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573409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2环境毒理学12009、2环境毒理学1整体概述THEFIRSTPARTOFTHEOVERALLOVERVIEW,P L E A S E S U M M A R I Z E T H E C O N T E N T第一部分2整体概述第一部分2主要参考杂志和参考书n参考杂志:1、卫生毒理学杂志2、卫生研究3、中国公共卫生4、中国地方病学杂志5、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6、环境科学7、环境科学学报8、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主要参考杂志和参考书参考杂志:3参考书1、环境毒理学 惠秀娟 化学工业出版社2、生态.环境知识读本 王豪 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 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3、生活环境中有害因素防护丛书 常元勋 环境中有害因素与人体健康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4、以人为本与生命多样化 蔡永海 漫谈环境与自然生态哲学 黑龙江出版社4参考书1、环境毒理学惠秀娟化学工业出版社45、环境污染与生物变异 孙胜龙 化学工业出版社6、污染生态学 王焕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7、人类环境系统及可持续性 陈静生等 商务印书馆55、环境污染与生物变异孙胜龙5第一章绪论1.1概论一、学科性质:环境毒理学是人类研究探索环境压力因素对生命系统影响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的或即将进入的有毒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工程学 环境化学 生命科学 生物个体(人体)环境科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毒理学 生物群体 损伤作用及防治对策 环境经济学 毒理学 生态系统 环境毒理学 整个生物社会(特定环境下)全世界每天:100-300个物种灭绝 约50000Km2森林被破坏 发展 已扩展到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有机体及其种群的损害作用及 防治措施的范围。6第一章绪论1.1概论6v环境污染物种类多 物理:微小气候(生活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等因素)噪声、振动、辐射等 化学物:现估计化学物有1000多万种,进入社会:6-7万种,每年新投入 使用500-1000种。如工业、农用、日用化学品及染料。内源化学物 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外来化学物)环境化学污染物:简称环境化学物 生物学: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 见图v环境污染物的直接毒害和间接毒害问题v二、关于其起源:1.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毒理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始。2.认为早在19世纪初就已开始。7环境污染物种类多7二、学科定义及其应用 研究毒物对非人类环境的影响的学科;两种观点 (植物和动物)研究毒物人类的影响的学科;8二、学科定义及其应用研究三、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化学物管理不当的污染事故和惨案1、日本的水俣病2、伦敦的“雾都”事件3、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数万人中毒,2000多人丧生 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悲剧发展中国家:50万人遭受化学物的危害,其中有5000人死亡9三、学习本课程的意义9n细菌 种群变异 饮用水 病毒 微生物 人体:霍乱、痢疾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真菌 水质污染 食物 空气 人体: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等10细菌种群变异饮用水10环境毒理学几个基本概念:1、最高可接受毒性浓度(maximum acceptable toxic concerntration,MATC)特指实验期间观察到的不致于对水生生物造成有害影响的最高浓度;2、预测环境浓度(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oncertration,PEC):根据环境转运资料,预测计算的受试物释放到环境后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浓度。11环境毒理学几个基本概念:11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性质和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环境污染物,包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环境化学物五、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1.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2.最终任务: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12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12六、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3.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4.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5.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6.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13六、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3七、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随着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异。器官 1.体外试验 细胞 分子(环境应答基因或环境易感基因)2.体内试验: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试验3.流行病学调查人群调查 4、现代化学分析方法:PCR技术、DNA序列分析、免疫组化方法 分子杂交技术等 八、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鉴定新旧化学物的毒性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2.污染物处理。3.工业和民用设施的施工和排放许可。4.