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四)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2105862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四)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四)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四)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喻嘉言研究伤寒,使用下列哪种方法()A. 按法类证B. 分类归纳C. 按症类证D. 按因类证E. 分经审证2. 是谁认为“寒病之伤人十之三,温病之伤人十之七”()A. 庞安时B. 刘完素C. 王履D. 喻嘉言E. 吴鞠通3. 是谁认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A. 吴又可B. 叶天士L.缪希雍D. 王士雄E. 喻嘉言4. 喻嘉言认为,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的温病,其病位在下 列哪两经()A. 太阳、少阴B.太阳、太阴C.少阳、厥阴D.太阳、厥阴E.太阴、少阳5. 喻昌治燥邪伤肺的主要宗旨是()A. 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重视胃气,肺胃兼顾D.清金保肺E.刻刻顾护肺气6. 喻昌“逆流挽舟”治痢用下列哪首方剂()A. 黄苓芍药汤B. 芍药汤C. 白头翁汤D. 人参败毒散E. 葛根苓连汤(二)B型题A. 膻中之气B. 胸中阳气C. 上焦阳气D. 脾胃中气E. 丹田之气1. 喻嘉言的大气之论,着眼于()2. 张锡纯亦重视大气,着眼于()A. 伤寒绪论B. 伤寒直格C. 尚论篇D. 伤寒真方歌括E. 伤寒括要3. 喻昌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4. 张璐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三)X型题1. 下列哪几部是喻昌的医著()A. 寓意草I3.尚论篇G.医门棒喝D. 医门法律E. 珍本医书集成2. 喻昌提出温病三纲说的意义是()A. 符合临床实际B. 阐明伏气温病C. 强调温病“存阴”问题D. 促进温病学的发展E. 阐述仲景原意3. 喻昌主张治疗温疫的方法是()A. 芳香逐秽B. 清泄里热C. 清热凉血D. 清热透表E. 解毒4. 怎样识病,喻昌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A. 辨阴阳B. 辨病位C. 明运气D. 本四时E. 要知五方异宜5. 喻昌认为临证治病必熟谙()A. 灵枢B. 素问C. 甲乙经D. 伤寒论E. 难经6. 喻嘉言认为肺燥可引起()A. 皮肤皴揭B. 肺痿不用C. 肺逆喘鸣D. 肠燥便秘E. 食噎呕出7. 喻昌治单腹胀的方法有()A. 培养B. 招纳C. 解散D. 攻、补、消兼施E. 悍毒峻攻8. 喻昌认为温疫之治为()A. 补而逐之,兼以解毒B.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C.疏而逐之,兼以解毒D.清而逐之,兼以解毒E.决而逐 之,兼以解毒9.“三纲鼎立”是指()A.四时外感以伤寒为纲B.伤寒六经以太阳 为纲C.四时外感以温病为纲D.伤寒六经以阳明为纲E.太阳经中,以风伤卫,寒 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1二、名词解释题1. 喻昌的“伤寒三纲说”2. 喻昌的“温病三纲说”3. 喻昌的“逆流挽舟法”喻昌认为:四时外感,以为大纲也;在伤寒六经之中,又以一一经为大纲;而 太阳经中,又以为大纲。2. 喻昌在论著中,专列“秋燥论”,对的阐发颇有创见。3. 喻昌认为内经中“秋伤于湿”应为“_”之误。其理由是,才与五行不相 背戾。4. 喻昌认为大气位居,为诸气之5喻昌治单腹胀三法为,。6.喻昌治疗脱证,宗内经之说。四、判断题1. 假如给喻昌划分学派,可归人伤寒学派。2. 喻昌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通胸中之阳气。3. 喻昌认为大气即擅中之气。4. 喻昌创制了治温燥的桑杏汤。5. 喻昌反对使用悍毒攻劫之品,强调顾护脾胃。6. 对于阳浮于上的脱证,喻昌认为须加人介类潜阳固脱。7. 喻昌认为脱证有上、下、内、外之别。8. 喻昌认为温疫之治,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五、问答题简述喻昌秋燥论的创见。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B2. D3.E4.A5. C6. D(二)B型题1. B2.D3.C4.A(三)X型题1. ABD2.BCD3.AE4.ABCDE5ABCE6.BCE7.ABCD8.BCE9.ABE二、名词解释题1. 喻昌把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条全部打乱,重加编次,分为若干类。如太阳经 篇,以风伤卫为一类(上篇),寒伤营为一类(中篇),风寒两伤营卫为一类(下 篇),即“伤寒三纲”说。2. 喻昌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大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为一大例;既冬伤 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为一大例,即“温病三纲”说。3. 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 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人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 其邪出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主治方剂采 用人参败毒散。三、填空题1. 冬月伤寒太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2. 医门法律秋伤于燥3. 