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六篇合集

上传人:今****离 文档编号:155586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六篇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六篇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六篇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六篇合集篇一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系列报道驻村第一书记,报道了我国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其中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我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看了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后,让我渐渐理清了思路,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全国道德模范黄文秀的故事告诉我,应该做人民的贴心人,只有用心去跟群众交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走进群众心里,进一步开展工作。黄文秀刚到白坭村的时候同样也是不被群众理解、接受,甚至有村民说“她进门我们关门,不让她进来,她什么事都做不了,不相信她。”面对这样的窘境,黄文秀没有气馁,静下心来从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思考百姓的需求,比如她安排村干部轮值制度,还有她帮助贫困户给小孩办理户口、报销医药费等等,黄文秀根据每家每户不同的情况都做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黄文秀作为优秀的选调生前辈,到白坭村任职的时候也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她这种能够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的精神感动了我,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有黄文秀这种精神,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从群众的生活实际、所急所需出发,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老百姓服务。驻村第一书记,这个称呼在老百姓心中早已不在陌生。为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很多优秀的机关人员都被选派到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在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他们是党的理论的宣传员。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他们宣传国家关于脱贫攻坚和强农惠农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工作,激发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内生动力。其次他们是党的政策的引导员。为更好的抓实精准扶贫,他们指导开展贫困人员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推进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村到户,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再次他们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服务员。他们帮助年轻人回家创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推进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建立美丽和谐乡村。驻村第一书记在短短的时间里,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我们要为这些肯吃苦、肯付出的第一书记点赞。篇二近期,中央电视台精心组织拍摄了“驻村第一书记”系列节目(共5集),分别报道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第一书记先进典型。系列节目的总标题为驻村第一书记,于9月16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新闻频道的焦点访谈栏目,以一天一集的频率陆续播出。有人会问,什么是第一书记呢,让我为大家解答:第一书记:是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他们看似普通到尘埃里,但心中却默默肩负起不普通的使命。他们倾力于脱贫工作,努力在精准扶贫上做文章,积极在扶贫第一线贡献力量。他们生而平凡,但“第一书记”的名称,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不平凡的一笔。他们放弃大城市“体面”的工作,放弃城市里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扶贫工作中去,誓死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可能大部分身边人不解,但“扶贫攻坚第一线”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早已生根发芽。他们想村民们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为丰富的日常生活;也想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去外面的世界提升眼界,让作为祖国中坚力量的青年一代变得更好。他们一直为全村的脱贫工作奔走效劳,却从来毫无怨言。他们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发展特色产业,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智慧扶贫。他们每一位扶贫干部都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人,当家人遇到了困难,竭尽全力去帮助,主动去担当。把贫困户的诉求当成第一要务,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驻村更驻心”,这是每一个“第一书记”内心不言而喻的行事准则。他们不流于形式,不虚有其表。我相信只要每位扶贫干部心中有群众,眼里有愿景,脚下有沃土,奋进有动力,脱贫攻坚战定会获得全胜。篇三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了一期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记录节目,展示了一位来自北京审计局名叫姜海泉的驻村干部于2016年以来到贵州省丹寨县甲石村任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状况。他从刚到这个偏远贫困小山村的不适应,向通过几年的扎根农村带动大家改善贫困条件舍不得离开。通过观看节目,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姜海泉说刚到甲石村时,真是两眼一摸黑,村里干部和村民都在不信任中善意调侃他为“小北京”,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他的感受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我刚到东街社区为第一书记的感觉,从熟悉的工作转向不很了解的基层村委工作,确实有些茫然,从何处入手,如何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也是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二是,姜海泉从种植香菇、火龙果等产业帮助增加收入,改善贫困状况,遇到寻找水源时,他亲自上山、背水管,与村民一道劳动在一线,此时我在试问自已,同样的情况我是否能够做到,不是说出不出力的问题,而是能否从思想上扎根群众,而不是以第三人的姿态指导工作,这点思想上的转换,是能否继续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工作才开始,同时也突然感受到了差距和责任;三是,让我动容的是在姜海泉任期到时,村民集体挽留,并且他本人也因扶持的产业项目关键时期,最终选择留下一年的决定,让基层的群众如此挽留和爱戴,不正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服务群众、扎根群众。只要你真心以群众集体利益出发,将心比心,工作不是一撮而就,从小事、身边事做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有多有少,我们只要是付出辛劳,群众的眼睛是明白的,有时总抱怨工作那么多,也没人看在眼里,图什么,要是什么事情都是等价交换的话,说明我们是不称职的,最起码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四怀着激动的心情写驻村第一书记 心在这里扎根的网评,想要扶贫见成效,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篇五近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连续播出驻村第一书记系列节目。通过观看、学习和思考,作为下派微子镇后河村第一书记的我,收到很大启发教育,心中更为明确了所担当的责任,更为自身树立了扑下身、抓实效、敢担当的工作作风和干好工作的信心,体会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选派 “第一书记”下基层的问题。选派 “第一书记”下基层,就是为进一步深化基层创先争优,深入开展治理和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我们要明白该怎样做。第一,认真做好摸底调研。紧紧围绕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等重点,结合所驻村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摸底调研工作。采取入户座谈、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研讨会、到相关部门吸取采纳好的建议方式等,抓“难点”、“热点”和“亮点”开展调研,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提炼形成实效性强的调研报告,以典型引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下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探索建立配套制度。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工作方向和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指路子的积极性,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支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会议,通报工作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习研讨制度。在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后,继续召开研讨会,结合实际,学习相关文件政策,集中讨论近期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三是建立沟通协调制度。各支村委干部原则上是在召开研讨会时负责将汇总的信息反馈给支村两委,但若遇到突发性问题应以最快速度向支村两委进行报告,支村两委干部还应经常性到镇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和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度;第三, 牢固树立良好作风。作为组织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要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整个下派单位、代表着区委区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牢记“第一书记”工作使命,做到真干实干,纪律严、作风实,用实际行动展现下派“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篇六近来,笔者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这部影片以事实为根据,用生动感人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现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影片和了解相关事迹,沈浩同志的行为之所以如此打动我,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三心”。一是责任之心。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沈浩同志始终能凭着自己对人生选择的崇高责任感用心做事,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沈浩来到小岗村伊始,便逐门逐户调研,深入了解小岗村存在的问题。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小岗村人民经济水平之所以迟迟不能提高,主要是以下两种因素在作祟:一阵受落后思想观念束缚太深,享受不到改革的春风、晒不到致富的暖阳,不少人对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习以为常;二则物资和权力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民力量分散,任由少数人折腾,却敢怒不敢言。二是无私之心。环境优越的省城与条件艰苦的小岗村,条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沈浩同志却能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正如他的一位同事所说:“让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下到农村最基层,不要说像沈浩这样为地方为百姓干了这么多事,就是能在村里住上三年他就是了不起了。” 本来,三年时间过去,沈浩同志便可以回城里工作,但是,全村一百余户人家却在他离开之际一起摁下红手印挽留他,如此庄重的挽留让沈浩同志无法拒绝,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小岗村干三年。三是大爱之心。对母亲,因不能照顾自己的母亲,沈浩同志不得不将母亲托付给在老家的四哥,并以磕头方式作出了“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的承诺;对女儿,因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及省城的女儿,因此不得不把女儿从省城送回到老家的一所条件艰苦中学读书没有这种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为大爱的胸怀,沈浩同志是不可能在岗呆上一届又一届的。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时刻把群众挂心间的精神。尽管我刚工作不久,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但是我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位居何种岗位,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始终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