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880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一:“建筑”考辨 路秉杰原载时代建筑1991年第4期第2730页 “建筑”一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极为普通、极为普遍之词语。近年来建筑界,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谈论建筑,或就专门学识上论及建筑者亦不乏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见地,然给“建筑”二字下一科学定义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这里仅就建筑一词的创造、产生及流传,做一考察和辨析,或许对讨论、认识建筑的本质属性有所帮助,那也就是本人的最大期望了。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编写“辞海”条目时,就曾经听已故黄家骅教授说过,“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中国无此词,但他老先生并没详细论述,长期来也不明其根据何在,一直是半信半疑,若明若暗的。迨至八十年代初,有机会留学东瀛,学习了日本近代建筑史之后才始信此论不虚。但到底是如何创造和传播的,仍缺少具体的说明。近年因教授中国建筑历史,留心积累此类资料,思考析辨的问题也渐次加深,也就逐步明朗起来,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整理出一条思路来了,故名之曰“建筑”考辨。在此过程中,除却查阅各种文献外,还承蒙恩师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松贞次郎、名誉教授关野克多次指教,对于我的考辨起了很大作用,在此致以谢意。 中国和完全异质的西洋文化相接触,虽较日本为早,然大量地积极地吸取西洋文化热潮的出现,却较日本为迟。日本吸取西洋文化首先是从向荷兰学习开始的,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01867年)中期,当时称为兰学。享保年间(17161735年,清康熙55一雍正13年),江户幕府书物奉行官青木文藏氏开始翻译荷兰书籍,相继出现了许多大学问家,在日本一般称他们为“兰学者”;西洋的医学、数学、军事学、天文学、化学等开始传入日本。在翻译“兰和辞典”时,将和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荷兰词汇:bouwen和metzelen二字译成“築建”、“築建”和“築建”,在这里特别是把各自独立的动词“築”和“建”两个字联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复合词“築建”无疑是一大创造,但依然是动词。这个词汇仅是做为和砌筑建造墙壁有关技术动作而产生,可以说完全是由日本人创造的。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大量引进西洋建筑的社会需要,这个词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 到了江户时代末期(1867年以前),通过兰学吸取西洋文化的热潮,让位于新兴的“洋学”,即由荷兰转向通过荚、法两国,编译英和、法和辞典成了时代需要。但是这些辞典却都是由荷兰人或“兰学者编译的,甚至是直接从英荷辞典翻译成的。最早的英和辞典出版于1862年,称元兰通词,它是从1857年出版的New Pocket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and Dutch Languages为基础翻译而成。其中英语词汇 Architecture对应的荷兰词汇是bouurk unde就改译成“建筑学”了,显然这是因从荷兰语“bouwen”是日语“筑建”之意改译而成的。这种改译也是日本人的创造。较之略迟但却是中国最早的英汉辞典,architecture的译词,仍然沿用:“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既无“筑建”亦无“建筑”的痕迹(1866年版,WLobscher 著,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可足证明。 在“洋学”的另一个分支的法和辞典中,则将法语词汇architecture译成“造家术”,古今中国辞书里也无此词,也是日本人新造词汇,因此,在日本曾一度出现“建筑”和“造家”两词并存局面。在学习洋学的过程中引进的来源不同,在文部省系统中使用“建筑”一词,而在工部系统中使用“造家”。东京大学的前身工部大学属工部系统,当1877年设立建筑学科、建立建筑学会时均直称“造家”。直到1894年伊东忠太氏发表论文,论证了Architecture的含义,并建议废除“造家”,改用“建筑”做为统一的日语译词。他说:Architecture一词起源于希腊,但希腊人却未用此字,罗马人始用此字,例如维特鲁威将此字用作宫殿寺院等设计建造的艺术命名,留传至今。村松贞次郎先生更进一步解释说:“Archi相当于“大”或“综合”之意,而tecture,即是艺术、技术之意,二者合起来即综合技术、综合艺术之意。Architect就成了大技术家、大艺术家、大匠师、百工之长即大工之意也就是建筑家了。1897年日本造家学会接受伊东忠太氏的建议正式更名为日本建筑学会。第二年,1898年东京大学造家学科也更名为建筑学科,自此以后,建筑一词就成为Architecture的正式标准译语而被日本统一固定下来,以至于影响到中国。 