生机构和人员(领导小组、工作机构、专/兼职人员); 2)按照安监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201247号令)第十一条规定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4)按照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2013171号文件)规定建立并完善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个人档案);,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2. 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5)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201248号令)的要求申报职业病危害; 6)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 7)履行告知义务:告知形式(合同、公告栏、警示标识、告知卡),告知内容(危害种类、危害后果、防护措施,劳保待遇;体检结果、职业健康检查诊断结果); 8) 定期检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运行情况、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人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9)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把危害因素浓/强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设置在办公区域的公告栏,主要公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设置在工作场所的公告栏,主要公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健康危害、接触限值、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75,职业病危害告知书(示例),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3.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3.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制鞋:热压成型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3.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工艺改革:隔离操作,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3.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3.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局部抽风,目的 在有害物产生源处将有害物就地排走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工作地点的卫生条件。 常用于车间防尘、防毒、防暑降温。,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4. 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制鞋:局部抽风,某蓄电池厂的局部抽风设施,局部抽风 把有害物质从源头直接抽走,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通风系统 引进大量的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的空气污染物,适用于双焊接工位,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4. 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4. 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4. 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噪 声 控 制 措 施,常用噪声控制措施的原理与应用范围,5.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5.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国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需有 QS和LA认证标志的劳动防护用品:防尘口罩/面罩,防毒面罩,滤毒盒,防护眼镜,焊接防护面屏,安全帽,安全鞋,阻燃防护服,防酸工作服。 以下产品没有QS/LA认证: 护耳器(耳塞,而罩)、 化学防护服、 化学防护手套,随弃式防颗粒物口罩,密合型面罩。 设计使用寿命一个工作班。 设计不可清洗。 可重复使用。 符合GB2626-2006,国产品过滤元件上必须标识效率级别和标准号,如GB2626-2006 KN90,任何部件失效,应整体废弃。,可更换式半面罩,密合型面罩。 除面罩本体,其他部件都可更换。 面罩可清洗,过滤元件设计不可清洗。 符合GB2626-2006,国产品过滤元件上必须标识效率级别和标准号,如GB2626-2006 KN95,不符合GB2626-2006 退出历史舞台,护耳器及降噪值,几种个人防噪用品及其效果,6. 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落实应急救援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冲淋器,氨气报警器 氢气泄漏报警器,氯气泄漏报警器,硫化氢泄漏报警器,7. 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 应急救援措施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方法 警示标识的含义,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8. 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增强劳动者的防范意识,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第四部分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 (粉尘、电焊烟尘、苯系物、噪声、高温),防尘八字方针,革:改革工艺、技术革新; 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尘源; 风:通风除尘; 护:个人防护; 管:加强管理; 教:培训、宣传 查:职业健康检查,(一)粉尘的危害及防治,1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3)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2.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Lang炎脓皮病。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一)粉尘的危害及防治,2防治措施 2.1管理措施:管、教、查 2.2技术措施:革、水、密、风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一)粉尘的危害及防治,2)湿式作业,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如采用湿式碾磨石英、耐火原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煤层高压注水等,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粉尘飞扬,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在进行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一)粉尘的危害及防治,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例如静电除尘)处理后排入大气。,(一)粉尘的危害及防治,2.3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护):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带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带防尘口罩。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健康检查以及离岗后的医学随访检查。,3粉尘职业健康监护 3.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 (1)活动性肺结核病 (2)慢性阻塞性肺病 (3)慢性间质性肺病 (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3.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2.1目标疾病 (1)职业病 石墨尘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和其他尘肺 (2)职业禁忌证 同上岗前 3.2.2健康检查周期 按照GBZ188-2014要求开展。 3.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病:同在岗期间,(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1电焊烟尘对健康的影响:电焊烟尘成分较复杂,与焊条、焊件的成分有关,一般含锰、氮氧化物、CO、CO2、臭氧、氟化物等。此外,电焊过程中还存在电焊弧光(紫外线)的危害。 1.1电焊工尘肺 1.2锰中毒 1.3电光性眼炎,(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电焊烟尘:可致电焊工尘肺,发病缓慢,发病工龄多在1520年,最短发病工龄为4年。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和气短等,但很轻微,此时,X线胸片已有改变,但仍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体征。若无症状进行性加重,一般不影响工作。随病程发展,尤其是出现肺纹感染或并发肺气肿后,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早期基本在正常范围,并发肺气肿等病变后肺功能才相应地降低。