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一、先秦历史散文简介,1.,先秦历史散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据说早在黄帝之时就已经设立史官,如仓颉、沮诵等。根据现存的甲骨文和金文等材料,可知最迟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古代史官,最初,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巫史实为文化之掌握者,对国家大事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先秦历史散文发生发展主要与巫史文化与史官文化密不可分。,根据,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可以确知周代史官已有分职,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不仅王朝有史官,各国诸侯都有史官。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史官之建制已较为完备,史书之撰述亦较为发达。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2.,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线索,(,1,)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记言叙事文之祖。,(,2,),尚书,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初具历史散文规模。,(,3,),春秋,原是一部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文词精练,言简意赅,只是一言两语的记事。,(,4,),国语,左传,才是篇幅完整的历史散文,但是仍然语多短句。,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相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战国策,语多句长,内容和形式都纵横变化,丰富多彩。,总的说,以叙事为主的先秦历史散文从简单的记事大纲发展到长篇巨制,在叙事中能够细致描写复杂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表现历史人物的特征,无论在史学还是文学上,都取得成就。,3.,先秦历史散文的总体特征,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古代中国的史官有,“,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为,“,实录,”,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4.,先秦历史散文的分类,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判断之后的史书:,国语,是记,,是,史;,战国策,是记,,是,史;,左传,是记,,是,史。,5.,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期阶段,,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阶段:中期阶段,,国语,左传,为代表。,第三阶段:后期阶段,,战国策,为代表。,二、具体史书介绍,第一阶段,为初期阶段,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以,尚书,、,春秋,为代表。,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至迟在殷商中期(前,14,世纪),我国已有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文字记载的书面文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记言叙事文之祖。,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卦、爻辞中的记事,虽然也很简短,但较之于甲骨卜辞更为完整,具有某些生动的描写,是我国古代散文萌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屯,六二,屯:聚集。邅:改变方向,邅逥:运转,回旋,转来转去。班:分发,;媾:结亲。女子贞不字(女子许嫁)。,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这里描绘的是上古战斗胜利后的人心悲欢,十分生动的形象。,2.,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汉代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散文著作,,是我国散文的源头。,尚书,语言朴质,其原因一是,尚书,是政治文献的汇编,不是以抒情为目的的艺术散文。二是在文学刚刚发轫的时代,艺术手法还较单一。,尚书,的文章很质朴,但表达很精当,引用成语很贴切,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尚书,的文学价值,今、古文,尚书,尚书,据说原有,100,篇,,秦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29,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称古文,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3.,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有鲁,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意义,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五经之一)。,春秋,散文文体的特色,首先是力求文字简练。,春秋,的文字很简单,一般叙事也只记上寥寥几笔,风格倒和甲骨文字类似,但它在记录史实时注意了事件来龙去脉的关键环节。,其次是注意选词造句的精确。,而且在,选词选字,方面也比较注意。,如记载战争时,根据战争的性质、情况和对这一战争的评价,分别运用,“,伐、侵、袭、入、克、灭、取、战、图、歼,”,等不同的词汇来记述不同的战役。这说明其叙事虽然简短,但并不鄙陋。,语言谨严精炼,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由于它终究是早期的著作,虽然叙事简而有法,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再次是提倡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我国历代的历史著作大都注意史实,尽量运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以某些事件做为例证来挥自已的见解,很少有空洞说教之作,因而史科价值很高。,再次用词婉转,,在简括的语言中隐寓褒贬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春秋,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史学家,领悟到修史应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以,国语,左传,为代表。,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叙事最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一,)左传的,叙事,和记言,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榖,),梁赤,三家,即,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代又重新编撰整理,被人合称为,“,春秋三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但,公羊传,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2.,“,春秋三传,”,3.,左传,作者,司马迁、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有人认为左丘明就是,论语,提到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4.,左传,记事,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1.,叙事手法的多样性,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清代李冯晔,读,卮言,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共列举了,29,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2.,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3.,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5.,左传,记言,左传,长于记言。,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应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左传,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y,n,,周朝晋国史官,),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6.,左传,思想倾向,7.,左传,长于写人,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不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1.,记事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兼有记事成分。,2.,非系统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材料零散,多汇编之作,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不一。,(二)国语:中国 第一部国别史,3.,写作时间和作者,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般认为产于战国初, 作者不详。,4.,思想倾向,国语,包含许多政治经验总结,思想倾向近于,左传,,但没有,左传,鲜明。,周语,召公谏弭谤,,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来消弭不满言论,,“,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驱逐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艺术性,国语,文字质朴,远不如,左传,有文采。,第三阶段,为后期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1.,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出于战国时代,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2.,33,篇,按国别记述。,战国策,国别体杂史著作,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主要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行为,同时也记载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况。,全书没有系统的体例,单篇独立。,3.,记事,4.,战国策,的思想观念,激烈的大兼并时代,仁义礼信之说被打破。,国与国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 朝秦暮楚。如苏秦。,策士的身份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作用重大。,战国策,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5.,战国策,的艺术特色,1,)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绚丽多姿。常使用铺排和夸张手法,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2,)描写人物性格和活动,具体细致,生动活泼。,3,)策士说辞常引用寓言故事,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战国策,相当程度上,背离古代正统思想,常受严厉批评,而这正体现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语言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秦汉政论散文、汉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2.,司马迁,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基础上向前发展。,6.,战国策,的影响,7.,作品学习:,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P75,(一)通读课文,培养语感,培养古文领悟能力。,(二)根据注释翻译。,(三)难理解的词句再强调而巩固。,“,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四)分析讨论,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厉王: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喜、告” (蠢人说蠢话、自鸣得意),昏庸愚蠢,2.,请找出描写国民的词句并加以分析。,国民: 谤王,道路以目,3.,根据这些,请你归纳周王朝的国家形势。,国家形势: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4.,问:“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5.,第三段是写召公的劝谏之辞,给它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6.,第三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手段论证之?,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7.,第四段写结果,有怎样的后果呢?,1.,王不听,2.,国不敢言,(不是好到不需要说,而是说了等于白说,说了招致祸害。),3.,(王)三年后被流放到彘,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怒、杀、喜,国人:谤,道路以目,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做法:民谤必宣敬听,结果:不听流王于彘,请你说说本文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1.,思想主题,2.,艺术特色,作 业,1.,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请你举例说明,左传,在战争描写方面的特色。(下周一上交),2.,将作品选中的几篇历史散文都加以翻译,并去分析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虽然不需要上交,但是会在课堂上或下课时间抽查。,3.,下次课是上先秦诸子散文,请做好预习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