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调控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4826106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调控第一节 人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一、事故1、事故的定义事故是在以人为主体的系统中,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愿望和意志相反的事件。2、事故外部特征危害性、意外性、紧急性3、事故内在特征1)事故具有因果性、条件性、规律性。事故的发生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2)事故具有偶然性、必然性和可预防性。从本质上说,事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随时间发展产生的某些意外情况显现的随机事件。当不安全因素事件充分集合时,事故必然发生;若在事故发生前,消除不安全因素,则可防止事故发生。3)事故具有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事故潜伏在安全隐患中,安全工作就是发现事故的隐患,并根除其隐患。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不断吸取教训,提高事故预测的可靠性。4)事故具有前兆性、爆发性和扑灭性快速抢救、及时扑灭、积极防治事故时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二、事故形成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条件下的生产过程中,管理上的缺陷加上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形成事故隐患,若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事故隐患,则会发生伤害事故。事故形成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管理。人是中心,管理是关键、物是根据、环境是条件。管理人物环境三、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现状及与外国的差距 2000年以前我国煤矿事故每年死亡人数都在万人之上。2001年前10个月共发生事故2378起,死亡5965人;2002年为3112起,死亡6528人;2003年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8000人,中国产量占35%,但死亡人数占80%,接近6400人;2004年为3639起,死亡6027人;2005年前半年死亡2672人,同比上升3.3%,仅七月份以来就发生事故218起,死亡693人,同比上升70.3%。 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2000人左右,70年代后期下降到1000人,1990年死亡66人,1993年降至50人,2000年死亡40人,其百万吨死亡率为0.035%,1993年2000年,整个煤矿行业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2004年上半年德国煤矿事故死亡仅1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4%;2003年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工效仅为南非的8.1%,美国的2.2%,而百万吨死亡率却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1、从业人员组成与采掘机械化水平的不同 从从业人员方面看,美国煤矿工人职业稳定性比较好,平均年龄45岁左右,一般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管理人员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新招矿工必须参加6个月以上的培训。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作业人员过多,农民轮换工为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流动性大,整体文化水平低,缺少培训,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矿大专以上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 左右。不少中小型煤矿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许多小煤矿经营者缺乏基本安全管理知识。在采掘机械化程度方面,美国煤矿规模大,采掘机械化程度近100,职工人数少,劳动生产率高。一座年产500万吨的煤矿,职工300人左右,工作面每班8人到10人,月单产最高达90万吨商品煤。美国矿工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工资高30左右。我国煤矿整体技术状况比较落后,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国机械化采煤率在40左右,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在78左右,50的小型煤矿仍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整体劳动效率低。煤矿生产效率低,井下作业人员多,发生事故、遭受伤害的几率就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煤矿特别重大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然条件的差异 美国煤层地质构造简单,大多数为缓倾斜或近水平煤层,断层、褶皱、冲刷、陷落等构造破坏很少,煤层瓦斯含量低,除个别矿井瓦斯需抽放外,大部分可用通常方式来控制瓦斯。如其两大主要煤田之一的阿巴拉契煤田,90 以上为水平或近水平煤层,埋藏浅,目前矿井平均开采深度仅90米,80 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属中厚煤层,而高瓦斯、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煤矿,一般被列为不可采矿井而被关闭。 与美国相比,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差。