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99630409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V1.5 )物联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智能网络,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引擎。 加快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 对于成都优化产业结构,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 (成府阅 20109 号)的要求,制订本规划纲要,实施期限为 2010-2015 年。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当前,物联网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加快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IBM 提出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随后美国政府把 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定位为振兴经济、确立美国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是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推动者,制定并已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战略的国家,在日本 U-Japan 和 I-Japan 战略中, 物联网是其中的发展重点。 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重点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 大领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把传感技术列入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在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基金等多项科技计划的重 点支持下,在标准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建立了无线传感器网 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在水 资源监测、机场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车辆管理以及智能电网等领域 的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着 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 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逐步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最近,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积极 开展物联网规划和建设,研究制订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出台扶 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成都在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基础优势。 在科研基础方面,成都拥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物联网 技术研究提供有力科研支撑。电子科大和西南交大在微电子、应用软 件、中间件和天线设计方面具备较强实力;30所在RFID芯片研制方 面已有技术突破,具备信息安全领域强大研发实力,可为物联网应用 提供数据安全有力保障;10所、29所、57所均是国内军用无线通信 领域领军型研究单位,拥有很强的军转民技术应用优势等。在应用基 础方面,成都多个领域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府应用领域的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试点应 用已有较好基础,社会应用领域的智能医疗、智能校园、智能社区、 智能楼宇等应用已逐步开展,企业应用领域的围绕生产、制造、流通 的应用如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应用需求已经显现。在产业基础方面, 成都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以成都九洲电子、 国腾实业、三零凯天、四川鼎天等优质企业为代表的20余家企业率先涉足物联网领域,为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制造业基 础。成都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和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四川)基地,通过国家认证的软件企业 600余家,拥有计算机信息 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100余家,为物联网应用设计的软件开发提供了 良好支撑。另外,成都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电信建成开通1G带宽的国际直达专用电路,无线城市工程全面推进,3G网络建设顺利铺开,建成投入试运行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已开工建设的数据存储灾 备中心和互联网同城直联试验网等,为成都发展物联网产业奠定了坚 实的信息基础设施。综上所述,成都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既面临重 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竞争压力和挑战。因此,成都市必须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战略布局,加大 示范应用推广,以应用带动技术突破,抓住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佳战略 机遇期,推动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应用先行、技术突破、产业跟进” 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为动力,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 以攻克关键技术为突破点,以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为制高点,以培 育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为落脚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 发展新兴产业,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产 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推动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创建,着力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证物联网信息安全,着力发展新兴 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着力提高物联网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成都打造成 为“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高地。(二)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抓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政 府引导,加大产业扶持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 境。