自然资源和管理14七、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九、环境毒理学主要进展急性致死:环境污染物剂量(水生生物)慢性毒性实验:繁殖力、摄食能力、行为等(大小鼠)生态受体的DNA和分子结构(现代分子生物学)15九、环境毒理学主要进展15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2.1 生物转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见图1一、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结构见图21、生物膜 物质转运 能量转换 物质代谢 起重要作用 细胞识别 信息传递 氰化钾+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2、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 有机磷+半嵌入在质膜的Ach酯酶 某些环境化学物+受体16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2.1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被动转运:顺着浓度差,不需能量 浓度n简单扩散 脂/水分配系数 解离度:“成反比”弱酸类:易于透过生物膜 pH值 弱碱类:与上相反n滤过:比较膜孔与化学物的直径17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被动转运:顺着浓度差,不(二)特殊转运1、主动转运:载体 逆浓度差,需要能量 载体对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 载体有一定的容量 相似化学物间有竞争性抑制2、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 顺浓度差 需载体 如葡萄糖的转运3、入胞作用:分子较大 均是简单扩散方式三、吸收 饮水 胃:弱有机酸较易吸收 生物膜 消化道 食物 小肠:弱有机碱较易吸收环境化学物 血液 自然 影响因素 酶和菌类、胃肠道本身的因素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 呼吸道: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人体循环分布全身 18(二)特殊转运1、主动转运:载体18 肺 分压差和气/血分配系数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量 通气量/血流量比值 颗粒物大小3、皮肤:通透性较弱,但一些化学污染物还是能透过 角质层:分子量 300 表皮 连接角质层:脂溶性物质能通过 基膜:透过速度、相对分子量 脂水分配系数、角质层厚度:不同种属动物不同 方式: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温度 角质层损伤因子:农药中加DMSO 乳突毛细管 血液 毛囊 汗腺 皮脂腺 真皮:电解质和一些金属:汞 19肺分压差和气/血分配系数19四、分布与贮存(一)分布1、概念 p.12 分布不均匀;2、特点 在各组织器官中(无毒性作用)贮存 游离(毒性作用)动态平衡 大部分+血浆蛋白质;起始浓度与血液 供应有关;器官 最终与化学物与 组织 的 亲和力有关;20四、分布与贮存(一)分布20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1)血脑屏障 组成:CNS内毛细血管被星状胶质细胞包围;间液中protein很低;(2)胎盘屏障(3)皮肤(二)化学物的贮存 靶组织或靶器官 形式:非共价结合 血红蛋白 结合力不同,竞争 化学物贮存库 肝:配体蛋白 肾 金属巯蛋白+锌、镉 脂肪组织;+脂溶性环境有机化合物 骨骼组织;氟 OH-,氟骨症 铅(90%)、锶 钙,骨肉瘤等21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毛细血管内n毒物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 具有慢性致毒的潜在危害五、排泄 肾:尿液 肝:胆汁 肠道:粪:DDT,铅等 其他途径各种液体(一)经肾随尿排泄(图3、图4)肾脏的排泄功能有:(1)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尾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2)排出过剩的电解质。22毒物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22排泄机理n相互联系的三环节(图5):肾小球 肾小管被动滤过重吸收主动转运(排泌、分泌)1、肾小球被动滤过 肾小球上有分子大小的选择性滤过膜(7-10nm)分子大小:以相对分子量 180(如葡萄糖)自由通过 重吸收为60000为界限 60000 不能通过 排出2、肾小管重吸收 对化学物的排泄起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Aa、有机酸类等(主动转运);部位 亲水性孔道:水分、氯化物等;(易损害)近曲小管:未解离的脂溶性外源化合物 尿液酸性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和排出;化合物解离度与尿液pH值有关 尿液碱性有利于酸性毒物的解离和排出;应用价值23排泄机理相互联系的三环节(图5):233、肾小管排泄方式:主动转运部位:近曲小管 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对氨基马尿酸机理: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 (初生婴儿对环境化学物敏感,为什么?)(二)经肝脏随胆汁泄 生物转化 粪便环境化学物 门静脉 肝脏 小肠 重吸收再利用 +胆汁 肠肝循环 毒性增强 应用实例:治疗水误病(甲基汞),常服阻止重吸收的药物243、肾小管排泄方式:主动转运24(三)其他排泄途径 肺:乙醚,CO等;乳汁:有机氯杀虫剂等;指甲和毛发:重金属等;粪便1.2 毒物动力学 线性:V浓度 非线性 动力学生理性毒理基本概念:(1)室:假设机体由一个或多个室组成。在室内,外来化学物 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2)一线速率过程。dc/dt=-kec dc/dt:化学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e:速度常数;c:体内化合物浓度。25(三)其他排泄途径25(三)主要参数1、生物半衰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 或h。t1/2=0.693/ke2、血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指对血液中化学物浓度与时间作图,其曲线下的面积,单位为ug.min.mL-1,反映对毒物的吸收量。AUC可用梯形法、重量法或积分法等求出。一室模型的积分法公式:AUC=c0/ke,c0代表时血液中化学物浓度。3、表观分布容积(Vd):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毒物的总量与血中毒物浓度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L,mL/kg或L/kg 公式:Vd=D/c0或Vd=D0/c0 D0代表静脉注射毒物量。26(三)主要参数1、生物半衰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4、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量之比。ke=(dD/dt)/D ke 的单位为时间(h-1)的倒数,ke 越大,毒物消除越快。5、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即单位时间血液中毒物的清除量。CL=D/AUC或 CL=Vd.ke 单位:L/h或L/(h.kg-1)二、一室模型(单室模型)1、概念:将机体视作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2、ka ke 3 c=c0-ke t Inc=Inc0-ke t室274、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三)二室模型1、概念2、ka k12 k10 k21k12代表化学物从I室向II室的分布常数;k21代表化学物从 II室向I室的反分布常数;k10代表化学物自I室清除的速率常数。(一)静注二室模型(二)非静脉注射二室模型I中心室II周边室28(三)二室模型1、概念I中心室II周边室28.