目前,全国2.6万多处矿井几乎都是瓦斯矿井,其中30 左右是高瓦斯与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接近50,60 到 70 的矿井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 露天煤矿效率高,用人少,因此事故也相对少。美国露天煤矿效率为地下开采煤矿效率的2.6倍左右。美国露天煤矿所占比重高,长期占煤矿总数的55 以上。 我国露天矿所比重很小,从产量计算,约占4 左右。若按美国露天煤矿的比重情况进行折算,在目前技术开采条件下,我国煤矿死亡人数每年可减少2000人到3000人。四、人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绝大多数事故是由环境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大量事故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在构成伤亡事故的人和物两大因素中,人的失误占主导地位。美国50年代统计,在可预防的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占88%;日本1997年统计制造业事故中,94 %为人为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是为人为事故。986年4月26日,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事故发生后,原苏联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清除、掩埋了大量污染物,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石棺”,并恢复了另3个发电机组的生产。此外,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还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续维持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运转,直至2000年12月15日全部关闭。原苏联专家在总结这起核电站事故的教训时指出:有关人员玩忽职守、粗暴违反工艺规程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按规定,反应堆的反应区内至少应有15根控制反应的控制棒,但事故发生时反应区内只有8根控制棒。反应堆产生的蒸汽是供给两台涡轮发电机的。当关掉涡轮机时,自动保护系统会立即关掉反应堆。淮北矿务局对历年伤亡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90 %以上事故是三违造成的。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煤矿遏制事故发生的手段,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需逐步完善,煤矿自然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人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节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分析不安全行为是指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根据人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可将不安全行为划分为非随意性不安全行为和故意性不行为。 一、非随意性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分析 非随意性不安全行为是指操作者对自身行为的不安全性质或危险性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是个人未能随意控制其行为性质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由于这类不安全行为是非故意性的,所以有人将其称为无意性失误。这类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注意分散、信号接收错误以及一些特殊条件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1.缺乏知识和经验 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根源之一是操作者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技术培训不够、不善学习或缺乏经验。生产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工人和管理干部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实践经验,工作中盲目蛮干,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根本就不知道。有时生产过程中遇到情况发生变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而仅凭个人不成熟的经验进行错误处理,以致发生事故。据统计,在煤矿,由于缺乏安全技术知识、操作技术不熟练以及缺乏经验而导致的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新入矿的工人更是如此。另外,临时工、季节工的事故率一般要高于正式工,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与训练。 2.注意分散 注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要对事物获得一个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必须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如果注意分散,思想被工作之外的事情所占据,就会导致错误操作,或者对重要的危险不加注意,从而产生发生伤亡事故的机会。也就是说,保持注意的集中,对安全作业是极为重要的。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是指不能稳定而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当时所应注意事物上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表明,注意分散是操作失误并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意分散的现象在上班之初和快要下班时容易发生。