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评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705783 上传时间:2021-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功能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运动功能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运动功能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功能评定一、肌力评定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 肉和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 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 及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一)徒手肌力的检查1、概念 根据受检肌肉和肌群的功能,当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检查体 位,然后嘱其分别在去除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动 作,按照动作的活动范围及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情况将肌力进行分级。2、标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图,手机的检查方法是Lovett6级分级法。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此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MRC肌力分级法,表3-1肌力评定标准分级评级标准5肌肉抗最大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5肌肉抗较大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4肌肉抗比中等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4肌肉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4肌肉抗比中度稍小的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3+肌肉抗重力时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肌肉抗较小阻力时活动关节达到部分范围3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3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50%Z上2+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峰0%Z下2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2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50%Z上1+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50%Z下1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运动0没有可以测到的肌肉收缩肢体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表3-2表3-2上肢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肌检查方法群1级2级3级4级5级肩仰卧,试向对侧侧坐位,肩内坐位,肩内旋,坐位,肩内、乙 刖图屈肩时卧,上侧旋,掌心向掌心向下,阻旋,掌心向屈可触及三上肢放在滑卜,口克服重力加于上臂下,阻力于肌角肌前部板上,眉可力屈肩远端,能抗中上臂远端,能群收缩主动屈曲等阻力屈肩抗较大阻力屈肩肩仰卧,试同左,上肢坐位,屈肘肩坐位,屈肘,坐位,屈肘,外图肩外展放在滑板外展90,可肩外展90,肩外展90,展时可触及上,肩主动克服重力外阻力力口于上臂阻力加于上肌三角肌收外展展远端,能抗中臂远端,能抗群缩等阻力较大阻力屈坐位,肩同左,肘可坐位,上肢下坐位,上肢下坐位,上肢下肘外展,上主动屈曲垂;前臂旋后垂;前臂旋(检垂;前臂旋后肌肢放在滑(检查肱二查肱二头肌)(检查肱二群板上;试头肌)或旋(或旋前(检查头肌)或旋前图肘屈曲检查肱肌)或肱肌)或中立(检查肱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中立位(检查 肱模肌),可 克服重力屈 肘位(检查肱模 肌),肘屈曲, 阻力力口于前臂 远端能抗中等 阻力肌)或中立位(检查肱模 肌),肘屈曲, 阻力加于前 臂远端,能抗 较大阻力屈魏肌群仰卧,试 图屈魏时 于腹股沟 上缘可触 及肌活动向同侧侧 卧,托住对 侧下肢,可 主动屈魏仰卧,小腿悬 于床缘外,屈 魏,可充分完 成该动作仰卧,小腿悬 于床缘外,屈 魏,阻扰口于 股骨远端前 面,能抗中等 阻力仰卧,小腿悬 于床缘外,屈 机阻扰口股 骨远端前面, 能抗较大阻 力伸魏肌群仰卧,试 图伸魏时 于愕部及 坐骨结节 可触及肌 活动向同侧侧 卧,托住对 侧下肢,可 主动伸魏俯卧,屈膝 (测愕大肌) 或伸膝(测愕 大肌和股后 肌群),可克 服重力伸魏10 15俯卧,屈膝(测 愕大肌)或伸 膝(测愕大肌 和股后肌群), 伸魏10 15;阻力加于 股骨远端后 面,能抗中等 阻力俯卧,屈膝(测 愕大肌)或伸 膝(测愕大肌 和股后肌群), 伸魏10 15 ,阻力加 于股骨远端 后面,能抗较 大阻力伸膝肌群仰卧,试 图伸膝 时可触及 眼韧带 活动向同侧侧 卧,托住对 侧下肢,可 主动伸膝仰卧,小腿在 床缘外下垂, 可克服重力 伸膝仰卧,小腿在 床缘外下垂, 伸膝,阻扰口 于小腿远端前 侧,能抗中等 阻力仰卧,小腿在 床缘外下垂, 伸膝,阻力 加于小腿远 端前侧,能抗 较大阻力踝跖屈肌群仰卧,试 图踝跖 屈时可触 及跟腱活 动同左,踝可主动跖屈仰卧,膝伸 (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目鱼肌),能 克服重力踝 跖屈仰卧,膝伸(测 腓肠肌)或膝 屈(测比目鱼 肌),踝跖屈, 阻力加于足 跟,能抗中等 阻力仰卧,膝伸 (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目鱼肌),踝 跖屈,阻力 于足跟,能 抗较大阻力伸魏肌群仰卧,试 图伸魏 时于愕 部及坐 骨结节 可触及 肌活动向同侧侧 卧,托住对 侧下肢,可 主动伸魏俯卧,屈膝(测愕大肌) 或伸膝(测愕 大肌和股后 肌群),可克 服重力伸魏10 15俯卧,屈膝(测 愕大肌)或伸 膝(测愕大肌 和股后肌群), 伸魏10 15;阻力加于 股骨远端后 面,能抗中等俯卧,屈膝(测 愕大肌)或伸 膝(测愕大肌 和股后肌群), 伸魏10 15 ,阻力加 于股骨远端 后面,能抗较阻力大阻力伸膝仰卧,试向同侧侧仰卧,小腿在仰卧,小腿在仰卧,小腿在肌群图伸膝卧,托床缘外床缘外下垂床缘外下垂,时可触住对侧下下垂,可克服,伸膝,阻力伸膝,阻力及眼韧肢,可主动重力伸膝加于小腿远加于小腿远带活动伸膝端前侧,能抗端前侧,能抗中等阻力较大阻力踝跖仰卧,试同左,踝可仰卧,膝伸仰卧,膝伸(测仰卧,膝伸屈肌图踝跖主动跖屈(测腓肠腓肠肌)(测腓肠肌)群屈时可肌)或膝屈或膝屈(测比或膝屈(测比触及跟(测比目目鱼肌),踝跖目鱼肌),踝腱活动鱼肌),能克屈,阻力力口于跖屈,阻力服重力踝跖足跟,能抗中于足跟,能屈等阻力抗较大阻力3、徒手肌力的检查的特点:1)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器具;2) 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标准, 能够反映出与个人体格相对 应的力量,比器械肌力测得所得数值更具有实用价值; 3)定量分级 标准较粗略;4)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4、徒手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1)先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方,消除其紧张,心里取得充分理解和合作。