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6459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情景导入 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目标定位 1.区分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重点)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难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 中的、具有_的文化。,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 _和习惯。 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_的影响。 地位:传统文化的_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含义:建筑被称为_。 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_的一页。 地位: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礼节,持久,基本形式,凝固的艺术,光辉,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 代表:古代文学、_、传统绘画等。 特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位: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_。 (4)传统思想的继承。 含义: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_ 和道德观念等。 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_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戏曲,组成部分,学术思想,生活方式,【生活一点通】春节拜年,潮汕人相互祝愿 新年大吉,有“换柑”(因为柑大于桔,所以 称为大桔,潮汕话与“大吉”同音)的习俗, 至今仍然保留着。从“换柑”的习俗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 实生活中的。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 其具体内涵又能够_。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 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_、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基本特征,因时而变,民族特色,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_,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 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_、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精神需求,社会进步,【生活一点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与“和合精神”,在共筑“中国梦”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与发展,成为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文化支撑。“和”文化与“和合精神”在共筑“中国梦”的过程中得以升华,深刻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1)对民族和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 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_。 (2)对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_ _,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兴旺发达,全面,发展,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_ _。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_。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 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_。,“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保持和发扬,改造或剔除,【生活一点通】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数“键盘族” 来说,键盘用久了,写字能力便退化了,提笔 总是忘字。对此有人呼吁,“中国是一个书 法大国,拿起鼠标不能忘了笔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继承和发扬。,【思考辨析】 1.判断正误: (1)每年春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吃团圆饭,这是对传统思 想的继承。 ( ) 提示:此观点错误。春节吃团圆饭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 ) 提示:此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3)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全盘肯定。 ( ) 提示:此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本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其 精华应该继承,对其糟粕应该抛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或肯定。 (4)(2012福建文综T33题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 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 ) 提示:此观点正确。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起阻碍社会进 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2.问题思考: (1)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传统习俗世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取决于哪些因素? 提示:传统文化的性质(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是否能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问题1 提示:(1)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产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原有的症状有时会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灸是用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的不锈钢针。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它最初被用来减轻和消除身体不适,施灸的工具从各种树枝发展到今天的艾叶。,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是徽剧,通称皮簧 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在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 著名的演员,他们吸收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 上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个 崭新的剧种京剧。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文字起源于距今约5 000 6 000年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期。汉字从图画、符号的创 造、定型,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等形成 过程。汉字在书写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文 字中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如中国儒学思想、春节、中秋节等对中国的影响至今还存在。,探究问题2 提示:(1)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节,时在夏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宵,故称元宵或元夜。此俗成于东汉,至唐演变为元宵节。上元原为道教上元天宫诞辰,举行庆典并形成观灯的习俗。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北宋延至五至六夜,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唐元宵节出现杂耍技艺,宋时有猜灯谜,明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观灯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在饮食上的特征是吃元宵,又称汤圆,含有团团圆圆之意。,端午节又名重午、端阳、蒲节,时在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吃粽子、祭龙、“恶日”之说、夏至节等,说法不一,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第一种。端午节时悬挂菖蒲、艾草,插柳,戴香包,抹雄黄酒,都是为了辟邪驱恶。民间还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也可能与端午节驱邪除祟有关。,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丰,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代中秋节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从时序上看,八月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变成了中秋节的主题,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泼水节,中国傣族的新年节日。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至四天。过节时,男女老幼沐浴更衣、清洗佛像、互相泼水,后来以泼水为戏,来防疾消灾。今天的泼水节增加了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贸易等内容。,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它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旨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多福,后来逐渐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每年在夏秋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拔河、蒙古象棋、武术、球类等体育项目和物资交流会及各种文艺活动。 藏历新年是中国藏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藏历十二月开始,家家户户做糕点,酿青稞酒、制作彩花板,预祝来年风调雨顺。除夕全家人按辈分坐定,祭神和欢庆新年到来。,(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另外,这些传统习俗也随社会发展不断地自我筛选和演变。,探究问题3 提示:(1)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实际描述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其文化内涵要多方了解,总结概括。如北方的四合院、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 (2)不赞同。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族、藏族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彻底抛弃。