工作刚开始时,注意不易及时完全地转移到工作状态,而在工作将要结束时,往往又相反地过早转移到下班后的事务上。这两个转移点都容易使人产生忽略性失误。这种“人已到而心末至,人未走而心先离”的现象在实践中已被证明了它的危害性。调查表明,在临下班之前和刚接班不久发生的事故所占的比例较大。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或身体状况欠佳、他人的干扰以及一些心理疾患等,其中情绪波动是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煤矿生产劳动中,由于作业现场中动态对象较多,大多要求操作者适当分配自己的注意,如在打眼、支护等作 业中应时时注意观察顶板的变化,留意异常的声响以及工友之间的动作避让等。 3.情绪波动 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它对安全作业的影响也很大。 在生产劳动中,积极、稳定的情绪会使人思维活跃、精力饱满、责任心增强,并且不易疲劳,从而对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证。 然而,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如情绪的过度高涨或低落却十分有害。 人在情绪低落时,大脑处在一种全面抑制状态,表现为反应迟钝,特别是注意范围狭窄,头脑中往往被不愉快的事所缠绕,形成严重的注意分散,甚至外界很强烈的危险信息都不能引起注意,很容易导致错误操作而发生事故。而人在情绪过度高涨时,注意范围同样会缩小。因为人在兴奋过度时,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会产生很强的兴奋区,而这时其他部位则会受到较强的抑制。因此,情绪的过度高涨对安全操作同样是很有害的。 关于情绪的过度波动与安全的关系,在我国谚语中有乐极生悲和祸不单行的说法。 4.感知、记忆与判断失误 (1)由于联络和确认不充分而误解信号造成的失误。这种失误有如下四种情况:信号及其方法不完备或信号装置有故障;联络信号实施时不明确、不彻底;接受信号的一方没有确认信号的意义,产生误解;发信号的人误发信号或双方没有经过确认。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空难便是由于指令的联络失误 而引起。1977年3月,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与皇家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西班牙特那利菲机场跑道上相撞,死亡500多人。当日大雾,两架飞机的目的机场关闭,均转该机场降落。皇家航空公司客机准备驶入跑道起飞,并向塔台指挥员请示我们现在开始起飞。指挥员指令“行,准备起飞,我再通知你。”然而,对话刚结束,皇家航空公司飞机就以全速起飞,结果与跑道上的泛美飞机相撞,顷刻间两机均爆炸、燃烧,酿成惨祸。后来分析对话录音时发现,指挥员的“准备”二字的语音由于信号的干扰而未被驾驶员听到,导致了指令的接受错误。 解决上述失误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手指口述”。例如,在井下把钩工、信号工向绞车司机发信号后,绞车司机回一次相同的信号(俗称回铃),即复诵自己收到的信号,特别是传述口头指令或相互约定使用手势、矿灯、口哨等信息 发送方式时,更为重要。 (2)信号感知与判断错误。指人在感知和判断的过程中的差错,如看错或听错。主要原因有:言号显示得不够完善;因存在噪声,致使输入的信号紊乱;感知能力低下;在强烈期待的心理影响下发生错觉。 在煤矿井下,由于空间狭窄而战线又长,人们之间的工作配合常常靠非语言的声光信号,而操作控制人员在不少情况下又往往看不到被控制对象的运动情况,因此,由于信号感知和判断失误等引起的事故很多。 (3)遗忘。在井下生产作业的许多场合,都存在工人之间互相配合、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情况。这时,常需要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说明意图、要求、指令等。但是,这些口述的指令、要求,由于工作环境较差而很容易被听错、曲解或遗忘,从而导致操作失误或人员伤亡。 特别是接受指令者在注意分散的情况下,虽然可能口头答应的很清楚,但实质上可能一心二用,结果转身即忘,甚至在执行时换成其他错误的操作。例如,某矿一掘进班,在喷浆施工中,由于喷枪堵塞,班长让工人小赵到后面去关上进风阀,以安全地排除故障,小赵答应着去关了。但当班长将喷头卸开时,一股强大的风压带着混凝土浆料喷射到班长脸部,造成双目失明的重伤事故。原来,小赵正由于失恋而被顷恼的情绪所缠绕,心不在焉而未能听清指令,结果他并没有按照指令去关进风阀,而关了供水阅。 5.疲劳、紧急状态及其他特殊状态下的失误 (1)疲劳状态下的失误。由于工作负荷过重及连续工作时间过长,造成过度疲劳,就会导致人体生理、心理机能的严重衰退和紊乱,从而出现劳动效率下降、作业差错增加、工伤事故增多、缺勤率增高等现象。这种情况极为普遍。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研究认为,人在疲劳时会出现以下不 良生理心理状态:无力感;注意少周先感觉方面的失调; 记忆和思维故障;意志减退(即表现为疲劳状态下人的决心、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减退,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 睡意(睡眠的要求会变得强烈,以致任何姿势下也能入睡)。显然,正是这些不良的 变化导致了事故率的大大增加。 (2)应激状态下的失误。应激是人在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所引起的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过度的应激状态会使思维出现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分配和转移困难,感知、记忆也常发生错误,往往导致个体行为紊乱,难以完成符合目的的行动。如地震或失火时,有人会紧张地抱起枕头往外跑,而把孩子丢在屋内。在煤矿井下发生爆炸事故时,有的工人由于紧张而忘记使用自救器等避灾工具,甚至发生行走困难等情况,从而造成灾情的扩大。 (3)睡眠不足状态下的失误。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明显下降或紊乱,从而导致工作失误和事故的发生。煤矿井下常见的打瞌睡现象是很多事故的直接原因。如某矿一名上夜班的工人,在家中干了一天的农活,未得睡眠,在夜班开电瓶车拉矸石时,在机车上打了瞌睡。结果造成车子掉道,把电缆开关挤坏,自己险些发生伤亡事故。在班中睡意来临时,往往极难控制自己,易在操作中进入睡眠。如一小绞车司机在操作中昏然睡去,结果绞车过卷,被矿车挤死。 (4)强烈期待状态下的失误。在强烈的期待状态下,人有可能发生错觉而造成失误。