2)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近端肢体固定于适当体位,防止出现替代动作。3)每次测试都要做左右对比, 检查时应先测健侧同名肌。 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才有临床意义。4)肌力在3 级以上时检查所加阻力必须连续施加,并保持运动方向相反,同时阻力应施加于被测关节肢体的远端,必须保持同一强度。给予阻力的大小要根据受试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5)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经挛性瘫痪的病人。(二)器械肌力测定当肌力能抗阻运动时,可采用器械进行肌力测定。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定和等速肌力测定。1 、 握力测试 用握力计测定, 用握力指数评定。 测试者采取坐位,上臂置于体侧,屈肘90,前臂和腕部取中立位,手握住握力计的手柄, 最大力握 3 次, 取握力最大值。 握力指数=握力( kg) / 体重 ( kg)x100,大于50为正常。握力主要反映手内肌和屈指肌群的肌力。2 、 捏力测试用捏力计测定。 测试者用拇指分别与其他手指相对,用最大力捏压捏力计3 次, 取捏力最大值。 捏力主要反映拇对掌肌和其他四指屈肌的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左右。3 、背肌力测试 用拉力计测定,用拉力指数评定。测试者双脚站在拉力计上,手柄高度平膝,双膝伸直,双手握住手柄两端,然后伸腰用力向上拉手柄。拉力指数 肃力(kg) /体重(kg) x100,正常值男性为150-300,女性为100-150。不适用于有腰部病变的病人和老年人。4、四肢肌群肌力测试借助牵引绳和滑轮装置,通过与肌力方向相反的重量来评定肌力。5 、等速肌力测试 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定,目前应用的等速肌力测试装置有Cybex Kincom等型号。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 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即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仪器的杠杆绕其轴心做旋转动运动时, 肌肉进行的等速收缩活动。 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结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 角速度确定后,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受试者用力越小,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小,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其功能是记录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最大肌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和达到峰力矩的时间、角度等多种数据,并可分别测定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的数据。 等速肌力测定是目前肌肉功能测定和肌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器械肌力测定可获得精确数据但测定肌力时要注意安全, 特别是等速肌力测试,旋转角度要预先设定,运动以恒速进行,故对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骨关节急性扭伤等病人禁止应用;对于疼痛软、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骨折术后的病人应慎重使用。二、肌张力测定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 持续的、 微小的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的肌肉紧张度。正常的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平衡运动, 使关节有序固定, 肢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有利于肢体协调运动。肌张力测定主要是手法检查,首先观察并触摸受检肌肉在放松、 静止状态下的紧张度,然后通过被动运动来判断。(一)肌张力分类1、正常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2、肌张力增高 肌腹紧张度增高。病人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对病人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 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 很难进行被动运动。3、肌张力降低 检查者被动活动病人关节时几乎感觉不到阻力;病人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肌张 力显著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和弹性,表现为松弛无力。4、张力障碍 肌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二)肌张力分级肌张力临床分级是一种定量测定方法,检查组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和阻力,将其分为 0-4级。表3-3表3-3肌张力临床分级肌张力临床分级等级肌张力标准度高 力中增 瘫张常、度 软低正轻重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线性阻力反应(三)肌痉挛的分级目前多采用改良版的 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评定时,病人宜采用仰卧位,检查者分别对其上、下肢关节被动运动,按所感觉的主力来分级评定。评定标准见表 3-4.表3-4改良版Ashworth量表级别评定标准0级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内均无阻 力。1级肌张力稍微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到ROM之末出现轻微 阻力。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 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并在此后的被动活动中均有较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明显 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僵直,患侧肢体僵硬,被动活动十分困难。注:ROM,指关节活动范围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 ROM) 是指关节的运动弧度或关节的远端向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最终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 即远端骨髓移动的度数。