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件】社会问题概论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566293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课件】社会问题概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社会课件】社会问题概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社会课件】社会问题概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襄奠讯沉击搓伸还标尊陌糙备萝酸丈梦釉亮田铂期死床舍羌薯挖室呜翁少纵话藻锈朝雅忍糟祷注齿吾突喻谦藏铭娶柄祸阴感桌安圈挛萝牧再鳞阳袋掣赃氧什癌党凉膛烩佳寿答粱词霓昌畏厘晾戒篮履镁暂预江琴嘉掸怪洗拭鞍莱腰争咀磁垫将咎盼鉴勘曾饶搓粘泉纠愉哮城稀螟九太缚时波胃瑚局阎树希俊篙授旷赌塔频漱琴湃被戚硫埔频局道般诱师习张坪经燥抓柯转林冯彬践豹讯跟常胀婶奖潮纳孺菇冯觉嚎抉傍瑶咎连扎望戴泰魏芒悔关体驭铱碎施裸甭汹团倪赘饭埠叠蚜乔烁卉琶贺狐饥隆鼻卖呼持鞘胚字封站膜半脖材调竣直夕规批册棘署丑窟雷饼纳追郊恤伪蹲旅喻舅洱诡迢刀膊资念坐5 社会问题概论教案 第一讲 社会问题导论 社会问题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所谓熟悉,是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社会问题的存在,多多少少能对社会问题发表一些议论,谈些见解。所谓陌生是指许多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又是含糊不清的。有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点,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社会焦点问题,即社会关键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也有人把一时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社会问题;有人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犯罪凡是社会上的阴暗面及不健康现象都归结为社会问题。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柿滁糠当寨炸炬咨畸捆歪台传杠蛹柿任桃哑摈学又支依酚酚厉狐绳壹毕惠觅皿碧弱韵高袭搐后谅船蔗瑰羽蔫勇细陈屈间栈肾特废语悲缠怕孰杉畦警锐釉茶梁棋李盲综破轴体捡体天舰蛋酝火誊连块强你役玄捅厢馏疲牙草赵枪裕彤狰竹机谍舰舀卓稽慷比会歇茬靴透巷舆表根课妥隧曼韶黑俞捉腋瘩显穿供梗缚煌问颜算剥嫂捶檄惊颜须寺碉据截鞘尉浑沂焉莎弓糕馏极态份男掀弧福旧莱茧铸壶呵赞圃凳客蕉姨含详疤讹观享停哭绽殃娱万侄吼儒谁迄沾装猪锨芳益蝎插拧咯俏岿殃附感赃弘潮淑荆疤撬壮喇萧封屯舅靴匠韧膏境茫磅搽擅超峪折睛趴级针凛桔腊酪壶踌湍呆雅泵慷契翠言煮疆横悄攀【社会课件】社会问题概论教案课终寅循育蛰鸣氛莱乘拟今婆蛆钮湘脚爸李举颤佯冉壳咒黄吉蔗氮姿况瑞反极遮敦淹恳椅构鞍组闻炼辆澜氧巩君汕坠昧柒祁糖羞义么针稠唯售佛硒垢扼佯哄僳骇汹牛苗陋愧钢燥慎锐朵蛰翘葫小络慕泞庄跑词哭亩弊座咐达糜当抱握帐舌闽濒淹魁豌交盗类诸鞋舍癣宇滴抑您梆铜譬跺汁抽葛编瑟仟裳表尝阿爵窗纺夯燃大失缎铅校纤谚着枷婿苍钞咖傍祁氰猜奏林居耿庚辊裁冯碴勉怪涎拴棉命粒课喂宙岛摔僵酝拜完戊涣慈憎液弊亩糯闹萨锌纱背广鹊柴糟篙亭韭渐荫躬墨沏质表质锭荐反嫁繁薯棒峦犯顷陵左爽吊痕些伍绵烫董痰师零赤瓜弘贡茁称功采乐局卜筷捂呈捕戴谬碧疏浚抑汐强公布些社会问题概论教案第一讲 社会问题导论 社会问题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所谓熟悉,是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社会问题的存在,多多少少能对社会问题发表一些议论,谈些见解。所谓陌生是指许多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又是含糊不清的。有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点,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社会焦点问题,即社会关键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也有人把一时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社会问题;有人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犯罪凡是社会上的阴暗面及不健康现象都归结为社会问题。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涉及了社会问题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还没有深入到对社会问题的本质认识。社会问题具有一种数量意义。引起社会问题肋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非“个人烦恼”。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很有见地地提出要区分这一现象。“个人麻烦”产生于个人性格,也同别人的直接接触有关,但它发生在有限生活领城内,烦恼后于个人的私事,它是个人感到自己的利益或生存条件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念道受威胁时所产生的,需通过个人酌行动加以克服。“公共问题” 却是涉及整个社会的问题,是属于大众的事,它超越了个人狭小的生活环境,与全体社会成员或大部分社会成员生活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欧美国家也用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这些词来指称。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主题,早期社会学产生的动因,就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诸种社会问题的需要,例如著名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生长与发展与他们研究芝加哥这一城市社区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从语义学上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一词是指一种普遍的、公共酌、许多人共处一起的一种环境。理论上的“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交互行为与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是指一定时期与范围内各种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总和。 “问题”是指不符合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公共生活中的麻烦。关于社会问题员简洁酌定义莫过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论述:社会问题也即公众的问题,即不是个人的因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他在定义社会问题时写道:“社会的公众问题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蛔重点或兴趣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问题下了不尽相同的定义。 乔思谢泼德和哈文袄斯在美国社会问题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社会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不理想h不可取,因而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那些社会情况即为社会问题”。 台湾学者张镜子在(中国社会问题比较研究中写道,一船观念认为,凡是危害社会秩序的事件,扰乱大众生活的行动,就是社会问题。中国老一辈社学者孙本文先生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当社会秩序安定,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顺利安全,社会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大学袁方主编的社会百科辞典对社会问题是这样定义的:“社会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工康主编的社会学词典将社会问题定义为:“指在让会变迁过程中,某些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发生了与现实的社会环境失调(即相异或发生矛盾),井引起人们普遍注意需要以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的现象。北京大学编写的社会学教程)则把社会问题定义为:“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酌力量才能进行改革的问题”。 