生物转化1、概念 毒性下降 两重性 毒性上升2、特点 复杂性 多种转化途径 多样性 多种代谢产物 连续性3、场所:主要是肝脏一、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极性基团,易溶于水(第一相反应)水解 结合(第二相反应)场所 特点 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 肝细胞内质网 需要一个O2参与;(一)氧化 多酶系统参与;非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 产物增加一个O;与“二致”有关;29.生物转化1、概念毒性下降291、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反应式产物实例效应脂肪族羟化RCH3 o RCH2OH 形成羟基OMPA等毒性增高芳香族羟化C6H5R o RCH2OH同上环氧化环氧化物苯并a芘+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诱发突变或癌变N-脱烷基反应胺 o RNH2+酮醛类、酮类杀虫剂细胞核核酸分子上的G甲基化,诱发突变或癌变N-羟化反应301、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反应式产物实例效应脂肪族羟化R2、非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n场所:肝细胞线粒体和胞液;n主要是具醇、醛、酮功能基团的外源化学物的氧化反应;n参与的酶有: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胺氧化酶3、共氧化反应机体内:花生四烯酸 氧化 PGG2氧化物酶PGH2 共氧化反应 外源化学物 细胞突变或癌变 DNA+亲电子化合物(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场所 类型 312、非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场所:肝细胞线粒体和胞液;31(三)水解反应n实质:化学物+H2On特点:广泛性、多数有解毒降毒作用,少量有致癌活化作用。n主要的酶:酯酶、酰胺酶n分类:4类 其中水解脱卤反应:DDT DDT-脱氯化氢酶 DDE DDD 环氧化物的水化反应:致癌活化作用32(三)水解反应实质:化学物+H2O32(四)结合反应n概念;第一相反应 羟n外源化学物 羧 基(极性基团)+(极性基团)内源化学物 直接 氨 水溶性、极性 易排 环氧 结合反应 脂溶性 难排体外 (如酸类或醇类)需转移酶、辅酶;特点:需能量;内、外源化学物均需活化;对毒性影响的双重性;主要在肝脏、肾脏等。33(四)结合反应概念;第一相反应羟33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多种因素对催化生物转化过程的各种酶类的功能和活力产生影响 物种和个体差异 物种差异 代谢酶的种类不同;N-羟化酶 N-2-乙酰氨基芴(AFF)可结合硫酸的 硫酸酯(致癌)大、小鼠和狗 +豚鼠 -代谢酶的活力不同。个体差异:代谢酶的活力在各个体中不同 如芳烃羟化酶 经生物转化解毒或降毒的多数外源化合物,转化V 毒性 饮食营养状况 蛋白质缺乏 如六六六,DDT,黄曲霉素等 本身无毒性,经生物转化才有毒性的,酶活力 毒性 多不饱各脂肪酸不足或过多,影响肝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从而影响 维生素与酶活力关系复杂 外源化合物氧化速度 无机盐 34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34 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 初 生 年龄 肝微粒体酶 经代谢转化毒性 的外源化学物 未成年 毒性 老 年 经代谢转化毒性 的外源化学物,未成年 毒性 老 年 性别 经代谢转化毒性 的外源化学物 ,其毒性:雌性雄性 经代谢转化毒性 的外源化学物 ,其毒性:雌性雄性 激素 昼夜节律 代谢饱和状态 特异抑制 代谢酶的抑制 竞争抑制 诱导 概念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的主要 巴比妥类化合物 诱导物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多氯联苯类化合物3535n代谢饱和状态:是指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形成的产物量也随之增高:但当毒物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其代谢过程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不再隋之增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谓代谢饱和(mentabolic saturation)。36代谢饱和状态:36图1细胞显微结构37图1细胞显微结构37图2单位膜(液态镶嵌模型)38图2单位膜(液态镶嵌模型)38图3、人体的泌尿排泄系统39图3、人体的泌尿排泄系统39图4、肾脏的结构40图4、肾脏的结构40图5、排泄的机理41图5、排泄的机理41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3.1毒性作用一、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进入人体后能够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中毒:指生物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可分三类。3.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毒性与剂量有关。4.危险度(risk)归因危险度:概率 相对危险度:比值 可接受的危险度 危害性(hazard):定性,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42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3.1毒性作用45.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物质的数量(含义较广)。是决定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常用单位:mg/kg体重、mg/m3(空气)、mg/L(水)。二、毒理学常用的几个剂量参数致死剂量(LD)绝对致死量(LD100)半数致死量(LD50):mg/m3 和mg/L 染毒期:2-4h 致死中量、半数致死浓度(LC50)观察期:14天 半数耐受限量(TLm):TL48:48小时。mg/L 最小致死量(MLD或LDmin 或LD01):个别死亡 最大耐受量(mMTD或LD0):不引起死亡。半数效应剂量:机体内某项生理或生化指标为效应。如IC50最小有作用剂量:相对性 435.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物质的数量(含义较最小有作用剂量(MEL)ADI最大无作用剂量(浓度)(MNEL)MAC效应 反应:死亡 发病 率来表示 反应 肿瘤发生 直线:少见 剂量效应关系 曲线 抛物线 剂量反应关系 S形曲线44最小有作用剂量(MEL)3.2毒作用类型毒作用可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作用特点的时间与空间,可将毒作用分为下列几种类型:局部作用 全身作用:损伤不均匀可逆:肝脏 不可逆作用:神经系统速发(即刻)迟发作用;多见 再接触反应;变态反应(过敏性反应);三大特点 不呈典型的“S”曲线;特异体质反应(特异性反应);也是有害的毒性反应。453.2毒作用类型毒作用可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作用3.3 环境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一)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机制 3.增强作用4.拮(相抗)作用:受体和配置拮抗5.独立作用(二)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1.联合作用的系数法2.