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369208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战略与对策研究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长春市科学技术局二二 00 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目目 录录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3 3(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31、创新的涵义.32、区域创新体系.3(二) “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51、增长极理论简析.52、城市增长极的作用.53、 “城市增长极”与“产业增长极”.6(三)企业集群与园区发展的关联机理.61、企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72、园区发展与企业集群.7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评价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评价.9 9(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9(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评价.151、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势.152、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6三、三、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1919(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19(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19(三)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201、分步骤实施与突出区域特色相结合原则.202、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协调控制相结合原则.203、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并重原则.204、外部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205、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协调的原则.20(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20(五)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及运行机制.221、短链线性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222、区域创新网络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23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2626(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26(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6(三)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271、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企业技术平台.272、构建虚拟创新组织,充分利用共享资源.273、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274、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农业创新网络.27(四)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完善其宏观调控功能.271、成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272、转变政府职能,为区域创新提供高效的服务.28(五)完善社会服务支撑系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281、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282、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283、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保障体系.29(六)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智力保障.29一、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的理论基石,因此构建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要深入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并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春区域特色及现状,建立具有长春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构成,是从“区域经济学” 、 “创新” 、 “技术创新” 、 “国家创新体系”等理论中孕育而生的,它在本质上即从属于“国家创新体系” ,又与之相互区别,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1、创新的涵义创新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或是区域,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创新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首先提出的。在其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 ,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实质上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方法的内在涵义。即开发新产品的或改进老产品的“产品创新” ,引入新的工艺、手段等生产方式的“工艺创新” ,开辟新的、更为广泛市场的“市场创新” ,获得原材料新来源的“原料创新” ,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组织体系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以说各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其中,既有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也有涉及到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等等。2、区域创新体系(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是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它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2)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是区域内创新活动的指向,是判断区域内创新效果的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包括:区域竞争力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进步目标。区域创新的竞争力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高区域内产品竞争力,即工业制成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二是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即区域内专利占有量、新技术的产出量、科技论文数量、知名科学家数量的不断增长;三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名牌产品的数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及企业捕获潜在经济效益的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即经济发展机体内各种生长因素在量上能不断增长,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完成了区域经济转变,即产业结构能顺利转换,且不断优化;提高了区域经济效率,即能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使用资源,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区域创新的社会进步目标是指:区域内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逐渐配套,区域内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技术创新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与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协调、相互促进。