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课件

上传人:豆****2 文档编号:240723355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血常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血常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常规血常规-课件课件血常规作为一项基本的血液检查,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疾病初步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全血的45%.血细胞都有新生,成熟和衰老死亡过程.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约占全血的55%,其中大部分是水,占91%-92%,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蛋白质,无机盐,各种激素和多种酶,蛋白质占6.5%-7.5%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占3%左右.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约为10天,白细胞的寿命最短只有十几个小时,因此,即使不献血各种血细胞到了一定的时间也是要死亡的.人成年之后,血细胞主要由“造血工厂”骨髓来制造,平均每天可造出15亿个血细胞.在有失血,献血等情况下,人的造血能力比正常增高45倍.血液组成成分建议除了少数不易取静脉血,如婴儿、大面积烧伤、及某些需要经常采取建议除了少数不易取静脉血,如婴儿、大面积烧伤、及某些需要经常采取检查的病例,如血液病、肿瘤化疗等以外,均应用静脉血做血液分析。检查的病例,如血液病、肿瘤化疗等以外,均应用静脉血做血液分析。(1)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采集血常规检查的合格血标本应注意的事项(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1.红细胞参数检测3.血小板参数检测2.白细胞参数检测全血细胞检测全血细胞检测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3.红细胞比容测定(HCT)1.红细胞计数(RBC)2.血红蛋白测定(HB)红细胞4.红细胞平均值参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fl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较一致,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较一致,直径直径6-9m,平均,平均7.5m,边缘部厚,边缘部厚度度2m,中央约为,中央约为1m。瑞氏染色(瑞氏染色(Wrightstain):周边部位):周边部位着色深,呈浅桔红色,中心部位淡染着色深,呈浅桔红色,中心部位淡染(又称中央苍白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约占RBC直直径的径的1/3-2/5。透射电镜:双凹性圆盘状透射电镜:双凹性圆盘状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通过血涂片Wright染色观察RBC大小、形态、胞浆的着色及结构方面有无异常改变,对诊断的病因有帮助。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反应异常结构异常血红蛋白是由血红素和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素可在体内血红蛋白是由血红素和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素可在体内多种细胞内合成,但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然后血红多种细胞内合成,但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然后血红素从线粒体转移到胞液,在骨髓的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中素从线粒体转移到胞液,在骨髓的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中与珠蛋白结合成红蛋白。因此血红蛋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与珠蛋白结合成红蛋白。因此血红蛋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正常参考值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增多见于:红细胞增多见于:(1 1)血容量减少: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血容量减少: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尿崩症、甲亢危象等。危象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所致。血红蛋白增多:血红蛋白增多: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减少见于:(1)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4)急性或慢性失血急性或慢性失血。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等。贫血分级(四级):贫血分级(四级):轻轻度度:男性:男性 120g/L,女性,女性 110g/L中中度:度:90g/L重重度:度:60g/L极重度:极重度:30g/L一、红细胞生成不足一、红细胞生成不足(一)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障碍性贫血异常细胞或组织骨髓浸润骨髓病性贫血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二)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到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二、红细胞破坏过多二、红细胞破坏过多(一)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二)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因素)三、失血三、失血 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红细胞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男性:男性:42%49%女性:女性:37%48%协助诊断贫血及程度协助诊断贫血及程度血浆容量是否丢失血浆容量是否丢失计数红细胞各项平均值计数红细胞各项平均值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fl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胞的体积。Hct(L/L)MCV(fl)RBCcount(1012/L)参考值:参考值: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Hb(g/L)MCH(pg)RBCcount(1012/L)参考值:参考值:26-3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Hb(g/L)MCHC(g/L)Hct(L/L)参考值:参考值:310-350g/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所测红细胞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是反应外周血所测红细胞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是反应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参考值:参考值:14.5%用于各种贫血的诊断和鉴别用于各种贫血的诊断和鉴别1.红细胞参数检测3.血小板参数检测2.白细胞参数检测全血细胞检测全血细胞检测2.白细胞分类1.白细胞计数五分类白细胞三分类白细胞计数循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总数。参考范围:成人:4.010.0109/L(4000-10000/L)儿童:5.012.0l09L(5000-12000/L)6个月2岁婴儿:11.012.0109L(11000-12000/L)新生儿:15.020.0l09L(15000-20000/L)白细胞分类计数:计数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5种白细胞各自生理功能存在差异,不同病理情况引发各种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三分类:通过电阻抗型血细胞分析仪测量细胞体积,将白细胞分为三群。五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各种仪器对异常白细胞不能完全识别,遇仪器分析有异常提示或疑为血液系统疾病者,需制备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及分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形态学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1)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 10.0 20.0 xl09L。(2)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10.510.5x109L或更高,后期可20.020.0 x109L(3)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 x109L,甚至20.0 x109L以上。(4)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增高,复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临床意义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1)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 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 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2)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3)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 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临床意义(4)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 性疾病等。(5)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 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6)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 血病等。(7)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 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病理性白细胞减少:(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3)脾功能亢进。(4)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1.红细胞参数检测3.血小板参数检测2.白细胞参数检测全血细胞检测全血细胞检测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血小板计数(PLT)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是辅助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了解骨髓增生情况、手术前准备等常用指标。PLT增多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等;因感染所致血小板破坏和消耗过多、急性白血病、化学品及药物的毒性作用等造成的骨髓受抑制均可引起PLT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正常值为7.613.2其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1)PLT下降MPV下降:骨髓受抑,当骨髓功能开始恢复时,MPV先于PLT上升;(2)MPV是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3)PLT下降MPV上升:血小板破坏增多;(4)PLT下降MPV正常:血小板在周围血里面分布出现异常;(5)PLT正常MPV上升:血栓前状态或者血栓性疾病PDW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越大说明血小板体积大小越不均匀。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正常范围为14.8-17.2,PDW增大常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当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时,由于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完整的血管内皮受到破坏,内壁粗糙,血小板易于黏附聚集,破坏增多,使血小板减少而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再生增强,释放大小不等的大体积血小板,使MPV增大,PDW增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比容(PCT)正常。此时,可提示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已增加。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