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专升本管理学上课笔记.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5907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专升本管理学上课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专升本管理学上课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专升本管理学上课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上课笔记第一章 管理学与管理理念识记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事宜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3)管理采用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活动4)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5)管理需要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资源6)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性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一直。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经过精心设计、计划而建立的个人地位和权责关系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感情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名集体,并产生一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但没有强制性。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高层管理者通过制定战略和控制资源确定总体方向(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管理者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基层管理者(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领导多。理解二重性的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五十多年来在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实现科学管理,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主要角色类型管理者扮演者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P6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监督者 代表人 企业家 谈判者 领导者 传播者 干扰对付者联络者 发言人 资源分配者o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n 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o 人际技能n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o 概念技能n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参考书本P81、 霍桑试验:第一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访谈调查;第四阶段接线工作室试验。霍桑试验使梅奥认识到物质条件和生理因数会影响人们的生产效率,但人的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生产效率影响更大。他的主要学术思想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重在提高人们满足感的领导方式。管理过程学派是以管理活动基本程序、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派,创始人是法约尔。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类组织,他们认为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载体;社会系统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协作体系 创始人巴纳德。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四个主要阶段1)收集情报资料2)分析、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3)根据决策标准、当前情况对未来作出预测,从已制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4)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系统管理学派把所有事物视为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强调生产第一线和基层管理工作经验主义学派该学派通过研究管理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该管理学派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仿效的模样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在思想上和运筹学一致。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经理角色学派 对经理人员实际工作的考察,是对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总结。权变理论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是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第二章管理原理识记管理原理的概念管理原理是从管理学中抽象出来的,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础,它舍去了管理学中的具体方法、措施、制度等,而着重研究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原则。1、系统的概念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特征集合性:指系统必须有两个或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或部分组成;层次性:指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相关性: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各有分工;环境适应性: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受到系统外界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具有环境适应能力。人本原理的涵义1、概念: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要素的主体,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整体优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人本原理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蒋一苇1980年提出“职工主体论”;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利己与守信”是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友爱”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结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责任原理的涵义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从而提高人的潜能的有效办法。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从责任原理中得到的启示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明确每人责任)。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何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在管理中具有双重地位: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都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因此,“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管理发展的最重要趋势。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在组织行为学中,整个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研究由不同人组成的不同结构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到管理沟通的技巧,创新管理,员工的激励。效益概念效益原理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一:效益的概念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二: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三:效益的追求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第三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识记决策的定义和原则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二: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决策的类型和特点一:决策的类型(一)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1: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方向的选择2: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物资储备、生产中资源配置等问题。(二)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1:战略决策:涉及组织长远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决策,具有长远性和方向性,如: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3:业务决策:日常生活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三)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四)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情况下进行的决策。追踪决策是非零点决策(五)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1: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例行问题”2: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六) 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1: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确定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决策中,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一个方案取决于对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2: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在这种决策中,决策的结果有多种,决策者不知道会发生哪一种结果,但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已知。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种结果,也不知道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如何。二:决策的特点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含有目标的确定 2:可行性:每个决策的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4: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5:过程性:a: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b:在这一系列的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6: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有关一:决策的过程1: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的标准 3:给标准分配权重 4:拟定方案 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 7:实施方案 8:评价决策效果理解一: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盛行与50年代以前观点: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内容: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的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二:行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经验等主要内容: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资源利用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很重要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三:当代决策理论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比较常用的决策方法方法: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4项原则: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2:建议越多越好,在此阶段,参与者不要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想到什么就应该所什么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越好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以使得它更具有说服力时间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二)名义小组技术方法:召集一些有知识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内容告诉他们,并请他们独立思考,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备选方案和意见写下来,然后按顺序陈述意见,再对所有方案进行投票。