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积极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 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能动性与主动性,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第二,应用牵引、市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动物联网技 术在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领域 的示范试点与推广,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市场为导向,吸 引内外部产业要素和资源进一步汇聚,以需求为牵引,鼓励企业开发 出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第三,自主创新、技术突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参与和 主导制定相关标准。充分挖掘内部科技创新资源的同时,积极利用外 部创新资源,在物联网产业的各类标准与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第四,集聚发展,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各园区优势,发展特色产 业,在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推 进高新区、双流县产业承载地建设进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与带动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合理集聚。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一)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3261 ”战略目标把成都市打造成为“三个中心”, 即中国物联网成都应用中心、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和国家物联网 研发中心;建设“二个基地”,即国家物联网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物联 网产品制造基地,形成“六个体系”,即物联网政产学研用自主创新体 系、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推广体系、物联网标准体系、物联网投融资 体系、物联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建物 联网产业联盟,形成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业链,汇聚国际竞 争力强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把成都市打造成为一个“世界先进,国内一 流”的物联网产业高地。1、产业规模到2012年,成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 XXX亿元,年均增长速 度超过XXX%。感知、传输、应用和安全各领域企业集聚基本完成, 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基本形成。到2015年,成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 XXX亿元,年均增长速 度超过XXX%。物联网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在感知、传输、应用和安 全各领域均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跟进的良性发展态势。2、产业布局到2012年,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加快整合各 类研发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覆盖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和产 业标准的完整科研体系。完成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基地建设,重点 发展物联网产品制造业,结合成都实际,重点发展高频波频段RFID芯片、微机电系统、新型高效传感器等高端产品,打造国内有影响力 的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到2015年,全面构建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 位。以成都高新区、双流县为全市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成实 现其他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格局。3、企业发展到2012年,在电子元器件、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开发、信 息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 XXX家以上,孵化一批具备 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各类物联网企业 XXX家以上。到2015年,在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应用和安全四个重点领域 全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多家骨干企业跟进的产业聚集发展态势,保 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集群族。4、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快物联网人才培养和引 进,打造人才数量和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提 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到2012年,初步构建起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引进和培养物联网高级人才 XXX名,相关中低层次人才XXX名。到2015年,形成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育体系,不仅满足成都物联 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同时为中国物联网产业输送人才。5、示范应用到2012年,以政府推动示范应用和项目为切入点,在交通、食 品安全、环境保护、物流、城市管理和安全监管等七大领域建设重大 示范应用工程,每个示范领域至少开展一个典型的示范项目。到2015年,大规模推广物联网在行业、社会和消费领域的全面 应用,实现建设“中国物联网成都应用中心”的战略目标。(二)主要任务为实现发展目标,成都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围绕应用示范推 广、基地建设、技术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 方面,确保完成如下八大任务。1、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挖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集聚国内科技创新资源相结合的 方式,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建立产学研用创 新体系,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汇集集聚效应加快高新区、双流县产业承载地基础设施建设, 汇聚资金、企业、 人才等产业要素,建设环境优越、集聚效应强的产业基地。3、加快示范应用推广,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在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领 域选择基础好的项目进行应用示范推广,探索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 模式,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发展。4、加快企业培育引进,助力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龙头和知名企业落户,支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扶持 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提升企 业能力。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产业人才资源组织实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力求满足物联网企业对人 才的迫切需求;推进涵括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6、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引进国家公共服务资源,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 入,提升共性技术支撑、知识产权、品牌建设、投融资、人才培训与 市场推广等各方面的服务水平。