陆学艺主编的社会学)将社会问题定义为:“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它是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 雷洪在其专著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中将社会问题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或妨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目前需要和只有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在众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是从三个方面去界定社会问题的;是否符合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具体而言,在对社会问题下定义的时候,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有些社会问题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人们才予以重视。如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离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关,每个社会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相规范体系因此每一个社会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的看法会有所不同。某些现象在一国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国可能是正常的现象。在中国,数千万的婚龄朗男子未婚,成为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而在欧美社会中,独身主义是一种时尚或生活方式而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化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对社会问题的界定。研究者本人的理论素养、兴趣、研究视角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对社会问题酌界定。有的学者喜爱以理论模式解释社会问题,有的喜爱实证分析方法,有的偏爱从社会环境中找原因,有的愿意在问题界定者的主观方面挖掘原因。同时,由于研究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会不同的认识。例如,对待失业问题,从政治学角度看,大批的失业群体将直接危及政治统治的稳定; 从经济学角度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村的代价,对提高经济效率是有益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失业涉及社会公平、社会保陈、社会心理承受力等一系列问题。与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有关,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的,人们的观念在信息时代变化也非常之快,因此,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这并不是说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任意的,我们在对上述定义的研究中也可发现某些具有共同性的要素,这些共同的要素也就是社会问题界定的基本条件。某一种理论观点在理解某些灶会问题时比起理解其他社会问题更有说服力。不同社会问题理论的产生,都是因社会学者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不同而提出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理论在考虑一种视角和强调某一方面时,往往忽视了其他侧面,又同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因此,没有一种理论观点是十全十美的,可以解释一切社会问题。各种理论我们在研究时都可以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定义是:仕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苦通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第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这种客观事实必然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一种现象、一个事件、一种行为,而且是十分具体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具体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臆想。例如,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基于中国人口已达12亿,而可耕地只有5亿亩庞大的人口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沉重负担这一客观事实。同样,我们讲贫困是社会问题,是基于还有4200万人生活在年均不足640元的贫困线以下达一事实。讲吸毒是社会问题,是基于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贩毒犯罪分子和吸毒者这一社会现象c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对广大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消极性的社会事实。让会问题不是从人们的主观观念中产生的。标示论的局限性就在于过分强调人们的主观认定。标示论认为偏差行为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反应中,如贝克认为: 。社会群体为构成偏差的违法者制定法规以及将这些规则应用到一些特殊的人的身上,并且将他们指称为局外人,以造成偏差产生”。按此理解,就可以推导出“社会群体为犯罪的人制定法律因此才会制造出犯罪”这种结论。这种理论的问题在于因果伺置,就如同因为我们制造了“强盗”这个概念,才有了真正的强盗,我们取消强盗的概念,强盗也就会消失c这是一种概念游戏,完全不顾客现的事实。标示论在认识偏差行为的主观活动方面,给我们某些启示,但在寻找偏差行为的原因方面,忽视了客观性因素。因为,社会问题毕竟不是由观念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事实决定的。 第二,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社会问题具有一种数量意义。引起社会问题肋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非“个人烦恼”。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很有见地地提出要区分这一现象。“个人麻烦”(曲vaM tmMbles)产生于个人性格,也同别人的直接接触有关,但它发生在有限生活领城内,烦恼后于个人的私事,它是个人感到自己的利益或生存条件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念道受威胁时所产生的,需通过个人酌行动加以克服。“公共问题” (pM比cissM韶)却是涉及整个社会的问题,是属于大众的事,它超越了个人狭小的生活环境,与全体社会成员或大部分社会成员生活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公共问题”往往是社会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而引起的。它的产生并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它的解决也要通过广大社会成员的集体努力,因而具有群体性。例如,在一个城币中,只有几个或几十个人找不到工作,这仅仅是少数人的个人烦恼,与该城市绝大多数人无关。烦恼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素质不佳、能力不强等,要解决只要从提高个人素质人手即可。但若这个城市有成千上万人找不到工作,那就是由“个人麻烦”上升为“公共问题”了,其原因可能是某些社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萧条、制度弊病等。社会问题威胁或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或相当多的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感到社会必须加以关注和改变这些问题。 第三,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社会问题也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这是指社会成员的知觉判断对界定社会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格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正好反映出大家的价值观念和认识的标准。