等效应的线图法463.3环境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一)联合作用的类型461、联合作用系数法n联合作用系数(K)=混合物的预期LD50/混合物实测LD50 1/混合物的预期LD50=a/A的LD50+b/B的LD50+c/C的LD50 A,B,N分别代表混合物中的各化合物;a,b,n分别为各化合物在混合物中所占的质量比例,a+b+n=1;表3-1 联合作用系数(K)与联合作用类型 拮抗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smyth法 2.70keplinger法 1.75 471、联合作用系数法联合作用系数(K)=混合物的预期LD50/n不足之处:有人 测定LD50实验时,其剂量-死亡率之间并不一定是直线关系;例如 由小鼠染毒实验测得化学物A 的LD50为0.3mg/L,化学物B的 LD50为0.4mg/L,它们的混合物的实测LD50为0.28mg/L,并知该混合物中,化学物A 的质量比例2/3,化学物B 的质量比例1/3,试评定该混合物的作用类型.解:由1/混合物的预期LD50=a/A的LD50+b/B的LD50+c/C的LD50得 1/混合物的预期LD50=2/31/0.3+1/3 1/0.4 混合物的预期LD50=0.33,0.33/0.28=1.17,是相加作用。48不足之处:有人测定LD50实验时,其剂量-死亡率之间并不一3.4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有机磷农药、甲基汞等。大鼠肝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 :四氯化碳;红细胞膜流动性 :DDT等;细胞膜损伤 肝细胞线粒体膜脂流动性 :乙醇;膜蛋白结构和稳定性改变:Pb等重金属+膜蛋白的一些基团。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细胞色素氧化酶Fe3+氰化物、硫化氢等,受阻 Fe2+最终细胞内窒息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action theory)与脂质过氧化493.4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共价与非共价 共价结合学说(coralcnt bindery theory)碱基 烷基硫酸酯类 DNA 核糖 +N-亚硝酸化合物 脱氧核糖 环状烷化物 1.与核酸结合 磷酸 卤代亚硝基脲类 RNA2.与蛋白质及酶的结合 3.毒物与脂质的结合 选择性致死 非致死性遗传改变50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共价与非共价50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烃基:分子饱和度:不饱和键 毒性 卤素取代:毒性 羟基:毒性 酸基:毒性 脂基:毒性 胺基:毒性 构型结构与毒性51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物理性质与毒性二、机体(宿主)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 性别与激素 年龄 营养和健康状况 生物节律52物理性质与毒性52三、接触条件1、接触途径:静脉注射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2、溶剂和助溶剂3、毒物浓度:一般相同剂量下溶液越稀,毒性越强 容积:一次性灌胃,一般为1%2%体重,3%V注射:鼠类0.5mL,较大动物2mL.4、交叉接触四、环境因素的影响1.气温2.气温:36度时毒性最大,26度时毒性最小.3.气压53三、接触条件53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一般毒性 急性 亚慢性 慢性 毒性 蓄积 局部 特殊毒性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54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一般毒性急性544.1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与人类接近;(一)物种的选择 原则 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并容易获得。皮肤局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 大、小鼠家兔豚鼠母鸡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迟发神经毒性 554.1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二、品系选择(按动物的基因纯合度分类)概念特点 动物适合的实验近交系动物基因纯度高;n量少;结果易重复、定量津白I、II、615、BALB/c、C3H、C57BL/6小鼠等组织或肿瘤移植等突变系动物基因发生突变 无胸腺裸鼠等免疫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杂交群动物个体差异小;杂交优势;无近亲衰退现象。封闭群动物昆明小鼠SD大鼠等56二、品系选择(按动物的基因纯合度分类)概念特点动物适合的n进行毒理学实验选实验动物的原则:适宜的品系;固定同一品系(对某种环境化学毒理学实验 的系列研究)。(三)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真实性目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五个性”可靠性 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4种 可比性 可重复性 科学性 无菌(GF)悉生(GN)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 清洁(CL):最低限度疾病动物 57进行毒理学实验选实验动物的原则:57(四)个体选择 急性 亚慢性和慢性 年龄 成年 年幼或初断乳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体重来判断性别:一般选择两种性别生理状态:未孕动物;雌雄分笼饲养。健康状况:做一些检查。二、常用的染毒方法 注意点 (优)缺点 灌胃:从口至剑突下 灌胃前禁食;剂量要准确 工作量大;伤及食道经口染毒 误入气管 吞咽胶囊:直达咽部 剂量准确,适合不合 迫使咽下 “口味”的食物 畏饲 受试物5%经呼吸道 静式吸入染毒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动式吸入染毒 设备复杂、操作不方便经皮肤:适合于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 去除染毒部位的被毛。58(四)个体选择急性4.2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一、概念:“一次性”接触或者24小时内主要目的:确定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评价化学物对机体的急性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根据LD50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 的选择提供论据,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二、评价方法(一)经典方法 设一定数量剂量组 试验 组间有适当的剂量间距 动物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 求得LD50594.2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一、概念:“一次性”接触或者2n实验动物:大、小鼠,n=10,大动物n=6,7天后 随机分组,雌雄各半。n染毒剂量设计:先查阅文献,受试物的类似物的LD50或LC50 (常规方法)预试验:以三倍之差的三个剂量组,n=3 求动物全活、全死剂量 试验: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 6个剂量组,组间距按1.2 1.5等比级数设计 选用适当的染毒方式,观察14天内的动物死亡情况 做病理学解剖,包括死亡的、濒死的和部分存活的 计算 LD50或LC50 60实验动物:大、小鼠,n=10,大动物n=6,7天后随机分组nLD50计算霍恩氏法;简化寇氏法:平均致死量法 条件:各组n相同;各剂量呈等比数列;死亡率呈正态分布;最低剂量死亡率80%.