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46614332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离散数学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离散数学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离散数学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第一章命题逻辑2第二章 谓词逻辑9第三章 集合论习题答案13第四章 二元关系习题答案21第五章 函数习题答案42第六章 代数系统习题答案51第七章 群与环习题答案57第八章 格与布尔代数习题答案66第九章 图的基本概念及其矩阵表示71第十章 几种图的介绍82第十一章 树90100 / 10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一章 命题逻辑1. (1)不是命题;(2)不是命题;(3)不是命题;(4)是命题;(5)是命题;2. (1)并非大连的每条街都临海;(2)2不是一个偶数或者8不是一个奇数;(3)2不是偶数并且-3不是负数;3.(1) 逆命题:如果我去公园,那么天不下雨。否命题:如果天下雨,我将不去公园。逆否命题:如果我不去公园,那么天下雨。(2) 逆命题:如果我逗留,那么你去。否命题:如果你不去,那么我不逗留。逆否命题:如果我不逗留,那么你不去。(3) 逆命题:如果方程无整数解,那么n是大于2的正整数。否命题:如果n不是大于2的正整数,那么方程有整数解。逆否命题:如果方程有整数解,那么n不是大于2的正整数。(4) 逆命题:如果我不能完成这项任务,那么我不获得更多的帮助。否命题:如果我获得更多的帮助,则我能完成这项任务。逆否命题:如果我能完成这项任务,则我获得更多的帮助。4. (1)T;(2)T;(3)T;(4)F;5.(1)PQR00010011010101111000101111011111(3)PQR00000010010101111001101111011110(2)(4)略6.(1) P:他聪明;Q:他用功;命题:PQ。(2) P:天气好;Q:我骑车上班;命题:QP。(3) P:老李是球迷;Q:小李是球迷;命题:PQ。(4) P:休息好;Q:身体好;命题:QP。7. 证明:PQPQQPP«Q001110110010010111118. 真值表:xyz(xy)zx(yz)(xy)zx(yz)0000000001001101000110110011100001110100111111111xyz(xy)zx(yz)(x«y)«zx«(y«z)0000100001111101001110111100100111110111001111111可得:,«是可结合的。9. (1)(PQ)R;(2)P;(3)(PQ)R10. 不依赖于命题变元的真值指派,而总取T(1)的命题公式,称为重言式(永真式);不依赖于命题变元的真值指派,而总取F(0)的命题公式,称为永假式(矛盾式);至少存在一组真值指派使得命题公式取值为T的命题公式称为可满足的。本题可用真值表求解:(4)得真值表如下:PQ001011101111可见不论命题变元的真值指派如何,命题公式总取1,故为重言式。(8)得真值表如下:PQR00010011010101111001101111011111可见不论命题变元的真值指派如何,命题公式总取1,故为重言式。其他小题可用同样的方法求解。11. (2)原式Û (PQ)R)PRÛ (PQ)RPRÛ (PQ)PTÛ T(4)原式Û P(QR)P)Û P(QRP)Û PQRÛ (PQR)第(1)、(3)、(5)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2. (3)原式Û PQ(RP)Û (PQR)(PQP)Û (PQR)FÛ (PQR)第(1)、(2)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3. (2)左式Û(P(QQ)(PQ)Û (PF)(PQ)Û (PP)(PQ)Û F(PQ)Û PQ右式Û PQ故:左式Û右式,证明完毕。