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ay****8 文档编号:1803937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概论l 第一章 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l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l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l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l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l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l 第七章 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l 第八章 社会保障水平l 第九章 社会救助l 第十章 社会保险l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l 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l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l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l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l 香港:l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l 澳门:l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l 台湾:l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l 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l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l 本教材的界定: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l 1、责任主体: 政府l 2、目标: 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l 3、实施依据: 社会立法l 4、资金来源: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l 经济学:将社会保障视为收益分配手段;庇古、凯恩斯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l 社会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l 政治学:社会保障事关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l 法学:社会保障法或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或作为一个法律类型。l 公共管理(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政策理论 管理理论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l纵向与横向结合l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l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l(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l(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l(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社会保障的功能(P11)l人民生活的安全网l经济发展的助推器l社会矛盾调节器l社会政治稳定剂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特征l 公平性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l 社会化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l 福利性: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得大于所支.l 法制规范性:立法规范为前提,政府干预为条件。l 多样性-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部也呈现不同的模式-项目结构多样化待遇水平多样化l 刚性发展:福利刚性l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l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尤其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而反对建立全民福利制度。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不能以“养懒汉”否定社保功能,中国“福利病”短时期内不会出现。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覆盖全民,让全民普遍享受;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国家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3、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分责,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结合;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5、互济性原则6、法制性原则。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l 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l 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l 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l 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l 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改革第一节 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1、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2、思想理论依据: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1、标志:l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着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l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l-政府介入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2、发展阶段的划分:l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以分为产生发展成熟阶段);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三、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l全面考察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把握现在所处的时代及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2、社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4、政治因素: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重要初衷是世俗政权从教权手中争夺社会主导权.吉登斯认为,从早期到晚近,福利制度的建构,广义而言,已经成为建国的一部分,说到民族国家即是指福利国家。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l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其特色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1、宗教慈善事业l -教义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慈善活动,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2、官办慈善事业: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带有恩赐性质。l 中国: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l 西方:罗马城邦、法国、英国3、民办慈善事业(参看P17:互助组织)l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l -美国: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l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l 英国:“友谊会”。l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l 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实务l 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的兴起l 济贫法(1601)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若以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弱势人群保护角度,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萌芽。l 济贫制度的发展 1834,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l 瑞典(1763、1871)l 荷兰(1854)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处在社会救助型,从慈悲到正义,慈悲是善心是情操,正义是制度化公理.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受助者与施助者人格上非平等; 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统治者的“灭火器; -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 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保障效果是不良型,身份极不平等,项目也太少,水平太低。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1、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社会基础:工业社会(个人或家庭风险演变为社会性的群体风险);-思想基础:新历史学派(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政治基础:Marxism,工人运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消除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影响)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德国于18811889年间先后颁行疾病保险法(1883)、工伤保险法(1884)、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889)。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了社会保险,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孤儿寡妇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1923)-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1927)2、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承担缴费义务;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的非已经发生的生存风险,而是其可能发生地收入丧失或剧降风险;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Versus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1、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2、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使现代社会保障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l 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标志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趋于成型。