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实践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9357607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端午节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端午节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节实践报告端午节来了,看到市场上绿油油的粽子,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煮鸡蛋。因此,我发现了端午节对中国人来说的重要性。活动目的:此次活动来探究传统文化,习得民俗精华。不能让端午节被我们遗忘掉。活动内容:端午节文化研究活动形式:研究性学习、动手实践包粽子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和访问他人,我们小组对端午的由来、习俗等研究性成果如下:一、由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船与食粽子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日节 、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扒龙船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图腾祭祀的一种活动,后逐渐传播开并形成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古代百越地区在端午日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据传也是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现今的端午节文化二、与端午相关人物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开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三、端午习俗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成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把戏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桔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假设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开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动手实践包粽子一、准备材料糯米、花生、枣、绳、粽叶等二、动手包粽子包粽子步骤首先,选一片适宜的箬竹叶。箬竹叶分为正反两面,可以用手摸出差异。正面比拟光滑,把光滑的那面向上。利用左手大拇指的虎口,以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相互配合。向下弯曲,即将对折成漏斗形状时,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留一个底边,并把底边推上来。如此底部呈尖状,留有的余边防止漏米。米不可以放得太满,太紧实。否则一煮,馅料容易掉出来。放米量距漏斗形状的上端,留有一个小边就好。用右手的大拇指和虎口,将小漏斗扣在剩余的叶子上,并用手给小漏斗卡出一个腰身。顺势把未包裹的叶子折合到腰身上,顶端剩余的尖部直接挝折过去。拿棉线进展捆绑,从中间开场每个角都要进展捆绑。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的由来及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我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通过包粽子活动,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更进一步了解和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我们对端午的认同感。.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