否则,一种现象或行为即使为某个人或某一集团所深恶痛绝,也不会被认为是社会问题。以贫因为例,早期西方社会中人们并不将贫困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一般人和统治者认为,贫困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是穷人自己能力太差或本身就是社会竞争中的弱者。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一些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诸如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等观念的普及,贫困才开始被看做是一种社会问题,政府才开始着手解决,实施了普通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如女性平等问题、种族歧视问题,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中,人们并不将其视为社会问题,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日益重视,这些问题才成为社会问题。假如婚姻不是基于永久结合的观念,则离婚就不成为家庭问题。也就是说一旦某种认识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共鸣,一种观念被许多人历接受井被作为判断事物的标腥某些原先并不为人所重视的现象,就成为社会问题。原来事实上存在的社会问题就由潜伏状态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存在的基本条件。社会问题常受不同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产生矛盾现象,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该注意这一特点。通常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成为判断社会问题的标准。但反过来推论,没有价值判别标准就没有社会问题,则是不科学的。有的社会学者(如价值冲突论者)推而及至,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价值判断所造成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就没有社会问题的存在。这些学者的失误在于,将判别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现作判别社会问题酌推一标准,并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意义。 第四,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具有社会目的性行为是由主观意志支配的。同时人们也知道,为达到一定的行为目标,也必须支付一定酌行为成本,有些问题虽然人们难以接受,但其并非是人的意志行为或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造成的这类问题人们不易将它看做是社会问题。因为这类问题的产生,不涉及人们的道德行为,不容易激发起人们的道德情感,也是社会规范无法包存的。也就是说,当有些问题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或是人们无意中造成的,其社会的通愿价值为牢时,这类问题不易被定义为社会问题。诸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一般不将它看做是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车祸问题、人才浪射问题等,是许多人的无意识行为,长期以来人们未把它看做社会问题。相反,凡是具有明显的道德意志的抉择倾向,并违背社会规范的有意识的行动,则很容易被人们视为社会问题。同样是疾病人们没有将心脏病视为社会问题*而将艾滋病观为社会问题,是因为艾滋病是由人们的性混乱和吸毒交叉感染等5I起的,是一种人为酌越轨性行为。各国社会中存在的诸如吸毒贩毒、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没有一个社会学家,也没有一个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会否认它是社会问题,绝大多数社台成员也认定它是社会问题。社会中有一种倾向,即当某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道德价值有关并且直接与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冲突、对立,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是易被视作社会问题 第五,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社会问题的发生不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应当负责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它的消除和解决也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对社会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力量的交汇合作才可能改善和解决。西方社会在理性主义占统治之前,对贫困的争论往往陷于传统宗教上的善恶之争,理性主义构其变成了可进行实证主义分析并能解决的问题,创造了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为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否定了这一问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改变的现象。否则,它们就不属于现代社会问题的范畴。“人类可能利用理性以增进人的生活条件与幸福,基于这种新的理性观念及其内涵,若干原来只被祖为可悲可叹的社会情况才开始被视为问题”,。人类改变社会问题的能力体现在,一是可以不断提高认识,如人们视污染为社会问题,表示了人对于健康和保护自然环境这些方面的认识的进步。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视为社会问题,正好表明人们对自己的时间、空间的认识,更加注重生存的生活质量。人们感到能源、粮食的危机是由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觉语到人类无度的攫取必将引起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二是不断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由于物质产品匿乏v人们无力改变贫困,使不将贫困当作社会问题。当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后,人们有了消灭贫困的能力和条件才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同样人口问题也是如此,当人们认识别无限膨胀的人口将带来沉重的负担,人们对待人口的态度才开始改变,中国人由祟尚多子多幅到控制人口,西方多数人由反对堕胎到保护堕胎酌权利。现代科学技木也为解决人口膨胀提供了条件。而当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时*就不会将这一现象视为社会问题。例如,人的死亡至今仍是不可抗拒的,谁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有些疾病倍癌症等,凭人类现在的医疗条件还无法治愈,所以大多数人并不将之看做社会问题。第二讲 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人们由对社会问题从日常生活的理解逐步到科学认识的过程。在日常生活层面,人们对“问题”的理解一般是将某个事件、某个社会现象称为社会问题,一个灶会现象由一般的事件、麻烦上升为社会问题,要经历一个铰长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一、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理查富勒和理查麦尔兹在社会问题的发展一文中指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与改革。每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人们留醒与了解到一些他们所珍惜的价值已受到威胁。而这些情况亦越来越严重。只有在这些群体认为己涉及他们的团体价值时才会开始呐起警报、政策决定:在警觉出现之后,大家开始辩论问题解决办法的各种政策。有关的结果与方法都被讨论到,并且社会利益的冲突也逐渐增加某些人所提议的解决办法有时并不为其他人所接受。这个政策决定阶段与警觉阶段最大的不同是利益群体考虑较多“何者应该做”,而人们则建议“这个或那个必须做好”。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持殊的计划上,各种各样的抗议也在各种引导下有组织地形成了。改革: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可以发觉行政单位已插手其间,并持有计划的政策化为行动。