7、出台财税扶持措施,优化产业政策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并通过设立产业专项资金、出台税收优惠政 策等措施,扶持产业发展。8、加快中心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加强中国物联网成都应用中心品牌建设, 提升成都市在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发展重点(一)重点产业1 .电子材料产业积极探索研究有重要应用前途的硅基光电集成、硅基混合集成芯 片所需材料和非硅基材料。加强探索、研发、生产能够满足不同应用 环境的新型材料。大力发展湿敏、气敏、热敏、压敏、光敏、多功能 敏感以及其他新型敏感等传感器用电子材料。大力发展与集成电路、 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关键元器件相关的电子材料。2 . RFID产业打造RFID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 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开发等,参与 RFID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及 产业化应用,提升RFID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 .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敏感技术和应用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大的传感器产业, 特别是发展基于 MEMS技术的各类应用传感器,积极引进开发汽车 类、通讯类、生物工程类、医疗健康类、环境监控类、网络信息类传 感器和与生活工作、娱乐密切相关的消费电子类传感器,不断提高传 感器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和完善传感器产业链,逐步形成MEMS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完整产业体系。4 .集成电路产业大力发展与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设备相关的集成电路设 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广泛应用的RFID射频芯片;同时针对物联网传感层节点设备的低成本、 低功耗、小型化、 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开发传感节点SoC芯片和数据处理芯片,为 物联网传感层网络设备提供芯片支持。5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软件产品和应用;重点 发展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 实时数据库管理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等。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运 营和增值服务,重点发展云计算、云存储和云安全等云服务,发展物 联网相关测试、验证、评估和认证等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呼叫中心、 技术支持中心等终端服务,培育新兴服务业态。6 .信息安全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相关的全程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业,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信息安全标准的制 定和推广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的验证、评估、测试和普及。大力推动“自主、可控、创新”战略的实施,确保物联网产业安全、健康和快速 发展。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关键技术1、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双向通讯的RFID及其防碰撞等射频识别技术;高清视频编解码、 视频智能分析和处理、行为模式识别等视频识别技术;微纳传感、光 电传感、遥感测量等新型传感器技术;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为目 标的传感节点技术。2、网络技术不同场景下的传感节点的通信技术与组网技术。重点研发通信芯 片技术、大规模自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传感 网与通信网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大力发展网关技术,实现多 网无缝接入与信息交互标准化,推动多样化应用和业务的快速发展。3、应用集成技术重点发展云计算、云存储和云安全技术,加强传感网系统集成, 数据存储,系统级软件及中间件,决策处理、协同处理等职能计算系 统等;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 平台技术、标准化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传感网应用的快速发展。4、共性支撑技术重点加强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 测试技术、环境建模技术 等。大力推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基础 支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五、重点示范应用领域立足成都市实际,选择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物流、城市 管理、安全监管等六大领域重点开展物联网应用推广工作,发挥应用 示范效应。(一)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和设备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 建立起实 时的、准确的、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重点实施“城市 交通智能控制系统”示范应用工程。(二)食品安全通过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进行追 溯,将食品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完整地收 集和保存,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重点实施“生猪质量安全 可追溯系统”示范应用工程。(三)环境保护推动物联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完善环保监测系统,进行 实时监控,实现及时感应,提供有效预警。重点实施“水资源在线监测 预警系统”示范应用工程。(四)现代物流建立智能化的物流体系,统一协调运输工具、货物、堆场等的管 理,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和运输效率的提高。 重点实施“烟草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酒类防你FID解决方案”示范应用工程。(五)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建立综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系 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重点实施“基于传感网络的 环境监测系统”示范应用工程。(六)安全监管在应急、治安防控、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 领域推广物联网的应用,为城市运行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支撑。重点实 施CNG气瓶动态监管系统”示范应用工程。