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就是测量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评定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判断病因,评估关节活动障碍的程度,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评定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测量工具包括量角器、电子角度计、皮尺、两脚规等,根据测量部位和测量需要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两脚规可用于测量拇指外展的活动度,但更多的是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1 、通用量角器有一个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不能移动; 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 可以移动。通用量角器主要用于四肢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2 、 电子角度计 固定臂和移动臂为两个电子压力传感器, 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 电子量角器测量准确程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而且重复性好,使用方便。3 、 指关节量角器 为小型半圆形量角器, 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相连为一体,不能移动;移动臂与半圆形刻度盘相连,可以移动。指关节量角器适用于手指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4 、脊柱活动量角器 用于测量脊柱屈、伸的活动度,也可用于脊柱侧弯的测量。(二)测量方法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不同的测量部位及测量方,法也不同1、通用量角器 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中心一致,固定臂与关节近 端的长轴一致,移动臂与关节远端的长轴一致。关节活动时,固定臂 不动,移动臂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臂移动终末所显 示出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2、电子角度计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 重叠,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其实液晶显示器显示出来的数 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3、指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可应用指关节量角器、直尺或两脚规测量。4、脊柱活动度测量可通过脊柱活动量角器测量背部活动度或用皮尺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三)主要关节ROM测量方法表3-5表3-5主要关节ROM测量方法关节运动体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心固定臂移动臂肩关节屈、伸坐或立上自加中工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肩峰与腋 中线平 行与肱骨纵轴平行屈0180伸050外展坐和站肩峰与身同上0 180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体中线平行内、外旋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鹰嘴与腋 中线平 行与前臂纵轴平行各090肘关节屈、伸仰卧或 坐或立 位,臂取解 剖位肱骨外上牌与肱骨纵轴平行与横骨纵轴平行0150腕关节屈、伸坐或站 位,前臂 完全旋前尺骨茎突与刖 臂纵轴 平行与第二掌骨纵轴平行屈090伸070尺、模侧 偏移 或外展坐位,屈 肘,前臂 旋前,腕 中立位腕背侧中占J 、前臂背侧中线第三掌骨纵轴模偏025尺偏055魏关节屈仰卧或侧卧,对侧下肢伸直股骨大转子与身体纵轴平行与股骨纵轴平行0 125伸侧卧,被测下肢在上同上同上同上015内收、外展仰卧骼前上棘左 右骼 前上 棘连 线的 垂直线骼前上棘至骸骨中心的连线各045内旋、外旋仰卧,两小腿于床缘外下垂骸骨下端与地面垂直与胫骨纵轴平行各045膝关节屈、伸俯卧、侧卧或坐在椅子边缘股骨外踝与股骨纵轴平行与胫骨纵轴平行屈:0 150伸:0踝关节背屈、跖屈仰卧,踝处于中立位腓骨 纵轴线 与足外 缘交叉 处与腓骨纵轴平行与第五跖骨纵轴平行背屈:020跖屈:045内翻外翻俯卧,足位于床缘外踝后方两踝中占1八、小腿后纵轴轴心与足跟中点连线内翻035外翻025(四)注意事项测量时,应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测试,以保 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根据所测关节位置和大小的不同,选择合适 的量角器。关节存在活动障碍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 AROM)和被 动关节范围(PROM)均应测量,并分别记录,以分析关节活动受限的 原因。在测量受累关节的活动范围前,应先测量队测相应关节的活动 范围。四、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一)平衡评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或是指在运动或受到外力 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平衡的控制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巧,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当的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 本体感觉及前庭感觉; 2)中枢整合作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在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的作用下, 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 同时有选择的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 3 )适当做运动输出: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以上各方面综合作用,使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否则,人体就失去平衡,产生平衡功能障碍。1 、分类 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平衡两大类。( 1) 静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在无外力作用下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 2)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 )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和各种姿势转变的过程中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 他动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在外力作用下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2 、评定方法平衡评定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分为观察法、功能性评定及平衡测试仪评定三类。( 1)观察法:临床上普遍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Romberg 检查法和强化Romberg 检查法,此外,还可以,评定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包括脚跟碰脚趾行走、足尖行走、侧方走、走圆圈及绕过障碍物行走等方法。