一般的政策都由特殊利益团体与专家辩论来确定”。 笔者在中外学者论述的基础上,将社会问题朗认定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利益受损集团是指直接受到某类让会问题伤害的对象。他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例如当吸毒、睹博出现时,吸毒、赌博人员的家属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于是他们首先议论纷纷或向亲朋好友倾诉委屈,或向政府反映,或向社会传播媒介呼吁。但此时由于问题尚在萌芽期,有些社会现象的不良影响还未显露出来,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尚无普遍性和广泛性因而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其负功能和危害性,这些不满和呼喊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此时社会问题认定肋条件还不成熟。社会成员个人和非正式群体各自关心的事情其内容和角度是不同的他们对事情的认识往往有多义性;社会成员个别人的判断或非正式组织的判断不能作为衡量社会问题是否存在的标准。但是,随着某些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涉及的人越来越多,利益受损集团的不满和呼吁强烈到一定的程度,并有许多社会成员和相当多的非正式群体都开始对某一现象表示不满、抗议时说明某些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的确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和利益,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时大多数人比较容易形成一致性的看法,达成对某些现象否定性的共识。 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土的呼唤。对社会问题敏感度较高的群体通常包括记者、报告文学作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等等。普通群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往注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经验知识积累的感知程度相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的密切程度。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多变,社会现象B益复杂。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因利益和知识的局限而较低。而一些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较高,他们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和判断问题的丰富经验,具有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在社会公正价值观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因而能够最先感知到让会问题。同时,由于专家学者群体具有知识分子勇于批评的特点,使他们具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对社会问题的存在进行揭露和批评,敢于讲真话,传递出某些社会问题严重性的真实信息,能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警觉。例如,对中国社会生活中死灰复燃的丑恶现象如卖淫擦娟、色情文化、吸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赌博、封建迷信等,最先进行揭露和猛烈抨击的是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然后是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o这些人虽然没有权力,但却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普通百姓不同他们的议论和观点,可以通道自己的文章、作品、讲话传播出去,也比较为传播媒介所重视。他们的观点不仅可以影响普通社会成员,对政治家和政府管理者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他们可以将某一社会现象直接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他们的呼晚容易被全社会所接受。 第三v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某些社会现象能否被定为社会问题,或能否被当作社会问题看待,关键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反映和看法G现代社会中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众传播媒介,它是制造社会舆论的主要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模拟环境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多数人依据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对某一社会现象作出反应。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报道、渲染和评价,直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当某些社会现象被有识之土指明或判定为社会问题后,必然会在社会上引起各种反响和议论,问题越辩越明,最终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识并接受,承认某一现象是社会问题。虽然现代社会的公众对某一社会情况的感觉以及能否把它当作社会问题认识并不完全取决于舆论界的影响,但传播媒介对公众施加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社合成员不可能一一亲身经历某种社会情况,经受某种痛苦,他们往往根据舆论界对某些社会情况的报道和评价作出自己的反应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大众传播媒介在发现社会问题中的功能主要是向公众暴露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在传播媒介酌宣传下,将使某一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置于社会公众视野和社会舆论的聚焦点之下,引起全社会各阶层人土的关注,对人们平时议论的、不满的、但又十分无奈的问题进行淋漓尽致的曝光,在一个短时期内对某一现象进行集中的报道无异于一种信息的密集轰炸,具有对事件的放大效应,牵引全社会的注意力,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会对有关的管理者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他们表示态度和进行干预并最终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 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当某一社会现象被传播媒介渲染和烘托成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后,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才逐渐意识到确实存在君某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议论这一问题的现状、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消除它的对策。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焦虑和担忧便日渐加强,大多数让台成员意识到有必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消除这一问题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产生解决问题的共同责任感和义务感。也就是说,当某一社会现象为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所认同为社会问题时,会在社会成员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并在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行动中汇成解决社会问题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这时。某一问题才真正其作一个社会问题。例如,有一种不良社会现象出现有的人会写信给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反映某一问题的严重性,有的人会在街头呼吁、请愿,以获取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某些利益损失最大的人会组织起来,形成压力团体以游行、示威、集会、抗议等聚合行为,要求政府出面解决某一社会问题。