,探究问题4 提示:以孔子、孙中山等的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丰富和发展,在今天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探究问题5 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孝”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所倡导的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继承和发展;而“孝”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庭礼教,对现实生活来说,这是思想包袱,应该摒弃。,一、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探究导引】 连线区分下列诗句主要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形式。,【要点归纳】,【对话名师】传统文化继承性记忆口诀 传统习俗影响久,约定俗成至今有。 传统建筑凝固术,光辉一页永存驻。 传统文艺风格异,历史悠久别忘记。 传统思想影响深,历史积淀生了根!,【典例训练1】(2013北京高二检测)下面四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 的继承。 ( ) A.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传统建筑 B.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 C.传统习俗传统思想传统文艺传统建筑 D.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文艺,【思路点拨】选C。中秋赏月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思想的继承,天津杨柳青年画属于传统文艺的继承,北京菊儿胡同属于传统建筑的继承,C项对应正确。,【变式训练1】(2013三明高二检测)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唯一存活至今的艺术,“家底”丰厚、精美、传神。下列对中国戏曲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是融合音乐、舞蹈和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C.是融合诗、书、画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路点拨】选C。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融合音乐、舞蹈和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B、D三项观点均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传统绘画是融合诗、书、画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C项符合题意。,【生活零距离】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仁义礼智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传统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继承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对传统文化哪种形式的继承?为什么要继承这些核心价值理念? 提示:传统思想。这些核心价值理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二、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探究导引】 传统的“家国伦理”观念使中国人对“房”情 有独钟,并把家作为情感归属地。与国外租房 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往往会不惜几代人的力 量购房。这种行为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也使 个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沦为“房奴”。 结合材料,谈谈“家国伦理”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提示:要全面认识“家国伦理”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顺应社会发展,能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会使个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社会发展。,【要点归纳】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特点,(2)传统文化的作用,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原因 从传统文化自身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民族、国家、社会角度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具体措施: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名师对话】区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1)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2)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典例训练2】(2013烟台高二检测)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中国共产党改进工作作风中。近期,习近平同志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蔚然成风。这表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思路点拨】选B。“实干兴邦”继承了“为政贵在行”的传统思想,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民族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积淀,D项错误。,【变式训练2】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所以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因为 ( ) A.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B.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面继承,【思路点拨】选B。A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C项与题意无关;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看待,而不是全面继承,D项说法错误。答案选B。,【生活零距离】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 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 内涵丰富的中国饮食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 族气派的影像作品,让世界感知了“中国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让世界感知了“中国味道”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什么? 提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饮食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新高潮。为此,山东省强调要综合开发利 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 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努力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建设文化强省 突出齐鲁特色,1.鼓励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和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属于文化继承性的何种表现形式? 提示:传统习俗和传统文艺的继承。 2.为什么要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 提示:(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1.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包括 ( )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形式,都符合题意,故选D。,2.2013年6月是开平市第七个“碉楼保护月”,6月28日也是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六周年。“开平碉楼与村落” 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 代建筑博物馆”。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 的继承。 (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解析】选B。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 类型,属于传统建筑。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体现了对传 统建筑的继承,B项符合题意。,3.中韩两国虽然都过农历新年,但春节的习俗却各有特点。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相对渗透性 D.渐趋同样性 【解析】选B。中韩两国虽然都过农历新年,但春节的习俗却各有特点,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项正确;A项题干没有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4.剪纸作为我国最为普遍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贵遗产。剪纸艺术家用古老的剪纸艺术表达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 A.民族性 B.多样性 C.相对稳定性 D.继承性 【解析】选C。用古老的剪纸艺术形式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可见剪纸的基本特征不变,但是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C;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5.近年来,天津市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为城市保存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天津市的做法启示我们 ( ) A.应全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B.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解析】选B。材料涉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项错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内容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传统文化的糟粕,D项不符合题意。,6.(2013大连高二检测)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负荷大、收入比较低,这直接限制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另外,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但社交圈子仍然局限于“老乡会”“同学会”;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经济决定文化,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根本原因;城乡文化的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材料中“传统乡村文化”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特征的角度来思考。,答案:(1)经济决定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负荷大、收入比较低,这是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根本原因。(2)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他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