(3)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第一,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增长,并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而知识和技术这种资源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区域内这种资源越丰富,区域内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第二,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并把此项活动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这就大大增强了区域经济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区域创新体系在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跟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优劣。首先,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看,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遵循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区域创新体系则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其次,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当某一区域的产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阶段,还不存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压力时,靠技术引进、靠模仿就可以解决产业的技术进步要求和技术支撑要求,但当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升级时,当改造传统产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时,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将起决定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二)(二) “产业增长极产业增长极”与与“城市增长极城市增长极” 1、增长极理论简析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首次提出,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普通意义的地理空间。此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并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的作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但忽视了增长极的空间概念。后来,60 年代法国布代维尔(Boudeville,1966)将增长极理论从抽象的经济空间转换到地理空间中,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综上所述,建立在不平衡发展理论基础上的增长极理论具有两种含义:其一在经济含义上特指某组推进型产业,即产业增长极,这里讲的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较大关联度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这是具有纯经济意义的增长极;其二在地理含义上特指区位,即城市增长极,这是具有地理或空间意义的增长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指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在核心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导致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增长迅速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的“增长极” ,可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Krakover,1987) 。2、城市增长极的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中心城市其自身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目前,城市作为具体的空间单元,是一个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这里所讲的城市或城市群应具有强有力的吸引、集聚或极化效应,扩展效应或涓流效应;并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群和企业家群体;有一定凝聚力和鲜明区域特征的社会文化底蕴及精神风貌,以及发达和完备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等等。中心城市是区域创新资源的聚集与辐射中心,借助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实现了以城市为载体的集成与整合,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中心城市智力资源的普遍可供性,大大降低了推动型产业对创新资源的搜寻成本。中心城市是由研究型大学、市场导向型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创新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使各种创新活动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集体学习,整合了区域创新资源,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社会支撑。根据经济进化理论和自组织学说,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它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非线性机制下,获得了自组织运行所必需的负熵流,使区域创新体系能够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的城市已逐渐成为全球人流、物流、:负熵流:“熵”是指系统内部的无序度、不定度或混乱度,而负熵是熵的矛盾对立面。普里高津把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物质叫熵流。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依靠来自环境的负熵流输入。信息流和资金流流动、融汇、整合的重要节点,中心城市通过对上述资源的吸纳重组、优化配置和对外辐射,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演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和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使周边地区借助中心城市实现与全球经济的接轨。从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角度看,只有全面利用中心城市所提供的上述服务功能,才能有效地获得产业和市场信息,募集风险资本,汇聚产业人才,并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心城市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还表现在地方政府的综合服务方面。中心城市一般对应于较高级别的行政区划,中心城市政府有独立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行政能力。3、 “城市增长极”与“产业增长极”“城市增长极”的引入,其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发达完备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信息、咨询及科技产业等。更为重要的是能将区域创新体系与整个城市体系增长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有世界性影响的“增长极” 。长春市由于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发育得还不够完善,产业联系不紧密,城市间的联系也较弱,单独引入一个企业或产业作为极,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是很显著。事实表明,在不发达地区即使建立一些大工业,也会由于功能不健全,服务设施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佳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要求,使整个城市工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因此,这个“极”的引入必须是双重的,在创立经济联系的同时,又建立了空间联系,利用长春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以长春主导产业为推动型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产业极”和“城市极”应同时引入,共同发展,利用增长极的诱发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的引入也应以资源为基础,工业区位应由资源分布所决定。此外,从哲学意义上讲,整个发展过程也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开发初期,区域处于低层次的均衡发展阶段,而后条件较好的推进型产业和中心城市优先得到发展,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吸引周围腹地生产要素在极点的聚集而形成规模,利用推进型产业的乘数效应,扩大发展区界。随着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单一大中心和腹地的结构演变为多级核的扩张,同时次一级以及再次一级的创新中心也开始形成,并逐步得到强化。最终,将外围中心形式逐步进化成“动态竞争型”的“马赛克”模式。(三)企业集群与园区发展的关联机理(三)企业集群与园区发展的关联机理企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或其他实体。