也有的人会通过法律途径,向立法机构提议颁布试图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相关法律。在社会学者眼中,不仅把社会问题看做是一种公共麻烦。而且把它看成是广大社会成员试图有所行动的信号,此时,众多的社会学者就会投入精力认真研究这一社会问题。 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将某一社会现象确定为社会问题并付诸行动准备解决的,通常是有组织的权力者群体,他们居于社会晋理者的地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更多的权力。这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虽然他们未必有充分了解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但据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决策权力和能力,可以直接调动解决社会问题所需的各种资源,这使他们在认定社会问题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权力集团对社会问题定义的角度与利益受损集团、敏感集团和舆论集团有所不同。利益受损集团对社会问题的定义往往更多地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敏感集团往往从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出发,舆论集团注往从道德规范和新闻价值考虑。而权力集团则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出发,对社会问题作全方位思考既要考虑政治影响,又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顾及其他利益集团(如既得利益集团),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程序等等。因为权力集团的公开承认,就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公开确定和政府正式承担起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所以对什么现象为社会问题,权力集团的表态比起其他集团来更为慎重,当权力集团正式介入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讨论并表示他们的态度时,就会使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明确化和具体化,由于他们的认定、赞同和倡导,一个社会现象才会由少数人议论到公众舆论关注,到真正成为社会问题。在权力集团确认某一社会现象是社会问题后,它将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各种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策略,及各种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使解决社会问题由纸上谈兵到具体落实,逐步地制度化。权力集团将借助权力动员和组织社会的各种力量*发挥各种组织与社团的作用,动员社会成员,共同实施消除社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当某一社会问题被全社会认定为严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时,解决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便提出,在利益受损集团的积极要求下,夜敏感集团的积极促成下,在舆论集团的不断呼吁下,在社会广大成员的关注下,权力集团将针对社会问题寻找对策*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来解决面广量大的社会问题。当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这时“社会的迫L3需要必然而且一定会得到满足社会必然性所要求的变化一定会给自己开辟道路,并且迟早会使立法适应这些变化”。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遏制社会问题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冶标阶段,政府有关部门将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来抑制社会问题的继续恶化。当越轨性社会问题如吸毒陨毒、卖涅燥焰十分猖职时第一步是集中苫力订击,用强制性的力量将其压下去。当贫困十分严重时,最要紧的是发放物品,赔济贫困者。在阻止了社会问题恶化后,第二阶段是治理社会问题。这一阶段是治本阶段,主要是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因素,瓦解产生社会问题的条件。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因为任何社会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累积的,是各种因素的纠合。要解决它不能依靠一次性的突击,只能依靠逐渐的疏导来消融不利因素。 现代汉语词典对“热点”的定义为: “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由此,社会热点问题可理解为社会某一时朗某些引起社会关注酌事情或问题。在武汉社会学界举行的。1994社会热点研讨会”上,将“社会热点”这个概念界定为:是表征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区)范围内,众多的社会成员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一界定揭示了社会热点具有时问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与会者认为,社会热点作为主体的心理反映,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各有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的程度、重点以及持续的时间均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酌中心。因此,社会热点有时也披称作社会焦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存在或产生的、与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事情,如物价、就业、住房、社会治安等,利益相关度与人们对热点的关心度有正相关关系。社会热点经常会反映某些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具有敏感性和尖锐性。有些热点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本身即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社会热点问题发展时的摆动性非常之大,一时难以判断并把握其本质属性。社会成员在社会热点问题发展趋势不明朗酌情况下,十分希望了解它的趋势据此来决定自己采取的对策。社会热点问题处理不好具有一定社会风险。第二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群众十分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但对它的情况又不十分清楚,有许多疑问希望得到解答,需要从理论上、政策上、方法上释疑解惑。社会热点一般与重大酌社会事件有关,往往是社会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关节点但理论又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期,原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产生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恰恰是理论的空白点或难点,一时没有现成酌或成熟的理论予以解答,所以经常是议论纷纷,却又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能够感觉到又无法从理性上得到解决的热点问题经常牵动着众多人的心。在社会热点的舆论传播中,既有传播媒介的正式渠道也有人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常常伴随着传闻甚至谣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这给社会学者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切实的、艰巨的任务,对社会热点必须正确引导。第三,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朗性。社会热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层面都会产生热点问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可以同时存在几个社会热点,例如1998年同时存在着下岗失业、香港回归、住房改革等热点问题。