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考点精讲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876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生活考点精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哲学生活考点精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哲学生活考点精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 哲学生活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老王和他的高考资料之 (基础复习专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把握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哲学生活原理部分小结注意高考中间原理部分的考试频率与特征分析。序号 基本原理1.2.3.4.5.6.7.8.9.其他科目的交叉10.11.12. 二教材基本结构和核心观点汇总:哲学复习提纲注意哲学学科结构的把握。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范畴一:原因和结果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四:内容和形式范畴五:现象和本质范畴六:系统和要素范畴七: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做要求!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世界观总的认识方法论要求(意义)落脚点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3、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主客观统一(含义、意义、怎样做)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意识能对事物正确反映,但受到客观、主观因素(立场)制约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思维方法、不断充实科学知识5、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促进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规律具有客观性 含义、特征、与规则关系、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7、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是什么、为什么发挥)(怎么办)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8、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注意、矛盾)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意义)(一)联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固有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不臆造、不割断。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联系是多样的具体的 (包括5、6、7 )具体分析事物联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因果联系原理(区别联系)科学研究前提是要承认因果联系普遍客观性学会提高自觉性、预见性6、整体部分辨证关系原理 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重视局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 、系统和要素系统优化新增 (二) 发展1、物质与运动割裂二者是错误的2、运动与静止既要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及其实质坚持发展的观点4、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5、 事物发展原因内外因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动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事物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适度的原则;抓住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7、事物发展趋势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三) 矛盾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及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坚持全面观点,敢于承认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义2)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 认识秩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典型、解剖麻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抓重点、中心关键,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分清事物的本质,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6、矛盾不平衡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论。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8辩证的否定观扬弃新增 第三部分:认识论世界观做法要求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充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条件制约 , 还要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基础 ,必须不断地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特别是正确的三观)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4、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原理(A深化、扩展和推移 B两次飞跃 C认识总规律)要求我们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认识飞跃,反对将认识凝固化、僵化。5、合理想像和创新思维重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实践决定认识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在实践中获得、推动、应用、检验、完善认识。7、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第四部分:人生观世界观做法要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点)3、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 (坚持集体主义必要性)要求我们坚持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6、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及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7、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8、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树立起崇高理想9、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10、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青年学生成才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11、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关系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认识论的落脚点三:考点解析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1、2、3课前言)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1)哲学(正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正确为: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正确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正确为: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正确为:物质的意识的关系问题)。 (7)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正确为: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沦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对立。两者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考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考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世界观,主观主义是它的方法论,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摹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考点1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区别: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考点2 了解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3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两方面的内容:A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B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点4 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是世界主宰和本原。考点5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考点6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考点7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B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课唯物论和第6课认识论)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正确为:人脑)。 (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正确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的(正确为:可以分离)。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正确为:二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认识来源于实践,要获得正确的认识不一定要经历失败。 (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正确为: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正确为:都有反作用)。 (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正确为:改造自然必须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正确为: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正确与否决定的)。 (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正确为:不一定)反映。 (11)正确的意识(正确为: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12)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必须使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保持一致(正确为: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必须使主观和客观保持一致)。(1)哲学的物质慨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慨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考点2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考点3 理解哲学上的运动(1)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正确为: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 (2)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为: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考点4 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判定分析规律严谨性的最终依据。 具备部分特征,只能认为是具备合理性。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4)方法论:A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考点6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只能认识、发现、利用,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考试的重中之重 理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统一起来。考点7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考点8 理解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4)哲学意义: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考点9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即人们认识反映世界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即人们认识反映世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和破坏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考点10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怎么做: A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考点11 理解实践(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来得可靠(正确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同错误的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正确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正确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4)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正确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错误的认识不是来自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为: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正确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正确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源泉,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特别注意三个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A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B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改造自然和社会)。C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独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不相同。考点12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重要原理特别要注意()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重点: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点13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性、条件性注意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真理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一起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点1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710课辩证法)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址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考点1 了解联系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正确为: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正确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正确为:只有条件具备,事物之间才存在联系)。 (4)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正确为:不一定)。 (6)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点2 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指导意义: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真实、具体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指导意义:,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因果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形是因果链,另一种情形是互为因果。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三个联系: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条件性。 考点3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区别: (1)含义不同。(略)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领土的不可分割。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指导意义:A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B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重点识记内容考点4 系统和要素(更大范围意义上的整体和部分)考点5 了解发展(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正确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正确为: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发展是新事物辩证地否定或称扬弃旧事物。(1)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质变)。(2)数量上的增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都能引起质变。(3)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正确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5)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正确为: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哲学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点6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考点7 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考点8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指导意义: (1)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考点9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点10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考点11 理解矛盾(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正确为: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为:不能将两点理解为优点和缺点)。 (3)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正确为:与矛盾有关的方法论都属于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正确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5)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6)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正确为: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指导意义: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注意理解 (4)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两次飞跃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考点12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多个矛盾下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既要防止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一点论”。考点13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每个矛盾的内部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考点14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要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7)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正确为:主要矛盾与急需解决的矛盾二者不能等同)。 (8)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正确为: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影响)。 (9)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正确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 (1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正确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观(正确为:矛盾)。 (12)辩证否定观就是“扬弃”(正确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考点15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指导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考点16 理解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及实质辨证的否定: A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B是发展的环节中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C是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详解一: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即事物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来实现的,只有经过否定,新事物才能产生。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即新事物是由旧事物演变而来,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中的连续性。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外国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详解二、否定之否定原理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律所揭示的是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两次质变才能完成。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意义。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认清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同时又要客观地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尽量少走弯路。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第三,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信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它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最终必然取得胜利。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坚定信念,努力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考点17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考点18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创新的必要性: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的先导,经济政治管理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 怎样保持创新精神:用创新的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就要支持和拥护改革事业。创新要靠人才,个人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作出创新性贡献。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涉猎新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背景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2007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嫦娥一号庆功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哲理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科学工作者尊重规律、不懈奋斗、锐意创新的结果。 3抓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再到嫦娥一号,是量的积累,是不失时机促成事物飞跃的结果。 5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必须正确处理引进和创新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1、12课唯物史观)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