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599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文章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杨修既机智过人,又恃才放旷;曹操既虚伪奸诈,又深谋远虑。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另外对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杨修被杀的原因,训练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阅读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名著的兴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精神上受到熏陶。四、重难点的确立及解决方法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课的重点,杨修被杀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放弃过去的僵化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分析,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从而突破重难点。五、说教法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旧壶装新酒”,老文新教呢?以新课标的精神理念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确定因势利导,灵活采用以下教法:1、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2、平等对话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老师跟我们一起融入了课堂,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3、引导点拨法。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思路阻塞,或争辩得无休无止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4、激励法。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观点,符合主流的道德要求,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六、说学法继续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中锻炼思维,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提高。七、说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分导入、示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鉴赏、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合理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一)、导入以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导入新课。这首词在清人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时放在卷首。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二)、出示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学习,有助于学生捕捉有用信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环节与导入共用时3分钟。(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通过这个环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本环节采用组内交流和集体展示的方法,以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共用时4分钟。2、通读课文。提出两个任务:一、练习复述故事情节;二、思考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具体事例有几个,对于杨修的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开始通读课文。问题难度不大,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学习插叙的写作顺序。本环节用时10分钟。(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杨修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文章所列举的七件事均可表现其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这一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此环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内容比较浅近,所以学生也有话可说。通过交流,一个恃才放旷的杨修的形象已经逐渐明朗了。但“恃才放旷”就该被杀吗?以此引入第二个问题: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杨修的死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采用“自主、合作、组内探究、集体展示”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则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的鼓励、修正、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响鼓还需重锤敲”。这两个问题用时20分钟。(五)、拓展延伸有两道题目供学生选择。一个是学案中的问题,如果你是杨修的好友,在他的追悼会上,你会想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从杨修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学生从中学到人生的智慧,才是语文的最终目标。本环节用时7分钟。(六)、总结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将有价值的、具有警句性质的语言搜集起来,师生共勉。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八、板书设计杨修之死杨修 聪明过人 ? 虚伪奸诈 曹操恃才放旷 深谋远虑板书设计简洁,一目了然,突出了激烈矛盾斗争中的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位评委,本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进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思想的自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教学任务。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