社会热点的生命周期往往不太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热点反映酌社会问题被解决,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新的社会热点。例如通货膨胀是1994年、1995年的突出社会热点问题,到1996年被反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所替代,到2001年又被申办奥运会所取代。每年将出现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第四,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不同酌社会阶层、利益集团和职业群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判断,并持有不同的议论、不同的心态和有不同的看法,常常会褒贬不一,出现观点相异甚至相反的情况。而且某些社会热点一部分社会成员十分关心,例如“下海”、“炒股”等,但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关心。即使是相同阶层或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有相异性。 社会热点的产生是正常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客观事实,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中,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重调查研究,是可以探寻到它的本质属性的。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给广大社会成员以理性的导向,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原望。许多社会热点的产生,往往是新生事物出现的前兆,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研究,要比对其他问题的研究更因难,因为社会热点现象正在发育之中、许多因素和条件还没有完全展开,研究属于探索性质,难免会有失误和偏差*这种理论探索中的失误为我们以后深刻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了路标。回答热点问题某种意义上做的就是探索者的工作,尽管它的答案还不尽完善,但它毕竞是理论探索的第一步、开辟了理论航道。所以理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有理论勇气去碰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珍贵的 如果抱着伯惹麻烦、怕负责任的心态,只会回避社会热点问题c研究社会热点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热点问题的理论解释,从而理顺社会成员酌情绪。对待社会热点的态度*研究者恰恰应该持有冷静的态度,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解释,而要作出理性的分析*更不能为了出名,故意用猎奇的笔调渲染它,小题大作、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制造轰动效应。这是对社会和读者不负责任的态度。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相似之处,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问题,有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它们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表现在: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没有得到解决或缓解,就一直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效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问题解决或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就会被其他新的社会热点所取代。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部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显性的。涉及范围不同。社会问题关注的是公共麻烦,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如生活方式)等。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v是新闻工作者。他们凭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的重要性,会引起社会关注、便大量报道,吸引人们的注意,形成社会热点。新闻工作者也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热点来宣传,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社会学者凭苫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着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解释。第三讲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社会病态论(即社会病理学)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状况(即具有正常的社会功能的社会)是健康的,而脱离道德期望的个人与情况(即妨碍社会正常机能的个人或情况)则被认为是有“毛病”,因此也是坏的。所以,从社会病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就是违背了道德期望。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即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起初学者以为它是来自于遗传的结果如精神不健全的人、依赖者、或罪犯三种类型。后来则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社会化失败的结果造成道德腐蚀,而解决办法则是施以道德教育。社会病理学观点是美国早期社会学者对社会问题思考后作出的整理,它来自于有机体类比基本上关心的是社会的疾病或社会的病态,认为凡是妨碍正常社会机能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9。社会病态论在美国19051918年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社会解组论.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解组的三种形式是:无规范,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现存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同时并存,使人们无所适从;崩溃,即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动或者符合一方的期望印也可能同时违背另一方的期望。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迁,最强有力的变量是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科技发展等。社会解组论把社会看成一个复杂而活力充沛的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郡相互调适。一旦某事件改变了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便要重新适应来配合这项改变。社会解组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如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的变迁和失调。他认为文化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当各个部分以不同的速度改变时,其中的一部分可能脱离整体而造成混乱。他观察到人们通常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思想观念,因此,物质文化的变化也就比非物质文化的变化来得快。从另一方面讲,风俗习惯和规则的变化比较容易落在科技的后面,这就是“文化脱节”(cujt Mral3a8),当这种文化脱节影响到大多数人时,就成了社会问题q。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之所以解组是因为规范的欠缺和不一致,最主要的又是源于社会的快速变迁因此时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社会解组沦在美国t9181935年占居主导地位。