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705632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十二章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十二章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家好大家好1第十二章 矿区环境水文地质矿区环境水文地质第一节 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方法简述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第三节第三节 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第四节第四节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第五节第五节 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质恶化第六节第六节 酸性矿井水的形成与防治酸性矿井水的形成与防治2第一节 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方法简述 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简介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简介三、地下水质量预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地下水质量预测与环境影响评价3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要求(二)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三)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四)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4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简介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简介(一)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二)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标准5三、地下水质量预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地下水质量预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一)地下水质量预测(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一)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要求 地下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许多矿区和城市的供水水源。随着建设发展,抽排水量增加,水质污染,还引发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紧迫任务。目的:了解和掌握矿区地下水的环境特征及其对矿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阐明矿区人类工程活动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矿区环境,保证矿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调查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编写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设计书;开展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试验;编制环境水文地质图和编写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等。工作要求是依调查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而定的。目前,我国矿区尚未进行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7(二)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环境背景资料 2环境污染源及污染途径的资料 3其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资料 4水文地质资料 5资料整理及设计书编写 8(三)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1环境水文地质勘探为了解地下水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途径、扩散速度、地质结构等方面的资料,在无水井或无钻孔的地区,需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勘探污染范围和深度的钻孔,应平行和垂直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方向布置,并从重污染区至轻污染区由密而疏,钻孔深度力求揭露整个含水层,分层取水样和在隔水层取岩样。勘探表层地质结构和了解排污渗漏条件的钻孔,应按地貌变化的方向和垂直河床或渠道布置。配合水质模拟试验施工的钻孔,应根据试验目的专门布设。92环境水文地质试验 是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室内模拟试验室内模拟试验是取不同岩性的土(砂)样,装入硬质塑料管内进行弥散系数测定,得到不同示踪剂和污染液流经不同岩性的室内弥散系数测定值。野外模拟试验野外模拟试验是采用示踪剂进行野外测定弥散参数的试验工作。水质模拟是采用人工方法模拟地下水存在的介质,来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运移、转化的规律。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得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有关参数;认识某种物质或某种污染结果发生的机制,研究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渗滤、吸附、扩散、有机降解等)及在不同温度、PH值、Eh值条件下的运移规律。水质模拟包括 实体模拟试验实体模拟试验:是指在野外现场或在实验室内模拟包气带介质或含水层,进行污染物质运移特征的研究,并试验确定污染物质运移的有关参数,为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依据。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运用物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弥散理论,来研究污染物质的浓度分布规律,为地下水污染的预测提供依据。10(四)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1资料整理 编制各种分布分区图、等值线图和表格分布分区图、等值线图和表格。如:污染源分布及排污路线图,反映污染物种类、含量、超标情况的图表,反映污染物化学分析成果的图表,反映其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展布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图表,水文、气象、地下水动态曲线等;编制与地下水污染等有关的环境水文地质图件,如研究区水文地质图件、地下污染源分布图、各种污染物等值线图、综合性地下水污染程度图、岩溶塌陷分布图、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以及各种能直观反映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剖面图等;分析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难易程度,以及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分区等。