秋伤于燥六气配四时4. 胸中主持5. 招纳培养解散6.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四、判断题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错8.对五、问答题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 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 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 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 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臆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 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 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吴有性著作是()A. 温疫论B. 温热论C. 疫疹一得D. 治疫全书E. 疫证治例2. 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 时行之气B. 非时之气C. 天地之常气D. 戾气E. 以上都不是3.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的传入途径是()A. 自肌表而人B. 自毫窍而人C. 自口鼻而人D. 自肺卫而人E. 以上都不是4.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侵入人体后,邪伏的部位是()A. 肺胃B. 膜原C. 经络D. 营卫E. 三焦5. 吴有性治疗疫邪居于膜原而创制的方剂是()A. 达原饮B.三消饮C.白虎汤D.瓜蒂散E.败毒散s.达原饮能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的三味方药是()A. 槟榔、芍药、草果B. 知母、槟榔、草果C. 厚朴、知母、草果D. 槟榔、黄苓、芍药E. 槟榔、厚朴、草果r.吴有性称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A. 达原饮B. 三消饮C. 白虎汤D. 败毒散E. 大承气汤8.7、对温疫证的治疗,吴又可强调的治法是()A. 发表B.涌吐C.和解D.攻下E.破气(二)B型题A. 达原饮B. 清络饮c.普济消毒饮n.清瘟败毒饮E. 黄连解毒汤1. 吴有性治疫病创制的方剂是()2. 余霖治疫疹创制的方剂是()A. 黄连B.黄苓C.大黄D. 石膏E. 连翘3. 吴有性治疗温疫善用()4.余霖治疗疫疹善用()A. 理气为先B. 养阴为先C. 逐邪为主D. 发表为先E. 疏利为主5. 吴有性认为伤寒初起的治法是()6. 昊有性认为时疫初起的治法是()(三)X型题1.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代表性医家是)A. 余帅愚B. 叶天士C. 薛雪D. 吴瑭E. 王士雄2.昊有性提出温疫疠气的特点是()A. 非其时而有其气B. 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C.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D. 有甚于他气,为病颇重E. 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3.吴有性创立达原饮的治疗作用是()A.疏利表气,驱除伏邪B.涌吐疫邪C.辛凉解散,疫邪得清D.使邪气溃败,速离 膜原E.引毒外透,升清降浊4.吴有性创立达原饮,药物有()A.槟榔、厚朴、草 果仁B.知母、芍药C.丹皮、桅子、赤芍D.生地、知母E,黄苓、甘草5.吴有性 创立的治疗温疫的方剂是()A. 达原饮B. 举斑汤C. 三消饮D. 清瘟败毒饮E. 柴胡达原饮6. 吴有性认为杂气的特异性,主要表现是()A. 病种的特异性B. 物种的特异性C. 病位的特异性D. 有善恶E. 有优劣7. 吴有性的“九传”说,可归纳为几种情况()A. 表里分传B. 表里分传再分传c.向表传变D. 向里传变E. 表里分传8. 温疫论对下列哪些著作有影响()A. 广瘟疫论B. 寒温条辨c.疫疹一得D. 松峰说疫E. 治疫全书 3.继吴有性之后,清代研究温疫的学者有()A. 戴天章B. 杨栗山C. 余帅愚D. 刘松峰E. 熊立品10. 吴又可认为()A. 感受一种戾气,只能形成一种疾病B. 不同的杂气伤人部位不一C. 杂气致病作用有强弱的不同D. 有的杂气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共患病E. 多种疫气可能产生某一种疾病11.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游溢于经,可在达原饮基础上()A. 邪热溢于太阳经,则加羌活B. 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C. 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D. 若见里证,则加大黄E. 热伤营血加芍药和血12. 影响温疫传变的因素有()A. 感邪有轻重B. 伏匿有浅深C.体质有强弱D.病程之长短F. 性别之差异13. 温疫病的典型表现为()A. 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B. 头疼身痛C. 舌上白苔D. 渐加烦渴E. 脉浮14. 吴有性的治疗经验有()A. 温疫初起,疏利膜原B. 疫邪传胃,下不嫌早C. 疫后养阴,不宜温补D. 表里双解E. 清热解毒15. 吴有性指出疫病自口鼻传染,有两种方式()A. 空气传染B. 接触传染C. 饮食传染D. 飞沫传染E. 水源传染二、名词解释题1. 昊有性的疫邪“九传说”2. 吴有性的“三消论”3. 吴有性的“里通表和”三、填空题1. 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为一种致病物质,又叫做。2. 吴又可认为疫邪自而入,伏于半表半里的,必待其,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而 愈。