国内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内部的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基于企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马赛克模式:是相对于区域整体的外围中心形式的二元结构而言的,是一种区域内多级核共同发展的模式。著的竞争优势。1、企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作为介于市场和各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的企业集群,有助于中小企业克服市场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可以避免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的低效率。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企业集群吸引了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形成了专业化市场。企业集群所形成的这种资源集聚效应为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企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同时,在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 ,促进了企业创新。第三,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企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2、园区发展与企业集群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罗伯特.巴泽尔指出企业群内协同的四种形式:资源或业务行为共享、营销与研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相似性、企业形象共享。与孤立的投资项目相比,协同可以创造远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波特(1997)将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分为有形关联(基于价值链中技术、共同客户资源的共享)、无形关联(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技巧和知识技能的共享)、竞争性关联(实际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从实际发生的共享行为及其创造竞争优势的方式分析,有形关联可进一步分为生产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采购关联、基础设施关联(财务、法律、人力资本等)。波特认为,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便带来了竞争优势。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企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评价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评价本课题组在进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遵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客观数据收集和主观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全面分析了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客观数据主要来源于近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 长春市统计年鉴 、 长春市科技统计年鉴 、 长春经济动态以及长春市科技局相关统计数据。数据类型有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以及增长率指标。主观问卷调查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下,获取有关数据,测度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卷面向企业、政府、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回有效问卷 405份,具体受访单位及对象自然情况见表 2-1。问卷内容分为企业创新情况调查、人力资源调查以及政府创新支持和创新环境调查三部分,共设计有 30 道单选题,15 道多选题。使用 SPSS 和 EXCEL 等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表 2-1 受访单位及对象自然情况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级职称(人)25(20%)25(54.3%)13(28%)17(77.3%)54(38.3%)高级职称(人)36(28.8%)7(15.2%)3(7%)2(9.1%)36(25.5%)本科学历(人)61(48.8%)18(39.1 %)30(65.2%)10(45.5%)80(56.7%)硕士学历(人)43(34.4%)17(36.9.6%)8(17.4%)5(22.7%)12(8.5%)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人)14(11.2%)9 (19.6%)000有效问卷数125464622141走访单位数10 所10 所10 余个部门2 家30 余家(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1、知识创造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事科研人员总数和科技经费投入不高2002 年研发人员和研发机构数比上年分别减少了 4.3%和 37%,政府科技投入资金以及科技三项费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只有 10.8%和 14.2%,低于 GDP 14.67%的增长水平。另外,政府科技投入资金仅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 1.4%,远低于其它 14 个副省级城市。表 2-2 知识创造评价体系指标数据1999200020012002研发人员总量(人)39216434595152249318研发机构数量(个)352339214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总额(万元)6209913610126科技三项费(万元)513176108690发明专利申请数(项)1952431861发明专利授权数(项)3769发表国内论文数量(篇)6979发表国际论文数量(篇)111041320著作(本)628165科研项目或课题(项)33842306科学家工程师数(人)3424528558总人口数(万人)691.23699.64705.7712.5财政支出总额(亿元)48.151.15970.1GDP(万元)7388015860998710030125115018022、知识流动能力有所提高,科技合作程度有待加强2002 年科研院所的总科技经费中有 28.67%来自于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也比上年增加了 23.68%,但技术交易成交额和技术引进成交额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 17.4%和12.3%。表 2-3 知识流动评价体系指标数据1999200020012002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自企业资金数(万元)1001012471.959695.63高校和科研院所总科技经费(万元)83423.7102519.5143689.9208217.4技术交易成交额(万元)58757.8631200.9658727.7848542.66总企业数量(个)557570国内技术购买金额(万元)75390.6539135.0861994.5250666.26技术引进成交额(万元)9565.78392.6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33145363085066662666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同其他省市相比,企业的科研投入和制作生产能力改善力度小。其中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从 2000 年开始就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新产品产值也比上年下降 3.3%。企业研究开发投入额增长幅度较大,但与 GDP 的比重仍只有 1.9%。表 2-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数据1999200020012002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人)15020237661527411147企业研究开发投入额(万元)36018.18741261528.6220136.2企业销售收入(万元)7716689920929612006124有技术中心或研究所企业数(个)132508191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项)2914592143企业研发项目数(项)666381997828生产经营设备原值(万元)22808995779121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额(万元)38425.6150905.2新产品产值(万元)742721.9166526819072771843756研发资金中 自筹额(万元)26618.168042.860927.42140015银行贷款额(万元)9184.76563.922602103.9政府投入额(万元)1351.64756.114426593.6国外投资额(万元)0373.620004、创新的经济绩效与上年相比大幅度提高,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2 年长春工业总产值比上年提高了 18%,但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就占了全市的 76%,这种“一业独大”的局面导致其他产业的竞争能力弱。