管理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三)德尔菲技术兰德公司提出德当企业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时:步骤:1:设法取得有关专家德合作 2: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德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德时间作出估计 3: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反映专家们的意见,再把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 4: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运用该技术的关键:1:选择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和机会的性质 2: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 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一)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 BCG矩阵:横轴代表市场份额份额;纵轴表示预计的市场增长 现金:低增长,高市场份额吉星:高增长,高市场份额问号:高增长,低市场份额瘦狗:低增长,低市场份额BCG假定:累积学习曲线如果公司能够适当地生产产品和管理生产过程,则产品生产量积累的每一个显著的啬,都会带来可预计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二)政策指导矩阵书p257页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取确定型决策方法1:线性规划 2:量本利分析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小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运用:联系实际分析决策的一般过程;运用所学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参考P87)第四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识记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很多管理界的学者都对“计划”作了详细的解释。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都包括5W1H what 做什么?目标与内 why 为什么做?原因who 谁去做人员 where 何地做 地点when 何时做时间 how 怎样做 方式、手段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形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在实际工作中,计划和决策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地各个部门在目前地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从职能空间分类,可将计划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指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目标四: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指导性计划: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理解三:计划的性质(一)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二)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地基础(三)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四)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中五: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西蒙把组织活动划分为1: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订货,材料入库等。解决这类问题的计划叫程序性计划2: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或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方法和程序,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相应的计划叫“非程序性计划上述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计划的类型。一个计划包括组织将来行动的目标和方式哈罗德。孔茨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抽象具体(一)目的或使命指明一定德组织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二)目标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如:某大学最近3年培养了多少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三)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组织的情景(四)政策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五)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要方法的计划(六)规则:1:规则是知道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2: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程序不同于规则(七)方案(规划):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及其他因素。方案可大可小。(八)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一: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二:认清现在:目的是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途经实现目标的途经三: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条规律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地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地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与基本计划密切联系的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第五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识记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具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主要内容:1:远景陈述和使命陈述 2:战略定位 3:战略选择 4: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市场细分:是将一个具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第一节 目标管理二:目标的性质目标所具有的特征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范围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顶层:包含组织的远景和使命的陈述第二层次:组织的任务体系基层: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2:目标网络从某一具体目标的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工作。内涵4点:A: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网络 B: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 C: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在制订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 D:组织制订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3:目标的多样性4:目标的可考核性目标考核的途经是:将目标量化。目标可考核的含义是,人们必须能够回答出这样的问题“在期末,我如何知道目标已经完成了?”5:目标的可接受性,对于一个目标的完成者来说,如果目标是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6:目标的挑战性,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的潜力和斗志。目标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7: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地参与者,让人员时刻知道组织对自己地要求和自己地贡献。三: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订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 3:执行目标 4:成果评价 5:实行奖惩 6:制订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与目的(重点掌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和波特的对竞争对手分析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远景和使命陈述两个主要内容:1:核心意识形态 2:远大的愿景一: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的指导性原则。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它们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二:核心目标: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三:BHAG目标四:生动逼真的描述理解第二节 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的原则: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满足顾客一:外部一般环境1: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2:社会环境:居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经济环境:宏观环境,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等微观环境,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等。4:技术环境:a: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b: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c: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d:专利及保护情况5:自然环境: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二:行业环境1:行业竞争结构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一)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行业内现有对手研究a: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 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c: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研究 2:入侵者研究影响行业进入的障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资本需求、在位优势、政府投资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a: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 b: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企业经营构成威胁4: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研究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二)行业内战略群分析1:行业战略群(战略集团)属于次行业战略群:某一行业内在某些战略特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公司集合行业战略群在竞争利润率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移动壁垒”的高低决定行业内战略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四个因素: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2:企业盈利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行业结构状况及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状况a:行业特征 b:企业所处的战略群分布图 c:企业在战略群中的地位3:在战略群分析时,可以绘制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三:竞争对手1:竞争对手研究的第一步识别竞争对手A: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本行业的企业。