3. 吴又可根据温疫之邪的性质及病变部位、传变方式不同,其治法主张,对温病 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 吴又可认为,疫邪的九传规律,总不离范围。四、判断题1. 吴有性认为,疫邪自口鼻而人,出现营卫症状后,伏于膜原。2. 吴又可治疫邪在胸隔,见心烦喜呕,用瓜蒂散涌吐疫邪。3. 吴又可认为温疫里证见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四逆、脉厥等,均可用下法。4. 吴又可认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无老少强弱,触之即病,感而即发。五、问答题1. 试述吴有性在温疫病因方面的阐发。2. 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侵入途径和部位的阐发。3. 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传变方面的独特之见。4. 为什么吴有性治疗温疫强调透达膜原?主方的含义是什么?5. 吴有性是如何区别温疫与伤寒的?6. 为什么吴有性治温疫主张早下?7. 什么叫“杂气,? “杂气”致病有何特点?8. 叙述吴又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一、选择题(一)A型题1. A2. D3. C温疫论原病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4. B温疫论原病说:“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 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 所谓横连膜原也”。5. A6.E7. B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故吴氏称 之为“治疫之全剂”。8. D吴有性认为下法是为了祛邪,使邪有出路。二)B型题1. A2.D3.C4. D5.D6. E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认为: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 里通则表和;伤寒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三)X型题1. BCDE2.BDE3.AD4. A13E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苓、甘草等组成。5. AC6.ABC7. CDE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 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但总的来说,传变方式可归纳为向 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8. ABODE9. ABODE10.ABCD11. ABCD12. ABC.13. ABCD温疫典型表现,邪在膜原,其脉不浮不沉,故脉浮可排除。14. ABC.15. AB温疫论原病认为邪从口鼻而入,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提出了空气传染和接触传染。二、名词解释题1. 吴有性认为,温疫邪离膜原后其传变方式有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 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 后表九个类型,称之“九传”。2. 吴有性提出的三消论,是邪从膜原外溃,则见三阳经证,运用三消饮,消内、 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3. 吴有性认为,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 内传,则邪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 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达于 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三、填空题1. 杂气、疠气、疫气、戾气2. 口鼻;膜原;或出表、或入里3. 温疫初起,疏利膜原疫邪传胃,不下嫌一早疫后养阴,不宜温补4. 表里四、判断题1.错。疫邪从口鼻而人,伏于膜原,既不同外感的表证,又没有里证表现。2. 对。3. 对。温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协热下利、 热结旁流、四逆、脉厥,均是可下之证。4. 对。疫邪传染性极强,温疫论杂气论认为“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 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五、问答题1. 答: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 时提出“非时之气”的概念,认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 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在一年之中,长幼之 病多相似。吴氏又认为“非时之气”属天地间常事,未必都发为疫病。经过长期 研究,吴氏提出疠气致疫的病因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 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种特殊的“疠 气”,与一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同,发病险重,传染性强,因此吴氏名之为“疠 气”。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病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了。