2编写报告书(和地质报告相似,只是侧重点只是侧重点不同)包括:前言(目的、任务、研究程度、工作完成情况等);区域自然地理、地质及地貌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污染或其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污染或其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预测与防治;结论、建议、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11(一)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 只在以地下水作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工矿区和一些农灌区进行。必须在已有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没开展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地区,应同时开展工作。必须以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在缺乏水质监测资料的地区,应首先开展水化学普查。必须以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结合该地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进行评价。12(二)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标准 1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因子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影响地下水质量的污染物质分为四类:常规组分的变化:必须监测常见的有毒金属和非金属物质有机有害物质细菌、病毒后三者要根据各地的污染特点来选择评价因子。应该注意,由于地下水埋藏于地下,地表污染源、表层地质结构、地貌特征、植被特点、人类开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现状等,都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好坏,又是改造地下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也应该将它们作为评价因子。132评价标准1)以国家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标准来评价地下水质量的好坏;2)以地区的污染起始值或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一般以地下水的污染起始值为标准,利于研究地下水污染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对于不同地区特殊的环境特征也能有所显示 背景值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有关组分的天然含量,其特点是区域的差异性,随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而改变。因此在确定背景值前,先要划分环境水文地质单元,以使背景值能反映同一环境水文地质单元的背景。14 3评价模式及方法 1)一般统计法及制图法 2)数理统计法 3)综合指数法 (1)单要素污染指数法 (2)多要素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15(一)地下水质量预测 1地下水质量预测的目的目的:经过一定时间后,污染边界推进多远的距离,或边界推进一定距离需要的时间;确定污染物质浓度在空间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污染地下水能否进入附近的水源地,到达水源地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取水井中污染物的浓度的变化;预测防治地下水污染措施的效果。2地下水质量预测的方法涉及到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流体力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处于起步阶段,预测方法为:1)统计法 2)水质模型法16(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 (1)分析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工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和评价的基础资料。(3)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水量和水质)的预测。(4)评价地区开发或工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5)编写并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地下水环境影响部分。2)评价步骤 (1)准备工作 了解拟开发区环境水文地质特征,收集开发规划和拟建项目计划,综合环境与工程两个方面的情况,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计划。(2)分析调查研究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补充调查研究。(3)地下水环境质量预测 稳定预测模型和边界条件,选取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围绕预测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选取适当的计算公式,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计算,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4)影响评价 提出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及补救措施。17 2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1)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露天开采大大改变地表形态,提高弱透水岩层的渗透性能,改变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影响或破坏水资源、造成地下水污染,产生岩石变形和地面沉降,导致流砂、潜蚀、岩溶塌陷等环境问题。此外,形成的酸性水会对矿井设备进行腐蚀,污染的矿井水排出后会进一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2)矿区开采地下水(供水)对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量减少、水源枯竭、地面沉降、地下缺氧、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污染等环境公害;长期开采利用地下水的过程中会因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产生新的地球化学作用而导致地下水质的变化,引水工程本身的腐蚀或锈蚀也会导致水质的变化。此外,矿区的各类工厂排污、农业的施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污水灌溉、矿区生活废水的排放也都会因污染源的性质、数量不同而对地下水质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18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述 1)计算地下水污染指数,对地下水进行污染程度分级;建立计算环境质量变异系数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等格局化,按上述模型计算每一格局的环境质量变异系数。