2002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 40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33.3%,与其他省市相比,其发展尚未形成规模。表 2-5 创新经济绩效指标数据1999200020012002人均 GDP(万元)37214.488424.16581922306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万元)191.5286274.4471.4技术引进成交额(万元)9565.78392.6技术购买(万元)1735.82866.5前三个产业的产值(万元)707047386099871007012511501802区域总产值(万元)76152308区域商品出口额(亿元)67.6 9.8 12.7人均居民收入(元)3597.383707.714263.714728.65城镇人口数(万人)691.2 699.6 705.1 712.5 城镇就业人员数(万人)350.3311.4327.4329.4 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万人)12.2811.6112.36利税额(万元)6031511024682125614214003935、技术创新环境有所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和企业技术开发金融环境的发展跟不上技术创新的需要。2002 年教育投资额 11.2 亿元,只占政府财政支出的 16%,与其他省市相比,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小。表 2-6 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数据1999200020012002区域内电话部数(万户)86.3102.2115.3126.4手机部数(万户)45.187.9154.9251公共绿地面积(公顷)153916001667.2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千册)4943220651255281公共数据库数量(个)82295362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68.3311.2358.3402.2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1944338235242228504463204576教育投资额(万元)112216商品进口总额(万美元)9035394000123000161997商品出口总额(万美元)602897679898000127250企业技术开发获金融机构贷款额(万元)9184.76563.922602103.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4869538925316、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能力不足,针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开发大多靠自主研发,而委托开发、购买或引进方式却相对较少,既反映了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技术交流状况不佳。长春市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数达 144 户,资产占全市56.8%。而统计数据表明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而中小型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能力较弱。具有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也多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同时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供应不足的问题。而调查企业技术引进的主要瓶颈问题主要以资金不足、信息不充分和技术经济评估服务等问题为主。除企业自身资金短缺的原因外,更应引起重视的是由于信息提供、技术评估等中介服务问题造成的企业技术引进困难。 (图表如下) 。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目前接受的科技服务以咨询、评估服务和进修培训较多,而专业化较强的调查策划、技术中心、专利服务、投诉服务使用较少。对科技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曾接受过的科技服务满意度不高。而接受调查企业主要是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其对所接受的科技服务感觉一般,另外所针对的主要是咨询、评估服务、进修服务以及技术中心。这说明科技服务的水平还是不尽人意。(图表如下) 。企业技术开发主要形式0102030405060708090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或引进受访对象数企业科技合作情况合作较多25%短期合作29%没有合作5%有长期稳定合作41%企企业业对对新新技技术术的的需需求求情情况况需求很大75%一般21%需求不大3%没有需求1%企企业业新新技技术术引引进进瓶瓶颈颈问问题题01020304050607080资金不够信息不充分技术经济评估问题供给不足法律保障问题受访对象数企企业业接接受受过过的的科科技技服服务务项项目目010203040506070调查策划咨询、评估服务技术中心进修培训专利服务投资服务受访对象数对对科科技技服服务务的的满满意意度度010203040506070满意基本可以一般很不满意不注意受访对象数7、长春市吸引、留住人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人才结构有待调整调查表明,3050 岁之间的受访对象留在长春的原因主要以家庭、人际关系网、人事关系为主。而 30 以下人才留长的原因主要以就业需要和发展前景为主。其他地区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以发展前景、收入、城市环境居多。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收入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而相对来讲长春市的专业人才的收入和城市环境不是令人满意的。 (图表如下) 。对长春市吸引、留住人才存在的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依次是人才吸引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体制僵化、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其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僵化和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改善人才吸引环境是政府的工作重点。我们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对长春市人才结构总体认识的选项以青黄不接为主。而认为人才结构偏于老化的人数也较多。 (图表如下) 。留留在在长长春春的的主主要要因因素素分分析析050100150200250收入发展前景家庭人际关系网人事关系城市环境就业需要受访对象数其其它它地地区区吸吸引引人人才才的的主主要要因因素素050100150200250收入发展前景更多就业机会城市环境其它受访对象数长长春春吸吸引引、留留住住人人才才的的主主要要问问题题050100150200250300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僵化人才流动困难人才观念不佳人才吸引、投入力度不够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受访对象数长长春春市市科科技技创创新新人人才才结结构构020406080100120偏于老化偏于年轻青黄不接还可以结构较合理没感觉受访对象数8、政府创新支持和创新环境亟待改善。政府金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对创新活动作用效果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这些政策没有了解,而认为效果不佳的比例也较大,针对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水平认为一般的占 52%。政府应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切实有效地为创新活动服务。在长春市创业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认为一般的占到 61.5%。在企业所处市场秩序认识方面,认为满意的只占到 8.6%,而认为一般的占 73.6%。在对企业孵化器调查中,认为作用一般和没概念的较多,认为形同虚设的占 18.6%。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改善创业服务水平对长春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图表如下) 。(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评价(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评价 1、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势(1)科研资源优势明显长春市是东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全国著名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 27 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各类科研机构 98 家,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光学精密仪器与物理研究所、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及汽车、生物制品、材料试验机等研政政府府对对创创新新活活动动的的服服务务水水平平很满意5%比较满意25%一般52%较差14%很差4%对对长长春春市市整整体体创创业业环环境境的的满满意意度度020406080100120140160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较差很差调查对象数企企业业孵孵化化器器作作用用效效果果调调查查020406080100120形同虚设作用一般作用明显没概念受访对象数对对企企业业所所处处市市场场秩秩序序的的认认识识020406080100120很好还可以比较混乱非常混乱受访对象数究所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并拥有国家开放实验室 27 个,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众多长春市域现有人才总量 57.5 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26 人,国家级专家 51 人,部级专家 37 人,省级专家 250 人,市级专家 209 人,人才在职工总数中比重超过 10%。