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语言运用 专题六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试题部分)课件 (13)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53067827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X 页数:189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语言运用 专题六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试题部分)课件 (13)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语言运用 专题六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试题部分)课件 (13)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语言运用 专题六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试题部分)课件 (13)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1,题组,一 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A,组 2014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一、(2018杭州,9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老木匠桑伯,徐惠林,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他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2,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3,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4,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分),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5,一、,1.,答案,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解析,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细究句子,句中抓住“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不信,赶不上,”,可见桑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可,见桑伯看不上新式组合家具。句中桑伯“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联系前文“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可见其对手艺的热爱不舍。“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可见其痛心,联系上文陶子树述说的传统的理发、补锅、箍桶手艺纷纷受冷落,可见桑,伯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失落。,2.,答案,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 ,所以他苦苦请,求。,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题意明确需要分别回,6,答“桑果不肯接班”、桑果“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两个问题。,3.,答案,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研究语言特点,发现使用了叠词“深深浅浅”,“左左右右”等,如“抚儿头发”与“快刀斩麻”形成对比,如“游动的泥鳅”使用了比喻,可,见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与游刃有余。一个动词“渗”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解题技巧,首先要研究句式的语言特点,然后结合其表达的意图对桑伯雕花的专注状态进行,分析。,4.,答案,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下面答案供参考。,(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桑伯其人,他代表了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从文章着力表现的桑伯与儿子的冲突、传统手艺的不受待见中思考:如何面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7,二、(2018绍兴,6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6分),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8,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9,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10,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3分),(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文字揣摩人物心理。),我选()句:,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11,二、,1.,答案,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根据题意,首先找出文中所有关于鹞爷的语句,然后,进行概括。从鹞爷自小学扎风筝,后来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备受瞩目可见其扎风筝,技艺精湛;从儿子劝他去城里赚大钱,他一口回绝可见他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从他望着高,飞的风筝眼前闪现儿子、孙子的影子可见其渴望亲情;从他看着挖掘机摧毁院落感到心痛,看,着断线的风筝老泪纵横、困惑茫然可见他对农村前景的忧虑。,2.,答案,(示例1)(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示例2)(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意和表达作用的理解。首先审清题目要求。(1)题要,求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蚕食”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喻逐渐侵占,此处,12,挖掘机蚕食村庄院落就是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的侵占,表现出鹞爷的痛心无奈。(2)题要求结合,加点文字揣摩人物心理。“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两处连用,可见鹞爷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儿孙都离开农村到了城里:这不仅是亲情的缺,失,也是技艺的失传。组织语言,有条理地回答即可。,3.,答案,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思考。首先从内,容上分析,小男孩放风筝的行为牵动了鹞爷对儿孙的思念,以此分析对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风,筝断线隐喻着与“根”的断裂,以此分析小说的主题。从结构上分析,风筝的断线与题目“飘,逝的风筝”照应。,4.,答案,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示例1)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13,面临消失。,(示例2)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评析能力。题目“飘逝的风筝”具体到文中有两层含义,既指小男孩放的风筝飘逝了,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飘逝的还有文中描写到的农村的方方面,面,如美丽的乡村、传统技艺、乡村文明等等。然后再结合文章主题进行回答即可。,14,三、(2018金华、丽水,7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明子出师,曹文轩,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烛光静静地照着。,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15,明子和黑罐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谁先来?”三和尚问。,“黑罐先来吧。”明子说。,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16,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砍呀。”三和尚催促道。,明子没有反应。,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17,黑罐忽地抬起头来。,明子很镇定地站着。,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18,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19,三、,1.,答案,(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要求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由题干可知,左边的人,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将文章分段,在(1)(2)空处分别填入概括的开端段、发,展段的段落大意,形式仿照“明子斧击”即可。(3)空要求梳理文章的因果关系并概括情节,明,子出师的原因就是明子斧击三声只留下一道斧痕,将原因填入(3)空即可。,2.,答案,(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意和表达作用。(1)选句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应抓住所给句子的关键文字“手微微颤抖”“一把操起”,联系上下文即知分别,说明了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本题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选句,描写了小窝棚里的气味和小窝棚里的黑暗与声音,只有三个人喘息的声音突显了考试氛围的,20,紧张,同时反衬出人物的内心,为下文做铺垫。