2)结合规划和未来建设项目,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预测因影响而改变的环境质量系数。3)确定环境质量变异系数的临界值,按变异系数分区,按污染特征进行次级分区;通过现状和未来环境质量变异系数的对比和地下水污染的特征、方式,确定地下水质量未来变化趋势,提出改善措施和最优化的管理方案。建立的数学模型为:Hm=Wi(Dn+Dm+K+M)式中 Hm环境质量变异系数;Wi污染源影响分量;Dn地质条件影响分量;Dm地貌条件影响分量;K开采条件影响分量;19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20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1部分取水工程的出水量减少或水源枯竭如山东淄博矿区附近的淄河冲洪积扇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位在15年内下降了10m30m,附近泉水也相继枯竭;河北开滦范各庄矿突水后数天内,区域奥灰水位下降了51.44m,导致在矿区奥灰供水孔一度失去供水能力。21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2提水困难,取水成本提高。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过大,往往造成水井吊泵、报废,或需加深水井,更换高扬程抽水设备,增加排水电耗,使取水成本上升。据报道,上海50年代中期施工的1000余眼水源井中,已有300余眼先后吊泵、报废。22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3引起泉水流量衰减、干枯,破坏引水工程、旅游资源。由于区域性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泉水日渐枯竭,一方面影响了以此为水源的供水工程,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以泉源为特点的旅游资源。如我国的一些著名大泉,像济南的趵突泉、山西西山矿区附近的晋祠泉、霍县矿区的郭庄泉等,均因泉水流量衰减,导致引水工程破坏及旅游价值降低。23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4造成地下缺氧空气的灾害。由于剧烈取水,使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空气可由水井或者其它空隙通道充入,当被疏干的含水层空间为强还原环境时,充入的空气使低价铁氧化为高价铁,加之有机物、土壤胶质及不稳定盐类也要消耗氧气,从而使该处空气中氧大量消耗,成为缺氧空气。当修建深层基础或地下工程时,一旦这种缺氧空气突然喷入,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24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 从水均衡观点分析,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当不考虑开采量以外的其它消耗项目时,应有均衡方程F=Q补tQ开t。故某时段内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补给总量(V补=Q补t)和开采总量(V开=Q开t)满足关系:=1/F(V补-V开)。由此式可知,开采条件下,含水层水位的升或降及其幅度取决于补给量与开采量的相对关系。当V补=V开,则0,说明含水层水位趋于稳定;当V补 V开,0,说明含水层水位上升;当V补 V开,0,说明含水层水位下降,如果此种情形长期存在,就会产生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区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实质就是地下水的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含水层的储存量逐渐被取用且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得到恢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5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1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过量开采由于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条件认识不全面,所计算的允许开采量偏大,使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所以,在制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详细搞清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允许开采量偏大或工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不配套等,都会因水资源不足、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而导致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26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2不合理开采不合理开采是指开采地段、开采层位的过于集中及开采管理的无政府状态,虽然整个含水层的补给量与开采量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但在局部地段或某些层位上由于开采井集中或开采强度过大,将会产生局部地段或某含水层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此外,开采时间的过于集中,也会造成地下水位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下降。27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实质和原因3人为或自然因素变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例如,在地下水的上游补给区建立水源地,必然会使下游水源地补给量减少;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会减少下游河水对地下水补给。此外,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地面入渗条件差等也会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28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预防区域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解决在问题出现之前。即在水源地的开发设计中,应根据允许开采量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特点,在开采量和开采井的布局上,作出合理的设计安排,以避免开采后出现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为此,应以地下水流域或盆地为单元,进行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评价,制定统一的水资源调度和开发方案;统筹兼顾处理区内供水、排水问题,使区域内各种水资源既能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尽量减少各种危害作用。如问题已出现,应针对原因,采取措施:1合理调整开采布局对同一水文地质单元或开采同一含水层的水源地,可按轻重缓急,对各用水单位的需水量及开采布局进行统一调整,如减少某些地段或某些层位的开采强度,也可以采取减少水井密度、扩大开采区或开采层位的办法,对厚含水层或多含水层的实行分段或分层取水方案。2控制或削减开采量在区域水位下降严重区,关闭某些水源地或减少开采井数,使开采量控制在补给量允许的范围内。