根据对偶式定义,该式的对偶式为:(PQ)(PQ)(PQ)第(1)、(3)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4. (1)原式Û(P(PQ)QÛ(PP)(PQ)QÛ(F(PQ)QÛ(PQ)QÛ PTÛ T(3)原式Û(PQ)(QR)(PR)Û(PQ)(QR)(PR)Û(PQ)Q)(PQ)R)(PR)Û(PQ)(QQ)(PR)(QR)(PR)Û(P(QR)(QR)(PR)Û(P(QR)Q)(P(QR)R)(PR)Û(P Q)(QRQ)(P R)(QRR)(PR)Û(P Q)(P R)(QR)(P R)Û(P Q)(QR)TÛ T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5. (1)证明:假设PQ为真,则P为真且Q为真,则PQ为真。所以:PQ Þ PQ。(3)证明:右侧ÛPQ,假设PQ为假,则P为真且Q为假,则PQ为假。所以:PQ Þ PPQ。(5)证明:假设QR为假,则Q为真且R为假,则左侧为假。所以:(PPQ)(PPR)Þ QR。第(2)、(4)、(6)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6. (1)代入可得:(PQ)(PQ)R)(PQ)(PQ)(2)代入可得:(QP)(PQ)17. (1)主析取范式:原式Û(PQ)(PQ)Û m2m3Û(2,3)主合取范式:原式Û(PQ)P)(PQ)Q)ÛP(PQ)(PQ)TÛ P(QQ)ÛM0M1Û(0,1)(3)主析取范式:原式Û(PQ)P)(PQ)R)(PQ)P)(PQ)R)Û(P(PQ)(PR)(QR)(PQ)(PQ)(PR)(QR)Û(PQ)(PQ)(PR)(QR)(PQ)(PQ)(PR)(QR)Û(P(QR)(Q(PR)(P(QR)(Q(PR)ÛF(Q(PR)P(QR)(P(QR)Q(PR)FÛ(PQRQ)(PQRR)(PQR)(PRR)Û(PQR)(PQR)Ûm0m7Û(0,7)主合取范式:原式Û(P(QR)(P(QR)Û(PQ)(PR)(PQ)(PR)Û(PQ)(RR)(PR)(QQ)(PQ)(RR)(PR)(QQ)Û(PQR)(PQR)(PQR)(PQR)(PQR)(PQR)(PQR)(PQR)ÛM1M2M3M4M5M6Û(1,2,3,4,5,6)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8. (1)证明:左侧Û(PQ)(PR)Û(PQR)(PQR)(PQR)(PQR)Û(4,5,6)右侧ÛP(QR)ÛÛ(4,5,6)左侧Û右侧,得证。(3)证明:左侧Û(PQ)(PQ)Û(PQ)(PQ)Û(2,3)右侧Û(PQ)(PQ)Û(PP)(PQ)(PQ)(QQ)Û(PQ)(PQ)Û(2,3)左侧Û右侧,得证。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19. 对于A,B,C,D,E5个变元的所有真值指派,推出前提AB,B(CD),C(AE),AE和结论AE的值,得到真值表。当真值表中各前提的真值都为1时,若结论也为1,则结论有效,否则结论无效。20. (1)采用真值表证明:PQPQP(PQ)0011011110001111根据真值表可看出,当前提为1时,结论也为1,则结论有效。(3)采用推理方法证明:PQ为真,可得P为真且Q为真,又P(QR)为真且P、Q为真,得R也为真。则结论有效。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21. (1)证明:假设公式全部同时成立,由S为真得到S为假,由PS为真,得P为真,由PQ为真得到Q为真,由QR为真得到R为真,由RS为真得到S为真。这与前面“S为假”矛盾,则公式不能同时成立。(2)证明:假设公式全部同时成立,由S为真得到S为假,由RS为真得到R为假,由RM为真得到M为真,由M为真得到M为假,矛盾。则公式不能同时成立。22. 首先符号化:P:大连获得冠军;Q:北京获得亚军;R:上海获得亚军;S:广州获得亚军。即求公式:P(QR),RP,SQ,PÞS是否成立。1(1)PP规则2(2)RP P规则1,2(3)RT规则4(4)P(QR)P规则1,2,4(5)QT规则6(6)SQP规则1,2,4,6(7)ST规则23. (1)证明:(1) RP规则(2) QRP规则(3) QT规则(1)(2)(4) (PQ)P规则(5) PT规则(3)(4) (3)题目有误(5)证明:(1) PP规则(附件前提)(2) P(PQ)P规则(3) PQT规则(1)(2)(4) QT规则(1)(3)(5) PQCP规则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24. (1)证明:(1) PP规则(假设前提)(2) PT规则(1)(3) PQP规则(4) QT规则(2)(3)(5) RQP规则(6) RT规则(4)(5)(7) RSP规则(8) ST规则(6)(7)(9) SQP规则(10) QT规则(8)(9)(11) QQT规则(4)(10)(12) PF规则(1)(11)(2)证明:(1) RP规则(2) RSP规则(3) ST规则(1)(2)(4) SQP规则(5) QT规则(3)(4)(6) PQP规则(7) PT规则(5)(6)(3)原式修改为:(PQ)(RS),(QP)R,RÞ PQ证明:(1) RP规则(2) RST规则(1)(3) (PQ)(RS)P规则(4) PQT规则(2)(3)(5) (QP)RP规则(6) QPT规则(1)(5)(7) (PQ)(QP) T规则(4)(6)(二) PQT规则(7)第二章 谓词逻辑1. (1)S(x):x聪明;L(x):x好学;a:表示小明,命题:S(a)L(a)。