传统的观察法过于粗略和主观,且缺乏量化,因而对平衡功能的反应性差,但由于其应用简便, 可以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粗略的筛选, 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功能性评定:即量表评定法,量表评定法虽然属于主观评定,但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应用方便,且可以进行定量的评分,因而临床应用日益普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平衡量表主要有 Berg 平衡量表( BBS) 、 Tinetti 量表、 “站起-走”计时测试等,这三个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效度。此外,Fugl Meyer 量表和Lindmark运动功能评估表中也有评定平衡功能的部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Berg 平衡量表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 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 0 分, 最高得分为 4 分, 总分 56 分, 测试一般可在20 分钟内完成。得分分为 0-20 分、 21-40分、 41 分-56分三组,其代表的平衡能力则分别相应于坐轮椅、 辅助步行和独立行走三种活动状态。 总分少于 40 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性。( 3) 平衡测试仪评定: 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的历的一种测试方法, 包括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 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即压力传感器、显示器、 电子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构成。 受力平台可以记录到身体的摇摆情况并将记录到的信息转换成数据输入计算机, 计算机在应用软件的支持下,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知识描述压力中心在平板上的投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其结果以数据及图形的形式显示, 故也称为定量姿势图。(二)协调能力评定1 、概念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做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与平衡控制相似,保持人体协调也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 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 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主要依靠肌群的力量。2 、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 基底节,脊髓后索, 因此,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因此, 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 还可出现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 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病人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 上肢较重, 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聿愈明显,并有快速及轮替动作异常。 ;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2)大脑性共济失调:额桥束河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其病变引起共济失调,但较病变的症状轻。( 3)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的病变会造成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兴共济失调。 此类病人的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 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征阳性。3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受试者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和僵硬, 增加速度和闭眼时有无异常。 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是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1)上肢协调功能评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指鼻试验:受试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变自己示指的位置, 来评定受试者在不同平面内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2 )指对指试验:检查者与受试者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受试者面前, 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 检查者通过改变示指的位置, 来评定受试者对方向、 距离改变的应变能力。 3) 轮替试验:受试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替转动。( 2)下肢协调功能评定:常用的是跟膝胫试验,受试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 先将足跟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 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五、步态分析步态是指人行走时的姿势,它是人体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掌握人体解剖、 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1)步态周期步态周期是指从一侧足跟处的到同侧足跟再次触的所经历的时间,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摆动相。站立相是指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与支撑面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 即足离开支撑面的时间, 约占步态周期的40%。(二)步态分析常用参数1 、 步长 行走时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平均的距离。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2 、 跨步长 行走时, 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的距离。通常为单步长的两倍。3、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步频=步数词0 (步/分),正常人在95-125步/分。4 、步速即步行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大约为65-100m/min。