如车辆司机,在快下班或有急事急于行车时,会强烈期待每个交叉路口都是绿灯。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将红灯看成绿灯的错觉,而导致撞车事故。 二、故意性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分析 故意性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者明知自己的行为违犯安全规程或其他安全规定,但由于某种动机或习惯行为模式的作用,而有意识地做出的可能带来危险的操作或指挥行为。 1.重生产、轻安全 在以产计资的分配形式下,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劳动者的行为方向就可能以经济收入的多少而转移。为了尽量取得更多的产量,可能采取违章作业、冒险蛮干、降低工程质量等方式, 去赶进度、增产量。 有时,当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在正常情况下按时完成有困 难时,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生产方面,走捷 径、找窍门,故意违章作业。常有一些工人为了完成规定的产量 而忽视采取安全措施,为了节省时间而故意违反安全规程,以危险的方式进行作业。有些基层干部为了多出产量有时也故意违章指挥。 2.冒险行为及其心理原因 (1)侥幸心理下的冒险行为。侥幸心理是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冒险行为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人对危险都是高度警惕的,当危险就在面前时,都会本能地采取回避行动。然而,当某种冒险行为被行为者评估为具有较小风险时,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就可采取冒险行为。对煤矿生产劳动中的侥幸心理与冒险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机制作如下分析:煤矿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安全行为(或遵章作 业)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和时间,而采取违章作业方法却能获得省时、省力的效果;许多人曾很多次采用不安全行为(违章) ,而事故未发生或发生率很小;安全行为很少受到管理人员或同伴的奖励,相反,违章却有时还可能获得“称赞”。上述情形均能促使侥幸心理的产生,由此违章冒险行为便会出现。 (2)图省劲心理下的冒险行为。图省劲是一种为节省体力及精力而故意省略必要工序、减少劳动或工作量的动机和行为。人在疲劳或情绪消极等生理心理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怕麻烦、图省劲的心理。特别是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明显减退,这样会大大增强减少体力劳动的动机,以至于忽视安全,采取走捷径的不安全行为。比如,在图省劲的动机下,放炮员在母线不够长的情况下放炮,或者放糊炮、明火放炮;把钩工挂车时不挂保险绳;支柱工少打支柱;上下班的工人违章爬车等,而由此发生的事故是很常见的。 (3)急躁、时间紧迫感下的冒险行为。时间紧迫感是一种类似于焦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到难以完成预定或期望的工作量时产生的。这里的有限的时间和 预定工作量既可以是个体自己限定的,也可以为生产管理者所限定。在时间紧迫感的状态下,会促使冒险行为的产生。 (4)特殊性格与冒险行为。面临同样一种危险的情境,不同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三思而行,规避风险;有的人则可能拿生命当儿戏,冒险蛮干。 研究和观察表明.某些性格特征与冒险行为密切相关,其表现为: 对安全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 干,自以为是;性格外向,情绪不稳定,漫不经心,逞强好胜,以冒险炫耀自己的勇气。例如,某矿一掘进工作面,已空顶五六米,而工作面的肝石还没有出完。这时打眼工小王匆匆忙忙扛着风钻就要进去打眼, 班长要求先支护好顶板再干,小王一昕火了就你们当宫的事 多,怕死躲远点。他满不在乎地进去作业,就在刚点好眼位准备打眼时,一块矸石冒落,正砸在他的头部,造成死亡事故。 (5)逞能心理与冒险行为。逞能心理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试图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能力的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除了能助长人们的正确行为外,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助长人的冒险作业行为。某一建井工程处一个掘进班在进行运输大巷的掘进施工,已经打完眼,开始装药。远时有个工人对放炮员老王说王师傅,你放炮多年,经验丰富,拿出你的绝活让我们开开眼界。老王笑着说没问题。炮联好后,其他人开始撤出,这时他喊了几声放炮了,就躲到扒装机后面扭动了放炮器。结果他本人被崩出的石块砸伤,而其他人由于刚撤出不到30m,其中的一人也被飞来的岩石砸成重伤,造成一起严重人身事故。 3.其他心理因素 (1)麻痹心理。思想麻痹、轻视松懈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因素。如瓦斯涌出量小的矿井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往往多于瓦斯涌出量大的矿井。英国一个多年来在风流中未测到瓦斯存在的矿井,曾发生两次瓦斯爆炸事故。有句谚语说: 大江大海过多少,小河沟里把船翻,这便是说的麻痹、轻视心理的危害。 (2)好奇心理。好奇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促使人们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心理动力。但有时某些人会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干出非理智的行为。这在生产中就表现为故意性的不安全行为。例如,对自己不懂的机器胡乱摆弄,对不准经过、进入、靠近、触动的地方和设备,擅自进人和触动等。并且,越是写有禁止人内、不准乱动等字样的地方越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某矿一新 工人在经过局部通风机处,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将自己的手指伸入旋转的风叶内,结果手指被切断。 (3)迷信心理。