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899630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理解、背诵、默写,并能写出诗的大意。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点评教学目标中,工具性比较突出。 “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这是对新课标的挑战, 也是一种大胆尝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现在默写(两人板书) 。师:(师生讲评后)“古诗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再找两名同学在节点处(二、四、六字)标出平仄:日照香庐生紫烟,仄平仄遥看瀑布挂前川。平仄平飞流直下三千尺,平仄平疑是银河落九天。仄平仄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描写祖国山水美的绝句望天门山。点评开门见山。且有温故知新之作用。啥叫平仄相间,看看二四六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 ,就清楚了。这是读出音乐美的必要条件。二、学习新课(一)初读感知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注意“孤”字的写法。请一名同学在节点后画斜线并在节点下标上平仄:天门/中断/ 楚江/ 开,平仄平碧水/东流/ 至此/ 回。仄平仄两岸/青山/ 相对/ 出,仄平仄孤帆/一片/ 日边/ 来。平仄平师:这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我讲过这样的话:“平声没有升降,较长;仄声有升降,较短。抑扬顿挫,忽升忽降,忽平忽止,形成轻重缓急。 ”现在练习朗读。注意:每句第五字要读得响亮。点评“水到渠成”。节奏就在其中。(二)理解品读1. 看注释,了解大意:天门山:东西梁山合称。长江中游楚江段,南有东梁山(也叫博望山),北有西梁山。像是长江使其中断。点评对注释的解说很必要,在此“南”山变成了“东”山“北”山变成“西”山,为后文“日边”做了铺垫。2. 同桌互谈大意,质疑。可能之疑:“回”押韵吗?参考答案:古时“开”“来”“回”同韵。如“少小离家老大 回”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就是。“至此回”的“回”?是不是说长江到这儿又往西流了?参考答案:“回”是“转弯”。长江流到这里向北流,于是南北两山又变成成”东”西”两山,东为东梁山,西为西梁山。点评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变教师问为学生问,针对性更强,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又一次说明“南面的山变成东面的山” ,“北面的山变成西面的山” ,为攻克难点做好了准备。3. 设疑讨论:“望”(山)的角度?参考答案:在孤帆上。“孤帆一片日边来” ,指日落那边,还是日出那边?理由?(课件:安徽地形图、和县地形图 江水多南北流向 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参考答案:从西往东,到天门山附近变成从南向北, “日出东南隅”嘛日出那边来。点评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在应该讨论的地方、的时候组织讨论。“望”(山)的角度?很多资料上都说诗人站在某处 “望” 。这点在成年人也常出错, 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 原来诗人是坐船远望。而孤帆到底从哪边来,更容易出错。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从西边来,自然是从日落的方向来。 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 天门山附近长江的楚江段是南北走向的(这里水的流向多为南北向) 。这样的难点,教者反复铺垫,在学生还不能理解、产生愤悱的情况下出示了课件,有了前面的铺垫,课件一出来,难题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实做到了“愤启悱发” 。4. 谈大意、写出诗的大意。师生评议。参考答案:(略)点评这也是增加“写” (用笔说话)的机会。诗中有画。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画意。绿水青山。“碧”水,“绿”水。两岸青山, “青”山。江水汹涌。把整个天门山“冲”断开。一叶扁舟。孤帆一片。“孤帆远影碧空尽”越走越远; “孤帆一片日边来”。越来越近(山)。从日出那边来。青山绿水,红日白帆。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句写远、近、静、动。点评 “青山绿水,红日白帆” ,四种景物和四种颜色,远近、动静搭配,层次分明。能进一步感受诗人热爱大好山河之情。这些都是从文字中诗出来的,而不是那种离开诗句的胡思乱想。四、复习巩固朗读、背诵、默写。说大意。点评进一步落实工具性。这与那些一味高举人文大旗的做法有天壤之别。五、学点格律(一)注意绝句平仄格律。师:进一步观察:一二句、三四句偶字平仄相反,这是“对” ;二三句偶字平仄相同,这叫“粘” 。(二)平起与仄起。师:第一句第二字是平的叫平起, 第一句第二字是仄的叫仄起。生:望庐山瀑布仄起;望天门山平起。点评“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从二年级下期起,随诗渗透一点格律常识并非难事。本节教了“对与粘” ,“平起与仄起”。一课得一点儿,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也能移动大山况且这又并非大山。 江西师大附小杨祖德设计、 熊海滨点评杜甫的绝句连对仗都教了,二年级的学生并未喊难!细细想想我们刚刚看见微机的时候是不是感到难?现在怎么样了?实在不是难事。再说了,如果必要,再难也应该做况且此事确实不难!六、扩展延伸1. 举一反三。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每句节点后画斜线,并标出相粘两句节点处的的平仄。2. 与信息课整合。上网查饮湖上初晴后雨相关资料,下节课上汇报。点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有“教”,有“扶”,有“放”。这个环节是这样,整节课也是这样。总评我本人曾经写过一首顺口溜,题目叫“我心目中的好课” :熟读精思领先,导弗牵,朴实自然以简能驭繁。不肢解,莫频问,留空间,愤启悱发举一能反三。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尤其是“愤启悱发举一能反三” ,起了画龙点睛作用。这里看不见“满堂问” “满堂接”等教师过于强势的影子,教师不是在表演给别人看,而是在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这个课例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说明让小学生了解点诗词格律常识并不难。 如果此类课型推广开来, 中小学语文教师执教诗词的水平定会大幅度提高, 执教诗词中隔靴搔痒现象必然迅速减少。 这是一项挑战,这需要一种勇气。我为子杰老师叫好!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 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 (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 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 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 ,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 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 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 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 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 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 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第四句写江上行舟。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事是不易考定的。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 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 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 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