在临床上,一般是让测试对象以平常的速度步行10m的距离,测量所需的时间,按照公式(步速=距离 /所需时间)计算出步行速度。(三)步态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两个方面。临床分析都用观察法和测量法,实验室分析需要借助于步态分析仪。1、观察法 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让病人按习惯的方式来回行 走,观察者从不同方向(正面、背面、侧面)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 下肢各关节的活动,通过检查表或简要描述的方式记录步态周期中存 在的问题;止匕外,还可以让病人做变速行走,慢速,快速,随意放松 步行,分别观察有无异常。步行中,可以让病人停下,转身行走,上 下楼梯或斜坡、绕过障碍物,坐下和站起,原地踏步或原地站立、闭 眼站立等,用助行器行走的病人只要有可能,分别使用或不使用助行 器行走。2、测量法 是一种简单定量的方法。可以测定时间参数,让病人在 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m两端应至少再加用滑石粉和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 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测试距离至少 6m,每侧足不少于三个连续足 印,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步态参数。3、步行能力评定 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和半的量评定,常用 Hoffer 步行能力分级(表3-6)、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表3-7)表3-6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分级评定标准I不育小行n非功能性步行m家庭性步行IV社区性步行完全不育小行借助于膝-踝-足矫形器(KAFQ、杖等能在室内行走,又称治疗性步行借助于踝-足矫形器(AFQ、手杖等可在室内行走自如, 但在室外不育张时间行走借助于AFQ手杖或独立可在室外和社区内行走、散 步、去公园、去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够持久, 如需要离开社区长时间步行时仍需坐轮椅表3-7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级别表现0级:无功能患者不育洗,需要轮椅或2人协助才t洗I级:需大贬持续性的帮助需使用双拐或需要1个人连续不断地搀扶才能行走及保持平衡II级:需少量帮助能行走但平衡不佳,不安全,需1人在旁给予持续或间 断的接触身体的帮助或需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 踝-足矫形器(AFO)单拐、手杖等以保持平衡和保证安 全田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能行走,但不正常或不够安全,需1人监护或用言语指导,但不接触身体IV级:平地上独立在平地上能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斜坡、在不平的地面上 行走或上下楼梯时仍有困难,需他人帮助或监护V级:完全独立在任何地方都能独立行走4、实验室动态分析包括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1)运动学分析:主要观察步态的距离和时间参数特征,如步长、跨步长、步频、 站立相和摆动相在步行周期中分别所占时间及其比例以及步行速度 等。2)动力学分析:主要观察某种步态特征进行成因学分析,如人 体的重力、地面反应力,关节力矩、肌肉的拉力等力的分析及人体代 谢性能量与机械能量转换与守恒等分析。动力学分析需要科技含量高 的设备,价格昂贵、分析过程较复杂,多用于步态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步态分析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1)摄像机:一般配备4-6台,带有红外线发射源,固定与步态实验室的不同位置; 2)反光标记点:小球状,粘贴在关节部位;3)测力台:用来测量行 走时地面的支撑反应力;4)表面肌电图:电极放在检测肌肉的表面, 动态观察步行过程中的肌电变化;5)计算机分析系统:将摄像机、 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图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三维分析,提供各种参数和图形。(四)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1、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临床上最常见,包括以下几种。(1)偏瘫步态: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由于下肢伸肌紧张 导致步态周期中魏、膝关节痉挛,膝不能屈曲,貌内旋,足内翻下垂。 行走时患腿在摆动向前迈步时下肢由外侧回旋向前, 故称回旋步或画圈步,上肢常出现屈曲内收,停止摆动。( 2)截瘫步态:多见于脊髓损伤。T10 以下截瘫病人,通过训练,借助手杖、支具等可达到功能性步态,但截瘫较重病人,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值, 行走时可出现剪刀步, 甚至于足着地时伴有踝阵挛,而是行走更感困难。又称交叉步和剪刀步。( 3)脑瘫步态:见于脑性瘫痪。由于髋内收缩肌痉挛,导致行走中两膝常互相摩擦,步态不稳,呈剪刀步和交叉步。( 4)蹒跚步态:见于小脑损伤导致的共济失调,行走时摇晃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5)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和基底节病变,行走时上肢缺乏摆动动作,步幅短小,并出现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称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2、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 多为肌肉无力所引起。( 1)臀大肌无力:由于伸髋肌群无力,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 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2) 臀中肌无力: 由于髋外展肌群无力,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行走时上身向患侧弯曲,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 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并防止对侧髋下沉,带动对侧下肢摆动,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如鸭子走步,又称鸭步。( 3)股四头肌无力:由于伸膝肌无力,行走时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直,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 胫前肌无力: 由于踝背肌无力, 患侧下肢在摆动期呈现足下垂,病人通过增加屈髋和屈膝来防止足尖拖地,又称跨门槛步或跨栏步。3、 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步态1)短腿步态: 如一侧下肢缩短超过3cm 时,患腿支撑期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摆动期则有患足下垂;2) 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腿负重时疼痛,病人尽量缩短患腿的支撑期,使对侧下肢跳跃式摆动前进,步长收短,又称短促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