B: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C:其战略实施而会自然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D:那些通过向后向前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贷方2: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在行业竞争可能成功的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可能做出的反映以及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A:“未来目标”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的远景和使命陈述B:“假设”研究主要是考察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经营的历史,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C“现行战略”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现行的基本战略姿态,各职能战略及发展战略D:“能力”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强弱之所在四:企业自身关于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借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图课本p313页)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与销售、顾客服务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五:顾客(目标市场)(一)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的主要特征可用a:市场容量b:市场交易便利程度 两个指标描述市场容量:决定企业发展的可能边界。市场容量要界定地域和需求性质市场交易便利程度(市场交易成本)反映市场交易的可实现程度。市场交易的便利程度主要取决于市场基础建设,法规建设,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建设状况等。市场总体分析不仅要注意分析经济、基础建设等硬件,更要注意分析政治、法律、社会等软件。(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将一个具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1:市场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a:调查阶段 b:分析阶段 c:细分结果描述阶段2: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a:地理因素 b:人口统计因素 c:心理特征因素 d:行为因素3: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a:地理因素 b:生产运作变量 c:采购方式因素 d:状态因素(三)目标市场确定企业必须评价各细分市场并选择企业所服务的目标市场1:评价细分市场的主要目标:a:细分市场规模及其成长状况 b: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c:企业的目标和资源状况2:细分市场特征:可测量性、丰富性、可接近性、可实现性(四)产品定位:是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确定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包装、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等相应的战略选择方式:抢先定位策略、领导定位策略、依附定位策略、空隙定位策略、重新定位策略第三节 战略选择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和满足顾客一:基本战略姿态基本战略姿态选择的基本原则:总成本领先战略;特色优势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二: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一项能力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而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3:延展性: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扩张的战略选择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位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3: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分目标都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这种方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滚动计划法可以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滚动计划法虽然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优点十分明显1.计划更加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2.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和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 3.滚动计划方法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于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来说尤为重要。运用:掌握各种企业战略选择类型的定义,了解其选择的原则(p130)第六章 组织设计识记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一:问题的提出组织是两个人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所谓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授权的概念授权(empowerment)是领导者通过为员工和下属提供更多的自主权,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授权是领导者智慧和能力的扩展和延伸,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原则,授权过程是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过程.(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锥形结构形态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优点: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尽早发现信息反馈的问题,尽早解决,信息失真可能性小。缺点: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有充分的了解 b.主管得到的信息太多,不利于及时利用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优点与局限性正好与“扁平结构”相反(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2:工作内容和性质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 b.下属工作的相似性 c.计划的完善程度 d.非管理事物的多少3:工作条件a.助手的配备情况 b.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 c: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理解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的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负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构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组织结构的特点: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四)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1:职务设计与分析 2:部门划分 3:结构的形成二:组织设计的原则(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化分工原则)1:组织设计往往不是全新的,进行再度调整时,要考虑“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2:组织中的工作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不能完全招聘社会上的人员来满足企业的所有需要。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非是事和物的集合(统一指挥原则)(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三)命令统一的原则,“组织中的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但是这种原则也经常会受到破坏 1专业化分工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控制幅度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柔性经济原则第三节 部门化组织结构中经常运用的部门划分的标准是:职能、产品、地区一: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的普遍的组织形式)优点:1:职能是划分活动类型,从而设立部门的最自然,最方便,最符合逻辑的标准 2: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3:由于各部门只负责一种类型的业务活动,有利于工作人员培训,相互交流局限性:1:不易知道产品结构的调整。2:由于部门的负责人只从事某种专门业务的管理,缺乏总体的眼光,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3:由于各部门的性质不同,使各部门之间的活动不协调,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二:产品部门化优势:1: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 4: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局限性:1:要有多个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 2: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 3:各职能部门与总部管理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成本增加三:区域部门化根据地理因素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为不同部门的经理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矩阵组织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优势:1:可在短期内完成重要的任务 2:由于在项目中集中了各种人才,便于知识和意见的交流 3:成员来自于各部门,可促进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局限性:1:可能职员会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 2:要接受命令,在工作中可能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五:顾客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优点: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另外,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的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缺点:可能会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另外,顾客需求偏好的转移,可能使企业无法时时刻刻都能明确顾客的需求分类,结果会造成产品或服务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六:流程部门化流程部门化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人员、材料、设备比较集中或业务流程连续是实现流程部门化的基础。有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比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另外也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互相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缺点: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得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另外,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七:动态网格型结构动态网格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郑和各项资源,而且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撤并;另外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精练,由于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而这些活动更多地考电子商务来协调处理,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缺点:是可控性太差。另外,外部合作组织都是临时的。如果网络中的某一合作单位因故退出且不可替代,组织将面临解体的危险。再者项目是临时的,员工有可能随时被解雇的可能,因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比较低。