29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三、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防治措施3采取多种途径增大补给量最积极措施:对含水层进行专门的人工补给,以增加地下水的总可采量,堵截地表径流:在盖层较薄、较窄的河流河谷地段,修建地下截水墙或拦水坝,堵截潜流或地表径流,则可减少排泄消耗,增强回渗补给;打孔沟通含水体:开采层分布范围内的地表水体的正常水位高于开采层时,可打孔沟通含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联系,以获取地表水的补给;或开采层底部埋藏有水位较高的承压含水层时,也可揭穿隔水底板,以获取开采层下部其它含水层的补给。4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合理的开采制度 为防止过量和集中开采,可用行政手段和技术规程严格限制水井水位降深、开采量开采时间、井间距离等。5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立和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患补救措施。此外,在矿区通过排供结合和矿井水的处理与利用,或按不同水质和用途分别进行供水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30第三节第三节 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一、岩溶地表塌陷的危害一、岩溶地表塌陷的危害二、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机理浅析二、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机理浅析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四、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四、岩溶地面塌陷预测五、矿区岩溶塌陷的防治五、矿区岩溶塌陷的防治31一、岩溶地表塌陷的危害一、岩溶地表塌陷的危害1破坏地表供水水源,常导致水库干涸、河流断流,如湖南涟邵的恩口、斗笠山、桥头河矿区在岩溶塌陷中,曾先后引起矿区内33条溪水断流,600个池塘和700多处泉水干涸,曾使5万人发生水荒。2破坏地面工程设施和房屋道路的安全,如广西玉林鸭爪窝水源地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产生塌陷130多处,引起玉林发电厂主要设施基础倾斜,水池渗漏,仓库开裂,办公楼不均匀下降,主厂房基础上部砖墙开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由于塌洞对道路、农田、房屋的破坏,汽车、耕牛掉进塌洞的严重事故也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3引起降水、地表水回灌,危及矿井安全,轻者增大矿井涌水量,加大排水费用,严重时还会造成淹井事故,如涟邵矿区,因此而发生大小淹井事故达37次之多,雨季排水费用可超过吨煤成本的50%。4破坏自然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从而破坏矿区环境,改变生态平衡。此外,塌陷的形成也为地表污水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当塌陷区域接近地面排污系统时,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很多岩溶塌陷起因于供水开采强度过大,当岩溶塌陷导致污水进入含水层,则可能威胁到供水水源地的正常使用。32二、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机理浅析二、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机理浅析(一)潜蚀论(二)真空吸蚀论(三)气爆论33(一)潜蚀论在覆盖型岩溶区,下部岩溶发育,地下水运移通道畅通,当矿坑强烈排水或钻孔抽水时,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对上覆盖层土体和溶洞中充填物不断溶滤和冲刷,使岩溶中的空洞扩大,并在上覆盖层中产生隐伏土洞,土洞不断发展,使其顶部土体失去平衡而塌陷。潜蚀论认为,土洞的形成是地下水流潜蚀作用的结果,而潜蚀作用的发生需要有一定条件:一是土层要具有利于潜蚀的结构和颗粒成分;二是土层中地下水的流速和水力坡度达到或超过使该类土不发生潜蚀的临界值。34(二)真空吸蚀论认为:在相对封闭的承压岩溶含水层中,水位大幅度快速下降,低于覆盖层底板以后,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水面与盖层底板间的无水空间形成低气压状态的“真空腔”,水面如吸盘一样,抽吸盖层底板颗粒,使其渐被吸蚀掏空,随着地下水位继续快速下降,“真空腔”内外压力差加剧,又引起大气压对盖层形成无形的“冲压”作用,这样由于下吸上压,土层结构遂遭破坏、强度降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破坏而导致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真空吸蚀作用必须具有以下特定的岩溶地质、水文地质条件:(1)岩溶网络条件。即要有发育的溶洞、裂隙和岩溶管道组成岩溶腔,且相互构织成空间网络。(2)岩溶盖层条件。即岩溶网络必须有盖层存在使其处于相对密封状态,为岩溶腔内真空的形成创造条件,也为塌陷创造物质条件。(3)水动力条件。即岩溶网络结构体内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并构成有压管道网络流,为抽放时水位下降,在岩溶腔内水面上形成真空奠定水动力条件。(4)构造与岩溶网络紧密联系条件。即构造对岩溶网络空间结构体具有控制作用,并使其与深部矿井发生水力联系。35(三)气爆论认为:储集与溶洞、管道及土洞中的高压气团及强大的承压水头,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水位升降的区域,如雨季岩溶水位的上升,气体压缩,当其能量超过岩溶空腔顶板盖层的允许强度时,则会冲破岩土体产生爆裂,并常有喷水、喷砂现象,接着在岩土体自重及水流作用下产生塌陷。这种塌陷多出现于地下河的中下游或包气带厚度较大的地段。实际上岩溶塌陷是多种因素、多种力作用的结果。当致塌力超过抗塌力时,便形成塌陷。一般情况下,致塌力包括岩土重力、地下水垂向渗透力和侧向渗透力、岩土体空隙中气体的正压力或负压力、振动力等,抗塌力有岩土体的内聚力、塌陷体周边的摩擦阻力、地下水的浮托力等。受力状态不同,产生的力学效应不同,造成的致塌模式也就不同。由于岩溶介质和水流结构的复杂性,岩溶塌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在多种作用产生的多种效应下发生的,即是多机制的。据此,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近年来曾根据对全国800余处塌陷点众多塌陷坑的调查研究,对塌陷的成因归结为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致塌、冲爆致塌、荷载致塌、溶蚀致塌、振动致塌、根蚀致塌等八种模八种模式式。因此岩溶塌陷的形成不应该用一种理论来解释,也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36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分布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规律(一)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二)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 37(一)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1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碳酸盐岩中存在的地下洞隙既是水流迁移岩、土物质的通道,也是容纳上覆盖层塌陷体的场所,因而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起着支配作用。也就是说,岩溶塌陷的产生,严格受岩溶发育规律的制约。2上覆盖层的存在及其特征 塌陷多发生于隐伏岩溶地区,因而受到盖层厚度和岩性的控制。