煤矿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各种事故时常发生。不少工人对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不了解,特别是对由于人的不良 心理因素所致的事故更缺乏知识,再加上煤矿不少事故从表面上看来,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有些人便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命运难以掌握的心理,进而产生迷信思想。迷信心理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害,它不仅使人们不能正确地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接受教训,还使违章行为难以纠正。 消除迷信心理的关键,在于加强事故发生原因规律的教育,而其中安全心理学的教育更为必要,因为心理因素所致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事故是人们最不易总结了解的。(4)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有跟从群体的倾向,有接受群体规范的意愿。当一个人的意见或行为倾向与群体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的紧张,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称之为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有时非常大,它会迫使群体中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促使他趋向于和群体一致,这就是从众行为。许多违章行为常常存在从众心理的因素。 第三节人员安全管理的途径 一、职务分析与人员选拔 1.职务分析 煤矿生产系统复杂,环节众多,所以工种也很多.如采煤工、掘进工、绞车工、信号工、各种车辆及运输机械司机、瓦斯检测工、 放炮工、矿山救护队员等,各工种都有各自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各工种的职业特点及操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上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进行调研分析,即职务分析,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职务分析的结果,可为某些重要岗位的人员选拔,搞好人机匹配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赵俊杰等人研究了矿山中优秀提升机司机工(绞车工)和信号工(均为生产骨干,操作上从未发生过事故者)的一些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反应时间快,且差错率低。注意集中,动作敏捷、协调、沉着,一旦出现错误能及时改正。.但在对较差的一组(曾发生操作事故、易于失误者)的对照测试观察中,发现被测者反应速度慢且错误次数很多,视觉和动作反应之间缺乏协调性,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煤矿绞车工和信号工是两个很重要的工种,其操作者安全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安全生产关系重大,对这两个工种的人员应进行严格选拔,而上述研究则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 2.人员安全素质的了解与选拔 (1)分析个人资料:个人资料一般包括简历、性别、年龄、文 化程度、民族、籍贯、,个人爱好、特长以及身体条件(身高、体重、 视力、听力等)和健康状况等。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大致对其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其安全素质亦可作某些预测。 (2)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有智力与特殊能力测验和气质与性格 测验两种。智力与特殊能力测验。运用智力测验量表可测量人的 智力的高低。智力代表着个体的基本能力水平,它影响着劳动者对 工作的分析、判断、综合、决策等,因此,其与工作成效或成功性 有较大关系。另外,还有与安全素质特别是安全心理素质关系更为 密切的特殊能力的测验,如反应时间(速度)、动作协调性、机械操 作能力、注意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等,其中对反应时间的测量 最受重视。气质与性格(人格)测验。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 着他的心理和行为的趋向,代表着其惯常的行为模式,对人员的选 拔任用有重要参考价值。心理学家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和量表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较为可 靠。比较著名而又常用的性格测验表(问卷式)有:艾森克人格测 验、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测验、气质测验表及性格倾向性检查表 等。另外, .还有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念的测定以及心理健康测试, 如症状自评表、焦虑自评量表等,都是人员安全心理素质选拔较适 用的心理测验。此外,还可以通过面谈的方法进行人员的了解与选 拔。 二、人机匹配 人与机器各有其优点与不足,机器具有功率大、速度快、精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但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对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 人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主动性、创造力和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等优点,但功率小、速度有限、较易疲劳、可靠性相对较低等。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在知识、能力、性格和其他身心特点上也有很多差别,而各种机具及作业环境对人的要求也很不相同。