在谋求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之后,1872年中国开始派出首批留美学生,直至1894年甲午海战后,中国才逐渐发现“取径东洋、力省效速”,“速而又速者也”,1896年首派留日学生,1898年诏办京师大学堂,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停办,1902年又下令恢复,并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是极力主张“学西洋不如学东洋”的人,他举荐吴汝纶为总教习,立即派去日本考察三个月,同时辞退了原在京师大学堂任职的所有外国总教习,专聘日本各科博士为教习,如文学博士服部卯之吉氏,法学博士岩谷孙藏氏等。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明确提出京师大学堂之设是“仿日本”的,连大学堂分为八科也是仿日的,在日本大学当时止设文、法、医、格致、农、工六科基础上,又加经学、商科两门而已。在六科中对日本的学制、科目照抄、照搬,甚至连翻译也没有。该“章程”第二章第二节大学分科门目表中就出现了“建筑学”,属工艺科之目,共八项:一曰土木工学,二曰机器工学,三曰造船工学、四曰造兵器工学、六曰建筑学,七曰应用化学,八曰采矿冶金学。就前后各种名称来看,都是日本式名词,足证明建筑学也是直接引用过来的。1903年张百熙拟定的“奏定大学堂镇程”第二章第七节工科大学建筑学门科目表中还专门列举了主要课程及三学年中每周开设的学时数。直接与“建筑”二字有关的课程就列举了:建筑材料、建筑意匠、建筑历史,这些名称也都是日语词的直接沿用。遗憾的是这种照抄日本的“建筑学”并未举办起来。1902年虽然正式招过生,只招了速成科,1904年招了预备科,他们都是不分科的,当然也无所谓建筑学。1905年设立学部,建筑新校舍,备分科大学(即今之本科)招生之用,有趣的是建筑工程师也是日本人真水氏(即真水英夫氏,18681938)。绘图设计、建筑七科校舍,因为农科单独另设。预算二百万元,工期四年,直到1908年才开工,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仅完工了经科和文科就停工了。建筑学的开办又推迟了13年。建筑学虽然没有办成,“建筑”一词却在中国传播开来,固定下来,当然它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自首派留日学生至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前后四十二年间,留日学生不下五万人,充斥着中国党、政、军、经济、文化各界。在中国的出版、学术领域内,正如中国新书月报中所感叹的那样:“翻开新刊书一看,十之八九为日本来之作品”(1931年,第二卷,第三期)。日本人在引进西方文化中利用汉字所创造的新词汇,也被生吞活剥地引进来,其中也包括建筑一词。大量留学生回国后最简便的工作莫过于译书,1900年出现了“译书汇编社”,是留日学生的第一个译书机构,在其1903年刊行的书目中有“学校建筑模范图”一项,这恐怕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较早汉语译词了。如果前述“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官方文件,则此书可说是民间译书了,也就是说在官民两方都有对日语“建筑”一词的应用。这在当时也是社会的通行作法,非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中国人一看即明了的照用不误外,如革命,连一些含糊不清,灰涩难懂的汉字词也引进来了,如取谛、引渡、文凭、支拂等,当然在社会上就引起两种反响,其一表示迎欢提倡,如王国维等。 在此期间,王国维专门写了论新语之输入的论文。他特别指明:“日本所造译西语之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文学界(当然不止文学界!笔者注)。好学者滥用之,泥古者唾之,二者皆非也。”他主张:“日人所定之语虽未精确者,而创造之新语卒无以加于彼,则其不用之也谓何!” 另一种人则大加谴责,大骂“亡国灭族”、“芒盲瞎马”的新词语。1915年就曾出版过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专书,著者彭文祖,他也是一名日本留学生。他深恋:日本维新之前,汉文行乎日本;而极耻:自维新而后,日文行乎中土。此行未免偏颇,然也未能阻止这种新词语运用,事实证明这些新词汇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很快就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谁也不再怀疑它们是外来语了。出版于1915年的辞源,在“建”字条目中就出现了“建筑物”、“建筑学”二条。对建筑物的注解,不是定义性的,而是列举法,如房屋、桥梁、棚厂等,凡以人工建筑者皆是。可见在这里对建筑无清楚概念,在“建筑学”的注解中,则定义为:研究关于建筑物事项之学也。大则为普通建筑学、军事建筑学二种。单称建筑学时则恒指普通建筑学而言。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是出生于上海的庄俊(18881990),1911年去美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留学,1914年毕业回国,应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驻校建筑师。苏州人柳飞雄(字士英,18931973),于1915年随兄逃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东京工业大学前身),1920年毕业,任冈野建筑事务所技师。他于1922年回国,联合留日同学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等于上海创设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可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师事务所,它比中国第一个建筑师庄俊创建的事务所还早二年。