,3.,答案,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 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赏析。首先研究两人的名字本身的含义,“明子”,“黑罐”一明一黑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探究名字背后的寓意,联系两人的主要事例,黑罐胆怯,不安地砍了三下砍出来三道斧痕,明子镇定自信地砍了三下只留了一道斧痕,结合师傅对两人,的评价就可分别得出两人的性格特点。接着就能发现名字与两人性格之间的联系。,4.,答案,该题分层赋分。,(1)应该是明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1)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示例2)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21,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示例3)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2)应该是黑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1)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示例2)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评析。首先明确观点:是明子先出师还是黑罐先出师。然,后进行分析。先概括明子或黑罐的主要事例,再结合小说主题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要和观点相匹配。,22,一、(2017杭州,8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回家,徐 风,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题组,二 20142017年浙江中考题组,23,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24,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25,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3分),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26,一、,1.,答案,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解析,回答该题,首先要找出与苗苗有关的情节,再加以整合。根据第3段“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可以概括出“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根据第35段,苗苗奶奶与苗苗爸妈的对话,以及第26段警察说的话“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可以概括出“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根据,第6段“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可以概括出“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根据第7段“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可以概括出“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根据第8段“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可以概括出“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2.,答案,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解析,“瘫坐”的意思是“瘫软无力地坐下”,联系前文“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27,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可知苗苗奶奶寻找孙子而不得,因而感到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瘫倒”的意思是“倒下难以动弹”,联系前后文“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可知苗苗奶奶得知孙子的下,落后既如释重负又感到后怕。,易错警示,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分析,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再分析词语具体的表,达作用,联系具体的情节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活动或者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在该题中,分析概括苗苗奶奶的心理并不难,但千万不要忘了联系她所经历的事件,即“找,不到孙子”和“得知孙子下落”。,3.,答案,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解析,第一处为“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前后文的情节是奶奶到处找苗苗却找不到。这,一处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情况比较恶劣。正因为天气恶劣,寻找苗苗难度就更大,因而更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为“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前文的情节是苗苗找到了,苗苗爸,妈乘坐的火车进站了。这一处描写渲染了轻松、欢乐的气氛,既衬托了找到苗苗的欣喜,也表,28,现出了一家人马上就要相聚的愉悦。,方法技巧,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2)渲染气氛;(3),暗示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或烘托人物的心理;(4)暗示社会环境;(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作为线索串联起故事;(7)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营造意境。,4.,答案,(示例1)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示例2)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示例3)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29,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同意第一种说法的最多给3分,理由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1分;同意第二种说法的最多,给2分,理由1分,分析1分;同意第三种说法的最多可给5分,理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题目中的三个主题在文章中都有,体现,因而需要选择最主要、最深刻的一个来加以分析。文章通过写苗苗和奶奶盼望苗苗爸,爸妈妈回家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状况: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和,孩子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长此以往,易出现各种问题。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因此第三种说法最恰当。,30,二、(2017嘉兴,5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搭车记,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31,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32,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33,男人再也没有说话。,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34,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小说情节梳理,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分),搭车经过,心理变化,第一次,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姑且试试,(1),第二次,(2),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35,小说语言品味,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小说写法探究,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小说内容评价,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5分),36,二、,1.,答案,(1)感到便捷(优越感),(2)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的能力。回答该题,首先要找出黎鸣两次搭车的情节,再,加以整合。小说的第35段讲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经历,第5段提到“第一次搭车,黎鸣,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根据这一段的描述,便可以整合出“感到便捷(优越感)”的,答案。第二空则需要概括第二次搭车的经历,这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第一次搭车的经历概,括,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题目所概括的第一次搭车经历包括搭车时间、搭车地点、搭谁的车、,搭车结果这几个方面,因此根据小说所描述的第二次搭车经历,再结合题目示例所涵盖的信息,概括为“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2.,答案,(1)(示例)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司机的热情与豪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司机对警察,的信任。,37,(2)(示例)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的违纪行为。,解析,(1)加点词是用来修饰文中的动词“看”和“说”。“并没看他的证件”是因为司机,认为没有必要看,进一步推究会发现,这种行为方式是基于民众对警察的信任,进而得出答案,“司机对警察的信任”;而“就痛快地说”则不仅表现出司机对黎鸣的信任,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司机的豪爽,进而得出答案“司机的热情与豪爽”。