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98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内容赏析】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青玉案元夕常识速览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文本精析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答案】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渲染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上片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把灯火比作千树花,把烟花比作星星,“香满路”极言车马之多,“凤箫”“玉壶”音乐不绝,花灯满街。越是渲染元宵节之夜的喜庆场景,越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烘托、渲染1.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1)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悲凉气氛。(2)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3)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2渲染: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设问方式:1某一联(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渲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名句鉴赏1宝马雕车香满路。【鉴赏】 “香满路”有很强的表现力。“香”字给读者很多的联想空间。香,是什么样的香?不是花香,不是酒肉香或别的什么香,而是脂粉香。香从何来?从“宝马雕车”来,固然可以想象车马的本身也会有香气散发,但最主要的是从车上的“人”的身上散发的。从“香”字可以推知这“人”是女性,是贵族阶层的女性。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的,这里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了,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这当中,隐含着比喻,也运用了艺术通感。“香满路”,还隐含夸张意味。联系全篇的词意,回头品味,读者可以从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贬意。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鉴赏】 “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鹧鸪天常识速览鹧鸪天大约是在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于庆元六年与友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儿戏的笔墨。“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文本精析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答案】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3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片写老而获罪罢职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名句鉴赏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鉴赏】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写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鉴赏】 “追往事,叹今吾”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常识速览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登临怀古。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四十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四十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文本精析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以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答案】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意和现在引用的含意。 【答案】本词中的含意: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现在引用的含意: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表达了一种哲理。名句鉴赏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鉴赏】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鉴赏】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此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龙腾虎掷的词人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应用角度】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气节”“爱国”“以民为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专心”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2热点素材25亿为辛弃疾塑像别伤害民生利益 12月9日,记者在江西铅山采访时了解到,辛弃疾文化主题公园的标志性建筑,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已经落成,辛弃疾手持10米长剑。据介绍,该雕像2012年3月开始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 620余亩,总建筑面积32 080平方米。(12月11日南方都市报)故里之争脱离了历史文化本位,俨然变成了利益博弈,令人遗憾。正如有网友所言:“争的是辛弃疾,玩的是概念,夺的是利益”。且不说辛弃疾的故乡在山东济南,铅山县只是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辛弃疾归宿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再说,梁祝故里、孙悟空故里成为烂尾工程的教训摆在那里。经济不算发达的铅山县斥资2.5亿元为辛弃疾塑像,不会影响民生利益吗?政府砸下真金白银真能获得理想回报吗?【媒评文摘】名人故里变味宣传、炒作,丧失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亵渎了传统文化内涵,此风不可助长。某些地方并未征求民众意见,仅凭专家一纸子虚乌有的“论证”与领导的个人喜好,就大把烧钱大肆圈地大兴土木,斥资2.5亿元上马名人故里工程,更是劳民伤财,挤占民生投入之举。此风必须刹住。东方网佳作领悟郁孤台之魂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矗立的是工厂,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上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道这郁孤台就在赣州附近。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作文周刊(高中版)有删改【精要赏析】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作者通过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表明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蓦然(m)红缯(zn)乳媪(yn)锦襜(chn)笑靥(yn) 鹧鸪(zh) 床蓐(r) 夜娖(chu)嘶哑(s) 谂知(nin) 铁臼(ji) 白泠泠(ln) 【答案】“缯”应读zn,“媪”应读o,“靥”应读y,“谂”应读shn。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凑和黄金缕事必躬亲凤箫声动,玉壶光转阑珊渡江初克敌致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宣泄名信片灯火阑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答案】和合,致制,名明。3辛弃疾是_(朝代)人,他与苏轼同为_派代表词人。他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答案】南宋豪放元宵节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18980065】(1)凤箫声动,_,一夜鱼龙舞。 (2)_,汉箭朝飞金仆姑。 (3)却将万字平戎策,_。(4)_,中间多少行人泪。【答案】(1)玉壶光转(2)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3) 换得东家种树书(4) 郁孤台下清江水5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1)(2)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词中寄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也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细加分析。 【答案】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词中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立意深邃,其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山、水、鹧鸪等景物当中。此词激励过后代无数爱国的志士仁人。6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18980066】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1)“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案】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时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时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18980067】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2)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下片写到“小乔”有什么作用? 【答案】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 【答案】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找: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9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 【导学号:18980068】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诗继少陵烟尘誓扫还金阙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上联: 下联: 【解析】 利用对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对,上下联末字仄起平收的规则确定形式;然后从内容上缀连,先说政治抱负,然后讲文学成就。【答案】上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下联: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