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聘柳飞雄任科主任,京师大学堂未能如愿的事,二十年后在这里实现了,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科。有趣的是,这次虽然不是由日本人直接参与的,但依然是和日本具有密切关系的留日学生创立的,虽然未必全是照抄照搬,至少是“建筑科”一词是未加变动的。1927年将该校与东南大学等合并,由九所高等学校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学科就成了建筑系。1928年3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它就是现称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渊源。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聘梁思成、陈植为教授。1930年朱启钤(18911964)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目的学社,称中国营造学社,聘梁思成为法式主任,刘敦桢为文献主任。早在1922年留欧建筑师范文照邀请张光厦、吕彦直、庄俊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建筑师学会,未获批准,至1929年冬才算成立“上海市建筑学会”,得到全国各地反响,至1928年易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乃出现了“建筑”与“营造”二词并存的局面。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时,梁思成任系主任,这位出生在日本变法维新派嫡传的建筑大师,由于他是营造学社的旧人,故而坚称营建系,至1952年院系调整时才不得不改称建筑系,社会上通行的营造厂至此也都改称建筑工程公司了。所以可说,建筑一词自创立到传入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传入我国到最后完全确立差不多又花了五十余年,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拿它当做外来语了。如果说它是从外国传来的,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疑惑不解。其实在中国非但“六经无建筑”,在众多的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中也很少见“建筑”一词,那么,“建筑”一词创造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彰国社出版的“建筑大辞典”那是建筑学上的定义;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上那是一般的用语说明,唯在角川书店出版的“新字源”,从“建筑”二字的创造起源上加有很好的说明。该书第335页,第2242号字。建,6划,王部,jian构成:壶、l叁、会意。由“乙”(廷之省略形。朝廷)和以朝廷制定的“聿”治理国家,引伸为决定、制定、规定之意,转而表示建立、树立之意。 我国旧“辞源”中,释为:立也。置也。进而再找“聿”的说明。会意,9L一手,甲一 笔,以手执笔书写,藉以表示笔或书。 可见这个字的原本与法律、规章、制度等社会上层人文性东西有关,是文明性、文化性较强的字眼,而不是技术性的。 而“築”就不同了。角川书店版,新字源,526页第3831号。築,12划。木部,zhu构成:形色。由木和音符筑(擣之意)构成。本来表示将土层捣实加固的木杵,后来引伸为一切夯打砌筑之意。 “築”的原意,在该书750页可见。会意形声。筑,表示跪伏的动作和表示竹之器与音的竹构成。是类似琴的一种乐器,敲打而后鸣。 这样看来,“築”是表示动作性、技术性比较强的一个字眼。据此可以明了当初将“筑建”改为“建筑”的主要含义了。伊东忠太是建立日本建筑艺术论的早期建筑家。他说:建筑绝不只是房屋,如陵墓、纪念碑、凯旋门之类,是绝对不能列入房屋范围之内的。应是藉实体之建筑(building),以其形式为题裁,表现出真、善、美的意境来。当然这就带有强烈的文化性,将“建”放在前面,首先给人造成文化性形像,将技术性的“筑”字放在后面,组织成复合词乃是势所必然。 小小的一篇短文,只在于说明“建筑一词的来龙去脉,至于严密、准确的科学意义,须待更深刻研究和思考。引用及参考文献: 日本、菊地重郎著“关于日本洋式建筑引入过程的研究”,1961年7月:东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之一。日本、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日本西田太一郎等著“新字源” 角川书店(1968年版)中国辞源、商务印书馆 1908年初版 中国苏州工专八十周年纪念刊 苏州上海校友会编印(1991年)人间词语王国维著 佛雏校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舒新城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年作者校后注:近日汪应恒先生见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职方典顺天府部,载有“建筑疏稿”一词,与日人造词意义相近。经仔细查核未见普及,仅此而已,属稗官野史中罕见者。日人造词时是否参照过此词,尚无证据,然就发展过程来看,似无甚关联。附件二:关于ARCHITECTURE的译名作者: 吴焕加 来源: 自由建筑报道 发布时间: 2006-3-23 19:19:36文摘:中文建筑一词来自日本。它是一个多义词,中文中现在还没有一个与外语architecture对应的译名。 关键词:房屋,建造,建筑艺术 一 汉语中建筑这个词有多种含义,即有多个所指,有时会引出歧义,引起混乱。 人常说:这个建筑、那个建筑,这里的建筑指的是一座座具体的房屋。