l 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到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形成了由国家财政出资的济贫和由受益人缴费的互助和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3、英国:福利国家堪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l 二战后,英国政府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案:1944国民保险法;1945家庭补助法;1946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8国民救济法,成为当时拥有最先进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并于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l “福利国家”,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4、瑞典:于1948年始按普遍性和统一性原则,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保障内容除生育、疾病、伤残、失业、养老外,还有儿童、遗属、单亲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训津贴,除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护理等项服务。这种全民性保障和广泛而优厚的补贴制度,使其获得了“福利国家橱窗”之称。l 其他西欧国家也于二战至60年代中期相继建成了“福利国家”5、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时期(见:第四节第三点)。(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疾病保险、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l 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上的发展,主要不是表现在新项目的增加,而是表现在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水平的变化上,以及有关保障方式的改革与完善.l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方面的发展,既表现为社会保险项目与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也表现为保障内容不断扩展以及实施方式的不断调整等方面。(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标志 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l 立法先行: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l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超越或严重滞后都背离制度初衷;l 协调发展:各具体项目以及各子系统协调发展l 多样化发展:多因素综合决定了这样的结果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l 尊重本国的国情l 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l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l 努力追求社会化l 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l 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l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l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三、国际社会保障改革l 福利国家的改革-削减福利支出;-调整福利结构;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引入私营机制。l 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调整指导思想: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调动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私营机构的能动作用;适当调整目标:安抚中产阶层的前提下照顾好低下层;-调整有关内容:着力解决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家庭津贴;-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企业年金、商业医疗保险地位重要.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参看P23-28)l 历程-创建时期(19491957):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调整时期(19581966):调整完善;-停滞时期(19671977):文革;-恢复时期(19781986):恢复调整。l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国家保障; 城镇单位保障; -农村集体保障。l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国家负责; -单位包办;全面保障; 板块结构;-封闭运行; 缺乏效率.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改革的原因经济改革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2、改革的阶段l 第一阶段(19861993):为国有企业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l-第二阶段(19931997):市场经济支柱,新旧制度交替运行;l第三阶段(1998):成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l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l 法制建设滞后l 责任模糊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政府责任边界模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不明。l 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尽快实现制度定型(顶层制度设置)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复习思考题l 社会保障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l 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阶段。l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l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l 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有哪些?l 如何评价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源流一、西方先哲们的著作与思想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平等,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现代社会保障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2.宗教对于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三是补充着现在社会保障安排的不足.1。早期犹太教利他主义和慈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思想:普遍性和制度性 -以上帝的名义要求人们承担起关照穷人的责任:慈善即公正,照顾穷人即照顾上帝; 社会必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捐助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捐助则要受到谴责); 每个人都应该“自力更生”,但在必要时也可以接受帮助;穷人均有资格获得帮助; 所有的帮助都不带有“耻辱感”。2。古希腊的社会保障思想 -古希腊时期的社会不平等; 对穷人的严厉态度; 以惩罚为基础的社会保障.3。早期基督教平等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关注社会平等,包括阶级平等和性别平等;-要求富人帮助穷人,认为这是个人获得拯救之路;4。中世纪的社会保障思想(1)中世纪早期:-由于教会对民众实施了有效的控制,不需要通过慈善行为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此保障很少; -一些教会组织(教堂、修道院等)也具有一些福利救助的功能,但很少; 对穷人的救助带有歧视性(如公元800年英国的法律规定禁止乞丐,并对给有劳动能力的人施舍要罚款)。(2) 中世纪后期:社会公正和富人必须帮助穷人的观念成了基督教社会保障思想的两 大理念支柱。-“私人福利”形式的发展:家庭保障责任的确立(子女对父母、丈夫对妻子);手工业行会(guild)保障功能的发展;社会捐助与慈善行为一方面为穷人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使追逐财富的活动正当化并能够取悦上帝。给予了慈善捐助后,富人们就可以在两个世界中都获得好处:在现实中追逐财富,在后世中获得拯救.5。重商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 商业活动的发展导致了国际市场的建立、劳动分工的细化、商人阶层的扩大、雇佣劳动的发展以及货币作用的增强等; 对穷人的态度逐渐恶化:通过低工资而迫使穷人增加劳动和降低消费,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新兴的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逐渐强化了“工作道德”: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通过劳动来获得生活保障。6.宗教改革及新教的社会保障思想 新教的教义:勤奋、节俭者死后才能获得拯救; 在反对天主教会腐朽糜烂的同时,也使穷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加尔文教中反对穷人的含义更加明确: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恩惠,只有勤劳、节俭的人和禁欲主义者才是基督徒;工作是神圣的戒律.加尔文教的一个小教派甚至认为富有和剥削是道德的,而贫困是不道德的.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源流1.大同社会论 2.社会互助论 3.仓蓄后备论 4.社会救济论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理论基础: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即国家干预还是自由竞争的选择,平等与效率的选择,具体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手段的选择; -具体的理论方法: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制度学说与私有化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说、后备基金与六个扣除学说,等等; 有价值的思维方式:理性经济人假设,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个人福利:与个人对物质生活需要与个人经济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福利: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则通常被称为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1. 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A.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 B。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2.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提出了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要使一国的经济福利有所增加,还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3、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修改和发展 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里对福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丰富和完善了庇古的福利经济理论;发展了“最适度原理”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一、功能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功能需要迪尔凯姆的社会保障观二、社会保障的工业化理论: 社会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弥补工业化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不足;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阶段性,传统社会起飞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威兰斯基和莱比克斯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论其社会观念如何,只要是工业化国家,都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三、社会保障的文化决定论: 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水平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特点,集体主义文化占上风的国家更容易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相反,个人主义比较盛行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水平就较低;各国社会保障发展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文化决定的:德国和美国。四、冲突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保是利益集团冲突的结果,社会政策的决策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协商和妥协的结果;A。