(2)S(x):x是素数;G(x,y):x大于y,命题:(x)(S(x)(y)(S(y)G(y,x)(3)U(x):x是大学生;S(x):x能成为科学家,命题:(x)(U(x)¬S(x)(4) N(x):x是自然数;A(x):x是奇数;B(x):x是偶数,命题:(x)(N(x)(A(x)B(x)(5)P(x):x是诗人;T(x,y):x游览y;V(x):x是名山大川;a:表示李白 命题:(x)(PaVxTa,x)2. (1)约束变元:x,辖域:P(x)Q(x)和R(x,y);自由变元:y。(2)约束变元:PxQy中的x,y和R(x)Sz中的z;自由变元:R(x)Sz中的x。(3)约束变元:x,y,辖域:P(x,y)Qy,z;自由变元:z。3. 参考教材2.3部分。4. (1)证明:(1)("x)¬B(x)P(2)¬B(x)US(1)(3)("x)(¬A(x)B(x)P(4)¬A(x)B(x)US(3)(5)A(x)T(2)(4)(6)($x)A(x)EG(5)(3)证明:由于:("x)(A(x)B(x) Þ("x)A(x) ("x)B(x);("x)(C(x)¬B(x) Þ("x)C(x) ("x) ¬B(x);("x)(C(x)¬A(x) Þ("x)C(x) ("x) ¬A(x)即证:("x)A(x) ("x)B(x),("x)C(x) ("x) ¬B(x) Þ("x)C(x) ("x) ¬A(x)(1)("x)C(x)P(附加)(2)C(x)US(1)(3)("x)C(x) ("x) ¬B(x)P(4)C(x) ¬B(x)US(3)(5)¬B(x)T(2)(4)(6)("x)A(x) ("x)B(x)P(7)A(x) B(x)US(6)(8)¬A(x)T(5)(7)(9)("x)¬A(x)UG(8)(10)("x)C(x) ("x)¬A(x)CP(1)(9)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5. (1)证明:(1)("x)P(x)P(附加)(2)P(x)US(1)(3)("x)(P(x)Q(x)P(4)P(x)Q(x)US(3)(5)Q(x)T(2)(4)(6)("x)Q(x)UG(5)(7)("x)P(x) ("x)Q(x)CP(1)(6)(2)证明:由于:("x)P(x)($x)Q(x) Û($x)¬P (x) ($x)Q(x)即证:("x)(P(x)Q(x) Þ($x)¬P (x) ($x)Q(x)(1)($x)¬P (x)P(附加)(2)¬P (x)ES(1)(3)("x)(P(x)Q(x)P(4)P(x)Q(x)US(3)(5)Q(x)T(2)(4)(6)($x)Q(x)EG(5)(7)($x)¬P (x)($x)Q(x)CP(1)(6)6. (1)W(x):x喜欢步行;C(x):x喜欢乘汽车;B(x):x喜欢骑自行车;即需证:("x)(W(x)¬C(x), ("x)( C(x)B(x), ($x)¬B(x) Þ($x)¬W(x)证明:(1)($x)¬B(x)P(2)¬B(x)ES(1)(3)("x)( C(x)B(x)P(4)C(x)B(x)US(3)(5)C(x)T(2)(4)(6)("x)(W(x)¬C(x)P(7)W(x)¬C(x)US(6)(8)¬W(x)T(5)(7)(9)($x)¬W(x)EG(8)(3)F(x):x是资深人士;S(x):x是院士;P(x):x是参事;C(x):x是委员;a:张伟;即需证:("x)(F(x)( S(x)P(x), ("x)(F(x)C(x), F(a)¬S(a) Þ($x)(C(x)P(x)证明: (1)("x)(F(x)C(x)P(2)F(a)C(a)US(1)(3)F(a)¬S(a)P(4)F(a)T(3)(5)C(a)T(2)(4)(6)("x)(F(x)( S(x)P(x)P(7)F(a)( S(a)P(a) US(6)(8)¬S(a)T(3)(9)P(a)T(4)(7)(8)(10)C(a)P(a)T(5)(9)(11)($x)(C(x)P(x)EG(10) 第(2)、(4)小题方法相同,解答略。7. (d)是错误的。8. 错误。第二行的y是泛指,第四行的y是特指。