一个人自我介绍:我是县第六建筑队的建筑工人。这里的建筑队指施工队,该人是队里的钢筋工或木工。建筑公司承担房屋施工业务。建筑学会不讨论施工方面的问题。 大学里的建筑系或建筑学院,也不研究施工问题。建筑不是盖房子吗,可是谁如果建议建筑学院更名为房屋学院,人家会说你小看他们了。 多年前,清华大学有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二字写得清清楚楚,可它从来不属于建筑系而在土木系,真为报考的中学生摸不着有头脑。 于是,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指施工又不指施工,建筑是英语中的architecture吗?是,又不是。这个身兼数职的多义词一般使用时没有大问题,但有时也会引起麻烦。例如两个人辩论建筑问题到不可开交时候,才发现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一篇论文叫建筑的起源,可能是谈房屋的起源,可能专论阿克伊泰克求儿之起源,也可能两者兼论。 汉语中早有建和筑两个字,不料建筑这个词并非我国原产而竟是从日本进口的。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的论文建筑考辨对此有详细的考证。文章刊登在时代建筑1991年第4期上面。 路先生说,日本人使用汉字,原先也没有建筑这个词。18世纪前期,日本向西方学习,最早是翻译荷兰书籍。在翻译兰和辞典时,将和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荷兰词汇:bouwen和metzelen(按:应为metselen,原文印误)二字译成筑建、筑建和筑建,在这里特别是把各自独立的动词筑和建两个字联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复合词筑建无疑是一大创造,但依然是动词。到19世纪,日本人转向英国、法国学习。在编写英和辞典时,以英荷辞典为基础。其中与英语architecture对应的荷兰词是bouurkunde(按:应为bouwkunde,原文印误)。编英和辞典的人认为这个荷兰词与先前遇到的荷兰词bouwen有关,bouwen(按:相当英语中的build和construct)即已译为筑建,就将它的字序颠倒一下,写成建筑,当作了architecture的日文译名。路先生考证说,比日本英和辞典(1862)稍晚的英汉辞典(1866)中,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是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还未见建筑一词。 路文指出,对于architecture,日本曾出现过另一个译名曰造家术,后来统一为建筑。1897年日本造家学会更名为日本建筑学会,次年,东京大学造家学科更名为建筑学科。 清朝末年,中国朝野努力向日本学习。筹办京师大学堂时就一切仿照日本。学科设置即照搬日本大学的一套。大学堂的工艺科内:一曰土木工学,二曰机器工学,六曰建筑学,。因为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 路先生叹说:建筑这个词在中国,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拿它当做外来语了。如果说它是外国传来的,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疑惑不解。这是真是。同样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建筑这个词一旦进入国门,国人就特别爱用它。我们本来有房屋、楼宇,本来有营造、修建等词语,现在都可以用建筑一词替代了! 二 建筑一词传自日本,日本人是为翻译西学而创制的,那么,在西方语言中情形如何呢?英、法、德、俄四种语言是这样的: 房屋建造建筑学院之建筑 英语building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法语batiment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俄语Gebude Konstruktion Architektur 俄语 从这几个语种来看,在三个方面都用三个不同的词,而我们却能够用一个词建筑来对付它们的不同的三个词。 例如: 中国建筑学会的建筑学报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供施工人员阅读的建筑工人英文刊名:Builders Monthly 上海的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英文刊名:Construction Times 三 我把汉语建筑以一当三的情形告诉建筑学院的学生,他们一致主张把建筑二字留给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别处不要再用了。我当然也愿意如此,但我知道这很难实现。荀子早就说了: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正名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版373页)无固宜、无固实,说明可以改变,但须得经过约定,须得经过俗成,这样一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实际上,有约定俗成,还有俗成约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6年公布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科学出版社1997),里面有汉文名与英文名的对照。我们看到,建筑一词就是以一当三。