2. 答:吴有性认为温疫的侵人途径和部位与一般外感不同,他指出,邪自口鼻而 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 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邪气在经络则为在表, 邪气人胃即为在里,温疫的病邪自口鼻而人后,并不同于一般外邪先表后里的传 变形式,吴氏提出了 “邪伏膜原”的理论,他认为,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兽 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溢于经,营 卫所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须俟邪毒或出表,或入里,然后随证治之, 引导邪气外泄。3. 答:疫邪伏于膜原,居半表半里,外可出表,内可人里,其传变亦不外表里两 途。根据邪气的轻重,伏匿的深浅、体质的强弱等因素,吴有性又归纳为九个传 变类型: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 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即所谓“九传。表证主见头疼 身重,发热而复凛凛恶寒,而内无胸满腹胀等症。里证外无头疼身痛,邪入里之 上者,惟胸隔痞闷,欲吐不吐,或虽少吐而不快;邪传人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 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九传的规律,总不离于表里范围,但吴氏认为它不同于一般外感伤寒的传变,或表或里,或表里 分传,不局限于伤寒的先表后里,可以先表后里,也可以先里后表,当与伤寒传 变相区别。4. 答:吴氏认为温疫之邪,居于半表半里的膜原,汗之不解,下之不可,其治法 是“但使邪毒速离膜原”,因此创立达原饮为主,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清。其方中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 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令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名方为 达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营血,加芍药以和血;黄苓清燥热;甘草调 和诸药。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三消者消 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令邪气溃散,表里分消,故吴氏又称此方为“治疫之全 剂”。5. 答:吴氏认为温疫由戾气所致,由口鼻而人,伏于膜原,表里分传,不同于一 般外感病的发病。他在温疫论中曾详细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病因 方面: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一单衣风露,或冒雨人水,或临风脱衣;温疫则无 感冒之因,乃触受天行疫疠之气所致。在初起症状方面:伤寒肌肤寒栗,四肢拘 急,恶风恶寒,继而头身疼痛,发热恶寒,脉浮;温疫在忽觉寒凛之后,但热而 不恶寒,多为二三日后渐渐加重,或五六日后忽然加重。侵犯途径方面:伤寒自 毛窍而人,温疫自口鼻而人。在邪伏部位及传变方面:伤寒自表人里,首犯太阳, 然后入里传阳明、少阳,以及三阴;温疫则邪伏膜原,表里分传,或出于表,犯 及三阳,或人于里,犯及胃腑。在治疗原则上:伤寒可一汗而解,发表为先,先 汗后下;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传变后先里后表,先下后汗。在传染问题上:伤 寒无传染;温疫有很强的传染性。6. 答:吴有性认为多表里分传者,其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里传, 邪留于胃腑,邪留于胃则里气结滞,里气结则表气不通,所以肌肉之邪也不能达 于肌表,可见瘾结在于里气不通。故邪居半表半里,可以早下,下后里气一通, 表气也随之通顺,郁于肌肉之邪,便能达于肌表,或斑或汗,邪气外泄,然后脱 然而愈。这是与伤寒在治疗上的不同之处。7. 答:吴氏否认疫病与六气及不正之气有关。指出除了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为邪致病之外,天地间还存在着另一类致病因素一一一杂气,“杂气为病,更 多于六气”,如大麻风、疗疮、痈疽、丹毒、发斑、痘疹、霍乱、疟疾等内外科疾 病,举世皆认为六气为病,而其实是种种杂气为患。至于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 为“戾气”(或疠气),虽然戾气为病颇重而有甚于他气,但也是杂气之一。并详 细分析了杂气的各种特性。杂气的性质:吴氏肯定了杂气是作为一种物质形式 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同时,吴氏还指出这种物质具有强烈致病毒性,“今感疫气 者,乃天地之毒气”。杂气的种属与特异:吴氏从各事物分类种种不一,因而推 论到戾气亦有各种各类的不同,吴氏还认识到感受一种戾气,只能形成一种疾病。 所谓“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杂气亦有偏中于人或某一动物,或某一脏腑这 一特异性。吴氏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有些杂气可以使动物致病而不使人致病, 动物禽兽之间,也可因其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情况。8. 答:吴又可的温疫论,突破传统的六淫病因说,创立了新的病因理论“杂气 论”,指出杂气(又称“异气、“戾气”)是一种致病物质,从口鼻而入,“此气之 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又说“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 “虽有多寡不 同,然无岁不有”从病因上将温疫病与外感病相区别,丰富了中医的病因学内容。