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案设计2套附反思.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21252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案设计2套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案设计2套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案设计2套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案设计2套附反思课题名称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学目标1、观察热水在冷水中会浮、冷水在冷水中会浮的实验现象,感受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科学道理。2、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温度计。3、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通过有趣的冷热游戏,激发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继续探求周围冷热现象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科学道理教学难点:制作简易的温度计教学材料准备气球、冷水袋、热水袋、冷水、热水、平底烧瓶、玻璃管、画有刻度的纸条、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小实验演示:把热水和冷水灌入气球,并把气球的口扎紧,然后把两袋水同时放入冷水中,看看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冷水袋会沉而热水袋会浮起来呢?观察热水袋和冷水袋在冷水中出现的现象。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作出相应的假设。学生看到同样是水,为什么热水会浮,而冷水会沉,从而学生也产生较大的兴趣。探究气球套在瓶子上 师:同学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先来做个实验,然后看看你们有什么启发? 师:讲解实验步骤,并做示范。 1、把气球套在空的平底烧瓶的瓶嘴。 2、把烧瓶先放在冷水中,然后放在热水中。 3、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辅导。 师:指名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师生分析气球鼓起来的原因。 各组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总结气球鼓起来的原因:热水给烧杯里的空气加热,然后烧杯里的气体变多,所以把气球鼓起来了。老师解释为什么热水袋会上浮,冷水袋会下沉的原因:因为热水轻,冷水重。学生听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看示范操作。发现放在热水中的烧瓶瓶嘴的气球鼓起来了。学生实验,并用图画的形式做好科学笔记。小组讨论并分析气球鼓起来的原因。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用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原因。 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不仅注重探究的过程,还要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回应课堂引入时的疑问。制作简易温度计 师:我们根据刚才的实验活动,来制作一支简易的温度计。 老师出示一支已经做好的简易温度计,给学生观察,看看是如何做的。分发材料,老师讲解制作的相关步骤,并讲解要注意的事项。老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点评一些温度计,并适当一些做得比较科学的温度计。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简易温度计,然后自己想想应该怎样来做。学生分小组进行制作。展示自己小组共同协助完成的温度计。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做好的温度计,激发起自己的制作热情。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小组带来自豪感。使用自制温度计选出几支较好的温度计来进行展示,并要求这些小组的同学用来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检验温度计,完善温度计的不足之处。 学生用自制的温度计来量一些物体的温度。并读出相应的温度。 检验自己制作温度计是不是真的可以用,如果真的有不足,进行自我完善。对教学的反思1. 教学成功之处:(1)能够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2)能够引导学生较有序地完成制作温度计,原因是有一个老师早已经做好的温度计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 教学不足之处:测量物体的温度时,不够准确,导致很多学生都需要对温度计进行改良。对教材设计的评价1. 活动的设计在难度上是否适当?活动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实验完之后,还要进行温度计的制作和使用。2. 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在哪个环节? 学生的兴趣是气球鼓起来时的一个实验环节,学生尝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3. 学生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从哪些表现可以知道? 学生学会了用实验的方法去证明热水上浮的原因。学生学会了一些简易的制作,如学生的实验现象和学生的制作用品都可以看得出来。 吴小勇“套在瓶子上的气球”教学设计曾雪红一、 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会热胀冷缩,知道温度计测量温度的简单原理。2、探究空气如何热胀冷缩,并制作一个简易温度计。3、培养学生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激发小组合作精神和增强学科学的信心。二、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如何热胀冷缩。三、 课前准备:气球、热水、冷水、圆底烧瓶、带橡皮塞的玻璃管、红墨水、尺子或彩色笔、针、酒精灯、温度计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一个气球,问:你们平常是怎样玩气球的? 2、再出示一个烧瓶,把气球套在烧瓶上,说:今天我们玩一种新游戏套在瓶子上的气球。 3、引出课题。(二)活动一:探究空气如何热胀冷缩。 1、认识气球和烧瓶内的空气:(1)、问:烧瓶有东西吗?气球内呢?(有空气)(2)、瓶子内的空气和我们身边的空气有什么不一样?(空气是密封的) 2、探究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1)、小组实验:把套着气球的烧瓶放入热水中,并记录现象。(2)、小组实验:把套着气球的烧瓶放入冷水中,并记录现象。(3)、汇报讨论:你们分别看到什么现象?气球的变化可以怎样描述?(膨胀与收缩)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空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4)、小结:一般情况下,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5)、对比实验:假设老师在气球上扎一个大洞,再同样做以上的实验,你们猜实验现象还是一样吗?