如: 建筑业-building industry 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设计院-building design institute 建筑构造-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建筑材料-building material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条件-construction conditions 建筑功能-building function 建筑平面图-architectural plan 建筑体积-building volume 建筑形式-architectural form 建筑模型-building model 建筑策划-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文件,是对名词使用的约定,以它以前在的俗成为基础。作为约定以后,异于约谓之不宜,再改变是遥远的事了,所以说,想不许别人使用建筑一词,希望极其渺茫。 四 虽是以一当三,但一般情况下,国人之间沟通起来并无问题,因为我们在建筑二字后面加上不同的字词,组成了一系列各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大家已有共识。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architecture的含义。 100多年前,最初编著英和辞典的日本学者有意无意地绕道而行,把本来为荷兰语中的两个施工操作动词定出的译名筑建,简单地颠倒过来,当做architecture的译名。当然那个造家术也不是合适的译名。待到19世纪末,日本建筑师伊东忠太弄清architecture的真意后,木已成舟。 路秉杰先生的文章介绍说,伊东忠太论证:architecture一词起源于希腊,但希腊人未用此字,罗马人始用此字,例如维特鲁威将此字用作宫殿寺院等设计建造的艺术命名,。路文又介绍现今一位日本教授的解释:archi相当于大或综合之意,而tecture,即是艺术、技术之意。这与我国许多专家的理解相一致。梁思成先生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梁思成文集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这里的表示被包含于,表示结合。在另一篇论文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同上书)中梁思成称建筑(指architecture)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艺术,文章中有一节专门讨论建筑的艺术性。 1995年,美国VNR出版公司出版的建筑图像词典,(Francis D. K. Ching著,中译本,高履泰、英若聪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已译成7种语言,可见很受欢迎。这本词典对Architecture-建筑学一词的解释是: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自从历史开端就伴随着我们,并继续作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活跃的和基本的部分。 中外学者所见相同,即建筑学是学术、是技术、又是艺术,艺术是architecture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成分。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中,有建筑学、建筑美学、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文脉等词目,却不见建筑艺术。如果不讲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风格从何说起? 述语用词语表示概念,使概念具体化,是巩固知识、积累关于周围世界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的手段。(现代述评学与辞书编纂科学出版社,1988,P1)建筑名词中少了建筑艺术,应认为是一个缺失。其原因可能有三:1.architecture既然译为建筑学,便不好再有建筑艺术之译名;2.先前极左思潮泛滥时,讲建筑艺术有唯美主义之嫌,而唯美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之敌,多次大批判使人们有意无意地避讳建筑艺术,以致影响今天;3.这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文件,少谈艺术。如果由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来审定,结果可能不同。 真要为architecture觅一个理想而又简洁明了的中文译名是很难的,要不然,建筑师界的前辈们早就定出来了。现在我们只好多用几个名词,多费点笔墨从多个方面对architecture加以说明和界定。这样看,建筑艺术这个词不可缺少。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印度的泰姬陵、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悉尼歌剧院等等,讲它们的architecture,能不谈建筑艺术吗? 语言学深奥,述评学复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语言学条目中说:1930年以前,M.布雷亚尔曾提出过语义演变规律,但与语音变化规律相比,意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不成其为规律。有许多词义变化是因特定语境中习惯用法而产生的。揆诸建筑一词,信然。 说来说去,我只是想表达一个并不新颖的想法,即认为在许多-不是所有的场合和语境中,architecture可以干脆译为建筑艺术。 