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三章.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4133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6.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三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三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三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决定 决定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1859年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段话深刻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唯物史观的建立 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卡尔 马克思 1818 1883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1820 1895 1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地形 气候 土壤 矿藏 动植物分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 必要的条件 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节约能源和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2005年发布的 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 说明 我国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 河流断流 湖泊退化 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 7 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90 受到严重污染 75 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 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80 2亿多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 生态安全令人担忧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 1 土地沙化 酸化 盐渍化问题严重 耕地持续减少 质量不断退化 草地 森林 湿地生态功能衰退 90 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 湿地大面积消失 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资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数据显示 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 受到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90 受到污染 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 造成湖水污染 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太湖污染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强调要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 素质 结构 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议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 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意识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群体意识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 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家庭意识 团体意识 阶级意识 民族意识 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 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如 人的情感 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 系统化的社会意识 如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 科学等 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第二 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十七大报告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例 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族群公有观念阶级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私有观念 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 历史的 社会意识的变化 发展 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 改革开放 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新变化 从追求单一的 铁饭碗 转变为选择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 知识爆炸 的时代 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 把 毕业 当成新的起点 终身学习 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 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 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 人才招聘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 建设 改为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 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 四位一体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奋斗目标拓展为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到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 上述新提法突出体现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党的执政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水平 德国 法国 英国 哲学水平 低于 低于 德国 法国 英国 高于 高于 第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落后于 超前于 近代 艺术 道德 宗教 政治法律思想 哲学 第二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 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科学发展观 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讨论 树立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劳动资料 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包括工具系统 动力系统 能源系统 信息传递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1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骨稆 新石器时代农具 战国时期农具 现代农具 传统农具 水车和耙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 劳动对象 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 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和知识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 会引起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自动化轿车生产线 美国艾奥瓦州的大豆农场中 农民正在工作 第二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 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到2006年 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 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 近年来 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 4亿亩左右 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500多万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决策 2005年 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 第四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 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00年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57年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2年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年 二 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涵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决定 最基本 2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资料 氏族成员共同占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 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 生产力 适合 不适合 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方面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表现过程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生产关系 相对稳定 新旧更替 相对稳定 第一 它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彻底否定了以 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第二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进新格局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合作经济 促进个体 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 即经济基础 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 经济基础 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 会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指导 影响 制约 1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2 国家国家以地域来划分国民 特点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起源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实质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职能 3 国体和政体 国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国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政体 君主制 共和制 君主专制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 议会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君主立宪制代表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典型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美国国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 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 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决定 服从 服务 国体 政体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2004年3月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被写入了中国的宪法修正案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 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 规律的内容 一方面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发展方向及变革 另一方面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 规律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政治 文化利益 在当代中国 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首要就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生产力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即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 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2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 1842年8月29日 中英签署 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 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同一种社会形态 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 井田图 西欧奴隶主庄园 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对于某种社会形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 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 在这样的时期 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列宁 分析 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 一是封建势力太强大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堵住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三是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非常弱小四是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打出来的 结论 中国在1949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是世界政治 经济形势所使然 是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 国家要独立 经济要发展 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是中国工人 农民 战士 知识分子 民族工商业者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是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级社会形态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 是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 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 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 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 是时常出现的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本节内容小结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原理 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 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的有机体 社会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相互作用 相应的 社会的这三个 结构 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其中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最根本的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 发展 变革的直接基础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水平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 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3 为什么在当代中国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4 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5 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原理 6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说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必要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第一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 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第二 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 这两对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和基本面貌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 也是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蒸汽机 资本主义社会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矛盾 矛盾 2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决定 影响 3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无论是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还是社会改革 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讨论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谈谈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 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 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使阶级产生成为现实 青铜器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 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伟大的创举 1919年 阶级的实质 2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秋收起义 在阶级社会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广州起义 义和团运动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 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法国大革命 苏联十月革命 2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 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陈胜 