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叶天士论治温热病的代表作是()A. 温疫论B. 温病条辨C. 温热经纬D. 临证指南医案E. 温热论2. 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 吴又可B. 余霖C. 叶天士D. 吴鞠通E. 薛雪3. 叶天士认为温病见苔黄而不甚厚而滑,说明热未伤津,治法可以运用()A. 清热解毒B. 清热化湿C. 清热透表D. 清热通里E. 清里通下4. 叶天士认为温病见黄苔厚而色深者是邪气重,治疗可用()A. 发汗B. 清气C. 利湿D. 凉血E. 攻下5. 叶天士养胃阴,常用哪类药物()A. 甘平或甘凉B. 甘寒或甘平C. 甘淡或甘寒D. 甘平或甘淡E. 甘淡或酸平6. 叶天士的通补阳明之法,多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酌加哪类药物()A. 理气和血B. 行气降下C. 行气活血D. 活血降下E. 疏肝理气7. 叶桂验齿有独到之处,他根据牙齿的临床表现来辨识温病,以下哪一项不属此例()A. 齿的枯润B. 牙齿有无松动C. 有无齿痛D. 有无出血E. 齿龈的浮肿8. 叶桂认为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补任脉的首选药物是()A. 鳖甲B. 龟板C. 鹿角胶D. 拘杞子E. 以上都不是9. 叶天士阐发温热病病机,创立的辨证方法是()A. 卫气营血辨证B. 气血津液辨证C. 三焦辨证D. 脏腑辨证E. 以上都不是10. 叶天士认为斑疹出现是由于()A. 湿郁卫分B. 正不胜邪C. 邪气外露D. 邪气内陷E. 以上都不是(二)B型题A. 益气养阴为主B. 培补脾胃C. 用柔剂阳药用平剂阴药E.调畅气血为主1. 叶天士治督脉病证的用药主张()2. 叶天士治冲脉病证的治疗主张()A. 多用川楝、香附、郁金、降香乌药等B. 多用黄柏、知母、生地、丹皮等C. 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配入补肾气之品D. 补肝肾之外配人五味子、湖莲肉、芡实、金樱子、山药E. 活血药物配伍辛散、温通之品3. 叶天士治带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4. 叶天士治督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5. 叶天士治冲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三)C型题A. 通B. 补C. 以上均是D. 以上均不是1. 叶桂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凡属实者,治之以()2. 叶桂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凡属虚者,治之以()A. 刚燥B. 柔润C. 以上均是D. 以上均不是3. 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为脾病在用药上宜()4 .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 为胃病在用J药上宜()A.气液之竭B.邪气外露C.以上均是D.以上均不是5.叶 天士认为斑疹的出现是由于()6.叶天士认为白之色,白如枯骨者,多属()(四)X型题1.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代表性医家是A.余帅愚B.叶天士。.薛雪D. 吴塘E.王士雄2.叶天士对温病学说的贡献是()A.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一北.总 结卫气营血治疗原则C. 重视辨舌验齿和辨识斑疹和白*D. 创立胃阴学说E. 提出久病入络说3. 叶天士认为“阳化内风”的病因病机是()A. 肾液亏少,水不涵木B. 怒劳忧思,五志气火交并于上C. 痰蕴生热,火热化风D. 肝血肾液两枯,阳扰风旋E. 中阳不足,阳明络脉空虚4. 叶天士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奇经的药物有()A. 鹿茸、鹿角胶B. 龟板、鳖甲C. 紫河车、淡菜D. 蛤蚧、牡砺E. 冬虫夏草、淡菜5. 叶天士治疗肝风病证时培补人之正气的方法是()A. 补肝B. 养血C. 滋液D. 缓肝E. 甘温益气6. 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的方法有()A. 甘药培中B. 调理肝脾C. 血肉填精D. 滋补肝肾E. 中下兼顾7. 叶天士治疗奇经八脉病证所重视的脏腑是()入.心肺8. 心肾C. 肝肾D. 脾胃E. 肺肾8.叶天士治疗络病,选用的方剂有()A. 桃红四物汤B. 旋覆花汤C. 血府逐瘀汤D. 鳖甲煎丸E. 桂枝茯苓丸二、填空题1. 叶天士认为斑疹出现,统以为吉,斑疹出现而神情清爽是。2. 叶天士的通络之法,除选用活血药物配伍之外,又配伍之品,以,或配伍药物,以3. 叶天士总结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奠定了温病的治疗大法。4. 叶天士对肝风病证的治疗,重视,并提出了等多种方法。三、判断题1. 叶天士在东垣理论影响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2. 叶桂认为,斑多属气分之病,疹多属血分之病。3. 叶桂治疗“阳化内风”的肝风病证,重视潜阳熄风的治法。4. 叶桂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外来之邪”。5. 叶桂在脾胃病辨治方面只继承了东垣的补脾升阳之说。四、简答题1. 叶桂如何治疗虚损病证?2. 试述叶桂的胃阴学说。五、问答题1. 试述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的临床价值。2. 试述叶氏奇经辨证用药的主要内容。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E2.C3. C4.E5.A6. B7. B8.B9. A10.C(二)B型题1. C2. E3.D4.C5. A(三)C型题1. A2.B3.A4.B5. B6. A(四)X型题1. BCDE2.ABC3. ABDE4.ABC5. BODE6. ACE7. CD8.BD二、填空题1. 