修改如下:(1) P(2) ,(1)(3) P(4) ,(3)(5) T,(2),(4)和(6) ,(5)9. (1)证明:(1)($x)P(x)P(2)P(a)ES(1)(3)($x)Q(x)P(4)Q(b)ES(3)(5)($x)P(x) ("x)( P(x)Q(x) R(x)P(6)("x) ( P(x)Q(x) R(x)T(1)(5)(7)( P(a)Q(a) R(a)US(6)(8)P(a)Q(a)T(2)(9)R(a)T(7)(8)(10)( P(b)Q(b) R(b)US(6)(11)P(b)Q(b)T(4)(12)R(b)T(10)(11)(13)R(a)R(b)T(9)(12)(14)($y)( R(a)R(y)EG(13)(15)($x)($y)( R(x)R(y)EG(14)(2)证明:(1)($x)P(x)("x)Q(x)P(假设)(2)¬ ($x) P(x)("x)Q(x)T(1)(3)("x)¬P(x)("x)Q(x)T(2)(4)("x)(¬P(x)Q(x)T(3)(5)("x)(P(x)Q(x)T(4)10. (1)原式Û("x)(¬P(x)($y)Q(y)Û("x)($y)(¬P(x)Q(y)(3)原式Û("x)($y)A(x,y)($x)("y)(B(x,y)("y)( A(x,y) B(x,y)Û("x)($y)A(x,y)($u)("v)(B(u,v)("z)( ¬ A(z,u) B(u,z)Û("x)($y)($u) ("v) ("z)( A(x,y)( B(u,v)(¬ A(z,u) B(u,z)11. (2)解:前束析取范式:由于是基本和,因此前束合取范式与前束析取范式一样:(4)解:前束析取范式:前束合取范式:第三章 集合论习题答案对应课本页数:P51-541. 写出下列集合的表达式。(1) 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所组成的集合:答案:集合可表示为 (2) 在实数域中的因式集。答案:集合可表示为(3) 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内(不包括单位圆)的点集。答案:集合可表示为(4) 极坐标系中单位圆外(不包括单位圆)的点集。答案:集合可表示为(5) 能被5整除的整数集。答案:集合可表示为2.解:设戏剧、音乐、广告分配的时间分别为(1) 可表示为(2) 可表示为(3) 可表示为(4) 可表示为3.给出集合、和的例子,使得,而。解:4.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1) 该命题为真命题(2) 该命题为假命题(3) 该命题为真命题(4) 该命题为真命题(5) 该命题为真命题(6) 该命题为真命题(7) 该命题为真命题(8) 该命题为假命题。5. ,是可能的么,给予证明。解:可能。若,则且。6.(1) 解:设 则(2)解:设则(3) 解:设则(4) 解:设 则(5)解:设则7.设,解: (1) ,(2) ,(3) ,8.设某集合有101个元素,试问:(1) 可构成多少个子集:2101(2) 其中有多少个子集的元素为奇数:2100(3) 是否会有102个元素的子集:不会9.解:把17化为二进制,是00010001,;把31化为二进制,是00011111,编码为01000110,为,编码为10000001,为10.求AB,AB。解: 11. 解: 12.解: (1) (2) (3) (4) 13.证明对于所有集合A,B,C有,当且仅当。证明:充分性:由于 所以,即 充分性得证。 必要性:由于 所以 所以 必要性得证。14.证明对所有集合A,B,C,有:(1)证明: (2)证明: (3)证明:因此,15.确定下列各式的运算结果。解: 16.假设A和B是E的子集,证明下列各式中每个关系式彼此等价。(1) 证明: 证明BA。充分性:若,则若,那么必有。因此,若,则必有,即若xB,则有xA,即BA;必要性:若BA,则若xB,则有xA,即若,则必有。那么,若,那么必有,即;由以上两点可知:BA。 证明:AB=B 充分性:若,那么有或。 若,则由可知,必有,所以若,必有,即; 若,那么必有,即,所以AB=B,充分性得证; 必要性:因为AB=B,所以,对于任意的,必有,所以,必要性得证; 由以上两点可知:AB=B 证明:AB=A 充分性:若,那么必有,即;若,那么由可知,必有,所以,即,所以,AB=A; 必要性:因为AB=A,所以对于任意的,必有,所以;由以上两点可知,AB=A。由以上三点可知,BA AB=BAB=A。(2) 证明:AB 充分性:因为,所以对于任意的,若,则必有,即xB,所以AB; 必要性:因为AB,所以对于任意的,若,则必有xB,即,所以;由以上两点可知:AB 证明:BA 充分性:因为,所以对于任意的,若,则必有,即xA,所以BA; 必要性:因为BA,所以对于任意的,若,则必有xA,即,所以;由以上两点可知:BA.