中间剂量接近LD50 公式:见P.72-74 如表4-4:按公式计算得:直线回归法:其他方法 固定剂量法 急性毒性分级法 上、下移动法61LD50计算61三、急性毒性分级 主要依据:LD50 有局限性 各国各国际组织的分级标准还未统一 注:毒作用带=LD50/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此值愈小,引起死亡的危险性愈大。4.3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概念 二、亚慢性目的 分析毒作用特征、靶器官、慢性毒性的阈剂量或NOAEL;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标提供依据。慢性毒性试验 确定LOAEL和NOAEL;(一)实验动物 染毒时间 动物选择 n亚慢性 1-3个月 啮齿类(大鼠)或非啮齿类(狗)两性5-6周龄或4-6月龄 20或4-6慢性毒性 6个月-2年或终生 初断乳 40或8(二)染毒途径三大常用染毒途径(三)染毒期限:3个月,恢复期:2个月 62三、急性毒性分级主要依据:LD50有局限性(四)剂量分组一般设 3个剂量组、剂量组距2倍 1个阴性(溶剂)对照组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试验最高剂量组 阈剂量、LD50的1/20-1/5 亚慢性毒效应 最高剂量组:NOAEL或其的1/5-1/2;慢性毒性试验 中剂量组:NOAEL的1/50-1/10;低剂量组:NOAEL的1/100。63(四)剂量分组63(五)观察指标 中毒症状 体重:称重1次/周 食物利用率 检查时间 血液学 (狗等大动物)染毒前2次以上检查,异常则弃之 实验室检查 尿液 实验期间每1-2个月 血液生化 染毒结束及恢复期结束 试验过程中,濒死动物:及时检查 病理及病理组织学 试验结束 恢复期结束 慢性实验:试验中间(如每6个月)64(五)观察指标中毒症状64 系统解剖 脏器系数:脏器比值,某个脏器质量与体重的比值,常以100g或1g体重来计;一般称脏器湿重;可能是该脏器充血、水肿、增生或肿瘤所致;可能是坏死或萎缩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和高剂量组 特异性指标(六)结果分析4.4 皮肤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一)皮肤刺激试验 每天涂抹1次;连续14天;每次涂抹后观察24小时;皮肤的反应(红斑和水肿).(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自学)65系统解剖65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n5.1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一、引言 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环境致突变作用或环境诱变作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化学诱变剂 直接诱变剂;间接诱变剂。研究历史:1927:X射线 1942:芥子气 1940年左右:形成概念上世纪60年代中期:遗传毒理学作为分支学科定型 1950-1960:认识危害66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5.1环境化学物的二、遗传损伤的类型 无义突变 转换 错义突变 碱基置换 颠换 同义突变基因突变 移码突变:常导致致死性突变 整码突变 片段突变:缺失、重复、重组及重排等断裂剂 染色单体型畸变:拟紫外线断裂剂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型畸变67二、遗传损伤的类型 G1(G0)紫外线断裂剂 S G2 放射断裂剂 M6868 染色体畸变类型裂隙 断裂 断片和缺失 微小体 无着丝点环(断片):环状染色体 不稳定,引起细胞死亡 双着丝点染色体 稳定性畸变:通过细胞分裂可传递 倒位 易位:平衡易位 插入和重复 辐射体69染色体畸变类型裂隙69 非整倍体:单体和三体基因组突变 整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三、致突变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 靶:DNA 染色体突变 非整倍体 靶: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器,如纺锤丝等 整倍体70非整倍体:单体和(一)DNA损伤与突变 在DNA合成期(S期)例子 结果碱基类似物的取代:与天然碱基竞争取代 5-BrU与T相似 T:A C:G 而掺入DNA分子中 酮式 烯醇式 DNA 芳香族化合物+亲核中心 与DNA共价结合成加合物(aduct):亲电子化学物+DNA 烷化剂:提供甲基或乙基改变碱基的结构大分子嵌入DNA链 71(一)DNA损伤与突变(二)非整倍体及整倍体的诱发其机制可能为“三个影响”(三)DNA损伤的修复与突变 功能 特点 光修复:紫外线所致 简单,有特异性,无误修复 直接修复 的嘧啶二聚体 与生物进化有关生物体DNA O6-甲基损伤修复系统 鸟嘌呤修复:修复在O6上的甲基 具诱导性 核苷酸 切除修复:主要修复途径 碱基切除 类型多,无误修复 错配碱基 易误修复(SOS修复):常引入错误的碱基 耐受机制 复制后修复:多见于复制时产生裂隙的DNA损伤 提高突变率 72(二)非整倍体及整倍体的诱发其机制可能为“三个影响”(三四、突变的不良后果 癌变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致畸 动脉粥性硬化和衰老 致死性突变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可遗传的突变 多阶段学说:体细胞突变癌变的学说 癌基因学说:原癌基因 基因突变等 活化为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五、致突变作用的评价 基因突变;分类 染色体损伤;非整倍体;其他反映DNA损伤。73四、突变的不良后果五、致突变作用的评价 基于表型改变来检测基因改变;(一)致突变试验的分类 小的缺失及通过细胞学的方法观察大 染色体损伤;直接测定或间接测定DNA损伤。(二)常用的致突变试验(自学)8种试验(见P95-102)(三)致突变试验在预测致癌性及遗传危害中的价值目的 研究外源化学物引起人类的突变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可能性 外源化学物潜在致癌的预测 致突变试验 遗传毒性致癌物 :外源化学物: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适合 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假阳性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假阴性致癌性评价时应将致突变试验与其他致癌评价方法相结合。74五、致突变作用的评价判断哺乳动物性细胞致突变物的标准体内试验 小鼠特异座位试验:检测哺乳动物性细胞的基因突变:检测哺乳动物性细胞 基因突变。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检测受试物引起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相互是易 位的作用:检测受试物引起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染色 体相互易位作用。上述2种试验n过大、费时又费钱,故使用不广泛。一般利用短期致突变试验环境因素对哺乳动物性细胞的致突变性及其遗传危害进行预测体细胞的诱变性检测:部分试验结果阳性生殖细胞诱变性检测。