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保障由市主要领导牵总,市信息办牵头,将全市物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纳入全市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工作统筹推进,市经委、市科技局、市投 促委等部门配合,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各委办局统一认识,高 度重视发展物联网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形成统一 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对行动计划 的重大工程要落实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指定专人负责,并建立相关 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二)优化产业政策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省物联网重大科技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尽快 出台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资金投入上,设立物联网产 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载体建设、示范试点、重大项目建设、 自主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在税收方面,用足用好现行各项 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对物联网企业在土地和房屋使用税方面的适 当减免。将物联网领域产品和相关工程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使用 本地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同时做好宣传工作,狠抓政策落实,认真 依法办事,努力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与法规环境。(三)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载体差异化发展,带动 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大资金、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 专业资源集聚,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产业基地建成企业孵化、 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的承载体。充分发挥各产 业基地区域和产业特色,引导相关中小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共享公 共服务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注重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机构 的专业化提升,充分发挥基地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做好优势企业招商, 促进产业规模、集聚发展。(四)构建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组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突 破物流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应用需求为牵引,鼓励和引导企业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应用为导向,在政策和投入上重点支持 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着力提高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相关研究机 构积极参与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对研制并获准颁布国 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视不同情况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建立技 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五)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推进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 建设。积极引进国家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对物联网产业的共性技术、 人才培养、品牌推广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商业服务 模式创新,扶持一批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 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规 划建设各类开放实验室,加强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建设,重点扶持产 业发展亟需的测试环境、集成验证平台与中心。适时举办有影响力的 国际物联网产品博览会暨高峰论坛,打造和推广区域品牌。(六)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以财政性资金安排和设立的各类产业投资机构加大 对物联网企业的投资力度,研究、制定吸引风险投资与社会资金投向 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入境内外 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努 力为企业境内外重组并购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外汇政策环境。支持 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 产业倾斜,提高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 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 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附件1:重大示范应用工程(一)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系统1、项目需求本项目主要研究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应用。主要目标是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提出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红绿灯控 制解决方案,提高道路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缓解成都市的交通 拥堵问题,为成都市做为“休闲之都”和“宜居城市”增添交通现代化的亮 点。2、项目内容本系统主要由流量检测摄像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接入服务 器与监控管理中心平台组成。首先,流量检测摄像机对单个路口的交 通状况在单位计量时间内进行流量统计,同时将流量数据上报给智能 交通信号控制机。第二,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对区域范围内的路口的 交通拥堵状况,采取处理算法进行动态控制、定时控制和多时段控制。 第三,接入服务器和监控管理中心用于实时传递路况信息,便于决策 者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同时便于将实时路况信息对用户进行发布以 方便公众选择最佳出行路线。3、项目规划项目预期科研投入600万元,开发周期6-9个月。项目实施周期依据施工规划而定。(二)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1、项目需求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的 现象。按照成都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从 2009年1月1日起,对肉及 肉制品、豆制品、奶制品等6类食品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但由于管 理手段落后,无法对食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市 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为加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本系统从猪肉质量安全入手, 实现生猪屠宰、流通(肉类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和消费各个环 节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2、项目内容系统利用绑定在猪肉上的RFID电子标签和供应链上各业务用户 不同IC身份卡信息相关联,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上传中心数据 库供应链上猪肉的流向变化,不仅各业务用户按权限登录平台系统可 以随时获取自身在政府数据中心存储的每日业务数据,而且政府各业 务部门也按自己管辖权限对供应链上各环节实现在线实施监管,为保 证猪肉食品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手段,提升了政府监管部门的 监管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权。