见而不多;外解里和之佳象2. 辛散温通香窜宣通气机虫蚁之类搜剔络中之邪3.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4. 人体之正气滋液熄风镇阳熄风和阳熄风缓肝熄风养血熄风介类潜阳三、判断题1. 错。“东垣理论”改为“河间理论”。2. 错。叶桂认为,斑多属血分之病,疹多属气分之病。3. 错。叶桂治疗“阳化内风”的肝风病证,重视人体正气,提出了滋液熄风、镇 阳熄风、和阳熄风、缓肝熄风、养血熄风、介类熄风等方法。4. 错。叶桂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J.错。叶桂在脾胃病辨治方面,不仅继承一了东垣的补脾升阳之说,而且阐述了 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补充和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四、简答题1.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 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 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 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 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 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 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2. 答:叶桂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 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而用甘平或甘凉 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五、问答题1. 答:久病人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 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人络”去辨证,其认为 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所以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 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人血”。即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 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瘾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 等症。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认为以部位而言,“邪非在表”,所以“散之不解”邪非着 里,所以“攻之不驱”,“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为此他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 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 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 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 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 通,与攻积除坚,徒人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虫、全 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之为虫蚁搜剔法。2. 答:叶氏十分重视奇经辨证,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颇有创见地发展了奇经八 脉的辨证论治法则。在生理上,他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以及维续、 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在病理上,凡肝肾脾胃之病,久虚不复,必延及奇经; 在辨证上,奇经之病须分虚实;治疗上,常兼“通”、“补”。叶氏指出,奇经用药,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他认为:“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之病, 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因而奇经为病,多与肝肾久损有关, 而见有奇经八脉失司不固的病证,叶氏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但其用药又 有特点。正如叶氏所说:“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 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着,未通奇经。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 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所以叶氏填补奇经,多选择 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龟板、鳖甲、淡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