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最直接可靠的方法,但不足点很多体内生殖细胞的致突变试验:目前的主要的评价外源化学物的遗传危害的方法75判断哺乳动物性细胞致突变物的标准体内试验75 权重 预测可遗传的效应的权重 体内体外 生殖细胞体细胞一般认为 真核原核 哺乳非哺乳体内外源化学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DNA加合物 诱变剂的接触标志 蛋白质加合物等 DNA损伤 染色体畸变 微核 致突变作用的效应指标 SCE等 细胞基因突变 精子畸形 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多态性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敏感性指标 DNA损伤修复酶的多态性76权重预(四)致突变试验的组合应用原则 有四条P.104美国EPA毒物处1986年提出了“三阶段”的试验方案;我国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致突变试验的要求是“3+2”方案。六、环境基因组计划 目的;基因多态性(出现频率大于1%的等位基因)概念;研究内容;涉及的与环境相关的疾病 种类数:10;确定进行多态性研究的候选基因 基因数:200;分四阶段进行;77(四)致突变试验的组合应用原则有四条P.104775.2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一、环境致癌与化学致癌:2个“80%”研究历史:100多年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二、化学致癌的机制 引发阶段:引发剂 多阶段 促长阶段:促长剂 完全致癌物 进展阶段:进展剂化学致癌的遗传机制学说 癌基因: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化学致癌的非遗传机制学说785.2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一、环境致癌与化学致癌: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按致癌作用机制分 直接致癌物:亲电子剂,如烷基和芳香环氧化物等 遗传毒性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黄曲霉素B1等 无机致癌物:放射性无机元素等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促长剂:雌激素等 激素调控剂 细胞毒剂:氯仿等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降血脂药安妥明等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等 固态物质:石棉等 助癌剂:79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按致癌作用机制分79(二)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885种,至2002年12月止)1类 对人的致癌性证据充分、88种 对人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证据充分 2类 2A:人很可能致癌的化合物、混合物和接触环境。64种 2B:人可能致癌的化合物、混合物和接触环境。236种 3类 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496种 4类 可能对人类不致癌。1种80(二)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885种,至2002年12月止)四、环境化学物致癌物的评价n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动物及品系选择 n 实验动物 刚断乳 Fischer 344大鼠,2种物种 雌雄各50 B6C3F1小鼠 高剂量组(MTD)剂量设置:3个受试物剂量组 中剂量组 低剂量组:不产生任何毒性 1个阴性对照组 染毒途径:3种试验期限:小鼠和仓鼠18个月以上,大鼠24个月以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判断标准有“4条”P.117 81四、环境化学物致癌物的评价哺乳动物致癌试验815.3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一、生殖毒性及评价(一)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害作用(雄性生殖器官图)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棉酚 精子不同发育阶段(人精子图)CS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铅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一些重金属和锰等。(二)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雌性生殖器官图)对卵细胞的影响:辐射和 CS2(卵巢和卵泡图示)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苯及其同系物、有机氯农药等825.3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一、生殖毒性及评价82838384848585人卵巢和卵泡图示86人卵巢和卵泡图示86(三)生殖毒性及评定1、生殖毒性2、生殖毒性作用的评定 原则:性成熟大鼠 设4组 高剂量组死亡率不超过10%n=雌雄各16-20或雌性16-20,雄性减半 试验方法 三代两窝生殖试验法 两代一窝生殖试验法 观察指标 “4个率”87(三)生殖毒性及评定1、生殖毒性87二、发育毒性及评价 胚胎毒性 母体毒性 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致畸试验 动物选择:大鼠、小鼠和家兔 剂量分组:设2个对照组(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动物交配处理:准确掌握受孕日 胎仔检查 结果评定“三个率”致畸作用的机理“7种”88二、发育毒性及评价胚胎毒性88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6.1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一、基本概念 安全 安全性 实际安全剂量 安全性评价二、安全性评价内容准备工作 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程序:急性毒性 致突变 (90天)致癌 致畸 生殖 代谢 89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6.1环境化学物(三)安全性评价试验的选用原则n我国的工业化学品毒性鉴定规范规定的“8条原则”(四)安全性评价结果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考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种属差异:动物试验结果 人类:高浓度 低浓度外推;尽可能收集受试化学物对人体毒作用的资料。三、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评价法规简介。6.2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一、发展历史1930S 1950S 1960S 提出可接受 健康危险度评价 致癌物有无阈值浓度的概念 的安全系数法首次提出 及其危险度评价 1970S 1980S 1990S利用模型预测得 环境健康危险度 分析四步模式的完善推广癌的超额危险度 评价的分析四步的可能上限 模式90(三)安全性评价试验的选用原则我国的工业化学品毒性鉴定规范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一)危害鉴定:属于定性的危险度评价;重点能给出最低的NOAEL;流行病学和长期动物实验等资料。剂量-反应评定 非致癌和非致突变物 用NOAEL法推导出参考 的剂量-反应评定 剂量或可接受的日摄入量 致癌和致突变物 通过some模型外推低剂量 的剂量-反应评定 范围内的剂量-反应关系,并 由此推算其超额危险度1、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 采用不确定系数法 可接受的安全水平(ASL)(RfD、VSD、ADI、MAC、EPT-H等)美EPA的定义;RfD 推导分2步:收集选择、得出关键效应及其NOAEL或LOAEL并除以相 应的不确定系数;公式RfD=NOAEL或LOAEL/UF UF一般取10。