3、项目规划项目在2009年9月开始,成都市政府已确定在10年4月1日 前完成锦江、青羊、武侯、成华、金牛和高新区等中心六城区猪肉食 品安全溯源系统(约3000多个摊点)的全面实施,后续将全面启动 全市79家定点屠宰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00多个农贸市场(8000 个猪肉摊位)、17家大型超市大卖场(含分店)、19000家餐饮企业和 定点单位全面推行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和建设,总投资规模 预计超过5000万元。本系统试点成功后,可在全国推广应用,对其它食品领域,也具 有可复制性。(三)水资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1、项目需求本项目主要解决饮用水水资源的在线监测实现与应用。主要目标是采用水质传感器检测探头、在线监测仪、监测站管理中心,通过检 测水质的pH、溶解氧、温度、浊度、电导率、TDS、盐度、氯离子、 硝酸根离子、钙离子、钾离子、氟离子和氮气等指标,从技术上给出 一套完整的水质指标的采集、传输、在线监测与处理的解决方案。项 目完成后,将首先在四川省成都市搭建示范系统,以加强市民生活用 水的安全监测,改善市民生活质量;项目成熟后,将向与水质相关的 行业推广,通过对河流、湖泊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监控,推广成都、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四川在物联网产业上的应用成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项目内容本系统由水质传感器检测探头、 在线监测仪、监测站管理中心等 几部分组成。传感器通过I/O接口与在线监测仪相连,通过检测水质 的pH、溶解氧、温度、浊度、电导率、 TDS、盐度、氯离子、硝酸 根离子、钙离子、钾离子、氟离子和氮气等指标,将数据通过卫星、 无线基站、GSM/GPRS/EVDO/WCDMA、电话线等方式进行远程数 据传输。系统组网方式如下图所示:3、项目规划项目科研投入预计400万元,科研周期6个月。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获得国家 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水资源在线监 测预警系统的部署与实施,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该系统将实现每日水资源分布信息清楚可查,每月水资源 平衡,降低市民的用水成本,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2)该系统可以通过对实施地点水质、水位、流量的自动监测, 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水量状况,为我市面对 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 测等方面发挥作用;(3)通过自动监测我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的工作,有利于改善我市河流、水源的生态环境,进而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4)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四)烟草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1、项目需求烟草种植基地已经在2007年实现以条码为基础的一打三扫系统 并局部试运行。但在全国实际推广中遇到了中心仓库入库流量太大, 逐包扫码工作量太大,完全无法实施的问题。由此,大家将注意力转 移到了可以批量自动采集数据的RFID技术上,通过在系统中通过RFID技术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物流体系解决方案。系统采用RFID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烟叶仓储流 程进行跟踪,实现批次管理、快速出入库和动态盘点,解决原有条码 系统扫码速度慢,信息记录不全,必须依靠烟点上传数据等问题,大 大提高了烟草物流中的控制和管理效率。2、项目内容系统按照国家局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总体要求,结合烟叶原收原调管理要求自主研发的, 以“金 叶卡”(银行卡)的形式为载体,形成集烟叶合同管理、物资管理、生 产管理、收购管理、物流管理、专卖管理为一体“全过程、全流程、全覆盖”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前端IO设备,将现有资源如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条码、烟农合同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对现有信息载体的有效利 用,能够很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并达到一定地管理目的。系统使用.Net技术平台进行开发,采用 C/S (客户端/服务器) 与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架构设计。系统使用专业报表子系统 实现了业务相关的统计、分析、表单等需求,使用了虚拟仓库子系统, 实现了管理可视化。系统通过中心/站点两极系统结构,使用低耦合系统结构,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系统购建的灵活性及可实施性。在系统中,各种设备如 GPS、条码读取设备、RFID标签读取设备、排号设备、能够很好地 结合工作。3、项目规划目前系统已在四川凉山、贵州毕节完成了 30个收购点、57条收 购线的试点工作,2010年将全面实施,将完成150个收购点和320 条收购线的布局。系统在全国烟草收购和仓储环节具有可复制性。系统仓储管理部 分,也适用于其它物流行业。(五)酒类防伪RFID解决方案1、项目需求假冒产品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它不仅是工厂应该关注的问 题,也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假酒致人死亡、致残事件时有发生,危害极大。目前酒类防伪技术的仿造难度不高,造假者往往很快掌握该防伪 技术,甚至与缺乏自律的技术开发者一起伪造,令酒类生产企业头痛 不已,因此,酒类防伪技术正向着不可复制、难以仿造、操作简单、 易于识别的方向发展。RFID技术防伪优点在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无 法修改和仿造。运用RFID技术还有以下特点:无机械磨损,防污损; 阅读器具有不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保证其自身的安全 性;数据安全方面除标签的密码保护外,数据部分可用一些算法实现 安全管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存在相互认证的过程;数据存储量大、 内容可多次擦写。另外,可以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 将信息写入到电子标签,例如酒的品牌、类型、生产日期、时间等标 识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记录每瓶酒的生产、仓储、销售出厂的全过 程,并可以自动统计产量、销量等信息,在达到防伪效果的同时,一 举多得,实现管理的信息化。2、项目内容酒类防伪系统贯穿了酒类生产、销售流通、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 等环节的全过程,整个环节缜密,可以有效实现防伪,扼制假酒流入 市场。(1)生产系统。RFID电子标签作为防伪标识,要附加到生产环 节中,结合在原有的酒瓶标识内附着在酒瓶上,然后装入包装盒。电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子标签为纸质EPC标签,表面印刷有标识信息,背面带有永久性不 干胶,直接贴到瓶上。生产系统将录入酒类的信息,并通过阅读器向 EPC标签内写入数据,服务器记录该标签信息,为每瓶酒建立档案(生 产时间、酒的类型等)以便查询。完成数据写入工作后将酒装入包装 箱准备入库。