3动力条件地下水的流动及矿井突水或高强度的抽排水,导致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与诱发因素。4地貌条件地貌条件控制着地下水、地表水、第四系分布和岩溶发育。岩溶地貌形态是岩溶发育阶段性的产物,负地形往往代表地下岩溶发育的地带,易具备大规模塌陷形成条件。38(二)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决定分布规律。一般岩溶塌陷多发于:岩溶强烈发育区;降落漏斗中心附近,特别是沿岩溶水强径流带方向;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地段;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及其延伸方向上;盖层厚度小,岩性为砂性土的地段;河床及其两侧附近。39四、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四、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测内容:塌陷时间,塌陷地点、范围,塌陷强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首先定性预测查明研究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貌组合类型和岩溶发育规律,进行岩溶发育强度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分区;同时,对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的分析,确定出塌陷产生的综合判断指标判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塌陷发展趋势,并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目前定量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经验公式法 据形成条件,用经验判断或简单图解(散点图、关系曲线)判断,建立预测目标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广东凡口矿区据塌陷资料,提出的预测塌陷扩展半径Li的经验公式为Li=aiS 或 Li=X+(aiS-X)K2/K1 (12-7)式中 S水位降深,m;X排水点至岩溶分区界线的距离,m;K1,K2 分区岩溶率,其中K2为排水点所在区域的岩溶率;aii方向上的塌陷比例系数。此式主要用于矿区外围岩溶发育强度减弱的条件下。(二)多元统计分析1逐步回归分析法2逐步判别分析法40五、矿区岩溶塌陷的防治五、矿区岩溶塌陷的防治(一)岩溶塌陷的预防(二)岩溶塌陷的监测(三)岩溶塌陷的治理41(一)岩溶塌陷的预防 目的:防患未然,使地面不塌或少塌。预防的关键是解决疏干排水的强度、井下突水和地表水倒灌问题。覆盖岩溶区的矿井一般不宜采用强排疏干法排水,以防止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为了预防塌陷,矿山疏干排水采取缓排方式。对井下突水应采用封堵突水点或有意识地控制和引排水,化突水为控制性地放水;对地表采用铺(灌沟)、填堵(落水洞)、截(洪流)等措施,以减少地表水进入矿井的水量。在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上选择较窄的过水断面,设置注浆帷幕拦截地下水,降落漏斗限制在小范围内,减少或避免大范围的塌陷,还可充填帷幕线附近的岩溶裂隙和固结溶洞内的松软充填物,降低岩溶通道的透水性。42(二)岩溶塌陷的监测包括地面建筑物、水点(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和水库漏点)的长期观测及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对象是抽排岩溶水后,邻近地面和建筑物的开裂、位移和沉降变化,以及各水点的水动态和含泥砂量的变化等。长期工作一般在抽排水前期的13年之间进行,抽排水以前可13月观测一次,抽排水早期每510天观测一次,后期每月观测一次。内容:抽排水引起的地面积水和泉水干枯,植物的变化,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水量,水位和含砂量的突然变化,动物惊恐异常现象等。43(三)岩溶塌陷的治理从截断水流、强化土体、填堵岩溶通道等三个方面考虑,1)围与截 对个体塌洞口,用粘土或木板桩围堤,对靠近河床的集中塌陷群修堤拦洪,将水与塌陷隔开。2)封闭洞口 采用浆砌块石,灌注混凝土或用预制混凝土板封闭基岩洞口,再用粘土回填夯实密封。3)排除积水 对塌陷积水地带及时排除积水,保持疏干状态;对洪涝区的地表水体可开渠引出区外。4)铺河防渗 对河流渠道进行铺设人工河床或用渡槽跨越塌洞。5)河流改道 对局部河段进行改造或截弯取直。6)炸毁溶洞 采用洞内爆破,炸毁溶洞,利用自身的碎屑填充溶洞,或在此基础上注浆加固。7)加固处理 当岩溶塌陷使建筑地基发生塌陷或失稳时,可用木桩、旋喷桩或钢筋混凝土等加固,保证区内建筑的安全与正常使用。8)建筑物迁移 将严重塌陷区内的交通干线或村庄居民点外迁。44第四节第四节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一、地面沉降的危害一、地面沉降的危害二、地面沉降成因机制浅析二、地面沉降成因机制浅析三、地面沉降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三、地面沉降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四、地面沉降计算模型四、地面沉降计算模型五、控制地面沉降的方法五、控制地面沉降的方法是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过去多发生沿海大城市。近年来,一些矿区(如淮南潘谢矿区,淮北矿区等)在地下水开发及矿山疏干排水过程中也出现。45地面沉降在矿区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引起地面工程设施的变形破坏当沉降较大时,可建筑设施下沉、倾斜、变形、开裂甚至倒塌破坏;当区内建有桥梁时还可能使桥净空减小,影响航行。2造成地下工程的变形破坏沉降严重时往往有较大的水平位移,可能造成地下管路设施弯曲变形甚至扭断,一些矿区,严重的地面沉降还可能威胁到井筒的稳定性,导致井壁断裂。3.影响供水工程由于沉降,水井管相对上升,影响水源井的正常使用。4.恶化矿井充水条件较大沉降往往伴有地裂缝产生,这些地裂缝的存在,为水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往往成为矿井(以孔隙充水为主的)充水的良好通道,由此可能造成矿井涌水量的显著增加,威胁安全生产或增加排水费用。此外,地面高程的降低还可能形成矿区内涝,破坏矿区自然环境景观,加剧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46 地面沉降成因机制浅析地面沉降成因机制浅析图12-1 12-1 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与地面沉降量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与地面沉降量的关系的关系图原因很多,目前已公认过度抽取地下水是主要原因。从一些的地面沉降观测资料可以看出,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的关系极为密切(图1-1)。47初用潜蚀论解释,认为开采地下水时有大量泥砂被抽取,形成地下空洞,导致沉降。但许多沉降区,未见泥砂被抽出的现象,且粘土层的压缩程度最高。目前多以粘性土的排水固结理论来说明沉降的本质:1)土层变形的力学效应主要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当过度抽取地下水时因不能及时从含水层外补给水量,地水位迅速下降,在隔水层顶板和含水层接触面上产生了水力梯度,使粘性土层中水相应进入含水层中,从而造成孔隙水压力降低,而粘性土的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土层压密。当粘性土层的压缩性很强,厚度又较大时,压密的幅度就大,结果引起地面下沉。2)对含水层来说,由于抽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对上覆岩层的浮托力降低,含水层颗粒骨架上的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含水层的压缩,这也是地面沉降的原因之一。