由上可知:ABBA.(3) 证明:AB=EAB充分性:因为 AB=E,所以若,则必有,即若xA,则必有,所以AB;必要性:因为AA=E,又AB,必有AB=E;由以上两点可知:AB=EAB 证明:AB=EBA充分性:因为 AB=E,所以若,则必有,即若xB,则必有,所以BA;必要性:因为BB=E,又BA,必有AB=E;由以上两点可知:AB=EBA.由上可知:AB=EABBA.。(4) 证明:A=BAB=充分性:由于A=B,所以AB=,BA= 所以AB=ABBA=必要性:因为AB=ABBA= 所以AB=且BA= 因为AB=,所以AB 又BA=,所以BA 所以A=B。由上可知:A=BAB=。17.化简下述集合公式。(1) 结果:AB(2) 结果:A-B(3) 结果:A(4) 结果:C(AB)18.设A,B,C是任意集合,分别求使得下述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1) BA(2) BA=(3) B=A=(4) B=A(5) B=(6) B=A(7)解:由于,因此必有且。也就是并且。(8)解:由于,因此必有且。也就是并且。(9) 解: 因此,意味着(10) 解: 两种可能,第一种,即B=C;第二种,或者19.借助文氏图,考察下列命题的正确性。EB(1)CAE(2)AC20.设A,B,C为任意集合,是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假。如果为真,给出证明,否则给出反例。21.设在10名青年中有5名是工人,7名是学时,其中兼具工人与学生双重身份的青年有三人,求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工人的青年有多少?设A,B分别代表工人、学生,则:所以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工人的青年有 1 人。22.求1到250之间能够被2,3,5,7中任何一个整除的整数的个数。设A= 2502=125,B= 2503=83,C= 2505=50,D= 2507=35则所求的答案表达式为ABCD。求解:ABCD=125 + 83 +50 +31 (41+25+17+16+11+7)+(8+5+3+2)-(1) =189;所以,这样的数共有189个。23. 解: 设A,B,C分别表示参加足球队、篮球队和棒球队的队员的集合即同时参加两个对的队员共有18个。24. 解:设A,B,C分别表示读甲种、乙种、丙种杂志的学生的集合。(1) 所以确定读两种杂志的学生的百分比为60%。(2) 所以不读任何杂志的学生的百分比为30%。第四章 二元关系习题答案对应于课本88-93页1.如果A=0,2和B=1,2,试求下列集合。(1)解:(2)解(3)解:2.解:表示在在笛卡尔坐标系中,且的矩形区域内的点集。3.(1)证明:任取,有 由取值的任意性知,。(2)当且仅当才,才有证明: 当时,于是。当时,任取,可知,由知,于是得到。所以,。4.证明: 必要性:若,; 同理,若,; 若,则显然有; 必要性得证。 充分性性:由于 所以对于任意的,必有 即若则必有;若,则必有,所以当时,; 充分性得证。5.(1)解:任取,有选择A=1,B=2,C=a,D=b则因此该等式不成立。(2)解:任取,有选择A=1,2,B=1,C=a,b,D=a因此,该等式不成立。(3)解:设A=1,2,B=2,C=3,4,D=4则因此,该等式不成立。(4)解:取,有因此,该等式成立。(5)解:任取取,有因此,该等式成立。(6)存在集合A使得AA×A;取A= ,则该命题成立。(7)PA×PA=PA×A假设结合A有n个元素,则PA有2n个元素,则PA×PA共有22n个元素;则A×A有n2个元素,PA×A则有2n2个元素,显然两者元素数不一样,故命题不成立。6.设A=1,2,3,4,列出以下关系R。(1)R= x,yx,yA x+y 2 解:R=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4,4(2)R= x,yx,yA x-y=1解:R=1,1,1,3,1,4,2,2,2,4,3,1,3,3,4,1,4,2,4,4(3)R= x,yx,yA xyA 解:R=1,1,2,1,2,2,3,1,3,3,4,1,4,2,4,4(4)R= x,yx,yA y 为素数解:R=1,2,1,3,2,2,2,3,3,2,3,3,4,2,4,37.列出集合A=2,3,4上的恒等关系IA和全域关系EA。解:IA= 2,2,3,3,4,4;。EA= 2,2,2,3,2,4,3,2,3,3,3,4,4,2,4,3,4,48.