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368343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编 先秦文学总绪论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史家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全唐诗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上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著作。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文学创作室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文学史研究应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注重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推动文学演进的因素:外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不平衡(诗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1、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其次,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1、雅与俗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是中国文学演变的一条重要途径)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碰撞 4、文与道的离合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上古期(先秦两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孕育于此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此 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社会功能,道家注重审美价值,也形成于此 4、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基本格调也在上古奠定()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打破格局) 先秦文学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 1、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3、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 5、文学传媒出现出版、讲唱等各种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市井等各方面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新趋势,适应市民需要文学内容题材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重要地位 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对人的情欲更多的肯定,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冲击 3、通俗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小说最富生命力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双视觉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文字产生以后,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1、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2、先秦诗歌演进:宗教颂赞祷祝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3、楚辞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史官最初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巫史不分。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贵族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战国时期,“礼贤下士”之风大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先秦文化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夏商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诗歌出现。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左传和国语继承并发扬了春秋的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左传开史传散文先河。春秋时期说理散文得到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百家争鸣”,司马谈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刘歆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战国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纵横家是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第一章 上古神话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是我国古代保存深化资料最多的著作。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盘古) 始祖神话(女娲) 洪水神话(大禹) 战争神话(黄、炎)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3、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另一个方法是改造。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开始了,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3、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4、作为原型的意义,把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乐、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节 诗经内容祭祀诗(大雅和三颂中,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国风最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是个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雅的周族史诗,大小雅的怨刺诗,国风针对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圣湖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陈铺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是基础。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叠字叠句,还有两种叠章。3、押韵方式多种多样,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意象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没那么多。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颂雅多为西周作品,出自贵族之手,国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我国是个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陈子昂、杜甫、白居易)3、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盘庚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又直接影响。春秋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评判人物。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编年史,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也有倒叙、预叙的手法。往往很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战争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人物个性鲜明,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行为、对话为手段,大量细节描写。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是一部国别体,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以记言为主,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有形象性。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文学成就比左传稍逊。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刘向编校。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在写人方面,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纪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主要特色。往往引类譬喻,寓言故事、轶闻掌故等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夸张铺陈的方式。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方面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在散文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基本的叙事结构,写人的基本手法,历史题材。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是论语的基本特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孟子对话体的论辩文,墨子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从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孟子也采用类比推理。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分内外杂三部分,内篇为庄子作,外杂处于庄子后学。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恢诡的论辩,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的议论文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的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主张性善;重义轻利;专法先王;专尚王道。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主张性恶;重义不轻利;兼法后王;兼尚霸道。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韩非子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和庄子中奇幻玄虚的故事风格不同。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1、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2、形象性和抒情性的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大量的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4、分析透彻、议论纵横,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5、语言艺术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楚国与中原文化交流使得与中原的文化风气一样,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明显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崇尚巫风习气。晚期楚国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倾轧。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出自宗教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深深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第三节 离骚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两类意象:美人、香草。激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在形式上相对于诗经也有新特点:诗经形式是整齐、划一而重典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语言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第四节 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共11篇,描写爱情为主,缠绵哀婉。有明显的表演性,是歌、乐、舞三者合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共9篇,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稍逊于离骚。无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宣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招魂,屈原对楚王之死的哀悼惋惜之情,丰富的想象优美抒情的描述。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由此发端。还有高唐赋神女赋,神女赋已开汉大赋之先河。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影响下创作而成,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由于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最大贡献。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杂言为主,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热烈奔放,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图景。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