(2)仓储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即是对入库酒类包装箱进行 库位盘点,进行合理管理,主要包括仓库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 等功能。(3)销售管理和防伪查询。 酒类的销售时防伪环节中最重要的 一环,多数假酒就是通过销售环节中的漏洞进入到酒类流通中来。可 以规定酒类经销商必须配备手持机,对于送来的白酒必须进行检验, 确保没有假酒混入;同时,高档酒的销售往往是通过大型商场、 超市、 专卖店等来销售,可以建议零售商也配备(可以使租用)手持机来对 白酒的真伪来进行检验,并且零售商通过连接到酒厂服务器的PC机上读取酒瓶标签信息,并将读取的部分信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小票, 然后随同酒一并交予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在购买酒时候有权力要求 零售商用手持机当场检验白酒的真伪。读写器处理的电子标签数据会在服务器中做记录, 数据处理系统 交联 Web查询系统,经销商、零售商或者酒类购买者可以通过通信 网络查询电子标签的ID号码,鉴别该酒的真伪。3、项目规划项目初期是实现功能的演示系统,再根据酒厂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初期的演示系统功能已经实现。绵阳丰谷酒厂的项目实施方案,正在洽谈中。(六)成都环境综合监测系统1、项目需求研究物联网的协议标准,争取在 TC10中主导完成相关的物联网 数据采集到网络传输的无缝接入协议标准。研究大气环境监测、分析 和预测网,为改进成都市的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成都市的环境质 量,建立环境监测示范工程。研究水污染的监测、分析和预测网,为 改进成都市的水污染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成都市的环境质量。研 究噪声监测、分析和预测网,为改进成都市的噪声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成都市的环境质量。建成集采集、存储、传输、统计、分析、预 测为一体的环境信息处理和发布平台。2、项目内容与成都市环保局合作,共同确定大气环境监测网、水污染的监测 网的总体方案;从建立一个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及时性强的环境监 测网络,提出相关的标准物联网标准研究课题;完成环境监测的试验 网;建设成都市环境监测网。主要应用领域:天气预报与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牵扯,包括: 有害气体检测与预警系统,有害气体主要检测二氧化硫、氯气、一氧 化碳、氯化氢和臭氧。有害颗粒物检测,主要包括烟粒、尘埃、盐粒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分类和大小检测;汽车尾气检测与预警;酸雨检测与预警;地铁有害 气体检测与预警;水污染检测与预警;工业污染监测;城市噪声监测。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质优价廉的“瘦传感器”;设计安全性高、 可靠性高、及时性强的环境监测网络制定传感网无缝接入基础网络协 议标准。基于环境监测应用环境的网络架构;传感网络的无缝接入; 数据动态收集、汇聚和融合;异构传感器之间的协同;环境环境预测模 型;(七)CNG气瓶动态监管系统1、项目需求CNG气瓶是特殊的移动式压力容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气瓶在我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形成了一个十 分庞大而复杂的使用群体网络。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我市共有CNG 气瓶充装站60家,气瓶总数达到30万余只。传统的对CNG气瓶的管理是根据气瓶永久性钢印对气瓶建立档 案然后进行监管:充装站对气瓶进行充装前检查并核对档案;人工登 记充装记录;对到检验期的气瓶送气瓶检验机构定期检验;检验合格 的气瓶由检验机构出具检验合格报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全靠人工识别,效率低 下,管理量大,从事安全监察人员只能以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且抽 检率低。钢印易被造假,不容易识别,常常由充装站擅自改变气瓶的充装标志和检验标志。气瓶的使用寿命无法科学统计。气瓶的使用寿 命是以充装次数进行设计的,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正常统计气瓶的充 装次数。钢印容易磨损,造成钢印无法识别,使监管、充装检验都非 常困难。不能实现监察、充装、检验数据的动态管理,易出现监管盲 区和死角。2、项目内容CNG气瓶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对 “车、瓶、气、人(充装人员)、 站(检验站)、厂(改装厂)、设备”在整个CNG汽车运营链上实时 动态的一体化全方位监管,建立安全运营和管理体系,全面监控和管 理CNG汽车、CNG车载气瓶、CNG充装站和检验站的安全状况、 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有 助于CNG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涉及这一行业的各个职能部 门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加强预测和预警,为“提速止滑”和“两个加快”保驾护航。CNG气瓶动态监管系统共分四大部分:监管部门管理系统、充 装站管理系统、检验站管理系统、改装厂管理系统。3、项目规划该系统目前已经在全川(成都地区除外)顺利实施,重庆和宁夏 等地也已启动。成都市拥有车载气瓶20余万只,其它工业与民用气瓶100余万 只,加气站82个。以成都市的车载气瓶为例,若启动示范项目,其主要工作牵涉到气瓶加贴 RFID标贴、加气站加气机的改造(具备控 制、传输与识读功能,每台加气机改造费用3.5万元左右)、瓶检站的 识读器安装(每个4万元左右)、改装厂的识读器安装(每个 2-3万 元)以及平台软件与数据中心的建设等内容,预期投资额度在2000万元左右,项目实施周期至少1个周年。(八)传感器技术开发与系统级应用1、项目需求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传感器作为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环节,处于突出重要的位置。在成都发展物联网产业,如果能够充分 借助成都市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方面的基础优势,在传感器技术领域 率先取得突破,有助于成都市在全国物联网产业推进进程中取得先 机,赢得竞争优势。2、项目内容充分发挥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 面对传感器市场微型化、微功耗及无源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 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新一代智能化传感器、多传感器及数据融合技术 的研发,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制定。重点加强对 电容式触摸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 传感器的研究,加快相关系统及应用产品的开发。主要应用领域: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农业和智能物流突破的关键技术:多传感器及数据融合技术、传感器微型化及微 功耗技术3、项目规划项目初期在上述5大领域进行试点应用,运行1年后逐步在成都 市全域进行推广。(九)国家物联网产业化基地1、项目需求建设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手段。产业集群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与产业精细化分工有着密切关 系。处于不同分工环节的企业,需要专注于特定生产过程,就地就近 实现与其他环节和产业的密切合作,这在客观上需要关联企业在地域 上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 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空间集聚效应将长 期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布局。