,(2)这是文中车上的男人将黎鸣送至家门口时所说的一句话,从后文我们得知男人的身份是公,安厅长,“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马厅长用幽默的语言,暗示黎鸣作为人民警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利用职务之便搭车,进而可得出答案。,3.,答案,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致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做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文中第35段讲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搭车司机的热情豪爽让黎鸣尝到了搭车的便捷和作为警察的优越性,进而“表明,38,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在结构上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即黎鸣,再次利用职务之便搭车以致搭到马厅长的车,“使得下文情节发展(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方法技巧,我们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语段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即该语段讲,述了什么事情或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或表达了什么主题,而结构上的作用则是该语段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答案,(示例1)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事实证明“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示例2)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39,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的做法,考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若认同,可以根,据文中黎鸣“工作也很努力”,搭车回家是为了看望母亲,得出他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而且搭车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违规行为,并且最后“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说明这样人性化的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若不认同,则可以从规矩与人情的冲突来谈,不可只顾人情而忽视了规矩,结合具体的,论据会让观点更令人信服。,40,三、(2017宁波,6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蜕变,蔡澔淇,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了下来。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地望着她。,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见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刚才昏过,41,去多久了?”,“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有毛虫出现?”,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臊热。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注,炒出锅外。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地哭叫着。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42,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她深吸了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的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那是蝴蝶的幼虫。”她说。,注蚂蚁上树:四川名菜。,(选自台湾极短篇小说选),故事场景的组合,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4分),小小的毛毛虫,伴随着“她”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小小的婴儿床,承载了“她”“,”“,”的童年。,故事以毛毛虫为线索,始于初遇时的,历经再见时的恐惧,终于凝望时的,。,语言意义的蕴含,2.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仅仅是在安慰女儿吗?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称呼人物的标识,3.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用“她”来代替。请你说说作者的意图。(4分),标题主旨的暗示,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6分),43,三、,1.,答案,小女儿小孙女惊慌平和(安然)(4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前两个空填写人物,找到婴儿床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就能发现婴儿床还承载了“女儿”和“孙女”的童年。第三、四个空根据所给示例,应当填写表示心情的词语。从原文第二段看,第三个空应填写“惊慌”;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看,第四空应填写“平和”。,答题技巧,首先找到题目对应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再根据题干提示确认应填写的词语。,2.,答案,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不仅仅是在安慰女儿,也是在给自己打气。从,“脚下一阵瘫软”和“强抑住胸腹的翻腾”中可以看出,“她”在孩童时受毛毛虫惊吓留下,心理阴影,长大后仍心有余悸,所以“她”说“不要怕”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打气,暗示自己要克,服恐惧。(4分,观点1分,结合语境分析3分。回答“她”在安慰或鼓励自己,理由充分给4分;回,答仅限于“她”是在安慰女儿,理由充分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根据前文内容,很明显,应当答不是;然后结合上文内容答出理由,也就是除了安慰女儿还有什么作用。从前文可以看,44,出,“她”也很害怕,所以不仅是在安慰女儿,也是在鼓励自己。,易错提示,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自己的理解。,3.,答案,作者故意隐去主人公的名字,暗示读者名字在这篇小说中并不重要。作者是想以,“她”来代表不断成长蜕变的一类人。(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她”是第三人称,可以代指一切女性,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这种“蜕变”具有普遍性。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答,即用“她”的目的是反,映人们成长蜕变的过程。,4.,答案,第一层:仅从人物的身份、外貌、年龄等表层变化理解“蜕变”,理解肤浅,表述较笼,统。(12分),(示例)我认为这里的“蜕变”,指的是一个人的变化。从小女孩到母亲,到奶奶,主人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第二层:从心理逐渐成熟的角度理解“蜕变”,理解较浅层、较单一,表述较有条理。(34分),(示例)我认为这里的“蜕变”,是指一个人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面对毛毛虫时,主人公开始,很害怕,后来克服了恐惧,最后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变化,就是人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45,过程。,第三层:能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理解“蜕变”,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56分),(示例)我认为这里的“蜕变”,不仅指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过程,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主人公,在经历了不同角色的转变后,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接纳。在接纳中, 生,命获得了更多的领悟,心灵变得安宁,对周围的人、事、物给予尊重,从而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解析,本题分层赋分,注意挖掘小说的内涵,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蜕变”其实就是“她”成,长的过程,由面对毛毛虫的惊慌害怕到勇敢面对再到最后坦然接受,这正反映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从文章中可知,这种成长应当是心理的成熟、心灵的成长。,46,四、(2016舟山,5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7分),喊魂,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我立时破涕为笑。,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47,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那个卖冰棒的跛子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48,潘河吓了回呀,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那一夜,娘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娘在院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画画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49,了!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