48地面沉降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地质勘察工作 查清研究区沉降的背景条件,取得土层和含水层的各种数据。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沉降的现象、危害、布置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采取土样、水样,进行抽水试验等。2进行水准测量 定期测量,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并应注意测量的时间要与地下水位最低和最高值相对应。以掌握沉降范围、形状、发展趋势等情况,3设沉降标、孔隙水压力及基岩标 了解土层和含水层变形规律及粘性土层内含水层地下水位动态规律,对掌握沉降规律和机理、建立地面沉降数学模型,以及制定控制地面沉降的技术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4室内外试验 包括:粘性土的常规土性指标、高压固结、三轴剪切、反复加卸荷载试验,有条件时还应进行孔隙水压力消散、地面沉降室内模型试验等,进行抽水试验。49 5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回灌量)及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 为了解地下水动态、漏斗分布与扩展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积累资料。6编制专门性图件 沉降范围分布图、降落漏斗分布图、压缩土层和含水层空间展布图、水文地质图、标点动态图、土层应力应变图、地下水动态图等。7建立地面沉降数据库 通过建立地层参数、剖面土性指标、水位观测值、开采量统计值、沉降观测值等有关资料的数据库,为地面沉降计算预测及有关图件绘制提供资料。8研究沉降机理建立沉降计算模型。通过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观测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研究沉降机理,建立地面沉降计算模型,对地面沉降进行计算与预测,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与方法。50 计算包含:一、确定含水层水位与开采量(回灌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水位模型。二、计算由于含水层水位变化引起的粘性土层与含水层本身的变化规律,称为土力学模型。二者叠加,既是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1水位模型 较常使用的有以下三种:相关计算法 利用多年积累的水位、水量资料,用回归分析法得出两者关系。该法计算方便、适用性强源函数法 适于均质、各向同性、厚度稳定、无限延伸而且无越流补给的承压含水层.利用非稳定流理论求解水位水量间关系复变函数法 该法是将含水层概化为无越流补给、均质等厚、产状水平,圆形补给边界的状态,利用复变函数理论解出井群的水位与水量的关系。51 2土力学模型 包括含水层和粘性土层变形计算。对含水层变形计算一般采用弹性模型,即 S=hEM (12-9)式中 h含水层的水位变幅,m;E含水层的压缩(回弹)模量,MPa 水的密度,g/cm3;M含水层的厚度,m。52 粘性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的计算,多采用粘性土高压固结试验资料,按下式计算:S=HCv/(1+e0)lg(p0+p)/p0 或或 S=e/(1+e0)H (12-10)式中 H土层厚;土层厚;Cv固结系数;此外,还可以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弹塑性模型理论、太沙基固结理论、实测参数法、流变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以及最优化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等计算沉降量。e0粘性土的初始孔隙比;p0固结前压力;p附加应力(固结应力增量);e孔隙比改变量。53地面沉降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是矛盾转化的主要方面,要控制地面沉降,就是要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其方法主要有:1)寻求新的供水水源,减少或停止抽取地下水,以控制地下水位的过快下降;2)在新的水源未能起用之前,只准抽用深层地下水3)向含水层中注入压缩空气,以恢复自由水的压力4)人工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等。54第五节第五节 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质恶化一、地下水质恶化的特征及危害一、地下水质恶化的特征及危害 二、地下水质恶化的原因二、地下水质恶化的原因三、防治地下水质恶化的措施三、防治地下水质恶化的措施552地下水质恶化的危害1)饮用水源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损人的身体健康,严重时可致死、致残;2)工业用水源因水质恶化导致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遭污染或使土壤盐化,破坏农业生产条件;4)导致水处理成本提高,供水经济效益降低;5)水质严重恶化时,难以净化处理或经济不合理,导致水源地废弃。1地下水质恶化的特征1)有大量的天然地下水中含量微少的毒性及重金属元素进入地下水中;2)地下水硬度、矿化度、酸度及某些常规离子含量上升;3)各种细菌、病毒在水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天然或开采初期水平;4)许多天然地下水中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出现在地下水中。56 地下水质恶化原因地下水质恶化原因:污染源、污染途径,水动力、水化学条件改变。(一)地下水的污染源1采矿业引起的污染采矿外排矿井水,多数未处理,含大量悬浮物、有机物及酸性水,污染土壤或地表水,危害大。此外,矸石经淋滤渗入;疏干排水,包气带加厚,降水对疏干带的淋滤,造成污染。2工业生产引起的污染排放“三废”。如化工医药、造纸、冶金、炼油、火电厂等排放的有害成分。“三废”中的有害成分可随雨水或沿污水沟渠渗入地下,直接或间接造成污染。3农业生产引起的污染农药、化肥,一些组分下渗,农药不易分解而残留于土壤,渗入地下水引起污染;此外,农家肥含大量细菌、病毒,污水灌溉也造成污染。如安徽淮南矿区新庄孜矿附近农村引污灌溉,使浅层地下水中酚、氰化物等组分高出其它区域数倍。4城镇生活引起的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燃料废气、交通车辆尾气等。污染物通过废物的地面处理系统渗漏,或大气降水淋滤造成污染。57(二)地下水污染途径按水力学特点分:1间歇入渗型,2连续入渗型,3越流型4径流型1间歇入渗型特点: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使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原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周期性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土层渗入含水层。呈非饱水状态的淋滤状渗流形式,或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渗流形式。污染途径有降水对固体废物的淋滤、降水对矿区疏干地带易溶矿物的淋滤和灌溉污水渗入及降水对农田残留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淋滤入渗等;在范围上和浓度上都有季节性变化;污染对象是潜水。图12-2 12-2 污染途径示染途径示图582连续入渗型特点:是污染物随污水或污染溶液不断地经包气带渗入含水层。污染物:是液态的,常见的有污水蓄积地段的渗漏及被污染的地表水体和污水渠的渗漏图污染对象主要是浅层含水层。上两种污染共同点,是污染物均自上而下经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包气带的厚度、物质成分、渗透性能等图污染途径示意图59 图12-412-4越流型越流型污染途径示意染途径示意图 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层间弱透水层或隔水层的“天窗”等以越流的形式侵入其它含水层。