【打印】【关闭】附件三:伊東忠太出典: 百科事典(Wikipedia)移動: , 検索 伊東忠太伊東忠太( 、 慶応3年10月26日(1867年11月21日) - 昭和29年(1954年)4月7日) 明治昭和期建築家、建築史家。米沢生。少年時代東京、佐倉過。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現在東京大学工学部)卒業。工学博士、東京帝国大学教授。法隆寺日本最古寺院建築学問的示、日本建築史創始。建築進化論唱、実践独特様式持築地本願寺作品残。1943年建築界文化勲章受章。叔父官僚政治家平田東助。 目次 1 経歴 2 主作品 3 著書 4 起源説 5 他 6 関連文献 7 関連項目 8 外部 編集 経歴 1867年(慶応3年) 米沢生 1871年(明治4年) 藩学興譲館入学(5歳) 1873年(明治6年) 父祐順軍医志願家族共上京、番町小学校入学 1878年(明治11年) 父下総佐倉連隊附軍医佐倉移、鹿山小学校編入(13歳) 1879年(明治12年) 旧制鹿山中学校(現在千葉県立佐倉高等学校)入学 1881年(明治14年)東京外国語学校独逸語科入学 1885年(明治18年)同校廃止第一高等中学校編入。一高在学中米沢出身同級生達共同下宿生活、郷党会発起人。 1892年(明治25年) 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現在東京大学工学部)卒業、卒論建築哲学、同期生山下啓次郎。伊東大学院進 1893年(明治26年) 法隆寺建築論発表 1897年(明治30年) 帝国大学工科大学講師 1899年(明治32年) 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助教授 1901年(明治34年) 工学博士 1902年(明治35年) 建築学研究3年間留学(中国、) 1905年(明治38年) 欧米経由帰国、東京帝国大学教授 1923年(大正12年) 明治以降老朽化取壊決首里城正殿保存尽力(鎌倉芳太郎) 1928年(昭和3年) 帝国大学定年、早稲田大学教授(1940年- 講師) 1943年(昭和18年) 文化勲章受章 1954年(昭和29年) 逝去、享年97歳 主作品 平安神宮(1895年、共同木子清敬佐木岩次郎。) 旧二条駅舎?(参照) 二楽荘(1910年、神戸、現存) 真宗信徒生命保険(1912年、京都、現伝道院) 明治神宮(1920年、共同、佐野利器。社殿多戦災焼失。戦後再建。) 東京商科大学兼松講堂(1927年、現一橋大学兼松講堂) 大倉集古館(1927年) 祇園閣(1927年、元大倉喜八郎別邸一部、現大雲院) 旧阪急梅田駅地上駅壁画(1929年、現在取外) 震災祈念堂(1930年、現東京都慰霊堂本堂) 遊就館(1930年) 法華経寺聖教殿(1931年) 靖国神社神門(1933年) 築地本願寺(1934年)1 湯島聖堂(1934年) 俳聖殿(1941年、伊賀市) 上杉神社社殿(1941年、米沢) 著書 琉球紀行1925年 伊東忠太建築文献全6巻 1936-1937年 琉球建築文化1942年 支那建築装飾 伊東忠太著作集全11巻 1982-1983年 多数起源説円柱中央部膨立体感付技法。法隆寺支柱胴張建築無根拠関連、和辻哲郎古寺巡礼。関伊東論文(1893年)、具体的証明示。日本終着点、言説日本語説、学問的立証。他 Architecture造家訳、建築関係団体造家学会(1886年創立)称、伊東、造家芸術的意味合抜建築訳提唱(1894年)。受造家学会建築学会(1897年)、東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造家学科建築学科(1898年)改称。(、造家学会機関誌1887年創刊時建築雑誌) 当時、学問欧米留学常識、日本建築訪、留学選。中国旅。中国雲崗石窟発見。 妖怪好。兼松講堂震災祈念堂摩訶不思議動物彫刻付。妖怪描軽妙漫画多残。 関連文献 建築学者伊東忠太岸田日出刀著乾元社1945年 伊東忠太建築文献同編纂会竜吟社1937年 伊東忠太先生松野良寅編米沢我妻栄記念館1992年 建築巨人伊東忠太読売新聞社編読売新聞社1993年ISBN 978-4643930405 伊東忠太動物園伊東忠太藤森照信増田彰久著筑摩書房1995年 日本建築思想伊東忠太小論丸山茂著同文書院1996年 伊東忠太知鈴木博之著王国社2003年 ISBN 4860730127 関連項目 法隆寺 林徽因 二楽荘 外部 伊東忠太:作家別作品(青空文庫) 伊東忠太建築行脚(日本語) 伊東忠太 解題(日本語) 文化翻訳伊東忠太失敗(日本語) 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D%B1%E5%BF%A0%E5%A4%AA 作成: 日本建築家 | 日本建築史家 | 作庭家 | 神社建築 | 山形県出身人物 | 1867年生 | 1954年没 | 文化勲章受章者 最終更新 2008年2月4日 (月) 13:43。 All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詳細 著作権 参照) Wikipedia 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米国他国登録商標。建築知識1983年5月号所収山本正紀(東京都市街地再開発事務所執筆当時) 建築家呼称変遷 造家建築 職能的建築士誕生 建築師建築家逆転 1970年建築設計最大出来事、恐公取問題(日本建築家協会独占禁止法違反事件)。問題一応決着後、報酬計設計入札、論議、建築士法改正職能法制定動、建築家職能話題事欠。、問題正理解、望解決策導出、多少過去振返必要。先輩建築家、現在問題悩、苦。彼、日本建築家遅制度弱立場盲従。建築家職能確立、絶制度改革運動、地位向上運動続。現在建築士制度一応成果認。、先輩果。,現代生残課題受止。意味、過去建築家努力振返意味思。建築家呼称変遷今回建築家呼称歴史的変化全体概観。“呼称”人。、一職業名前呼、自何名乗、場合重要。職業社会学説明、一職業過程旧来呼称変更、職種発展一画期多。例弁護士歴史遡江戸時代公事師、現在弁護士質的異、世間軽視存在。、明治維新後、司法制度整代言人、明治憲法公布後弁護士。呼称変更、弁護士確実力、社会的地位向上。