截止 2002 年,全地区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3 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 2.5 万人,R&D 全时人员 1.0 万人。(3)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成为长春工业的重要支柱,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产业方兴未艾。2002 年,全市四个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88.1%,比2000 年提高了 8 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产值占全市的 76.0%,占四大支柱产业的 86.4%,已经成为长春企业中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大的产业,是拉动长春工业增长的火车头,也是振兴长春工业的主动力。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产业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技术含量高、增长势头猛、辐射和拉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极具增长潜力。新技术产业也已形成产业规模。在科技优势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和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2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 40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3.3%,所占比重比 1997 年提高了 23 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传统支柱产业仍继续保持重要位置。2002 年,传统产业产值达到 802.1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66.7%。其中:汽车、食品、机械等,都已形成相当产业规模,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并且与高新技术逐步融合,初步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互补格局。 2、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平衡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高校、独立科研机构、政府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地方企业科技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人力资源,我市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众多,但70%多集中在事业单位中,只有不到25%的专业技术人员效力于企业。这种不平衡性使得科技资源密集部门存在着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企业,又存在着极度的资源短缺,以至于科技成果吸纳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科研成果众多,成果就地吸纳转化能力低2002年长春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为625项,比上年增长73.1%,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1项,比上年增长45.6%。但由于大量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65%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近60%的研究开发活动都不在企业这个市场竞争主体之中,而长春高校基础研究学科比重较大,这就造成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无法转化和产业化。(3)区域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系统运行效率也较低长春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和上年相比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年度科技投入总量35.9亿元,其中RD投入1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4%和105.7%,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也大幅度提高。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支出达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9%。技术改造投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7%。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力。尽管和上年相比有所增加,但由于过去长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偏低,2002年长春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远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就传统制造产业而言,更新改造投入不足,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工业发展后劲相对不强。2002年,全市更新改造投资6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8.9%,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但技改投资额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只居第10位,完成投资额相当于广州的33.2%、宁波的38.0%、武汉的47.4%、南京的55.2%、杭州的59.7%和沈阳的63.8%。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也偏小,2002年只有5.44亿元,占全市科技投入总量的15%。(4)科技中介机构能力不足,服务质量满足不了创新需要长春市科技中介机构共有22家:其中信息咨询服务型有3家,成果转移型有5家,投融资型有2家,人才服务型有2家,法律监督型有7家,企业孵化器型有3家。虽然基本形成了功能比较全面的中介服务体系,但是缺少一些重要的中介机构,例如: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农业产业化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本身的业务力量也不足,素质不高,缺乏专门中介人才的培养过程。现有的一些中介机构,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规范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无能为力。一些中介机构不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中介机构内部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的规章制度。同时,针对长春市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层方面的问题我们做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95%以上的科技中介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状况,形不成系统、配套的行业管理,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并且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大部分是政府投资的,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和企业化程度太低。(5)金融环境及政府支撑力度明显不够就金融投资环境而言,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等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长春的民营资本发育迟缓,金融、资本市场不发达,证券融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步伐。就政府而言,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比较小,对企业的政策支持也带有偏向性。2002年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标,在15个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低于沈阳、大连和哈尔滨。政府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持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支持数额占全部行业合计值的65.81%。