如在开采条件下,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污染物随越流水进入开采层(图1-4),这种污染可危及埋深很大的承压含水层。3越流型 4径流型 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形式进入含水层。径流污染途径是当区域性含水层在某个部位受到污染时,污染物随地下径流向含水层的其它部位迁移,然后再转移到开采地段。特别是 当污染源位于水源地上游时,影响更为严重。60 (三)水动力和水化学条件(三)水动力和水化学条件 污染源和污染通道的存在是地下水质可能恶化的必备条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及水化学作用的产生,常常是地下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1水动力条件 2滨海地带地下水的盐化 3新的水化学作用改变水质 4取水构筑物本身对水质的影响611水动力条件1)开采含水层和污水之间必须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水力联系。2)由于开采抽水(或污水灌溉),在开采含水层中形成相对于污染水体的负压区,导致污水直接或间接(通过弱透水层)地流入并污染开采含水层。如安徽淮南矿区某水源地开采松散层中孔隙水,水位下降后,导致浅部含水层越流补给及地表污物下渗,使局部地段水质恶化。62天然状态下,滨海地带水源地的淡水与海洋咸水的平衡依靠淡水比咸水更高的水头压力来维持,其界面位置由含水层排入海水中的淡水流量所决定。在开采条件下,如果水源地的开采量不超过含水层的淡水补给量,则咸、淡水界面便可在某一新的位置上固定下来,只要此界面不接近抽水地段,水源地仍可保证安全开采淡水。但如果开采量超过淡水补给量,必然会引起含水层中淡水体水位持续下降,开采水位降落漏斗扩展到海洋,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盐化。此外,有时开采量虽不超过淡水的天然补给量,但由于取水量较大,含水层中淡水体的水头压力已减少到难以维持咸、淡水之间的平衡,咸、淡水界面也会向大陆推移,若此界面推进到抽水井附近,同样也会导致咸水补给水源井,致使水质恶化。2滨海地带地下水的盐化63 3新的水化学作用改变水质 水源地开采中出现的矿化度、硬度、铁锰离子含量增高及pH值降低等水质恶化现象,往往是由于含水层疏干、氧化作用加强所致。开采中,地下水面下降,氧气进入含水层的疏干地带,岩石中硫、铁、锰及氮的化合物等的氧化作用加强,特别是硫氧化细菌的出现,加剧硫化物的氧化。例如,在还原条件下很稳定的黄铁矿FeS2;在氧化条件下易于溶解,即2FeS2+7 O2+H2O2FeSO4+2H2SO4形成强酸性环境,使岩层中原先不易溶解的化合物变得较易溶解,从而使水中铁、锰、钙、镁、硫酸根离子含量增加,M、硬度增高。如淮南矿区SO42-含量高,一般在28.6mg/L228.0 mg/L,平均达96.5 mg/L,是正常区域含量(平均34.2 mg/L)的近3倍,其M增高,而pH值低于正常区域。开采引起的有利情况,强烈取水,使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加剧,溶滤作用加强,加速含水层中可溶盐的溶解和排除过程。水位下降,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使水中的某些化合物沉淀,降低水中某些有害离子的含量,或使水质淡化。64 4取水构筑物本身对水质的影响取水构筑物本身对水质的影响 取水构筑物的井管、过滤管常常受到地下水的腐蚀作用,如水中氢离子与铁发生交换,可使开采水中铁的含量增加,细菌腐蚀作用的结果,也会造成地下水质的变化。由上可知,开采中水质的变化条件多样,变化幅度不同,有的渐变,有的则较剧烈。是因开采使地下水天然动态被破坏,旧的水盐平衡关系被新的水盐平衡关系所代替的结果。65 地下水是整个水圈乃至地球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质恶化的防治既要治理水质,又要治理环境;既要有技术措施,又要有管理措施。由于地下水质恶化具有缓慢、隐蔽、难以及时觉察和污染的地下水质难以恢复等特点,故地下水质恶化的防治应强调“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才能从改善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着手,提高水质的可用性。(一)防治地下水质恶化的管理措施(一)防治地下水质恶化的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有关水质保护和防止水质污染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如我国目前已制定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2)对排污企业按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有害物质排放标准”的控制,并制定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予以保证。(3)建立、健全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机构。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既为行政部门加强管理,也为业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质变化趋势、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4)建立地下水源地的卫生防护带,通过控制污染和提高土壤和含水层对某些有害物质的自净能力,保护地下水质免于污染。66(二)防治地下水质恶化的技术措施 1预防性技术措施1)对城市发展和水源地建设,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做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2)新建水源地应避开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环境条件,如将水源地选择在城市上游、地下水的补给区或地层岩性结构上有利于防污染的地段。3)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和水位降深,以限制降落漏斗的范围,或采取分层取水,防止附近或上下劣质水的入侵。4)保证水井、钻孔施工中的止水、回填和封闭工作的质量,防止劣质水或污染水与开采层相互沟通;在建筑工程或地下工程施工中,不要破坏开采含水层上下或周边的隔水保护层,保护开采层免遭污染。5)采用“补给水丘”(在海岸或劣质水体与开采地段之间布置淡水注水井,形成高于地下水位的补给水丘)、“抽水槽”(在海洋或劣质水体与开采地段之间布置一排抽水孔,形成线状的水位低槽)或“地下挡水墙”等阻止海水或污染水侵入开采地段。672治理性技术措施1)治理污染源(点源、面源)点源:指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所构成的污染源,其中尤以工业废水对集中水源地水质污染的危害最大。对工业废水的治理除前述控制排放量、制定排污标准等法律性管理措施外,应采取:(1)改革生产工艺,搞好工业用水的闭路循环,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集中水源地水质污染的危害最大。(2)对不得不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防止其在排放途中渗漏,污水处置场应尽可能布置在水源地下游较远处或在有稳定隔水层分布的地段或采取防渗衬砌措施;(3)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的堆放场地应选择在地表弱透水土层分布广、厚度较大且地形上低洼、封闭性好的地方,最好是远离水源地或开采含水层的补给区,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应对垃圾和废渣采取废物回收、焚烧、发电和生化处理等措施。68(2)面源:指农业施肥、灌溉、农药及城市暴雨径流等。治理措施:(1)通过严格掌握污灌的水质标准、控制灌水定额和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污水灌区的位置,慎重开展污灌;(2)使用易被植物吸收、土壤分解的化肥和对人体毒性小的农药,并严控其使用量,以减少它们在土壤层中的残余浓度和流入含水层的数量;(3)对灌溉污水及可能引起地下水质恶化的雨水(如酸雨等)进行预处理。