Willcocks对英国的NHS(国民健康服务)的立法案进行研究的结果揭示,NHS立法案是医生团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保险机构等利益团体协商妥协的产物;T.Marmor研究了美国的健康保险制度,认为这是各种压力集团存在的结果。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一、社会福利公民权理论:马歇尔 在工业化国家中,公民权(包括法律方面的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与社会保障最为相关的是“社会权利”,公民权发展到强调保护社会权利,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的实施为社会保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 社会保障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角:社会主义的国家是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应当承担提供社会保障的角色;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视角:组织和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视角:国家不应该过多干预经济与社会过程.三、 社会保障与政治过程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过程受政府部门、议会、各类利益群体、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以及国际因素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社会利益群体为争夺资源而讨价还价的结果;政府的社会保障具有协调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功能。四、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理论 社会保障在政党选举中的功能表现在:在民主制度下,社会保障对选举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政党或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往往以当前的选民为目标;社会保障在政治统治中的功能表现在:维护政党、政府及政治制度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第四章 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范畴一、公平与效率-从共时角度来讲,包括了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社会公平; -从历时的角度来讲,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横向公平(群体)、纵向公平(代际);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二、政府与市场:国家干预抑或自由主义? 1.政府的作用:1)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设施,以确保机会均等; 2)确保人们对信贷等至关重要的资源享有平等的机会; 3)创造一个能够增强人民权力的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处于劣势或脆弱的群体创造这样一个环境; 4)将根除贫困置于绝对优先地位; 5)确保担负起责任,保持工作的透明度。 2。市场的作用:市场化改革可以促使政府以程序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式参与调控,并避免政府行为对制度本身的正常运行造成损害. 3。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德国弗赖堡学派:阿尔马克、艾哈德三、权利与义务 1。社会保障与权利费边社会主义(19世纪末):国民有生存权,国家有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义务;昂格鲁萨克逊(20世纪30年代):新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其公民的责任和公民应享受的权利;“自由、民主、平等” ; “人权说” . 2。社会保障与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对个人来说: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非对应关系。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宏观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2。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可以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社会保障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 个人家庭社区(单位)社会; -安全保障机制,解除个人后顾之忧; 摆脱生活困境和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个人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消除贫困; 维护稳定; 促进公平。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1。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或城市转换工作的代价往往使原有社会保障权益丧失,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受阻; 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城镇劳动者为主,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求 a。增加劳动力供给:化解风险,提供保障;激发劳动积极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障。 b。抑制劳动力供给:缴费造成劳动者收入减少;“养懒汉现象;提前退休。 c.增加用工成本:减少用工;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或消费者。二、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1.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 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劳动者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2.就业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第四节 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一、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 1。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 2。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3。社会福利可以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4.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相对贫困。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财务收支、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填补) 社会保障对人口政策的影响(促进或阻碍人口政策的实施)三、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 社会保障中教育福利的实施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 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四、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 社会保障和家庭政策在制度内容上可以相融相通、相互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和健康发展有赖于家庭政策的实施,家庭政策的实施要靠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和支持。第五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性 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都进行风险转移; -都给予损失补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都是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性质不同:公共利益经济利益; -经营目标和主体不同; -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 运行机制和环境不同;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对立与冲突: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得条件下;2。促进和补充:保险观念培育;减少赔付;市场层次性 3.共同发展课堂讨论-我们需要担心得福利病吗? 从微观层面看,社会保障制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生活困难,保障其生存、发展的权利;从宏观层面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消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有研究证明,社会保障收支对经济周期具有逆向调节作用,是调节和缓和经济波动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日臻成熟,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社会制度。这一制度自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也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关系决定一个社会的公平观和价值取向,也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指明方向.生产力发展水平则在客观上规定了社会保障水平,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是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社会保障模式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不能原样复制别国模式;把握了这条原则,社会保障就能有力地促进发展,社会就不会得上福利病. 具体到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该项目完备而无漏洞.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静态地看,生产力尚不发达且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动态地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产力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生产力发展的上述特征,一方面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不能过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要跟上生产力发展步伐。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有赖于扩大消费,而社会保障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消费的一大因素.中央作出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决策,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适时之举,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符合国情、顺应民意、切合实际,无须担心福利病。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一节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部分。 2。从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看,也可以把社会保障体系分为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社会保障的受益对象三部分. 3.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与社会生产或收入关联的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生产或收入无关联的保障制度。 4.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以及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1.完整性 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公约:医疗津贴、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废津贴、遗属津贴等九项内容,可以作为一个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要求。 2.