给出下列关系R的所有序偶。(1)解:(2)解:9.设和都是从到的二元关系,并且求、。解:fldR1-R2=fld1,2,3,3=1,22,3=1,2,3R1R2=1,4,2,2R2R1=1,3,4,4R12=1,4,3,3R23=4,4,2,210.设集合A=1,2,3,问A上有多少种不同的二元关系。解:232=512种关系。11.设关系R= 0,1,0,2,0,3,1,2,1,3,2,3,求RR,R-1,R1,2,R1,2 解:RR= 0,2,0,3,1,3R-1= 1,0,2,0,3,0,2,1,3,1,3,2R1,2= 1,2,1,3,2,3R1,2= 2,312.设关系R=,求R-1,R2,R3,R,R,R|,R, R。解:R-1=,R2= ,R3= R = ,R|= R|=, R= 13.说明以下关系R具有那些性质并说明理由。(1):反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2):反自反的、对称的、不可传递的;(3):自反、对称、可传递;(4):自反、对称、可传递;14.设A是所有人的集合,定义A上的二元关系R1和R2,说明R1和R2具有哪些性质。解:R1具有的性质:反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R2具有的性质:自反、对称、可传递;15. 设和是集合X中的二元关系。试证或反证下列命题:(1)如果和是自反的,则也是自反的。(2)如果和是反自反的,则也是反自反的。(3)如果和是对称的,则也是对称的。(4)如果和是反对称的,则也是反对称的。(5)如果和是可传递的,则也是可传递的。解:(1)证明:任取,由于和是自反的,因此,可得,由x取值的任意性可知,是自反的。(2)设,则,不是反自反的。(3)设,则,不是对称的。(4)设,则,不是反对称的。(5)设 ,则,不可传递。 16.证明:若R是集合A上的自反和可传递关系,则RR=R。证明:任意取x,yA ,x,yR,由于R是集合A上的自反,则可知y,y,x,xR, 则R = x,y,x,y,y,y,x,x RR= x,y,x,y,y,y,x,x=R ;17. 如果关系R和S都是自反的。证明:,也是自反的。证明: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S是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因为R和S都是自反的,所以对于都有,对于都有。(1)设,那么或。若,有,那么必有。若,有,那么必有。因此,当时,必有,所以也是自反的。(2)设,那么因此且,即。所以也是自反的。18.证明:如果关系R和S都是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证明:也是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证明: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S是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自反性的证明如题4。 对于任意的,若,那么且因为R和S都是对称的,所以且,所以。即对于任意的,若,则必有,所以是对称的。 对于任意,若且,那么有。因为R和S都是可传递的,所以有且,即。即对于任意,若且,都有。所以是可传递的。19.设集合A是有限集,且A=n,求:(1)A上有多少不同的对称关系。解:也就是说集合A有n平方个有序对,由对称定义可知,对于。另外知道在n平方个有序对中有n 个有序对,相应的就有个有序对(X,Y)且X,定义可知后面的个有序对只能成对出现,所以有对。前面的那n对可以出现任意多对。图片如下。(1,1) (2,2).(n,n) (1,2) (1,3).(n-1,n) n个有序对 (2,1) (3,1).(n,n-1) ()/2个有序对对 共有n+ ()/2 个元素 即 ()/2个所以得到对称关系数为:(2)A上有多少不同的反对称关系。由定义:如果 如下图。(1,1) (2,2).(n,n) (1,2) (1,3).(n-1,n) n个有序对 (2,1) (3,1).(n,n-1)这n个有序对可以出现任意多次 ( )/2个有序对对 (由6可知)所以得结果 :即(3)A上有多少不同的既非自反又非反自反的关系。解:20.试着画出R的关系图并写出对应的关系矩阵。解:关系图如下:21. 设,和是A中的关系,试求出关系矩阵:;。解: 由此可得: 所以: 22. 给定集合。图4-6给出了A中的关系R的12个关系图。对于每个关系图,写出相应的关系矩阵,并证明被表达的关系是否是自反的或反自反的;是否是对称的或反对称的;是否是可传递的。