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h****9 文档编号:241560872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一、选择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见“以德服人” B主见“性恶论”C主见“施仁政于民” D主见“性善论”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见“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见,皆不符合题意。2韩非子主见“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见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缘由是()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安分分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须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加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不是主要缘由,B并非缘由,C不符合史实。故D正确。3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见中体现出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见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化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依据“为政以德”“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三者的思想中都体现了要重视人民大众。故C正确。4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答案:D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养精蓄锐政策的须要,接受黄老思想治理国家。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应出自()A孔子 B墨子C孟子 D老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当“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见相一样,故答案为B。6端木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认为,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可以说明古代中国人()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C农业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答案:D解析:“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枪打出头鸟”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处世看法和处事风格,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政治上的专权、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以及儒家文化的天命论理念。故选D。7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改变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B解析:汉高祖刘邦实行无为而治以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须要而做出的。8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行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惜百姓,假如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9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见的共同点是()A主见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A项是孟子的观点不符合董仲舒;C项不符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D项题干无从体现。10下表反映的是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儒生出身111233非儒生出身1124122A.儒学对汉代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见C汉代官职为儒家所垄断 D汉武帝主动推行“有为”思想答案:A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汉代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多,非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少,这表明儒学地位渐渐得到提高。故A正确。B、D不能反映题意。C项说法错误。11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缘由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答案:D解析:依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不是主要意图。故D正确。12董仲舒曰:“大宣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见()A平均安排财宝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退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同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削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答案:D解析:董仲舒指出,特殊富有的人会骄横,特殊贫困的人会忧虑。忧虑便想去做强盗,骄纵则简单变得暴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要让富人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就应当制定社会规范以使上下之间有所差别,然后拿这个标准来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静,这样就简单治理了。1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儒学在发展中汲取了佛教、老子的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学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14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主动作用()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B宜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朱熹对其进行宣扬,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客观作用;“三纲五常”是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并不是新的发展,D项错误。15“(南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万事: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意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先生”是指()A董仲舒 B朱熹C程颐 D程颢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接受解除法。依据“必先格物致知”可以解除A,程颐、程颢为北宋理学大师,不符合“(南宋)孝宗即位”,由此可以解除C、D项。16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的思想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A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 B对封建纲常伦纪的看法相同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 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合处同”即共同点。朱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而陆九渊认为是“心”,A错误;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认为求理需探究万物,而陆九渊认为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C错误;朱熹认为人性是和天理一样的,而陆九渊则认为人性是存在于心中的,D项错误。朱熹、陆九渊都是儒学大师,都强调“三纲五常”,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君主专制服务,故B正确。17宋明理学普遍提倡“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相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动身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动身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18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憧憬“天不收、地不管,逍遥自由”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始终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特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意气节,自我节制,奋勉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明清时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事实上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实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秩序。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黄宗羲思想具有同等内涵 B张居正不敬重皇帝被人指责C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黄宗羲认为当时人愚昧不堪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们指责张居正在皇帝面前“以师傅自待”的做法,而认为他应当像“仆妾”一样听从指使。而黄宗羲认为臣与君“名异而实同”,这里的“同”不是指地位相同、待遇相同,而是指具有相同的人格,不应区分出贵贱凹凸。故A正确。B中“不敬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跟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2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是明清之际闻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四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家思想焕发了新的朝气。他们批判宋明理学,B项错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民本思想,“复兴”说法错误,解除C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是在晚清时期,D项错误。故A正确。21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学问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A BC D答案:C解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渐渐相识到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诸多弊病的根源,同时他们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但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2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形成的背景。所谓“新的历史条件”,即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由此可知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23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章太炎认为“儒”最早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自称“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孟鸥、王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依据自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依据诞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恒久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恒久没有自我。 材料三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事实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需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行能华蜜,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许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华蜜的状态。 材料四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沟通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1)依据材料一,归纳早期儒者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3)依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缘由。 答案:(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影响: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持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特性;家庭成员的“华蜜指数”较低(3) 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 缘由: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须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问须以高校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高校,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 材料二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愿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学问,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见。(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见的不同点。据所学学问,归纳这两种主见的共同点。 答案:(1)孔子。仁;礼;有教无类等。(2)王守仁。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3)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意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分析,论语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仁、礼。第(2)问从“致良知”分析应是王守仁的思想,第(3)问要求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去比较。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静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请回答:(1)两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2)有人说这两种不同相识的产生具有历史必定性,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之。 答案:(1)韩非子的核心观点是主见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斗争,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韩非子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须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 解析:肯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韩非子生活在奴隶制渐渐瓦解、封建制渐渐形成的时期,各诸侯国兼并斗争不断,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韩非子主见实行“法治”来维护君主权威。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因而抨击“法”为“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