电焊工可合并有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等职业病。,(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锰:主要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腱反射亢进,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氮氧化物:为最常见的刺激性气体之一。主要有氧化亚氮(笑气)、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及五氧化二氮等。生产中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较难溶于水,故对上呼吸道粘膜刺激作用弱,主要进入呼吸道深部,与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的水逐渐起作用,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使肺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被吸收入血后形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酸盐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亚硝酸盐能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氮氧化物中,若以二氧化氮为主,主要引起肺损害;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明显。,CO: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80%90%与血红蛋白Hb发生紧密可逆性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之失去携氧功能。约10%15%与血管外的血红素蛋白如肌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结合。一般认为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倍;故少量的CO即可与氧竞争,而HbCO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且HbCO不仅本身无携氧功能,而且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由于组织受到双重缺氧作用,导致低氧血症。,(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紫外线: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多见于电焊辅助工。早期、轻症电光性眼炎临床表现,仅有双眼异物感或轻度不适;重度则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眼睑皮肤潮红。严重时,角膜上皮有点状甚至片状剥脱,滴荧光素着色。,(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2电焊烟尘、电焊弧光危害的防治 (1)对电焊烟尘,应采取防尘措施和佩带防毒口罩,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和进食。 (2)对电焊弧光,以屏蔽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为原则。电焊工及其辅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适宜的防护服和手套。电焊工操作时应使用移动屏障围住操作区,以免其他工种工人受到紫外线照射;非电焊工禁止进入操作区域裸眼观看电焊。电焊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宜采用局部排风加以排除。8hOELs:辐照度0.24W/cm2;照射量3.5mJ/cm2。,(二)电焊烟尘、电焊弧光的危害及防治,3电焊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3.1粉尘:同前 3.2锰 3.2.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已确诊并仍需要医学监护的精神障碍性疾病。,3.2.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2.2.1目标疾病: (1)职业病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 (2)职业禁忌证 同上岗前 3.2.2.2健康检查周期 1年 3.2.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 3.2.4离岗后职业健康检查(推荐性),3.3紫外线: 3.3.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角膜疾病;(2)白内障;(3)面、手背和前臂等暴露部位严重的皮肤病;(4)白化病,3.3.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3.2.1目标疾病: (1)职业病:a.职业性电光性皮炎;b.职业性白内障 (2)职业禁忌证 活动性角膜疾病 3.3.2.2健康检查周期 2年,3.3.3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3.3.3.1检查对象 因意外或事故接触高强度紫外线可能导致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和/或电光性皮炎的职业接触人群 3.3.3.2目标疾病 a)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b)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3.3.4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3.3.4.1目标疾病 职业病:职业性白内障 3.3.4.2检查内容 同在岗期间,(三)苯、甲苯、二甲苯的危害及防治,1苯对健康的影响 1.1苯蒸气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液体也可经皮吸收。 1.2苯对人体的危害 (1)急性中毒 急性苯甲毒是由于短时间吸加大量苯蒸气引起。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轻者出现兴奋、欣快感、步态不稳,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模糊等。重者神志模糊加重,由浅昏迷进入深昏迷状态或出现抽搐。严重者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酚和血苯增高。,(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神经系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类神经症,有的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或过缓,皮肤划痕反应阳性,个别病例有肢端麻木和痛觉减退表现。 造血系统: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有近5%的轻度中毒者无自觉症状,但血象检查发现异常。重度中毒者常因感染而发热,齿龈、鼻腔、粘膜与皮下常见出血,眼底检查可见机网膜出血,最早和最常见的血象异常表现是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值可增加到40%左右。血液涂片可见白细胞有较多的毒性颗粒、空泡、破碎细胞等。电镜检查可见血小板形态异常。中度中毒者可见红细胞计数偏低或减少,重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细胞都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此相对增高。,慢性苯中毒的骨髓象主要表现为:a.不同程度的生成降低,前期细胞明显减少;轻者限于粒细胞系列,较重者涉及巨核细胞,重着三个系列都减低,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呈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b.形态异常,粒细胞见到毒性颗粒、空泡、核质疏松、核浆发育不平衡,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破碎细胞较多等;红细胞有嗜碱性颗粒、嗜碱红细胞、核浆疏松、核浆发育不平衡等;巨核细胞减少减消失,成堆血小板稀少;c.分叶中性粒细胞由正常的10%增加到20%30%,结合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胆减少,表明滑的释放功能障碍。此外,约15%的中毒患者,一次骨髓检查呈不同程度的局灶性增生活跃。 苯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密切相关。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己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 其它:经常接触苯,皮肤可脱脂,变干燥、脱屑以至皲裂,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脱脂性皮炎。苯还可损害生殖系统,苯接触女工月经血量增多、经期延长,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率增高;苯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接触苯工人IgG、IgA明显降低,而IgM增高。此外,职业性苯接触工人染色体畸变率可明显增高。,(三)苯、甲苯、二甲苯的危害及防治,2甲苯、二甲苯对健康的影响 甲苯、二甲苯蒸气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液体也可经皮吸收。 (1)急性中毒 高浓度甲苯或二甲苯引起的急性中毒较为少见。甲苯或二甲苯大量吸人后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轻者眩晕、无力、步态不稳,兴奋,重者有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以至抽搐、昏迷等。直接吸入液体甲苯可有肺炎、肺水肿、肺出血及麻醉症状。极严重二甲苯吸入后,除抽搐及昏迷外,可能有心室颤动。