协调性 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与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水平应相互协调; 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与各个项目在分工负责的同时,还具有着功能上的互补性; -要避免留下遗漏,亦必须实行各社会保障项目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3。层次性:社会分层与社会保障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一、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 1.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或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的特点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特别捐税辅助,还有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赞助等;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政府对国民的应尽责任和公民的权利,提供救助方与接受救助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单向性;其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弱势群体,无或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减少或丧失了收入来源,社会保险不能或不能完全保障的贫困人群;其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一般属于临时的短期的救济,需要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济机构调查并批准后方可获得救助。 3。社会救助的重要性a.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b. 社会救助是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二、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1。含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2、特点 预防性,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上; -补偿性,物质帮助主要限于收入损失补偿; 储蓄性,体现在社会保险资金的征集与管理过程中; -责任分担,资金来源多渠道; 互济共济,风险分担。3、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死亡抚恤,亦称遗属保险;残障保险;护理保险。三、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1。含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2。内容: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3。特点: 保障对象的全员化;保障项目的广泛化;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保障水平的弹性化。四、军人保障是一个以特殊对象为划分标志的综合性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不仅包括现役军人和武装警察,而且包括革命烈士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因公残废的军警人员,部分项目还惠及军人家庭,其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其性质是国家对军人的一种褒扬和经济补偿。五、补充保障 1.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社区服务的特点有:自主性(社区居民以自助、互助为特征的自我服务);社会性(动员社区范围内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多样化(有偿、低偿、无偿等服务方式多样化)。3.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4.商业保险 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当约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5。家庭保障 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内的生活保障机制,它在保障社会成员的生活方面通常与国家和社会负责的社会保障并驾齐驱.第三节 社会保障主要模式一、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1.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累进税与高税收,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普遍性与全民共享;政府责任与全面保障;法制健全;充分就业.2.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 -英国: 贝弗里奇报告; 全民医疗、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 瑞典:针对所有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提供与收入相联系的保障。 二、社会保险型(或称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 1.特征: 以劳动者为核心;责任分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互助共济;现收现付。2、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 德国: 一是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等为主体的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社会抚恤、社会救济以及青少年救助和住房自助等;二是以“共同决定权”和劳动保护为主体的雇员保护政策体系。 -美国:一是包括老(年)残(障)遗(属)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制度;二是分成“现金福利”和“非现金福利”的社会福利,前者主要包括“家庭补助”和“补充性保障收入”两个项目,后者主要由以下6类项目组成:医疗补贴、食品补贴、儿童营养、住房补助、就业培训、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日本:一是面向一般国民的环境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儿童补贴; 二是属于社会福利范畴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生活保护和老人福利;三是面向一般高龄者的老人保健以及养老保险(年金制度)、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三、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 1。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政府承担监督责任。 2、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 新加坡: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人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智利:雇主不缴费而只由劳动者个人缴费;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个人帐户上的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养老。 四、国家保险型模式 1。含义 国家保险型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统一包揽,以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井维持其工作能力为宗旨的社会保障模式。 2.特征 通过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并通过社会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 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其资金来源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由于国家已事先做了社会保障费的预留和扣除,个人不再另交保障费;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第一节 概述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界定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二、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 以基金的用途或功能为依据,可以被划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救灾基金等等; 以基金的存储与运转为依据,可以被划分为积累性基金与非积累性基金; -以基金来源为依据,可以划分为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福利基金等; -除此之外,还有住房公积金、补充保障基金和慈善基金等。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现收现付式(横向平衡); -完全积累式(纵向平衡); 部分积累式(折衷).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 1、财政拨款 2、征收社会保险缴费(税) 3、社会筹资(发行福利彩票与募捐) 4、服务收费 5、基金营运收益 6、其他渠道,如发行特种国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 1、征税方式(缴税制) 征税方式是社会保障领域最为重要的筹资方式。其优点在于,强制性强,负担公平,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之处在于,税收形成财政资金后只能通过年度预算来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从而事实上无法积累社会保障基金,进而无法抗拒周期性的社会保障风险。2、征费方式(缴费制) 征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强制向企业和劳动者征收,并用于特定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征费方式的特点,是在强制征收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既可以采取类别费率,也可以采取综合费率;既可以混合筹集,也可以分项筹集.3、强制储蓄方式 也称个人账户制,记雇主和雇员按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强制储蓄,不得擅自更改用途或中途退出。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一、社会保障的给付形式1、现金援助 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等社会保险待遇,以及救济金、各种现金津贴及福利补助等,一些国家还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对部分社会成员给以现金援助。2、实物支付 包括直接发放实物与发放食物券两类.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军保中采纳较多。3、服务支付 通过为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及服务设施而实现保障目的的一种给付方式.包含着现金与实物的含量在内,是现金与实物支撑起来的保障待遇。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待遇1、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社会保险项目较多,待遇不一,因此,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客观要求分项给付、社会化管理。2、社会救助待遇给付 不同救助项目的待遇给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总体标准相对较低,提供申请人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3、社会福利的提供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纯粹的福利服务,它对受助方免费提供,如兴建福利设施,提供收养孤老、孤儿等服务; 具有福利性的低收费服务,它虽然对受助方收取费用,却不以赢利为目的; -交易性的社会服务,它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运作,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服务机构可以产生赢利.三、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原则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与监管一、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的、条件与原则1、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的实现所储存的基金的保值实现所储存的基金的增值减轻政府、企业和个人负担2、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条件 具有一定的规模的社会保障基金; 健全的资本市场; -高效率的营运机制; 国民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健全的监管机制; 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3、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原则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