対、建築家場合。建築家呼称何度変更、明治以来、建築家一度統一呼称。、建築家、建築士、建築技術士呼。、建築家故障変更、次三転期。第一転期明治中期造家師建築師変化、第二大正期職能的建築士生、第三戦後建築士法成立伴建築士建築家関係逆転。 造家建築明治、建築家主造家師。当時建築言葉、architecture訳語造家建築両方知、公式造家方多用。日本建築教育工部大学校造家学科、今日日本建築学会造家学会名称。文明開化、鹿鳴館設計者、当時造家師呼。造家、今日明治側物的命名。同、civil engineering土木訳例。西欧軍事技術分離市民技術意識強調用言葉、我国入市民土木置換。治中頃。1896年(明治29年)、伊藤忠太(1867-1954)本義論其訳字撰選定我造家学会改名望論文発表。中彼 Fine art 属 Industrial 属、造家学訳不当建築術訳。、造家学会-関各種職業従事士人集合、学会協会主張。伊藤忠太提唱半分受入。1897年(明治30年)、造家学会建築学会改称(建築協会)。翌年、東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造家学科建築学科改称。変更伴造家師呼称建築師改。造家建築変化、技術的側面理解建築、決、美的側面統一上成立理解示、建築思想史的重要意義。、建築職能史的大効果。造家師建築師変、職能精神育。学会(学術団体)協会(職能団体)変伊藤提案受入。職能的建築士誕生明治期建築学会中渾然、学術団体性格職能団体性格、大正期入、矛盾表面化。例、開業建築家学会建築技術士報酬規定定、構造学者学会、弁護士医師会異、開業者団体、報酬規定定公然言出。構造派中心、学会急速学術団体性格強。、開業建築家、純粋職能団体結成。日本建築士会(1914年(大正3年)設立)、今日本建築家協会遠前身。会集建築家、西欧並社会的地位獲得、建築士法制定運動中心、実活動。建築士称号、会創立者一人曾禰達蔵次述。 我国建築設計並監督業務建築家、其職業表為十余年前建築士称号用居、英国並米国於建築計画及施行監督従事建築家称同一意味。当時建築士方建築家職能的厳密狭概念。 建築師建築家逆転1950年(昭和25年)、建築士法制定。、法律単資格法、日本建築士会長間求職能法。建築士建築業者兼業禁止規定除。日本建築士会解散、建築士会名称法定建築士会譲、多日本建築家協会(1955年(昭和30年)設立)加入。彼、職能的厳密建築家定義採用、自建築家称、建築士一般区別。戦前建築士建築家関係逆転現象起。建築家呼称歴史的変化、転期職能発展結、弁護士順調歩。呼称変更職能確立建築家生次回以降明。先頭 2.様式模倣主眼始建築教育 Last Updated : 1999/09/01 Copyright 1999-2007 Masanori Yamamoto All Rights Reserved.伊东忠太与中国建筑史 作者:东瀛意匠 2006-08-03 13:51:30 伊东忠太在日本可能等同于我国的梁思成和刘敦桢,但就建筑来说,后两人远是他的晚辈。而且刘敦桢受他的影响更深。伊东忠太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上)(下),东洋建筑研究(上)(下),见学记行,其中东洋建筑研究的上册来写中国建筑史,说明他对中国建筑何其的重视。 伊东忠太(18671954)是日本最初的建筑历史学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学西方学的很热,许多有才的人留学欧洲,考察欧洲。但伊东忠太却没有选择这样的道路,1905年前后,花了3、4年时间,周有亚洲各国,考察建筑,他的考察方法就是类似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如feldwork,这样的方法影响到了后来我国的刘敦桢的老前辈。伊东忠太认为,日本的建筑起源于中国,所以他的研究是为日本建筑寻找根。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伊东忠太对中国建筑的考察研究成果,并没有反馈到我国来。寸十觉得,中国建筑史一书完成于1935年前后,那个时代的中国,寸十觉得我们自己还没有一部能像伊东忠太这样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著作。也许主观点说,刘敦桢是继承了建筑先师的工作?19世纪有位英国学者对亚洲,包括中国的建筑进行过研究,并武断的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没有什么建筑文化,所以中国的建筑没什么价值。伊东忠太对其反驳说,大意是:说此话的人实属于只见过猫没见过老虎的人!所以对这样的无知者没必要跟其争执。二十世纪伊始,日本有一批人相继展开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伊东的探险和冈仓天心有直接关系。后者是他在东京美术学校作讲师的时的校长。伊东的博士论文法隆寺建筑研究亦得益于冈仓。冈仓于1893年下半年来中国调中国的美术,对伊东影响较大,他在1902年第二次到中国就走了和冈仓同样的路线。伊东最初来中国颇费周折,当时学建筑者多为旅欧,努力方成行。1901年7月12日,他到达北京。其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因庚子之西逃,宫城由日军占领。伊东得以进入紫禁城,进行调查,而调查的主要是为了东宫御所(赤阪离宫)的室内装饰做准备。他们采取的是实测加摄影的方法,一周间他们考察了北京城内外的建筑、园林。伊东在这次调查笔记紫禁城实测账中详细描绘了调查的行动以及各建筑物的平面、构造、瓦饰及门扉、栏杆的细部设计等。这次可能是最早的关于紫禁城的实测详细程度令人吃惊。伊东的实测方法开创了“木造建筑独自的调查方法”。后来营造学社学习借鉴了日本重实测的经验,成立了文献部和法式部,这样既发挥了中国文献丰富的优势,又不放弃实测一环。8月11日,为抢修漏雨的伊势神宫,考察团匆匆回国。这一年,梁思成出生,伊东忠太34岁。第一次调查未能解开他多年的疑团,即寻找从希腊到日本文化传播的证据,回国后他竭力筹备再一次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考察,此和文部省交涉,终于争取到了三年出国考察的机会。