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堂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387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堂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堂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堂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堂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4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3)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上述材料中,“刻舟求剑”的人能捞到他的剑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他没考虑到船在江中是运动着的,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地球自身引力巨大,但我们的宇航员可以挥舞着五星红旗在太空漫步;月球离地球有38万千米之遥,但我们的“嫦娥二号”依然绕月舒广袖;火星离人类异常遥远,但我国已发射了火星探测器。上述材料是否充分说明了人们是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的?提示:不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材料中人们的行为正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1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 )A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了物质的运动也看到了物质的静止,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可以踏进这条河流,但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经不是当初的那条河流了。“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物质的相对静止。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那条河流也是“静止”的,在这段时间,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故A项正确。 答案:A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析:“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选C项;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答案:C3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尊重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适应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正确选择A BC D解析: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违背规律客观性的结果,这要求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要尊重自然,正确;中“创造”的说法错误;不正确,人在自然面前不能被动地适应。答案:D4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曾说,他们在实验室人工构造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合成为新的生命形态。这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 )A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自身谋福利B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C科学发展使物质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D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解析:B、C、D三项说法错误,不选;A项符合题意。答案:A5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承认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承认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否认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 B C D解析: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排除。答案选C项。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割裂了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解析:毕尔生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但二者都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答案:D2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写下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下列说法中与该诗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A B C D解析:贺知章的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符合题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反映的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3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解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故排除A项;向污染宣战是对现有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造,而不是根本变革,排除B项;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排除C项;环境污染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遭受自然规律惩罚的体现,所以D项正确。答案:D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 )就是绝对的不运动与运动相互依存是运动的普遍状态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A B C D解析:材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与运动相互依存,故符合题意;说法绝对化;说法错误。答案:C5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被认识的A B C D解析:研究人员的实验证明,地球上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符合题意;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表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被认识的,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说法错误。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6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解析: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一、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五、规律的含义、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要求。(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二者体现: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地认识和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答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