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甲苯、二甲苯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综合征,例如头昏、头痛、乏力、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等。消化系统可出现胃酸减少,恶心、呕吐以及上腹不适。长期接触可有角膜炎、慢性皮炎及皮肤皲裂等。 纯甲苯、二甲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明显。,2苯、甲苯、二甲苯危害的防治 降低空气中的浓度:通过工艺改革和密闭通风措施,将空气中甲苯、二甲苯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晴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在生产和使用苯的场所,要加强局部通风和个人防护。生物监测应注意接触苯工人的血象改变,防止造血系统损害。,3苯的健康监护(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参照执行) 3.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 a)血常规检出有如下异常者: 1)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 2)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 b)造血系统疾病。 (符号后数字为方次),3.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2.1目标疾病 (1)职业病 a.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见GBZ68) b.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见GBZ94) (2)职业禁忌证:造血系统疾病 3.2.2健康检查周期 1年,3.3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 3.4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职业病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 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四)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四)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1.1听觉系统 噪声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经历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的过程,即先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1.2非听觉系统 例如可对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等造成一定的影响。,2噪声控制措施 2.1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可以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机械,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等,均可收到较好效果。对于噪声源,如果工艺过程允许远置,则应移至车间外或更远的地方。此外设法提高机器制造的精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机器的振动,也可以明显降低噪声强度。在进行工作场所设计时,合理配置声源,将噪声强度不同的机器分开放置,有利于减少噪声危害。,2)永久性听阈位移。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需要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不能完全恢复,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具有病理变化的基础。常见的改变有听毛倒伏、稀疏、缺失,听毛细胞肿胀、变性或消失等。 3)噪声性耳聋。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法定职业病。,2.2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可以获得较好效果。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向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可使噪声强度减低。在隔音室可以使用吸声尖劈。对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二者联合使用消声效果更好。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将声源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即隔声,如隔声室、隔声罩等。,2.3个体防护: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在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最常用的是耳塞,一般由橡胶或软塑料等材料制成对,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可达20dB35dB。此外还有耳罩、帽盔等,其隔声效果优于耳塞,可达30dB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在噪声强度很大的环境中,需要将耳塞和耳罩合用,使工作人员听觉器官实际接触的噪声低于85 dB(A),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听力。,3.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3.1.1目标疾病 : 职业禁忌证: a) 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b)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 c)任一耳传导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3.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2.1目标疾病 (1)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 (2)职业禁忌证 1)除噪声外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听力阀25dB); 2)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 3)噪声敏感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纯银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小于或等于25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阀65dB)。3.2.2健康检查周期 a)作业场所噪声8h等效声级85dB,1年1次; b)作业场所噪声8h等效声级80dB,85dB,2年1次。,3.3应急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因意外或事故工作场所易燃易爆化学品、压力容器等发生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及强脉冲噪声可能致中耳、内耳或中耳及内耳混合性损失、导致急性听力损失或丧失的现场职业接触人群(包括参加事故的抢救的人员)。 目标疾病:职业性爆震聋 3.4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目标疾病 : 职业性噪声聋。,(五)高温的危害与防治,1何谓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按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用于夏季通风设计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重庆为35 ),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这是根据我国有关高温卫生标准而确定的一个定义。一般说来,高温作业指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每小时散热量大于84kj/m3,或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超过32、炎热地区超过35,或工作地点气温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也称为高温车间或热车间。,重庆市高温劳动保护条例,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温天气是指市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通过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第八条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为一般高温天气,用人单位应当切实做好高温天气防暑降温工作,制定并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确保防暑降温设备、器材正常运行。,重庆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渝府办发201316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6月27日,第四条 高温天气是指市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通过当地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为一般高温天气;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为中度高温天气;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为强度高温天气。,(五)高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