这个时间,日本虽然企图向中国扩张,但是伊东赴中国的出发点最早是处于研究目的,这和后来日本大面积的文化扩张不同。1902年,他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察,因为他的活动是个创举,式建筑界的首次探险活,所以日本建筑学会给予很大的关注。而这一次最振奋人心的就是发现了云岗石窟的价值 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伊东自己看来,他发现这一宝窟时的心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后来给中国营造学社的讲演支那建筑之研究中提及:“大同为后魏之首都,辽金之西京,窃意后魏遗迹,从不可见;辽金遗构,必有存者。一经寻访,果于城内见优秀之建筑,如大华严寺。嗣晤当地知县,问以后魏之遗迹。据云:西方三十里,有云岗石佛寺果为后魏之遗迹与否,不可得知。乃驰马而往,一见之际,舌抬不下。寺为大小无数之石窟;其中佛像无量数,白数丈乃至数寸,漫壁施雕刻;惊叹几于神魂失措者,非仅以规模之大与佛像之优而已;确乎其为后魏遗迹无疑也。视察一周觉于日本建筑史上,据得一大光明;感激愉快,至于不可言喻。” 他苦苦求索多年的证据在云冈中被发现。他曾认为日本建筑起于六朝,六朝影响了日本飞鸟式。“及见兹石佛寺之样式手法,与我飞鸟式完全相同;是多年积痗,俄顷豁然”。此亦为后来营造学社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林徽因、梁思成、刘敦桢有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另一方面,伊东1902年单枪匹马在中国内地进行的艰苦调查亦可维营造学社后来在困难条件下工作之对照。其时,她与妻子结婚仅三月。附件四:任其海文集-焦点哈尔滨房地产网访陆志成(04-06) 规划、景观与建筑 2004-7-13 【手机看文章】 在中国,“建筑”一词是舶来品,由梁思成的日本老师伊藤忠太译自法英词汇“Architecture”,艺术与科技的叠加喻义,赋予了建筑灵魂与技法的辩证统一,建筑只是通过材料与技术构建的功能空间,还是更要追求哲学人文及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争议同样表现在中国的学府教育与建筑工地上,作为建筑艺术教育者与设计师双重身份的陆志成有些自己的感悟。(配图) 陆志成:疾行在艺术与建筑之间 文/学轩 在北京国贸中心大厦对过的一幢小型写字楼的一间朴素的工作室见到陆志成,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执教、主持研究所、参与学术及顾问会议、经营工作室、负责学校基建,陆志成涉猎的工作之丰盛一如他思维的跳跃,也一如他作品的灵动。他戏称自己,“不是一个纯粹的建筑师,更像一个杂家。” 溯源建筑艺术 “中国的建筑教育大都延续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教育体系。从1921年法国人创办北京大学建筑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建筑专业,北有梁思成,南有杨廷宝,到1994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建筑管理艺术专业,鲁迅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的建筑专业一拥而上,顽强的古典教育体系仍占据主流。”陆志成对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在国外,19世纪后期古典主义开始没落,现代主义兴起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鼎盛,古典与现代的更迭有着激烈的革命味道,在梁思成就读过的宾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的变革是以古典派系的教师全体罢工而实现的。工业革命对建筑的贡献是钢结构与玻璃大量应用,工厂预制生产部品或构件让住宅产业化迅速发展,而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得以延续。 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缺乏人文气息、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渐渐受到排斥。1972年,9.11事件中的“双子塔”设计者日籍建筑大师山崎主持的一个几十万平米的住宅楼被炸掉,原因是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住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混居不受欢迎,这一事件被称作“现代主义的死亡”。 如今,后现代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建筑风格成为时尚主流,一个好的建筑,必然是一种赋有灵魂的空间生存仪式。陆志成十分推崇宾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教授温丘理,大师的经典格言是“少即烦恼”,并自称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下的风格大师”,他认为,如果多元化的欲望在单一的建筑形式下不能被满足就会产生烦恼。 相对于法国人的幽默、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细腻而言,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哲学和生存观,虽然在材料和技术上采用了国际化标准,但是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