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787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 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小题3分,7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 瞭(lio)望 纰 (p)漏 痉(jng)挛B.眩(xun)晕 渲(xun)染 喑(n)哑 裨(p)益C.菁(jng)华 档(dng)次 稽(j)查 嫉(j)妒D.骁(xio)勇 祛(q)除 屠戮(l) 粗犷(kung)2 下列词语书写有一个错字的一组( )A 风烛残年 风雨不蚀 幻化无方 羞窘B 超凡脱俗 礼上往来 斩钉截铁 唐突C 洞悉 邂诟 目不遐接 缠绵D 虚实相生 鉴诫 云云众生 思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我爱啜饮苦茶,在 了人生中的各种饮料之后,我独爱它那种淡淡的小苦。 (2)老子其实已将道说的明明白白:道即非唯心,也非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是不能人为地被开的 。 (3)我是一个愚庸的俗子,虽然有过羡道慕佛的念头,内心里却没有真正 过什么。 A尝遍 分裂 信服 B尝试 割裂 信服 C尝试 分裂 信仰 D尝遍 割裂 信仰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朱镕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给我留一口棺材”,这说明他在反腐败问题上已经是破釜沉舟的了。B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C美英联军狂轰乱炸,十万大军直逼巴格达,使得伊拉克穷兵黩武,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D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震惊了我们,也惊醒了我们:我们的金融体系真的就是那么固若金汤吗?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树林终归是自然的儿子,不管春秋寒暑,它依旧有它的那一份天真与可爱,谁也偷它不得B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四年空缺的局面终于结束了。蒋锡夔院士和谈国桢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为此获得了此项殊荣。C悲哀和喜悦同样是真实的情感,悲剧和喜剧同样是描写人所面临的处境,从别人可笑的灾祸中寻找乐趣,与从一些沉重的灾难中提炼快感并没有什么差别。 D赚钱以及把钱花出去所获得的,有时只是一种方便,而非幸福。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9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就有关媒体报道中国输日“毒大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B.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将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短期内相关企业利益受损外,这一行业的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供应链等都将发生变化。C.政府有关部门将今年物价涨幅的控制目标设在约4.8%左右,这个指标创下近五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除了 ( ) ,还有( )除了( ),还有( ) 。 绿色的叶子 花色的衣裳 女人的谈话声与孩子的欢笑声 春天的鸟语声与秋天的蝉鸣声 A B C D二 文言文阅读 (24分,选择题15分,翻译题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3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8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其姑告邻人之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不赂者以赂者丧D郡中离文法者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0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养其姑甚谨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D姑妄听之1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及子,封为西平侯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13翻译下列句子(9分)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三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2 分 )14默写名篇名句(6分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多情自古伤离别,_!今宵酒醒何处?_。 (柳永雨霖铃 )(3)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 (苏轼赤壁赋 )1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 日 秦 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1)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3分)答:_ (2)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答:_ 四 现代文(实用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 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 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制观念教育。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今天的农民工还没有完全的“城市化”,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缺乏自己创业的基础和能力,在城市里失去工作机会之后,只能选择返乡。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解冲突的升级。(摘自社会观察2009年3月13日,作者李安方,有删节)可参考(温总理心中的“农民主体论”解读-四川在线-天府评论)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民工易失业的原因的一项是( )A农民工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加工业。B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窄。C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缺乏创业的基础和能力。D限于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17下列各项,不属于应对农民工失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一项( )A着眼于长期效应,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救政策。B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C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D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可能会在长期内造成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就业。C我国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D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能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帖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沐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无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鼓舞人心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儿女的声音。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像。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19、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3分)答: 20、第三段尾句“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联系上下文,说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5分)答: 21、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6分)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答: 22、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4分)A“掬蓝天洗脸。”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拉萨天空的魅力B对朝圣拜佛信徒的描述,作者含蓄地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C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由天空写到人,由上写到下,由点写到面。D文章最后两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正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在促进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也汇铸壮大了绚丽的中华文明,这才使得拉萨的天空具有独特的魅力。E本文语言清丽、俊逸,却又不失厚重;想象丰富、奇特,笔法灵活多变,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六 选做题 (2 小题任选做1题,6分 ) 23.仿照下面的例句,按要求另写一组。(6分)例句:如果自然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登山,你可以读到深厚雄奇;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仿句:如果人生_,_,_。_,_;_,_。24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青年认为,“文化素质低”是成功的最大障碍,比1996年的36.32上升了3.3个百分点;而把“生在偏远地区,没有机会”视为成功障碍的青年,则由1996年的32.2下降到28.8;认为“社会不公正”是成功最大障碍的青年也比1996的7.7减少了0.5个百分点。根据上段材料提供的信息,人们能得出哪三点认识?(6分)七.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嫁给幸福 汪国真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 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请以“追求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立意自定。 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答案1 2 B 3D(尝遍:品尝遍了/尝试:试验;分裂:使整体的事物分开/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多指抽象的东西)分割开;信仰:对某人或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信服:相信并佩服。)4C(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指美国可以,指伊拉克则不恰当)5B(两个句子的关系弄颠倒了,删去“为此”)6C(注意句式的对称;声对声,色对色;先自然,后人的活动)8 D 9 A 10 B 11C 12D 13B 14A 15C附译文: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16、湛蓝,透亮。低矮(或:伸手可及)。评分标准:只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全对得3分。17、帖切的比喻,形象揭示了天空和拉萨相互映衬的和谐。(1分)有了这块“窗帘”,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就显得更加神秘、诱人;(2分)18、众信徒虔诚地前往大昭寺朝觐;(2分)藏族少年朝拜大昭寺(或:藏族少年朝拜文成公主)。(2分) 两幅画共同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2分)19、BC(4分)评分标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该题不给分。解析;B项中“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错,原文无此意。C项中的“由点写到面”应为“由面写到点”。2021(4分)(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3)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2 2(1)(3分)经过一夜的春雨淋漓,雷声阵阵,终于赢来了早晨的晴明:霁光浮瓦,碧色参差。这样的早晨花草就更见娇嫩、柔弱了。(2)(3分)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将它赋予了人的情态。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花的娇弱状态,也透露了它们满腔的愁怨,让人喜爱,让人怜惜。23(6分)略 24(6分)越来越多的青年把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看作走向成功的首要因素,呈现出积极进取的发展态势(提高文化素质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年感到自己成才致富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增加,地域封闭对青年发展的限制明显减弱(“地域封闭”的障碍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青年认识到自己事业的成功不受社会不公正因素的影响(“社会公正”不再是成功的最大障碍)。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卷一 选择题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题12345678910111216171822答二 文言文阅读 (24分,选择题15分,翻译题9分)13翻译下列句子(9分)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三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2 分 )14默写名篇名句(6分 )(1)_,_。 (2)_!(3)_,_。_。1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1) 答:_ (2)答:_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9、(3分)答: 20、(5分)答: 21、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6分)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1 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 六 选做题 (2 小题任选做1题,6分 ) 23.仿照下面的例句,按要求另写一组。(6分)仿句:如果人生_,_,_。_ _,_;_,_。24根据上段材料提供的信息,人们能得出哪三点认识?(6分) 七.作文(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