第四节 分权和集权一:权利的性质与结构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1:专长权 2:个人影响力 3:制度权专长权:指管理者具备某种专门知识或技能而产生的影响力个人影响力:指个人的品质、社会背景等因素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服从的能力制度权:与管理的职务有关,由管理者在组织中地位所决定的影响力,实质是决策的权力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集权倾向主要与组织的历史和领导的个性有关,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追求行政上的水平1:组织的历史 2:领导的个性 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二)过分集权的弊端 1:降低决策的质量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四:分权及其实现的途经(一)分权的标志1:决策的频度:频度越大,分权越高 2:决策的幅度:涉及的范围、职能越多,分权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涉及的费用) 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二)分权的影响因素1:组织中有利于分权的因素 a:组织的规模 b:活动的分散性 c: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 a:政策的统一性 b: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三)分权的途经权力分散的两个途经:1:组织设计的制度分配制度分权2: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区别:1: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授权则根据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特长而具有一定的伴随性2: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一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3: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中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组织设计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艺术4:制度分权相对比较稳定运用:分析组织(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 (151)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识记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组织变革的动因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外部环境因素 从系统的观点乍,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属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无力控制外部环境,而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它通过与其所在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信息的交换而生存与发展。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 (1)经济变化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各国合作生产已经成为新的全球模式,“全球的相互依赖”的格局已经形成。首先,引起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国际化经营要求企业都要修正或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由于组织服从于战略,企业的战略变化,必然导致组织的变化。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使远程协调控制工作越来越主要。如何将远距离的人员很好地协调起来,使之达到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企业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最后,全球性经营导致了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容易造成冲突。这些对沟通、人员培训、选拔、授权等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知识与技术地进步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价值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正在转变化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的组织,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更多取决于其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其次,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战略性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由于信息自身时效性、真实性的要求,组织结构将变得更加扁平,权力更加分散,决策更加迅速。再次,知识经济加速了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具有人才密集、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激烈、风险大等一系列新特征。最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计算机取代了企业大量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减少了企业的管理层次。(3)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迫使企业本着创新的思想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来源的基础为:速度/时间、灵活性、质量/设计、信息技术、联盟/网络、服务增值等。2、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调整的要求(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4)快速决策的要求(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一)类型1、战略型变革2、结构型变革3、流程主导性变革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二)组织变革的目标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三、组织变革的内容1、对人员的变革2、对结构的变革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建设性冲突概念建设性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建设性冲突可以使组织中存在的不良功能和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演化。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和对自身弱点的检讨,有利于促进良性竞争。破坏性冲突的概念破坏性冲突又称非建设性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发展的冲突。 在破坏性冲突中,各方目标不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是对组织和小组绩效具有破坏意义的冲突。 1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任务: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二: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组织文化在本质上属于“软文化”范畴,是组织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组织文化相比教社会文化和民主文化有它们的共同属性和自己的不同之处。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2: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 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组织文化的功能一:自我凝聚功能 二:自我改造功能 三:自我调控功能 四:自我完善功能 五:自我延续功能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及其管理1.个人阻力(1)。利益上的影响(2)。心理上的影响2.团体阻力。(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一)压力的定义是指在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二)压力的起因1、组织因素2、个人因素(三)压力的特征1、生理上的反应:医学界认为,压力会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新陈代谢的改变、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血压升高、头疼、心脏病等2、心理上的反应:压力产生不满意,产生对工作的不满足,这可以说是hi最简单、最明显的心理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心理现象,如紧张、焦虑、易怒、鼓噪、拖延等3、行为上的反应:由于受到压力,表现在行为上有,工作效率减低、饮食习惯的改变、增加吸烟酗酒、说话速度增快,不安、睡眠不规律等(四)压力的释解1、组织方面(1)必须从录用时就确定员工潜力大小(2)改善组织沟通2、个人因素(1)员工咨询(2)举办各种锻炼活动运用:组织变革的现实意义及组织文化案例分析;联系实际观察、分析并评价组织文化对组织(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特别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条件下,要想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及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八章 领导概论识记:领导的概念与本质、领导者的类型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一:领导的含义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二: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 2:协调作用 3:激励作用具体作用:引导不同职工努力的朝同一目标,协调这些职工在不同时空的贡献,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性。1、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2、按创新方式划分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个性领导者3、按思维方式划分,可以将领导者分为两类: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理解:领导方式行为理论;领导方式情景理论,主要掌握菲德勒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1:专权型领导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2:民主型领导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美国学者坦南鲍姆提出了“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 2:经理“销售”决策 3: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4: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的计划 5: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6: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该理论用一张方格图来表示,在此图上,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每一轴划分为9个小格,第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低,最后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高。如图书本p230页列举了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91型方式(任务型)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这种领导是一种专权式的领导。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即特别关心职工,持此方式的领导者认为,只要职工精神愉快,生产自然会好。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既不过于注重人的因素,也不过于注重生产的因素,努力保持和谐和协调。11型方式(贫乏型)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很差,这种方式无疑会使企业失败99型方式(团队型)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在此方式下,职工在工作上希望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领导者诚心诚意的关心职工,努力使职工完成工作目标时,满足职工的要求。四: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和领导者是既定环境下的产物sf(L、F、E)具体说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特征:主要指领导人的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性。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等。菲德勒德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菲德勒把领导环境具体划分为3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或领导的决定权、强制权、奖励权的大小。任务结构: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上下级关系:群众和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低LPC型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型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领导生命周期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SLT)是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保罗赫西和肯尼斯布兰查德予以发展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菲德勒的划分相同: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但是,赫西和布兰查德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认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1 、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由领导者进行角色分类,并告知人们做什么,如何做、何时以及何地去完成不同的任务。它强调指导性行为,通常采用单向沟通方式。 2 、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领导者除向下属布置任务外,还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