91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一)危害鉴定:属于定性的危2、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 选适合的资料;利用高剂向低剂量的外推模型推导低剂量暴露下可能的危险度估计值;将由动物实验资料得出的危险度估计值转换为人的相应值;人群流行病学的资料。单位危险度 致癌物的危险度估计值 环境浓度值 等方式 个体危险度 人群危险度斜率系数的概念(又称致癌强度系数)体表面积成正比于(体重)2/3。922、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选适合的资料;92(三)暴露评价n意义 暴露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测量内暴露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其他参考数据。要根据其土壤中的浓度、挥发 来源于土壤的 的V、与大气混合的C及实 污染物经呼吸道入体内 挥发性污染物:际的暴露高度来推算 土壤一些非 直径1,可认为有一定的危险度 存在3、评定结果的书面总结。EED与RfD的比较;MOE=NOAEL/EED;终生得癌的超额危险度:10-410-694(四)危险特征分析1、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94三、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一)对低剂量暴露生物效应(BELLE)的解释 有hormesis现象的化学物 B型:“低促高抑”的生物作用剂量-反应曲线 U型:“低降害高增害”故提出了今后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应注意的“4点”(二)NOAEL法的改进:用BMD法推导RfD(三)几童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四)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影响 主要因素是:人群中个体差异 遗传多态性 环境基因组学95三、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一)对低剂量暴露生物效应(B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 7.1概述一、大气污染毒理学和大气污染的概念;二、大气污染来源天然污染源:火山爆发、病毒、植物花粉等;人为污染源:工业企业、生活炉灶、交通工具。煤烟型(煤炭型、还原型、伦敦型):以煤烟尘和SO2为主 石油型(氧化型、洛杉矶型)混合型 三、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四、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原因:3条 P.155-156 96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7.1概述967.2 大气污染物毒性作用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特征;侵入途径:呼吸、消化道和皮肤 危害部位:呼吸道、眼睛、皮肤 低浓度、长时间作用和慢性毒害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接触人群广泛、易感性差异较大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急性中毒 地理气象因素的变化;生产事故排放、废气处理设备发生故障:30多起 慢性中毒和慢性疾患 刺激性污染物的毒理作用:非刺激性污染物的毒理作用:977.2大气污染物毒性作用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特征;9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儿童唾液溶菌酶活性致癌作用:大气污染与肺癌密切相关。7.3 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人呼吸器官图)SOSO2 2 部位:主要是鼻腔和上呼吸道黏膜;吸收 存在形式:SO32-HSO3-它们易于+Hb 低浓度时不以游 离态存在;分布:气管,肺,肺门淋巴结,食管;肝,肾,脾等器官;排泄:SO32-氧化 H2SO4及其盐类;亚硫酸氧化酶 肝脏、心和肺 线粒体 生化转化:SO32-氧化 H2SO4及其盐类;亚硫酸氧化酶浓度低时 +pro、多肽等 R-S-SO3-+DNA的胞嘧啶 脱氨,尿嘧啶 98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儿童唾液溶菌酶活性98毒作用动物呼吸道 短期接触 气管和支气管反射性收缩,分泌物 (以24小时为界)局部炎症反应,甚至死亡;长期接触:上述症状恶化,靶器官炎症加重,死亡。人体呼吸道:机制基本同上 直接:代谢衍生物在体内自氧化 超氧阴离子自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基 细胞及其遗传物质受损。有证据支持;间接:对其他一些致癌物的致癌性有促进作用;酶活性及多种脏器的损伤对机体的其他作用与颗粒物的联合作用:产生3个效应 到达肺部较敏感的部位;毒作用增大;变态反应源。99毒作用动物呼吸道短期接触气管和对植物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及危害:三大危害二、氮氧化物来源:广泛排放标准:吸收:主要是下呼吸道和肺的深部;NO2+H2O 亚硝酸和硝酸及其盐类 亚硝酸根 血液 全身损伤 硝酸根NO2:刺激、腐蚀、致癌三、COCO O2分压高 Hb+O2 Hb02 +O2分压高 CO HbC0CO HbC0:煤气中毒:高压线氧治疗这也是CO毒作用机制。100对植物的影响100(二)臭氧及其光化学烟雾成分的毒性(自学7.4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理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自然源和人为源 主要成分:SiO2、重金属等.形态:颗径越小,其免疫毒性和肺毒性越大2、大气颗粒物原主要毒作用;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呼吸道发病率;对肺细胞的腐蚀和损伤:主要产生刺激、腐蚀、破坏作用 肺毒性顺序:燃煤烟尘城市颗粒物地面扬尘;诱发心血管病:颗径为0.01-5um的危害最大,引发慢性阻塞性 肺部疾病 严重后果;免疫毒性:免疫功能下降.101(二)臭氧及其光化学烟雾成分的毒性(自学7.4大气颗粒物的3、影响颗粒物毒性的主要因素颗粒物 大小;浓度;化学组成等.4、致突变:包括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致癌作用:颗粒越小,致癌性越强。5、其他危害;1023、影响颗粒物毒性的主要因素颗粒物大小;102人呼吸器官图103人呼吸器官图103第八章 水环境毒理学 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其分布 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环境 降水(湿沉降)吸附沉降(干沉降)1、途径 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地面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3种;2、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分布:深水层:较大颗粒及结合的污染物 吸附、挥发、水解 有机污染物 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 迁移 重金属:沉淀、络合、螯合、吸附 和氧化还原作用有关。