2、项目内容国家物联网产业化基地拟建立于成都市高新区, 是由成都市人民 政府、电子科技大学、部分研究所及物联网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合作 共建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基地将建设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物联网信息交换平台、传感信息网络平台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平台;建设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中心,促进 RFID、 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 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产生一批物联 网相关技术专利和重要标准;基地将重点发展敏感技术和应用前景广 阔、市场需求大的传感器产业,特别是发展基于MEMS技术的各类应用传感器,积极引进开发汽车类、通讯类、生物工程类、医疗健康 类、环境监控类、网络信息类传感器和与生活工作、娱乐密切相关的 消费电子类传感器,不断提高传感器产品的附加值。3、项目规划2012年前基本完成共性基础支撑平台建设;2012年前拟完成前 期引进投资30亿元,兴办多个以生产各类传感器为主体的高新技术 企业,形成生产红外、热敏、湿敏、气敏、压力、振动、光电、霍尔、 超声波、图像等各类传感器的生产及推广能力;2015年前力争引进或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1 3家,培育上市企业12家, 新引进国内外传感器专家、技术骨干人才多名,创建一个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2015年前拟完成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项,创新成果转化项,申请国家专利 项。(十)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1、项目需求以成都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信息安全公司为依托,建立国家级 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为现有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理能力增加全程信息安全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相关试验和 验证平台,为我国技术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供支撑, 与无锡的“感知中国”中心密切合作,形成东西“桥头堡”结构覆盖全国, 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2、项目内容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主要承担国家物联网信息系统安全理 论和专项技术研究,突破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存在的一系列前沿 和重大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在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组建国家物联网安全标准编写工作组,促进物联网安全产品标准化, 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领先地位的安全RFID标签、安全传感器、网络安全传输和信息处理安全中间件等系列安全产品,面 向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和安全监控 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测评、应急响应以及信息 安全人员培训等服务。3、项目规划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 所为依托,以30所”位于成都高新区大源组团的产业园为基地,以30 所”下属的从事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公司为主体,同时逐步吸纳从事物联 网信息安全及相关产业的其他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群聚效应,解 决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本项目总投资8亿元,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自筹。为加快建设,特申请国家资金 5亿元。申请资金主要用于新增建筑、购置国内外先进的测试仪器及软件。申请的国家资金在建设期(两年)内使用。项目建设内容:新增建筑面积约 13万平方米的科研办公楼,新 增相关设备、仪表及工具软件。形成物联网安全系列产品年产 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提供物联网 安全咨询、产品测评、系统测评、渗透检测、应急响应等 5类信息安 全服务,平均年完成物联网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培训 280人。附件2:物联网产业基本概念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 浪潮,被业界广泛视作后金融危机时代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 未来社会的缔造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 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 时代。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 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在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无锡率先在国内拉开了物 联网产业化的序幕,可以说,物联网的热浪目前在中国正滚滚向前。(一)物联网基本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 连的互联网,其中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 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 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目前在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这一概 念最早由比尔.盖茨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但在当时并 没有引起广泛注意;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 “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 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 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总之,未来地球上的一 砂一石,一草一木都可以联结到物联网中。 2008年年底,IBM首席 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即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 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等各种物体中,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 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最终形成 “互联网+ 物联网=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提出后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并已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物联网”可以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传感 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 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 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方面的物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 RFID、传 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 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 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二)物联网产业的界定物联网将会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信息产业的第一次浪 潮是以信息处理PC机为代表;以互联网、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 输推动了信息产业的第二次浪潮;而以传感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获取或信息感知,将会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感知中国”是 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点。