(6)、演示操作:穿了洞的气球瓶子放入热水和冷水中。(7)、讨论:实验现象为什么不一样?(空气不是密封的)(8)、出示温度计:温度计的管子内也是密封的,若不小心打破温度计,还能测温度吗?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温度计并观察测温现象。 1、师生共同探究简易温度计的制作。(1)、出示一个烧瓶,将冷水倒入烧瓶至34处,问:水是无色的,想更清楚地看清液面的变化,该怎么办?(在瓶内滴几滴红墨水)(2)、将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瓶中,问:如何能像温度计一样,使玻璃管中也连着红色墨水呢?(从管中吸起空气)(3)、轻轻从管中吸起空气,让水在管中升到一半的位置,马上用橡皮塞塞紧瓶口。(让瓶内空气密封)(4)、问:如何表示刻度?(在管上画出刻度或嵌上带刻度的尺子) 2、用自制的简易温度计测温度。(1)、实验一:将温度计放在温暖的地方,(例如酒精灯旁)用红笔画出水位。(2)、实验二:将温度计放在冷水中几分钟,用蓝笔画出水位。(3)、讨论:实验中有什么发现?(4)、小结:可以用简易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冷热,物体变热或变冷时,测温计中液体的液面会上下浮动。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春夏与秋冬获奖教案附教学反思实验报告单章节名称22 春夏与秋冬计划学时2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春夏与秋冬是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我们要抓主要矛盾,以概念逐步完善、建立为原则设计教学过程。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排除其非科学的认识,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四季的过程与经验出发,运用模拟空间的转换,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形成探究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初步建立对四季的认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印证自己的认识,最终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春夏与秋冬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难的内容,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2、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向北倾斜,阳光对不同地域照射产生变化,产生气温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3、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资料进行分析设计模拟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活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4、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2.2-12.2-22.2-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通过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2、能用原理解释四季成因;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2、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3、通过实验解释四季成因;1.学生自学(查阅资料、上机操作),教师指导。2.课前组织观察、搜集资料;课上交流讨论。教学难点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解释四季成因。激发学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模拟太阳灯1个、四个地球仪、木棒4根、橡皮泥。电筒、指南针、实验报告、课件。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视频,直射与斜射实验器材(镜子两块,温度计,金属板)。分组实验:小地球仪1个、指南针、电筒。搜集四季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资料。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认识。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生对四季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概括。课件3提出研究的问题,了解古代人们的用杆高影长研究四季的方法。学生遵循古人研究的方法以及提供的环境条件设计模拟实验。斜射是造成温度不同的原因。 活动3学生就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得出阳光直射、斜射是造成温度不同的原因。活动4 活动2课件2学生在设计的模拟环境中观察,初步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因姿态倾斜而形成了阳光对其照射情况的不同。开 始 课件1以四季是一年中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关注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北半球阳光照射的情况,推理南半球阳光照射的情况,并用事实证明所建立的概念符合客观事实。教师进行逻辑判断学生的活 动媒体的应 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 教学分析(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1、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观看四季的录像,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从而关注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个小结。由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可以很清晰的回答问题。2、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北。我们以北极星不动作为参照物,地球的方向始终向北倾斜。(二)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1、分析冬季和夏季阳光(可通过驱动页影子的图片分析)照射角度的差异。2、思考: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鼓励显示提出自己的猜测。3、实验验证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产生的结果。介绍实验方法,让学生明确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并再次对比实验的恒量和变量,同时强调实验观察和记录注意的事项。组织学生到户外实验。4、汇报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直射与斜射对比实验记录表时间直射温度()斜射温度()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5、小结:直射时的金属板升温高,斜射时的金属板升温低。