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工伤保险条例》与《法释[2003]20号》之间的实际适用冲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019464 上传时间:2021-09-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工伤保险条例》与《法释[2003]20号》之间的实际适用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析《工伤保险条例》与《法释[2003]20号》之间的实际适用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析《工伤保险条例》与《法释[2003]20号》之间的实际适用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试析工伤保险条例与法释200320号之间的实际适用冲突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内容摘要】 通常,人们在遇到死亡事故处理中都有一个习惯作法,即寻找较高的抚恤或赔偿标准的政策文件或法律依据。而现行有效的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与最高人法院法释200320号司法解释在一次死亡赔偿金中规定的赔偿幅度不同,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此不解,导致了在善后处理中适用依据的分歧与纷争。本文试从法律规定、死亡事件性质、死亡赔偿金的法律特征、两个依据的适用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问题提出】 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通过并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0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条例第37条第(三)项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8日公布了法释20032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于2004年5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在一般情形下,条例规定的最高线60个月,即五年的实际计算金额,只有解释规定幅度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解释规定的20年的实际计算金额。这就带来了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赔偿支付方希望按60个月支付,而要求赔偿方(死者亲属)往往要求按解释规定的20年赔偿支付。这表现这两个赔偿标准的冲突,实质上是对于具体个案的法律适用问题。 【具体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 1、支付名称: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支付幅度:48个月至60个月;3、计算标准: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即死者所在地区劳动社保机构适用(所在行政区域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4、工伤认定机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条例第20条第1款)。 5、支付人:参加了工伤保险的由社保机构支付,未参加社保的职工,由该职工所在企业单位支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赔偿名称:死亡赔偿金;2、支付幅度:20年;3、计算标准:(1)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必须是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的行政区域内统一标准;4、赔偿责任认定机构:受诉人民法院;5、赔偿支付人:赔偿义务人。 有关问题 1、死亡赔偿的性质:1994年5月12日八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首次明确了死亡赔偿金的内涵是对受害人收入损失的赔偿。司法解释据此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赔偿。2、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也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北京为例,2001年统计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77.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约为8922.7元。后者就是过去死亡赔偿所依据的“平均生活费”标准。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较高,也更合理。3、赔偿年限由过去的十年提高为二十年,比过去延长一倍,实际赔偿额则超过过去的一倍多。根据2000年的统计,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93.5元/年,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计算的全额死亡补偿费为84935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10350元/年,按解释计算的全额死亡补偿费为207000元,解释的计算方法比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提高122065元。当然,对所谓非道德行为,不能靠提高死亡赔偿金来制止;故意侵害他人生命的,应当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发挥刑罚制裁作用。4、从性质上看,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民事损害赔偿性质上存在根本的差别。但是,由于工伤保险赔付是基于工伤事故的发生,与劳动安全事故或者劳动保护瑕疵等原因有关,因此,工伤事故在民法上被评价为民事侵权。这就产生了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损害赔偿的相互关系问题。工伤保险实际上就是参保赔付,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民事侵权考虑受害人自身是否存在过失,实行过失相抵,即根据受害人过失程度相应减少赔偿数额。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一般情形下不会发生无力支付的问题,有利于受害人及时获得充分救济。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分散了赔偿责任。 【适用及相关冲突问题】 一、关于工伤 1、企业单位:必须适用条例。在死亡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认定是否属于工伤。如果经认定死亡职工属于工亡,即因工死亡,此时应当适用条例进行善后事宜的处理与支付。对于参加了社保工伤保险的单位与职工,应由社保机构按条例规定全额支付。对于未参保的,应当按条例第60条“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的规定执行。 2、事业单位:目前,大多数国家事业单位尚未参加社保工伤保险,根据条例第62条第2款“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等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参照本条例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规定,对于国家事业单位尚不能适用条例。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个法律空白,即没有事业单位工伤认定的机构,也使得条例无法适用。 在事业单位人员死亡事故发生后,在没有出台“另行规定”前,仍应按目前国家关于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的文件规定执行,即一般死亡一次抚恤10个月本人工资,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20个月本人工资。此时工伤认定应是本单位,并上报主管行政机亲批准。 对于事业单位在处理职工死亡善后事宜比照条例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办理问题,原则上讲,这样做缺少法律与政策依据。但考虑到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以及在今年内事业单位将参加全部社保项目的实际,在具体情形下,事业单位财力许可,或者以职工困难补助的方式,比照条例48-60个月标准进行处理也是可以的。 对于民办事业单位,应当依据条例参保,适用条例的有关规定。 3、对于应当按照条例执行的,不能适用解释。 (1)、解释是适用在死亡人身损害事件中,必须存在赔偿义务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了侵权行为,因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而工伤保险赔付是基于工伤事故的发生,可能与劳动安全事故或者劳动保护瑕疵等原因有关,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例如,某制药厂某产品实行工厂上下生产必须淋浴消毒工艺,职工下线后进行淋浴时,因电制热设备漏电,造成该职工死亡。经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此职工的有关善后处理应当按照条例办理。 (2)、在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形下,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某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发生工伤死亡,经安全部门认定工伤事故系第三方设备质量所致,另该职工被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此时首先应依据条例处理与赔偿。该职工的亲属可依据解释追究第三方的民事赔偿责任。此时第三方应承担条例与解释在赔偿标准中的差额。 (3)、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 二、侵权人身损害 1、如果发生侵权人身伤害,应当适用解释。如一企业职工下班到某澡堂洗澡,在洗澡过程中因因电制热设备漏电,造成该职工当场死亡。该职工的亲属应当依据解释向澡堂索赔。此案中,该职工所在单位与澡堂均不能采用条例来处理事故与支付赔偿,否则即使赔付了也是无效民事行为,该职工亲属完全可以依法起诉要求按照解释规定进行赔偿。 2、解释的赔偿标准及其计算方法对侵权人身损害赔偿具有普通适用性。对于民用航空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类特殊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不具有约束力。 3、审理人身损害案件,原则上仍应适用相关的法规和司法解释(如不同的具体赔偿标准等等),但法律原则与解释相冲突的,应当执行解释。构成医疗事故的,仍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审理,属于医疗损害赔偿的,应按照解释执行。解释并不排斥原来相关的特别规定,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仍应依据原来的有关规定。有些原则和解释相冲突的,应以解释为准。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制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中规定残疾赔偿金、残废赔偿金均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而解释则把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赔偿的范畴,因此,在今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解释时,不应当再把残疾、死亡赔偿金看作精神抚慰金,而应当执行解释的规定,受害人除了要求赔偿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外,还可以另外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在解释与规范性文件冲突时,应当以适用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同时,有条件的适用解释。 【参考文献】 1、工伤保险条例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黄松有就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答问 论文关键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