69兴建配套的环境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处理方法有换土法、物理-化学法、人工补给法、抽水排除法等。(1)换土法)换土法 是将含水层上部严重污染的土层移走,换上未被污染的新土,清除污染途径,建立起新的保护层。该法需巨大的土方工程,故只能局部应用于原污染源堆积位置或土层遭极严重污染的局部地段。(2)物理)物理-化学法化学法 又有活性碳吸附法、臭氧分离法、泡沫分离法、电解法、沉淀法、中和、氧化还原法等。可用来处理抽到地面的污染水,也可在含水层中对污水进行净化。例如,潜水含水层中常含有机腐殖质,使水产生异味和臭味,可用漂白粉消除;在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含水层中注入石灰水溶液,可产生明显的净化效果。这种方法要求投入的化学物质的数量要精确,否则易形成二次污染。成本很高,目前在试验中。(3)人工补给法)人工补给法 是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在断绝污染源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补给、运移,可以逐渐稀释和净化。采用人工补给的方法,可大大加快污染地下水的 稀释和净化的过程,但这种方法对人工补给水源的水质有较高的要求。(4)抽水排除污染水法)抽水排除污染水法 是指从含水层中直接抽出被污染的地下水,经过处理把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一定标准,然后重新补给地下水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排放到地表水体或用于灌溉。该法适用于大面积污染的含水层,投资小,常用。70第六节第六节 酸性矿井水的形成与防治酸性矿井水的形成与防治一、酸性矿井水的危害一、酸性矿井水的危害二、酸性矿井水形成机理浅析二、酸性矿井水形成机理浅析三、酸性矿井水的防治三、酸性矿井水的防治71一、酸性矿井水的危害一、酸性矿井水的危害1恶化井下作业环境,危害人体健康2腐蚀井下金属材料设备3侵蚀混凝土构筑物煤矿井下有大量混凝土构筑物,当与酸性矿井水接触时将会因侵蚀作用而受损。4.污染环境酸性矿井水中含大量酸和硫酸盐,除直接污染地下水外,排出地表还可能造成地表水的污染或矿区附近农田污染,从而使土壤的pH值降低,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影响农业 72二、酸性矿井水形成机理浅析二、酸性矿井水形成机理浅析1酸性矿井水的形成条件酸性矿井水主要起因于富含硫的矿产(如硫铁矿、含硫煤等)的开采。以煤矿为例,天然状态下,煤层埋藏于地下,一般为良好的还原环境,含硫矿物在封闭的体系中是稳定的。在矿井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煤层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还原环境,煤层暴露在空气中,为含硫成分的氧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矿井开采中由于疏干排水,地下水位下降,包气带扩大,也可增加氧化作用强度,降水通过包气带的渗入、淋滤作用将其溶于水中。因此,水的渗入,空气中氧的参与,使煤层中或顶底板中的硫铁矿、有机硫经过化学的、生物的作用形成游离的硫酸或硫酸盐,使矿井水呈酸性。促使矿井水呈酸性的作用主要是硫铁矿的氧化和细菌的作用2酸性矿井水形成的主要因素 酸性矿井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73三、酸性矿井水的防治三、酸性矿井水的防治(一)防止酸性矿井水形成的措施1从开采布局上避免酸性矿井水的形成2留够浅部保护煤柱,减少降水沿煤层露头带渗入 3避免不同水源的混合(二)减轻酸性水腐蚀危害的措施1提高排水设备的耐腐蚀性能2改进排水系统(三)酸性矿井水的处理措施 1石灰石中和滚筒过滤法 2石灰乳井下注入中和法 3石灰石-石灰联合处理4稀释酸性水法741恶化井下作业环境,危害人体健康酸性水在向深部排泄过程中,可能发生脱硫酸作用,生成的硫化氢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合物,其含量达万分之一时,就能闻到难闻的气味;达万分之二时,人的眼睛、喉头就会受到严重刺激;达千分之一时,就会导致死亡;达到6%就有爆炸的危险。因此,我国煤矿生产安全规范规定,H2S含量不得超过0.00066%。由此可知,酸性矿井水的形成,很可能造成对井下工人身体健康的损害。752腐蚀井下金属材料设备酸性矿井水具极强的腐蚀性,能使水泵、水管排水设备和钢轨、钢丝绳等金属制品严重受腐蚀。当pH值为6.5时,水开始具有腐蚀性,能缩短水泵正常使用期的5%左右;当pH值小于4时,井下的钢轨、钢丝绳等在水中浸泡几天或十几天就会被腐蚀得不能正常使用,对高速运转中的水泵叶轮腐蚀得更快,严重时铁质水泵往往只能连续排水十余小时,熟铁排水管也只能使用数月。当酸性矿井水中溶有CO2或H2S时,便会使腐蚀过程加快,因为上述物质的存在可使水成为电导体而不断发生电化学作用。此外,若存在重金属的硫酸盐时,也会加速腐蚀过程。761酸性矿井水的形成条件促使矿井水呈酸性的作用主要是硫铁矿的氧化和细菌的作用。1)硫铁矿的直接氧化作用 黄铁矿氧化,使矿井水中产生游离硫酸。其反应式为:2FeS2+7O2+2H2O=2FeSO4+2H2SO4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Fe2(SO4)3+6H2O=2Fe(OH)3+3H2SO42)细菌的作用 游离出来的硫在细菌的作用下(主要为硫磺细菌、铁氧化硫杆菌)转化成硫酸。其反应式为 好氧菌2S+3O2+2H2O2H2SO4 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铁离子在铁氧化硫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高价铁离子,高价铁水解又可释放出游离的酸。反应式为铁氧化硫杆菌 Fe2+Fe 3+PH3.5Fe 3+3H2OFe(OH)3+3H+此外,有机物的水解、硫酸铁的作用、硫化氢的作用和酸性盐类的形成等都会促使矿井水酸化。77 2酸性矿井水形成的主要因素 煤层含硫量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含硫量越高,越易形成;含硫量小于1.5%2%时,一般不易形成酸性水。煤的灰分高,能阻止酸性水的形成煤层产状煤层厚、倾角大,利于酸性矿井水的形成水动力条件地下水循环条件好,水中溶解氧含量高,易形成酸性水采掘深度浅水平比深水平氧化条件好,易形成酸性水采掘范围采掘范围大,与富氧的地下水接触的煤层增多,有利于酸性水的形成。空气流通条件空气流通不好,亚铁含量高,酸性弱;高价铁含量高,酸性强矿井水量雨季大气降水流经采空区及浅部煤层时,将硫化物的氧化产物溶解,迁移至矿井,随矿井涌水量的增加,矿井水酸性增强78(一)防止酸性矿井水形成的措施1从开采布局上避免对易形成酸性水的矿区,一般应先采下部煤层,后采上部煤层以免过早形成酸性水或缩短排酸性水的时间。遇有强酸性水的老空区,可留安全煤柱暂时隔离,待矿井开采末期再排放,也可避免长期排放酸性水。2留够浅部保护煤柱,减少降水沿煤层露头带渗入矿井 煤层露头区易于开采,常为老窑区,并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在煤层露头区保留适当煤柱,既有利于防止酸性水侵入矿井,也有利于减少矿井涌水量,降低排水负担。3避免不同水源的混合 实践证明,不同成分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混合,有时也可形成酸性水。在这种情况下,应分水源单独排水,避免不同水源的混合,以减少酸性水形成的机会。79(二)减轻酸性水腐蚀危害的措施1提高排水设备的耐腐蚀性 三方面:一是改善水泵的耐腐蚀性能,对于水泵易受酸性水腐蚀的部件采用耐酸合金制造或镶镀;二是改善排水管的耐酸性能,对易受酸腐蚀的钢管,可在其内壁灌敷水泥衬套或在水管表面涂抹防酸材料(如沥青油漆、搪瓷等),并尽可能选用较大口径排水管;三是选用抗酸性能强的材料,如铸铁管较熟铁抗腐蚀性强,用塑料制品替代金属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改进排水系统采取的措施有设立专门排水系统,集中排放酸性水,条件许可的应尽量降低水泵扬程,因为扬程大,水压力高,水泵易磨损腐蚀,当酸性水出水点位置较高时,应在中途拦截,不使其流向深部。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