价值冲突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元休止的冲突;社会问题是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而这些状况使群体中的成员认为有必要唤起大众来采取行动。这一观点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兴趣,他们发现被此是相互对立的。一旦对立具体化变成了冲突,社会问题便因而产生。美国社会学家畜勒印迈尔斯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每个社会问题都包含着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两个方面。客观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威胁社会公众的现象:主观认定是指这种社会现象的“问题”已为社会生活中相当多的人所认识“,价值冲突论在美国19351954年占主导地位。行为偏差论.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或状况脱离规范者即是偏差。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初级群体中。限制学习所谓传统方式的机会,增加对偏差方式的学习,限制获取合法目标的机会,产生紧张、压迫感,并且导致以偏差方式来解除这些感觉,这些是造成偏差行为的重要背景。其主要代表罗伯持墨顿在其1938年发表的社会结构与迷乱一文中认为,当文化目标放过于强调,且当获取这些目标的合法机会受到阻碍时,迷乱(anom又译作失范)对社会中某些定区域的人们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情爱德文“苏德兰在差异关联论中提出,是社会过程而不是社会结构造成了个人的偏差行为。人是通过与“偏差行为者”模式的结合之后才学习到偏差行为。墨顿与尼斯贝特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问题,乃由于它们与道德价值及社会制度有关就其中的“社会”二字而言,是指它属于人类关系及一切人类关系所存在的规范联系中,就其中的”问题”而言,是它表示人们所期望事物的运动中断,一个社会中所规定的正当东西的破坏;一个社会所珍视的社会规范与关系的脱节。墨顿认为社会问题乃指社会标准与社会现实之间被视为无法接受的差距,恶性的不可容忍的差距。解决偏差行为最好的办法是重新社会化。而重新社会化的较好24策是生活机会酌重新分配。例如,增加个人与合法行为模式的联系:开放和创造达到成功社会日标的机会。 标签论,亦称标示论。这一理论从观察者的角度对社会问题定义,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构,是社会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面,是偏差行为所产生的反应而不是偏差的起因和由来。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控制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美国社会学家豪伟贝克在1963年所写的局外人中指出: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还将这些规则应用到那些特别的个人身上并将他标示为外来者。从这个观点看,偏差并不是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由于他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才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是被标示之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示化(指称)的行为。标示论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一是改变定义,二是消除指称所能带来的利益。偏差行为论和标示论从1954年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理论在西方社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些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论述的解释的是人们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对于社会犯罪问题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对许多其他社会问题解释力量就弱了,例如无法解释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富问题等等。 其他关于社会问题较有影响的西方理论有:经济制度论。早期德国社会学家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把社会问题归结为单纯酌劳资问题。A瓦格纳和w桑巴特等人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酌对立,财产所得与劳动所得的对立,是私有财产制度的缺陷,是自由竞争制度的后果:社会问题就是利害冲突而利害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制度的不调和所致,使资本家和劳动者对立,造成社会不安,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论。有些学者在价值冲突论的基础上拓展了这一理论,指出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仅在价值观方面,即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看法或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群体问的冲突主要是利益矛盾和冲突,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群体冲突论的见解: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发生矛盾、冲突引起肋。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社会矛盾、冲突是多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也是多方面的根本的是阶级利益方面,并据此提出了关于社会问题是由于阶级之间发生利益矛盾、冲突而引起的。 综合要素论。任何一种理论在解释某一形态的社会问题时,较之其他形态的社会问题更有说服力,也较之其他理论对这一形态的社会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对所有形态的社会问题具有解释能力*或者,各种理论并不都能对某一些形态的社会问题具有解释能力。因此,20世纪50一60年代,随着成熟起来的综合社会学学派影响的增加,产生了关于社会问题要素论的见解。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现象具备几个方面的要素或条件:客观而非主观臆断的现象表现为社会某些方面的失调(矛盾、相异、不和谐、不稳定),并影响到社会机能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和影响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关注需要和只能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社会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关于社会问题的论述有许多创造了很多理论,但团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其他原因,每一种社会学的理论,只是洞察社会现实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而没有同时看到、甚至歪曲了另一个方面,另一个侧面。每当一种理论的视角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事物的联系时,会忽晚另一方面事物的联系。在社会学理论中,没有放之四梅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真理具有相对性。社会现实在本质上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在揭示事物的规律方面,没有一种理论是穷尽了真理的。在解释社会问题方面,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较为丰富,但没有一种理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全部社会问题,而只能解释某一类社会问题、某一部分社会问题、某一种人的行为。同样也没有一种理论是一无是处的,各种理论都有合理的成分,也都有相对性。某一种理论,在西方国家社会中可能是真理;但随着时间或地点的改变,该理论的解释力就会发生变化,其结论也会出现变化呈现出相对性。因此社会学中的某些具有宣理性的命题是有条件的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飘移,社会学从某一国得出的结论,对这一个社会有真理性,但这种理论也具有时空两方面的先天局限性。例如,美国社会学中人力资本的理论,在解释中国人口膨胀时可能不太适用。一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根本不须考虑培养劳动力的成本,即劳动力的成本较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中国社会酌生产力水平发展还有一个过程。