吴广起义 黄巢起义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毛泽东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925 一文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半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在我国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 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必须进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 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 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 但反对改良主义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革命 革命 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二 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促进生产力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开阡陌 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经过商鞅变法 使秦国得以强盛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 二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 还包括官制和教育方面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 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改变宋王朝长期以来 积贫积弱 的局面 达到 富国强兵 的目的 变法确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 1021 1086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 D 罗斯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 三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是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 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 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 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1820 1895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改革开放30年里 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了总量跃居世界第四 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 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革命是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印刷术 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一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人詹姆士 瓦特 1736 1819 在改良蒸汽机 2 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英国为例 1720年生铁产量为2 5万吨 1870年达到597万吨1780年棉纱产量为550万磅 1870年达到100700万磅 工人劳动生产率从1770年 1840年提高了20倍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40 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 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 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 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 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 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其二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 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3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机械化生产阶段 此阶段与手工生产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 主要生产的动力来自动力转化机械装置 如蒸汽机 内燃机 电动机等 工人主要负责原料的准备 搬运 产品的包装 储运 设备状况的监视及对设备的操作等 自动化生产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是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工人的工作主要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 原辅料进入生产线就能够生产出预定的产品 在此阶段 生产装置的规模逐渐增加 生产过程对设备之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控制装置随之出现 为了协调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出现工业通讯技术 农业机械化 工业自动化 其三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 以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年7 4 36 1 56 5 1984年2 5 28 5 69 5 第二 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 学习 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如 远程教育 网络交易 银行信用卡业务 远程教育信息传递图 电子商务 现代化的交通 通讯等手段 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如 互联网 移动电话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 为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特网的出现 使人们交往范围变得更广 第三 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 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 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 诸如社会制度 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消极后果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 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 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 人口问题2 不可再生资源耗竭3 环境污染加剧4 生物多样性减少5 土地荒漠化加速6 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7 全球气候变暧 臭氧层耗竭和破坏8 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全球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决 全球问题 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要尊重自然 善待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关心人的本身 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 而不致成为祸害 爱因斯坦 本节内容小结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和科学技术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其中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 前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 后者是一定社会形态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的经常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同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 为什么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群众史观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而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 对立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1 群众史观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 行动着的群众 唯意志论 从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中寻找历史活动的源泉 认为是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 意志 情感等决定历史的过程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 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历史者 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 英雄史观的表现形式 2 英雄史观 宿命论 认为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是这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者 执行者 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伟大人物是 世界精神 的代理人 是为了满足世界精神对於发现自己 实现自己 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历史的 黑格尔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认识根源 英雄史观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绝对化 把广大人民群众置于视野之外 社会历史根源 剥削阶级从事政治统治 垄断了精神文化生活 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无权的地位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二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现实的人 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具有能动性的人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作为 类 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变化 发展的 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三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 是一定的群体 集体 阶级 民族乃至全人类 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 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2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些力量中 既存在着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也存在着违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 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 3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马克思主义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出了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的观点 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 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观划清界限 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 个体与历史的关系 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 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 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四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包含着不同的阶级 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 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 科学 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 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 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在劳动群众中也直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 思想家和艺术家 黄道婆 爱迪生 高尔基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巴黎公社起义 黄巾军起义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 决定性的影响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 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 经济利益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 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 他们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 群众观点 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五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 法宝 之一 1939年 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谈话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带领受灾群众抗灾自救的临时党支部 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 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 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在抗震救灾中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和谐推向新的高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讨论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难点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 做到以人为本 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每一个人作用大小虽不同 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每个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 要具体分析个人作用的性质 大小 一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作用 1 历史人物的涵义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是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的人物 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 可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 二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杰出人物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反面人物指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 丘吉尔 2 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在 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 发起人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瓦特改进蒸气机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杰出历史人物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 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否则 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 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 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 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 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 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 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 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 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 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四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 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政党内 最有威信 最有影响 最有经验 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五 无产阶级领袖及其及其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他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为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 使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对于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功绩和失误 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 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群众 阶级 政党必须有自己的领袖 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必须服从党的组织 保持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仍然需要尊敬领袖 发挥领袖的作用 但不能搞个人崇拜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本节内容小结 唯物史观克服了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错误 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一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是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之根本所在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 如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4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 合力 造成的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但社会历史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应当怎样全面认识和把握这几方面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