(1)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2)不自反的、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3)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4)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5)不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6)不自反的、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7)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8)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9)不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此题图有错误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10)自反的、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11)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12)不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 其对应的关系矩阵为:23. 设X是一个集合,和是X中的二元关系,并设,试证明:(1)(2)(3)证明:a)因为,故R1IAR2IA,即 b)因为s(R1)对称,且s(R1)R1,但R1R2,故s(R1)R2,由s(R2)的定义,s(R2)是包含R2的最小对称关系,故 s(R1)s(R2) c)因为t(R1)传递,且t(R1)R1,但R1R2,故t(R1)R2因t(R2)是包含R2的最小传递关系,所以 t(R1)t(R2)24.在图4.23中给出三个关系图。试求每一个的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闭包,并画出闭包的关系图。(1)解:由关系图可知, 则: (2)解:由关系图可知, 则: (3)解:由关系图可知, 则: 25和是集合A中的关系。试证明:(1)(2)(3)证明:(1)r(R1R2)= R1R2IA= R1IAR2IA =r(R1)r(R2) 2)s(R1R2)=(R1R2)(R1R2)C = R1R2R1CR2C=(R1R1C)(R2R2C) =s(R1)s(R2) 3)因为R1R2R1,由习题3-98,则t(R1R2)=t(R1) 同理 t(R1R2)=t(R2) 所以 t(R1R2)= t(R1)t(R2)26. 设集合,是中的二元关系,图4-12给出了的关系图。试画出可传递闭包的关系图,并求出。解:由关系图可知,则:27. 设是集合中的任意关系。试证明:(1)(2)(3)证明:a)(R+)+= t(t(R),因为t(R)是传递的,根据定理3-8.1,t(t(R)= t(R),即(R+)+= R+。 b)RR*= R(tr(R)= R(rt(R)= R(t(R)IA) = Rt(R)RIA= RR i=1 =RiR=Ri= t(R)= R+ i=2 i=1同理可证 R+= R*R c)因为r(R)是自反的,有习题3-97a),tr(R)是自反的,根据定理3-8.1, rtr(R)= tr(R),即tr(R*)= R*。所以,(R*)*= R*。29设是集合A的划分。试证明:是集合的划分。证明:因为是集合的划分, 所以 (1)因为 所以 (2)(3)(1),(2),(3)构成满足划分的条件,因此是集合的划分。30. 把个元素的集合划分成两个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解:31. 在图4.25中给出了集合中的两个关系图,判断这两个关系是否是等价关系。解:左侧的关系不是等价关系,因为不满足可传递性;右侧的关系是等价关系。32. 在等价关系图中,应如何识别等价类?解:如果两个元素之间有两条连线,那么说明这两个元素是等价类。33. 设R是集合X中的关系。对于所有的,如果,就有,则称关系R是循环关系。试证明:当且仅当R是一个等价关系,R才是自反的和循环的。证明:(1)当R是个等价关系时,由等价关系的定义知,等价关系满足自反性,即R是自反的。任取,由R的可传递性,知,再由R的对称性,知。根据x,y,z取值的任意性,知R是循环的。