104第八章水环境毒理学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其分布10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的吸收 途径:消化道等三大途径 机理 鱼鳃:被动扩散 植物 质体流 叶表面扩散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根 浮水植物 根、茎、叶表面 细胞壁 沉水植物四、生物富集及影响因素 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的概念;影响因素:有5种;富集系数的问题。不同器官、生育期对污染物的富集105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消化道等三大途径1 动物(如鲢鱼):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肉;器官 植物(如水稻):根叶茎谷壳米;水生维管束植物器官间富集污染物的差异不明显;发育期:影响很大.7.4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分子水平 检测指标 DNA损伤 (标记物)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 胆碱酯酶活性等:1950s,Weiss提出,如鱼脑中AchE活性 有机P 污染程度 氨基甲酸(浓度极低)鱼血清中S-GOT 水体内有机氯杀虫剂和汞污染 严重。106动物(如鲢鱼):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生物标记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n生物标记物的特性:敏感性、特异性、预警性;热休克蛋白 诱导蛋白 金属硫蛋白n生物标记物的类型 AchE:20%,50%乳酸脱氢酶(LDH):镉 酶 SOD ATPase:多种污染物 核酸 107生物标记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标记物的特性:敏感性、细胞和亚细胞水平 根、叶细胞核:核变形、外膜肿大甚至内陷、内腔扩大;植物 根、叶线粒体等细胞器:凝聚性线粒体、膜扩张、嵴突消失;叶绿体 叶绿体呈球形皱缩;根尖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裂指数下降,染色体畸形等;核仁:多核等。鱼类鳍、骨骼变形、鱼肝瘤和其他肝病;种子活力下降;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动物生长繁殖力下降;动物行为的影响。108细胞和亚细胞水平108 种群效应:监测生物 某些水生生物可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生存 某些水生生物则喜欢在清洁的水体中生存 群落效应 研究对象:大型底栖生物 影响结果:一些种类不复存在,一些种类的种群明显减小,其他种群波动很大:如农药单甲脒对水生生物的 影响。生态系统水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复杂以身降低;自我调控能力下降。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水体 温度 pH值 光照 水流速和流量1091097.4 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地方病与水污染;水污染中毒;“三致”作用。何为“污灌”、“赤潮”和“水华”?7.4 水域生态毒理学(简介)概念:生态毒理学和水生态毒理学 河口 湿地 生态毒理学 海岸带 1107.4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第九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 9.1概述1、土壤的功能具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环境进入土体的物质的能力2、土壤污染与自净利;土壤污染的概念有一定限度;土壤自净、土壤容量的概念:土壤自净的特点速度缓慢;可持续性;决定因素111第九章土壤环境毒理学9.1概述2、土壤污染与自净9.2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及其分布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污染特点 无机物;有机农药;土壤污染物 化学肥料;废弃物;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水体 大气类型 农业 污染型。生物 固体废弃1129.2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及其分布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2、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分布重金属元素的迁移与分布难溶性金属:植物根系分泌物或土壤 微生物的作用 可溶性金属 随液体和悬浮 液迁移可溶性金属 随液体和悬浮液迁移(液相迁移)1132、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植物根对离子的吸收:土壤下层 离子 上层:植物地上部分死亡后腐败、分子分解所致。生物在金属的迁移作用微生物参与重金属的迁移;蚯蚓或其他微生物可掺混土壤或将重金属吸入组织,促进重金 属的吸收.114植物根对离子的吸收:土壤下层离子上层:植物地上部分死亡土壤中几种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的迁移与分布 形态土壤中的主要吸附成分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中主要分布区镉 离子态、络合态表层土壤pH、Eh、CEC等表层汞离子吸附汞、可溶性汞、难溶性汞土壤腐殖质、和黏土矿物pH、氧气、表层或深层铅无机或有机复合物 土壤腐殖质pH表层铬 三价或六价态土壤胶体0-20cm的土层砷 三价或五价态粘土矿物中的铁铝氢氧化物、有机胶体pH115土壤中几种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的迁移与分布(二)土壤中农药的行为与分布 (许多有机P农药)水解作用 T、土壤含水量、pH值 ;氧化与还原:含硫氧化物;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光化学降解:异构化、氧化、水解、置换等 微生物分解:-OH、COOH、-NH2、-NO2 等基团的容易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转移挥发成气体污染大气:农药蒸气压、土壤T、有机质 含量()、湿度(+)、空气流动速度;随地表径流污染水体生物吸附污染生物直接溶于水;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表面。表层0-20cm:大部分116(二)土壤中农药的行为与分布9.3 土壤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数量:杀菌剂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优势种群的改变,多样性土壤酶活性2、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的影响: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3、对植物的影响:植物根系,与重金属在土壤中某种形态的含量有关可溶态:土壤溶液中离子态金属及其可溶性盐 pH Eh可交换态:被土壤胶体表面吸附、可被中性盐解吸提取部分不溶或难溶态:难溶有的沉淀物及被土壤专性吸收的部分1179.3土壤污染的生物学效应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植物的危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暴露浓度高或低时症状不同对植物细胞和细胞器的影响:抗氧化系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