(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介绍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6、问:冬季和夏季阳光照射角度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是冬、夏温差形成的原因呢?(三)由地球公转的特点入手,展开研究活动1模拟公转提问:学生已经认识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是怎样公转的?我们来模拟地球的公转。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公转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教师要边讲边纠正学生的错误。(一般来说学生忘记地球自转了,方向反了,地球没有始终向北倾斜。)2引出研究线索谈话:地球公转一周,就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实际上,对于四季的研究,我们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长期研究中的一些发现。(四)延续古人的发现,提出研究方向对古人“立杆测影”时发现的影长规律变化进行分析1讨论古人的做法在不同的季节各选定一天,在同一时刻、同一地方立同一根标杆,观测它的影子长短变化。2分析其中的规律学生依据资料,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分析,发现古人在长年的观测中,发现影长在夏季最短、冬季最长、春秋两季适中,每年都会这样有规律的变化。可以根据影子的长短,知道气温的高低,从而判断出是什么季节?(五)设计实验,寻找与古人研究相符合的规律1设计实验集体研讨中,明确活动方法:太阳、地球和标杆利用模型表示。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模拟公转过程。确定四个观测点,供学生观察杆高影长。利用观测记录单记录观测结果。2模拟观测(1)观测北半球影长变化请每一位同学,走进地球公转的轨道,顺着公转的方向转一圈,每到一处观测点时,要做三件事情:A观察地球的姿态B观察影长的变化C判断地球运行到这个位置时,可能是什么季节?(2)汇报交流希望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现影子长短的周期性变化,与古人的观测相符合,并依据地球公转的方向指出地球在四个观测点上的季节。(六)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提问: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换一种观察方式,站在地球公转轨道外面来看看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从整体上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姿态,希望学生提出: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姿态,所以在夏季,立杆的地方正对着太阳,阳光能比较直的照射在这里,阳光接近于直射。在冬季,立杆的地方倾斜地对着太阳,是斜射。因为地球向北倾斜,春季和秋季阳光照射角度差不多。 (七)利用隔板来分析太阳直射、斜射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提问:太阳的直射、斜射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隔板再来观测光照在地球北半球的情况,对比夏季和冬季,看看又有什么发现?希望学生观察比较后发现:在夏季,阳光直射,照射范围比较集中,气温高;冬季,阳光斜射,照射范围比较分散,气温低;春秋两季阳光照射范围适中,气温合适。(八)观察四季变化的过程提问:四季只出现在这四个观测点上吗?希望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提出影长逐渐变短的推测。(九)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1提出自己的思考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预测:相反2模拟实验、进行观察在南半球立杆测影,学生发现南半球四季的变化与北半球相反。3利用事实再次证明学生的发现利用中国国家气象局网站上的天气预报,证实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认识。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利用课件中的四季图片展现给同学们看,并观看一个有关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变化。2、学生汇报,老师总结。3、布置课外作业,搜索更多的资料了解四季的形成。(十一)总结回顾这节课的研究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教学反思春夏与秋冬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难的内容,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为上好此节课,我们科组进行了长时间的砖研,开始试教的结果不理想,后来通过几次实验的改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一节课学生表现的不是特别的活跃,由于平时对相关资料了解的更少,学生在不是很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活动一是有关让学生将地球向北倾斜时,有些同学很难通过指南针去摆好位置,喜欢去参照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时老师要有提示。观察影子的长短要注意让学生奖竿竖丰,与地球的面相平等,这样可以更清楚的测出影子的长短。最难的部分就是直射和斜射的研究,为了达到效果,分给每个学生一个手电筒,让同学们自己去照,由于相关知识较难,在实验的设计上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总体来说二节课下来,学生能在模拟的地球环境下学到知识,学生可以长时间的记住相关的内容,终生不忘。只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四季的形成,结果是很多同学容易忘记。课例点评这节课教学设计紧密,能够通过模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来讲解这节课,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学生能学到知识点。在实验的设计上,要注意太阳的高度与地球的高度,这是决定这节课的成败,在直射和斜射的设计上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实验材料选择正确。所有有关天文知识的课程都是较难上的课,怎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白,可以做到学生提出探究的步骤,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来达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春夏与秋冬实验报告单组别: 姓名: 时间: 1、 直射与斜射对比实验记录表时间直射温度()斜射温度()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2、 古人在不同季节用竹秆测影长。条件是:同一时刻(正午)、同一地点、同一根竹竿。古人经过多年的观测发现季节温度太阳照射影子长短你的发现春气温适中 夏气温高 秋气温适中 冬气温低 3、 自己绕地球公转的方向走一圈,描绘你看到的影子长度。我判断这个季节是( )我判断这个季节是( )我判断这个季节是( )我判断这个季节是( )4、 太阳光透过下面的小格子,仔细观察小格子在各个地球仪上竹竿位置的宽度。( )厘米( )厘米你的发现:春季夏季( )厘米( )厘米秋季冬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