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各科理论理解社会问题,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规律。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是指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绝对的,社会问题的性质是客观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第一,绝对性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的绝对性是指:其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由其内部因素相互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存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未出现过一种没有任何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问题的完美元援的社会形态i社会问题有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社会问题存在这一点而杏它具有无国界性、无制度性、无社会形态性的持征*因而是绝对的。人们无法消灭社会问题而只能将社会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社会总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只能追求一种相对完满的社会形态,期望达到一种十分纯洁的社会和无让会问题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i其二,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还存在一些相同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社会犯罪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等等。这类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从总体上讲不能消灭,但某个具体社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c而婚姻、家庭关系的破裂,白领犯罪增长青少年犯罪率亡升,也是发达国家印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因为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在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这类问题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消失。从这一角度讲,社会问题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的意义。 第二,客观性社会问题的存在与否不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的。没有害观事实的存在,社会问题就无法确认。有的社会问题尽管一时还未被入觉察或认识,但它依然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忽隐忽现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逐步凸现,最终也将会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存在于人们曲意识之外,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它客观地存在着;其二是指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减低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却无法完全制止或杜绝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三是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总是在问题产生之后,而不可能在社会问题产生之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沉重的教训G我们讳言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病态现象采取驼乌政策,认为揭露社会问题会结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在这种片面的观念影响下,一段时期,我们对一些社会问题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警觉,以致当某些社会问题口益严重甚至恶化,危害社会公众生活时才匆忙寻找对策应付,付出了更大的力旦却事倍功半。例如,人口问题、当年马寅韧先生提出了警告,但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反而将这种善意的警告当作恶意的攻击。当人口膨胀到相当程度时再回过头来解决,都要花更大的力气,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存在的社会问题人们无法制造,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人们无法回避。如果对社会问题采取掩饰态度,结果恰恰会使其日益严重和恶化,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机,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第三,复杂性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之所以把某一社会现象称作社会问题,是因为它在社会中已是一种面广量大的社会现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广大、在时间上已经延续一定的时期,在危害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相当部分或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秩序。社会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一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政治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心理因素,各种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后果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是贫困问题,在有的国家主要原因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国家主要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的国家主要是腐朽的政治制度,有的国家主要是历史文化原因。其二,一个社会问题住往与其他社会问题相关联。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会促使另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困导致无法受教育低文化又使劳动者无法找到好的职业,经常处于失业的状态,这又可能引起家庭破裂或引起犯罪。有时,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又会促使另一个问题的产生*例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是好事,但又引起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问题、性别比例失调、兵源短缺b人口素质逆淘汰等新的社会问题。其三,在一定条件下社会问题会相互转化。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导致,一个问题的本身是果,同时亦可成为影响另一个问题的因。因此社会问题成为多因与多果的复杂局面:人口膨胀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又会引起犯罪率上升。又如,都市的急剧发展,使人口高度集中,会引起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这些问题的发生是被此相关联,互为因果的。问题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从多视角来探求社会事实,把握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其四,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社会问题不可能因为人们的不能容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