(2)当R是自反的,可知对任意,。任取,使得,因为R是循环的,故当,时,。由x,y取值的任意性知,R是对称的;任取,由R的循环性知,因为R是对称的,因此,由x,y,z取值的任意性,知R是可传递的。因为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因此R是一个等价关系。34. 设和是集合X中的等价关系。试证明:当且仅当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才有。证明:设等价关系造成的集合X的划分为,等价关系造成的集合X的划分为(1) 当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时,任取中的一个等价类,则必包含在的一个等价类里,设包含在中,。任取中两元素x,y,由等价类的性质知,。由,可知若,则,即。由i,j,x,y取值的任意性知,。(2) 如果,那么对任意的 永真,等价于x,y落入的某个等价类中,等价于x,y落入的某个等价类中,即若,则,由x,y的任意性可知,,由i的任意性可知,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在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综上所述,当且仅当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才有。37. 设和是集合X中的等价关系,并分别有秩和。试证明:也是集合X中的等价关系,它的秩至多为。还要证明不一定是集合X的一个等价关系。证明:(1) 因为是自反的,所以对于任意的,都有对于任意的,故,所以是自反的; 对于任意的,若,则且。又是对称的,所以有,故,即是对称的; 对于任意的,若,则,且,。又是可传递的,所以有,故,即是可传递的;综上,是等价关系。(2) 因为是自反的,所以对于任意的,都有对于任意的,故,所以是自反的; 对于任意的,若,则可能有三种情况:若且,那么因为是对称的,所以有,故,即是对称的; 若但,那么有且,此时,即是对称的;所以是对称的;若但,那么有且,此时,即是对称的; 对于任意的,若,当 ,时,不能确定,故不是可传递的。由上可知,不是等价关系。(1)(2),(3),合并后,有 ,(4),(5),合并,得 ,综上,最大相容类有四个,分别是,。38. 给定集合的覆盖,如何才能确定此覆盖的相容关系。解:相容关系是具有反对称性的关系,集合的任何一个覆盖均能确定一个相容关系,反之亦然。设是集合的一个覆盖,则由此覆盖确定的上的相容关系是:,其中指的子集的笛卡尔积。如是的一个覆盖,则此覆盖确定的上的相容关系是:39. 设集合,R是X中的关系。图4-23给出了R的关系图。试画出的关系图。解:40. 假定是集合X中的恒等关系,R是X中的任何关系。试证明:是相容关系。证明:设(1)由于,因此,。知是自反的;(2)任取,则或者或者。若,则,;若,则,;若,则,。可知无论任何情况,若,则。故是对称的。综上所述,既是自反的又是对称的,因此,是相容关系。41. 给定等价关系R和S,它们的关系矩阵是 试证明:不是等价关系。证明:可知不是对称的,因此,不是等价关系。42. 设集合。求出X中的等价关系和,使得也是个等价关系。解:设则和是集合X中的等价关系。此时,也是个等价关系。43. 对于下列集合中的整除关系画出哈斯图。(1)(2)解:(1)(2)44. 如果R是集合X中的偏序关系,且。试证明:是A中的偏序关系。证明:因为R是集合X中的偏序关系,所以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1)因为R是自反的,所以; 又,所以; 所以R是自反的。(2)对于任意,若,那么且;又R是反对称的,所以,即,所以是反对称的。(3)对于任意,若,那么且。又R是可传递的,所以,即:,所以是可传递的。由此可知,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可传递性,即是A中的偏序关系。45. 试给出集合X的实例,它能使是全序集合。解:,则此时,对于任意的,都有所以是全序集合。46. 给出一个关系,它是集合中的偏序关系又是等价关系。解:集合上的恒等关系,既是偏序关系又是等价关系。47. 证明下列命题:(1)如果是拟序关系,则也是拟序关系。(2)如果是偏序关系,则也是偏序关系。(3)如果是全序关系,则也是全序关系。(4)存在一个集合和中的关系R,使得是良序的,但不是良序的。证明:设是上的二元关系,(a)若是自反的,则,由于的转置仍是,因此,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