所谓的“感知”,就是利用传感器去 获取大量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和处理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在中国物联 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1、传感器网(Sensor Networks ):通常强调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信息一般被认为是低速率、短距离、低功耗电子产品,因此组 网上有特殊性。传感器网可以看成是“传感模块”与“组网模块”共同构成 的一个网络。传感器仅仅感知到信号,并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例如 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感知到森林的温度,但并不一定需要标识哪根树 木。物联网的概念相对比传感器网大一些。这主要体现在人感知客观 世界(物)、标识客观世界(物)的手段,除了有传感器网,还可以 有二维码/一维码/RFID等。2、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基于信息技术使物与物之间进 行互联,它包含了传感器网、RFID、二维码等。为了概念表述上的方 便,当前产业界通常把Internet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而物联网 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仅仅是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 世界的所有有价值物体的感知和互联。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等IT智能 终端的一个网络,它把IT终端的使用者一一人,连接起来,使全球变 成一个有数十亿智能终端的无比庞大的计算机系统,进而推动了全球 经济一体化,使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实现了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并使世界发生着巨变。物联网连接范围远远大于互联网,它把连接扩大到物品,把所有物品(也包括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 (设备)和数亿人的无比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处理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 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 ):即无处不在的网络,强调 智能设备的综合部署,以及自然交互、人机交互和异构网络融合。从 泛在的内涵来看,首先关注的是人与周边的和谐交互,各种感知设备 与无线网络是技术手段。泛在网络形态既包含互联网络,也包括物联 网络。物联网在概念的指向上强调了从人到物的迁移。目前,在与自 然交互方面、人机交互方面,泛在计算/网络还是较为成熟的。物联网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是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的,所以我说当今物联网的重 点不是建网,它的切入点是在近 10年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全力支 持相关标准(RFID、物品编码、移动支付、传感器网等)的制定、核 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是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 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使它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 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物联网体现的是一种融合:1、从其内涵看,感知层的技术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包括 RFID、 传感器、识别码等;网络层是一个基于标准和公有通信协议,具有自 组网能力,可无缝链接和融合现有各大网络架构的一个动态的全球应 用服务网络;应用层无所不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2、从参与部门来看,仅金卡工程RFID应用工作组就有23个部 门和30个城市参加。此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 13亿百姓,都会 积极参与。3、从产业链来看, 涉及信息与通信产业,以及各行各业。4、从应用模式及利益分配模式看, 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与物 流;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传感网等的融合互动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 工作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并为改善民生、 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的发展,直接涉及到我国自主创新、结构调整 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国改善民生、利国惠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技术手段和创建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抢占 发展制高点,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涉及众多部门、 行业和地方,我们要加强统 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紧紧抓住“智慧地球”、 “感知中国”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创建中国物联 网产业。(三)物联网产业链构成物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涵盖了当代信 息技术的所有方面,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庞大产业链。目前业界 普遍认同物联网在体系架构上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 担信息的采集(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 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无线网、移动网、固网、互联网、广 电网等);第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以及实现或 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识 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物联网产业链因此也基本明晰,和现有的 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 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 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再往上则是像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比较成 熟的技术。1、感知层:感知设备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涵盖原材料 料开发、研发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产品应用和配套服务。(传 感设备的需求量将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总量最大的环节。各种传感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