在一定的人机系统中,通过人员的选择与训练和机具及环境的科学设计,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相互适应并彼此互补,使机器与操作者之间达到最佳配合,即达到最佳人机匹配。 人机的良好匹配主要依靠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靠人员选拔与 训练,即在职务(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人员安全素质的了解与选拔,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做到人与机的良好匹配。.也就是说,使操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素质能够与机器相适应。二是使机器和作业环境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的要求。人机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机双方通过显示器与控制器进行信息交换。因此机器对人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各类显示器(如各种仪表、信号 灯、显示屏及声音信号装置等)的信息显示特点与人的各种相应的感官活动的特点的匹配(如应有利于操作者快速、准确、无误地发 现和识别显示的信息),以及控制器(如手轮、按钮、旋钮、操纵杆 等)的构形、阻尼、力矩、颜色、安装位置等与人的效应器官的活 动特点相匹配(如应使操作者能够准确识到l、准确触及,操作力度和操作方向应符合人的习惯,并按照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排列位置等)。总之,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来进行设计。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既有利于人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又能减轻人的体力和脑力负担、改善人的工作条件,以使操作者能持续可靠地工作,从而减少人的信息判断和操作行为的失误,防止事故的发生。再者,为防止人的失误,在人机功能的分配上,要尽量发挥机器的优点,适宜采用信息与控制装置之间的自动安全控制的,要通过完善的设计让机器去干(如煤矿机电运输系统采用的各种保护回路、信集闭系统等)。 三、安全意识的强化和安全动机的激励 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是人员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安全意识,一般指人在生产活动中,对各种有可能造成自身及他人伤亡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各种条件所保持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人的安全意识的高低取决于人的安全需要和对危险因素的认知能力。过低的安全需要会表现为拿生命当儿戏,危险认知能力的缺乏则表现为冒险蛮干而不知其危险的存在。安全意识对劳动者的安全作业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对不安全行为特别是冒险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通过众多的、活生生的事故案例的教育来强化安全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 利用安全警示标语牌来发挥其提醒作用,也是提高安全意识的 一种好方法。如现在很多厂矿企业等单位门旁常挂有高高兴兴上 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安全警示标语牌,就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它像无声的警钟,每天提醒人们注意安全,并使人们把安全生产与 家庭幸福联想在一起。在煤矿,应广泛推行这种做法,在矿部、区 队或车间、井口、井下弯道、交叉路口及各种危险地点挂针对性强的安全警示牌,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减少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对矿工的影晌 安全生产需要劳动者在稳定的情绪、平静的心境下集中精力地 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促进安全生产。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领导干部应与工人保持经常的心理接触,经常召开班组生活会,互相谈心,及时消除同事之间的误解及矛盾冲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谅的融洽关系。对于职工个人及家庭中随时发生的不愉快或不幸事件,基层干部和周围同事都应以关心的态度及时进行开导和帮助。平时,可选择安排热心的同志做群众关系协调员,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领导干部还要关心职工的生活,把工人的饮食、住宿、娱乐和生活环境搞好,使工人以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进行工作。 2.防止个人生活事件和节假日对矿工的影响 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件会使人们的情绪发生较大的波动,如亲友亡故、家人重病、夫妻分离、工作变化等等,很多韦故常常发生在这地生活事件之后。 节假日前后,如过节、休班、请假探亲等前后,较易发生事故,这似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人过几天就要结婚了,在回家办喜事之前偏偏出了事故。家远的职工,在回家探亲前或者刚回来上班时,也容易出事故。更有退休前的最后一个班,以及接到信息回家奔丧,或请假探望重病的父母、家人等前后常发生事故的情况。原因在于节假日或者各种个人生活事件会对劳动者的心理起到干扰作用,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注意分散,情绪不稳定。因此,在职工发生个人生活事件及节假日前后,要考虑采取有关措施,加强安全工作。 3.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风气 要搞好安全生产,还必须在劳动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风 气,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每个职工树立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思想,防止消极的从众性违章行为。 