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9010472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王金柱【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熟读成诵,让学生了解本文表现的社会理想。【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2难点:认识并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才41 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63 岁去世。后人称之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 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年),陶渊明约57 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就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夹 ( ji) 岸俨 ( yn) 然怡 ( y)然邑 ( y)人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豁 ( hu ) 然便要 ( yo ) 还家阡陌 ( qi nm )刘子骥 ( j)垂髫 ( tio )要求:( 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 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五、重点词句,着重讲解学生全文翻译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引导归纳。1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例: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例:阡陌交通。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例:来此绝境。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例:无论魏晋。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 : 这样。例:说如此。缘 :古义:沿。例: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 :古义:请。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 : 延长,延伸。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例: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 :( 1)舍弃例:便舍船。( 2)房子例:屋舍俨然。寻 :( 1)寻找例:寻向所志。( 2)不久例:寻病终。志 :( 1)做标记例:处处志之。( 2)标记例:寻向所志。向 :( 1)以前例:寻向所志。( 2)对着例:眈眈相向。3.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第二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 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 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桃花源记的内容大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师生合作,赏析全文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发现桃花源(第1 段)。进访桃花源(第2、 3 段)。寻找桃花源(第4 段)。2赏析第 1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 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3赏析第2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清幽, 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4赏析第3 段,思考:(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 桃源人听后, 为世上的动乱、 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赏析第4 段,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四、再品精彩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1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 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 。( 2)男女:往来种作 ( 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 。( 3)渔人 ( 侧面烘托 )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 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小结全文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1)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2)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3)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4)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5)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6)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7)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以上为理解要点。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 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六、拓展延伸1. 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 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附: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丽、神秘、幸福)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访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