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23365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4、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学习的好氛围。5、形成实事求是,认真学习的态度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他们明确分米、毫米、与米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再通过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比划1分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并通过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单元学情分析:(1)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 (2)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知识积累经验。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单元教学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2628页主备人:张佳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材按引出概念、明确关系、感知长度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米和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推算出之间的进率,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认识分米、毫米的必要性,又突出了相关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他们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数一数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分米、厘米关系的认识,更加充分的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启发学生发现米和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2、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放导入小朋友,你们的身高是多少?你能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你的身高和老师比谁更高一些?请2-3名学生上来和老师比一比。出示床的图片,大约长2( )。出示一张卡,大约厚1( )问:现在怎么不填米或者厘米了呢?看来,我们有必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了。板书:分米和毫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通过比身高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唤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核心推进(一)认识分米1、量一量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2、认一认(1)师:请你拿出直尺,咱们一起来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2)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3、画一画(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4、找一找4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5、数一数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老师这里有米尺,我们来数数,验证一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呢?(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地数)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二)认识毫米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2、小组学习(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总结: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出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问:还有别的物体吗?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在很快的时间里看出它们的长度的?(几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加上多出来的几毫米,一共就是几十几毫米。)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2)四人一组活动,先说说自己的橡皮厚度、铅笔长度适合用什么长度单位,再实际测量一下它们各自的厚度和长度。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实际测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与自己事先估计的长度比较一下。4、小结。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大约有多长?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你能说一说吗?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提醒学生应与实物的大小结合起来。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用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学生回答)学生齐读:10厘米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学生齐读。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全班交流。(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测量。学生自主测量,再汇报。学生4人小组学习,再汇报,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齐读。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同桌两人一组活动,先估计它们大约的长度是多少分米。请学生们分别比划一下学生们独立完成。用学生尺实际量一量,以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从而为他们建立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打下基础。在实际活动中进一步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建立感性认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分米与厘米关系的认识,更加充分的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说明米和分米的关系,促使他们自觉整理已经学过的各个长度单位。第一步,引出毫米。第二步,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以使学生初步感知毫米的实际长度,并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伏笔。第三步,感知1毫米(或几毫米)的实际长度。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认识到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物体大多是比较短或比较薄的。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已有认识,提高合理把握和应用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分米和毫米描述物体长度,领会以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开放延伸日记改错。明明的日记:xx年3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也可以用符号表示:mdmcmmm.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读日记找错,同桌相互交流后汇报。(分米和毫米)(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在具体情境中辨别单位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区分这些长度单位的应用范围。总结全课,解决开头的问题。反思重建第2课时课题:简单的单位换算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主备人:张佳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教学把厘米作单位的数量换算成毫米作单位的数量和把厘米作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以分米作单位的数量,第一道例题侧重教学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道例题侧重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既没有提供直观图,也没有提示思考方法,而是通过“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自主总结思考方法。2、学生分析让学生借助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逐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描述或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构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也就相对较大;而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用得不多。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思考过程,理解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的景象换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估算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放导入自编童话故事:“大树和电线杆”梗概:大树高70厘米、电线杆高8米,都说自己高,请我们班级的小朋友来做评判,谁高?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板书课题)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学生尝试说出给出的结果。指名汇报启发思考,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将上下册所学的单位名称加以排序。核心推进1、教学例题1。(1)出示直尺量自动铅笔芯放大图提问:通过测量,你知道这根自动铅笔芯有多长吗?(6厘米)引导思考;如果用毫米作单位,这根笔芯长多少毫米?(2)老师将各种想法依次板书在黑板。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用的方法。(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反馈时,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4)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2、教学例题2。(1)出示例题的课桌图及问题。(2)指出:1分米l0厘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 8分米。(3)练习:30厘米=( )分米 50厘米( )分米(4)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有几个l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就可以了。3、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请学生们按用此题的形式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再将它们换做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补充: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20厘米=( )分米 2分米=( )厘米30分米( )米 3米( )分米7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90厘米( )分米 6分米( )毫米(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明确题目要求:想一想:这几题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实际测量,看谁估计得准。说说每条线段用毫米作单位应是多少毫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我们来比比谁的眼力更好,你能估一估两条线段大约是几厘米吗?学生估完后,再动手测量一下。看看谁的结果和答案最接近。提问:每条线段用毫米作单位应是多少毫米?拓展题:、一张桌子长1米,宽比长少4分米,宽是多少分米? 2、一根木材长1米2分米,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们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指名汇报学生自主完成后,交流汇报学生估一估,小组内交流想法集体交流启发学生应用厘米与毫米的关系,以及对整十数的已有认识进行思考。直观图既可暗示思考的方法,又可起到验证答案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自主总结思考方法。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巩固单位间的换算方法,练习基本测量,渗透了估测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比眼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开放延伸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2、课后实践活动:记录蒜头发芽后一周蒜叶的生长情况。(想想做做第6题)说说自己的收获反思重建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教案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二课时分苹果【学习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学会两种方式进行平均分:(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些东西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实物,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1)“分苹果”主题图;(2)“试一试”中的第1、2、3、4题。 学生:每人准备24个学具水果、6个小塑料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数学故事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师:二年级2班要举行一次数学故事会,大家都准备了有趣的数学故事,邀请了老师,还买了水果。 出示“分苹果”主题图(只要出示12个水果,不出示盘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出苹果数为12个。 师:这些苹果该怎样装盘呢?1、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个别说,其余听。 2、学生倾听与思考 1、以故事会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平均分”上。 2、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学习主题两种方式的平均分。 二、故事会准备分苹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集体交流与筛选归纳 (1)策略之一:先规定盘子数再分。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6个。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4个。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3个。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2个。 (2)策略之二:先规定每盘的苹果数再分。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分成6盘。 每个盘子里放3个,可以分成4盘。 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分成3盘。 每个盘子里放6个,可以分成2盘。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水果,取出12个,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分苹果的过程。 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思考、提问,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会采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数学故事之一小熊装苹果。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1题的图片。(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 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 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如果有2个袋子,每袋装几个? 如果有4个袋子,每袋要装几个,还剩几个? 2、数学故事之二小松鼠装松果。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2题的图片。 (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3、数学故事之三小兔背萝卜 如果6只小兔都背萝卜,平均每只小兔背2根。 如果每只小兔背3根萝卜,需要4只小兔才能运走。 3、数学故事之四排队做操。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4题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 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 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每排4人,排6排; 每排6人,排4排;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1、学生观察后个别讲故事:小熊摘了10个红红绿绿的大苹果,它要装进口袋里背回去。 2、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其余学生通过用学具装、摆、或用铅笔圈、连,或请学过的乘法口诀帮忙等,尽快找到答案,然后举手抢答。 1、学生观察后讲故事:小松鼠真能干,它从松树上摘下了18个松果。它想把这些松果装到篮子里运回家去。 2、此次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成员思考后抢提问题,再思考或操作探索后抢答问题。 四、故事会延伸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今天的故事会不仅是内容精彩,故事会上还处处充满着挑战,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你愿意把观察到的生活中“平均分”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吗?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六、作业布置:分一分,填一填:把个圆形。(辅差)、平均分成份,每份()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每个分一份,分成了()份。、平均分成份,还剩()个。(培优)、每个分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培优)板书设计:分苹果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