4.发挥矿工家属在安全保证中的作用 每个矿工的安全对其家庭来说是最大的利益所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正是这一写照。让矿工的妻子、子女及父母等经常吁嘱矿工遵章守纪,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往往比 单位领导的会议讲话更有效。 5.改善劳动条件、优化劳动环境 劳动环境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照明、噪声、温度、湿度、色彩、粉尘及工作场所的空间特点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安全性、舒适感等产生影响。改善劳动环境对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过度疲劳也是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针对造成劳动者疲劳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 强度,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和延长劳动时间,以防止劳动者的过度疲劳,减少事故的发生。 五、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应根据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全面、完善,要配套成龙,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全面地包括各级各类人员,各个部门各个方面,而且内容要规定得明确、完善、具体,保证时时处处的安全工作都有人切实负责,没有任何遗漏。在明确安全职责的基础上,要结合生产实际及各自的安全职责,对各部门及个人进行严格的考核。弄清各部门及个人的安全职责履行情况,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对差者予以惩罚。 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人员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核心。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中规定了从矿务局长、局总工程师、矿长、矿总工程师到区队、班组长直到一般工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安全责任制度。 六、国外预防事故的行为干预技术及应用 目前,国外已不提笼统、抽象的安全教育培训,而是将减少或转化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的技术称之为预防事故的行为干预(改变) 技术。各国的心理学家、安全人机学专家都在尝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实践工作,提出了许多行为干预技术的原理,并在工矿企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有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将行为干预技术成功运用于生产、销售和质量控制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在职业情景中改进卫生和安全取得了显著效果。 日本早在70年代就在铁路及造船厂实施了这一技术,大幅度地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如今日本有关专家又将这一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自却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 英国等国学者又结和认知科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在交通、工厂等使用了这一技术,基本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1.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主要着眼于不安全行为的减少或转化。不仅需要让职工掌握各种安全知识,而且需要借助各种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的原理、手段,改变广大职工的内在心理结构和动作习惯,提高风险决策及回避危险的各种安全技能。 2.积极的强化技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干预人的行为过程中,若使用积极的强化会比惩罚和约束更为有效。所谓积极的强化,就是奖励人的某些行为(即行为的强化)的措施,以鼓励其良好的行为再次出现。就是说强化是由对特定类型的行为进行某种形式的奖励所组成的。在工作情景中,奖励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奖金、提升、反馈、表扬 (一种社会强化形式)和特权(给时间外出、配置好的机器等)。 3.宣传技术 在许多安全管理计划中使用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技术,如广告画、布告、广播、电视等。宣传的目的是要改变人的安全生产态度,使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安全的行为。 4.群体动力学技术 人的行为都会潜在地受到同伴群体某些规范的影响,这就是前已述及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来说,这些规范具有巨大的作用,它与管理者的命令相比,能使职工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因此,利用这种群体动力,努力创造一种使现场作业人员自觉遵守的气氛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用参与的方式让职工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安全目标,提出实现安全目标的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绩效考核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事故预防效果。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