全市工业企业30多行业,但享受政府减免税的行业只有3个,其中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减免额也占了总额的85%。(6)四大主导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现代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长春市确定的四大支柱产业。2002年,全市重工业产值比重为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占全市的76.0%, 占四个主导工业产业的86.8%,其他三个主导产业比重均在10%以下,特别是光电子信息和生物与医药产业,分别只有2.2%和1.3%。这种产业结构既有“一枝独秀”的竞争优势,也存在“一业独大”的结构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三、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使区域的创新资源得以有效的发挥,从而加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机遇,建设以科研开发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育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以及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建设为主线,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具有长春区域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创新体系。(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通过对长春区域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系统的将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与外部区域创新体系互联互动的、边界开放的、内部要素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按以下进程来分步骤实施推进。1、2003 年2006 年规划起步阶段。发挥长春市的主导产业优势,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的市场运行机制,使之逐渐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政府和相关政策为推进器的开放的产能较高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研机构的改制,加速科研机构向科研经营型、开放型、企业型转变。加快发展民营科技,引导国有科研院所向民营科技转制。尽快完成科研机构改革,实现自主开发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拉动和扩大区域内企业的创新需求,提高创新能力。2、20062010 年全面建设阶段。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形成的合作创新组织进行整合。建设和完善一个平台,即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创新资源平台;两个服务体系,即咨询服务体系,包括专家咨询、创业指导、技术经纪人服务、科技人才交流及培训等。投融资服务体系,包括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孵化器、大学园等;三个中心,即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贸易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四大研发和产业基地,即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研发和产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研发和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产业研发和产业基地。3、20102015 年完善和发展阶段。使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柱,推动长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长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完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轮廓。最终完成从以汽车产业为单一的产业增长极,到以汽车、食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多增长极的转变,使其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形成多级创新中心,将外围中心城市逐步进化成“动态竞争型”的“马赛克”模式,基于统一的城市体系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最终形成。(三)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三)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 1、分步骤实施与突出区域特色相结合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长春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调整区域内部相关产业集群的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动态、开放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产业龙头,以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为主体的产业中心,进而辐射、带动整个长春市的产业发展。 2、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协调控制相结合原则遵循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协调,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上,加强行为主体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创新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3、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并重原则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4、外部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对于一些难以引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把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集成国内外、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形成“引进、创新、跨越”的新局面,实现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步提高。 5、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协调的原则根据长春的现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创新资源的特点,建设突出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将长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和吉林省创新体系建设之中,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配合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省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与外部环境优势互补、双向流动的机制。(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和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从创新的结构上看,区域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基础子系统(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技设施等) 、创新资源子系统(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和创新环境子系统(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等)构成;从创新的动态过程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创新引导子系统(创新计划与战略) 、创新运行与调控子系统(制度、规则和政策) 、创新支撑与服务子系统构成;从创新对象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组织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构成。根据对以上系统划分的研究,结合第二部分对长春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实际状况分析,本课题组遵循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构筑了长 创新运营层次 知识创造 创新成果扩散 企业技术创新 教育培训 区域宏观调控 社会服务支撑 协调 促进 支撑 协调 支撑 促进 协调 支撑 促进 图 3-1 子系统间作用机制 创新支撑层次 科研开发 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模型。总体框架模型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科研开发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以及社会服务支撑系统。这六个子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即创新运营层次和创新支撑层次。其中科研开发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三个子系统属于创新运营层次。这三个系统从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角度来看,呈循环往复的闭环运行发展。此外的教育培训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以及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属于创新支撑层次,这三个系统内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自身进行创新活动的同时也支撑着创新运营层次的创新活动。其具体关系如图 3-1 所示。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总体框架中,科研开发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头,创新成果扩散是关键,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教育培训系统为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宏观调控系统起着政策引导、系统整合的作用,而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则为整个框架体系的运行提供一个适当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框架,各子系统组成如图 3-2 所示。 区域创新体系 社会服务支撑体系 区域宏观调控体系 教育培训体系 基础设施支持体系 法律保护体系 市场环境 创新文化氛围 区域创新领导小组 区域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 区域创新监督评估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训机构 创新服务人才培训体系 科研开发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成果扩散体系 基础研究型科研机构 高校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柔性科研组织 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技术监督管理中心 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科技人才市场及培训中心 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 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机构 技术产业化转化机构 高新技术主导型科技企业 图 3-2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总体框架图 (五)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及运行机制(五)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及运行机制1、短链线性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短链线性模式是以某个行为主体为核心点进行创新的线性模式。针对目前长春现有创新资源和创新组织的现状,应首先本着整合资源、优化重组的原则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形成的合作创新组织进行整合 ,促使短链结构形成。这种线性合作创新模式为:研究开发设计与生产市场。在这种模式下,总有一个创新主体具有源发动力,推动创新产品从研究到开发,经过设计与生产最终实现市场化,遵循着创新过程的双重作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的运行机制:(1)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创新机制。在这种体制中,政府是线性组织结构的核心,不仅是创新目标的制订者,而且是创新过程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和创新成果的所有者,其特点是创新的目标、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参与单位均由政府确定。这种模式首先在日本得到应用,随后在欧盟也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创新体制适于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创建初期使用。也适用于所需资金无法由单个企业承担的创新项目。这一时期,政府的参与作用较明显,以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主。长春应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百个科技项目为契机,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改善环境。(2)政府诱导、企业自主的合作创新机制。在这一体制中,企业是线性组织结构的核心。企业或企业集群既是创新目标的制订者,又是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是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又是创新成果的所有者,其特点是企业在合作创新的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有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的情况下,合作方式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共同决定。政府的作用是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诱导企业进行合作创新。这种创新体制适于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增强期中应用。创新系统的运作归根结底应当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进行,而企业应当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发明推动作为原发动力,企业或企业集群成为创新主体拉动整个创新体系的良性运作,创新活动的融资及利益分配完全靠市场运作,而政府积极搭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创新资源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3)政府倡导、企业自由参加的合作创新机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无政府参与也没有政府诱导,政府在舆论上倡导企业自由合作创新。企业既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同时又是主要资源投入者、过程参与者和成果所有者。其特点是企业在合作创新的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的目标、内容和合作方式全部由企业通过自由谈判确定。这种形式适于在长春市创新体系逐渐成熟期应用。在创新系统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起来时,可用这种模式整合、配置创新资源。这一时期企业的创新自主性增强,创新动力增强,易于形成多种形式的创新组合。如企业自主研发机构,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等等。政府需不断进行体制的创新,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上运行机制可作为网络组织结构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互动的作用方式。 2、区域创新网络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先进的区域创新体系已突破了原来的线性模式阶段,创新的源泉也可能来自不同的结点,在长春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建设的过程中, 在创新体系的短链结构具有一定规模的同时,有步骤有计划的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创新体系的网络合作组织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短链线性组成结构基础之上的复杂网络系统。(1)网络结构的逻辑模型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网络的参与者,除直接开展 R&D 等创新活动外,还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等形式间接参与创新活动。在具体的网络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主要体现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三方面的联系,在物质资源联系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高新技术企业有偿或无偿地提供场地、设备等物质方面的投入,从而间接地参与创新活动;在人力资源联系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高新技术输送大量的各类人才,以人力资源培养为纽带,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广泛合作,如联合培养人才等;在技术资源联系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除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的直接投入外,还表现为以技术创新为内容的相互合作,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化的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和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