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课件

上传人:_impsvz****pswzcf... 文档编号:240925647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9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人类政治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一)文明发展史(必修一)中国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发展史西方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发展史中国中国古代古代政治政治制度史制度史中国中国近代近代政治制政治制度史度史中国中国现代现代政治制政治制度史度史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早早期期政政治治制制度度中中国国封封建建社社会会政政治治制制度度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列强入侵列强入侵维护国维护国家主权家主权的斗争的斗争抗抗日日战战争争太太平平天天国国辛辛亥亥革革命命新新民民主主主主义义革革命命新新中中国国初初期期的的政政治治建建设设政政治治建建设设的的曲曲折折内政内政外交外交转转折折和和新新时时期期的的政政治治建建设设新新中中国国初初期期的的外外交交外外交交关关系系的的突突破破新新时时期期的的外外交交西方古代政西方古代政治文明治文明古古希希腊腊的的民民主主政政治治古古罗罗马马的的法法律律雅雅典典(专题一至五)(专题一至五)西方近现代西方近现代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近近代代西西方方民民主主政政治治的的确确立立与与发发展展社社会会主主义义道道路路的的探探索索与与实实践践(专题六至八)(专题六至八)当当今今世世界界政政治治格格局局的的多多极极化化趋趋势势专专题题九九阻碍近代政治制度阻碍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因素发展的因素反侵略反侵略民主革命民主革命(一)(一)(二至三)(二至三)(六)(六)(七至八)(七至八)(四至五)(四至五)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一)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西方政治文明发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三大三大特点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主要封国主要封国受封对象受封对象封国的权利义务封国的权利义务评价评价定义定义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关系大小宗关系P6 (鲁燕晋、齐、宋陈)鲁燕晋、齐、宋陈)P7P7王族王族子弟子弟功臣功臣先代贵族先代贵族权利权利义务义务封国内世袭统治权封国内世袭统治权朝贡、军赋、力役朝贡、军赋、力役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扩张疆域和政治稳定有利于扩张疆域和政治稳定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诸侯兼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诸侯兼并,周天子削弱,分封制瓦解并,周天子削弱,分封制瓦解P7互互为为表表里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三大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1、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央机构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地方机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秦秦(统一统一)建立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汉汉州刺史州刺史察举制察举制隋唐隋唐完善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科科举举制制宋宋加强加强元元行省制度(腹里、宣政院)省行省制度(腹里、宣政院)省路路府府州州县县明明顶峰顶峰废丞相废丞相,权分六部权分六部(明太祖明太祖)设内阁设内阁(明成祖明成祖)以司礼监牵制内阁以司礼监牵制内阁八八股股取取士士清清设军机处和密折制设军机处和密折制(雍正雍正)P10P10P14P14P15P16P16P16P18-19P19-204、评价、评价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开拓疆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开拓疆域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消极影响消极影响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权力高度集中权力高度集中,加速政治腐败加速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遏制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遏制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前期和中期前期和中期)(后期后期)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P10分封制分封制官员世袭官员世袭中央任免中央任免贵族政治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郡县制郡县制地方自主管理地方自主管理 中央垂直管理中央垂直管理3、演变特点、演变特点地方自主性削弱,中央集权强化地方自主性削弱,中央集权强化相权削弱,君权强化相权削弱,君权强化中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1、发展过程中3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1840-1842)一一.侵华战侵华战争争甲午战争甲午战争(1894-1895)(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1901)条约名称条约名称条条约约内内容容其他在其他在华权益华权益对中国对中国影响影响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18421842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18951895割让香港岛割让香港岛赔款赔款21002100万银元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协定关税割让辽东半岛、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台湾岛、澎湖列岛赔款赔款2 2亿两白银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苏州、杭州为商埠开设工厂开设工厂辛丑条约辛丑条约19011901赔款赔款4.54.5亿两白银,分亿两白银,分3939年还清,本息共计年还清,本息共计9.89.8亿两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使馆界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权租地权航行权航行权传教权传教权开矿开矿修建铁路修建铁路政治借款和投资政治借款和投资严重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主权完整严重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主权完整践踏我国人民生存权践踏我国人民生存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掠夺、毁坏中华文明文化遗产掠夺、毁坏中华文明文化遗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半殖程度大大加深半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商品输出)(商品输出)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要义国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日本)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日本)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P27P27P26P28鸦片战争(1840-1842)一.侵华战争甲午战争(18944二、维护主权的斗争二、维护主权的斗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1840-1842)甲午战争甲午战争(1894-1895)(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900-1901)(900-1901)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表现了中国略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爱爱国国将将领领丁汝昌丁汝昌刘步蟾刘步蟾邓世昌邓世昌林永升林永升叶祖珪叶祖珪邱逢甲邱逢甲徐徐 骧骧刘永福刘永福意意义义意意义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失失败败原原因因李鸿章李鸿章“避避战保船战保船”政政策,导致北策,导致北洋舰队覆灭洋舰队覆灭清政府清政府拒绝支拒绝支持反割持反割台斗争台斗争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根根本本说明了反侵略的同时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了反侵略的同时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民主革命民主革命)P32P33P35P35P34二、维护主权的斗争鸦片战争(1840-1842)甲午战争(15三、抗日战争三、抗日战争1 1、原因、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0-3020-30年代经济危机年代经济危机国共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国共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2 2、局部侵华、局部侵华19351935年,华北事变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局部抗战抗日力量走向团结抗日力量走向团结中共中共八一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民众民众一二一二九运动九运动爱国将领爱国将领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3 3、全面侵华、全面侵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初步建步建立立)国民党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党19371937年七七事变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卢沟桥)19381938年年1010月,攻占武汉、广月,攻占武汉、广州州(进入相持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军队改编军队改编(八路军、新四八路军、新四军军)19371937年年9 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正式建立)组织淞沪、太原、徐组织淞沪、太原、徐州州(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最大最大)、武汉、枣宜武汉、枣宜(张自忠牺张自忠牺牲牲)等会战等会战正正面面战战场场敌敌后后战战场场全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建立敌后根据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最早最早)、百团大战百团大战19441944年反攻年反攻19451945年年8 8月月1515日,投降日,投降19451945年七大年七大,指明方向指明方向(洛川会议洛川会议)片面抗战路线,失利片面抗战路线,失利19451945年反攻,受降仪式年反攻,受降仪式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4 4、胜利原因胜利原因5 5、意义意义蒋介石蒋介石 被迫放弃不被迫放弃不抵抗政策抵抗政策日军侵华罪行日军侵华罪行19311931年,九一八事变年,九一八事变三、抗日战争1、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0-30年代经6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背景过程过程宪法宪法评价评价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立19111911年年1010月月1010日武昌首义日武昌首义19121912年年1 1月中华民国建立月中华民国建立全国响应全国响应19121912年年3 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政权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政权19121912年年2 2月月 清政府退位清政府退位首都首都国旗国旗元首元首宪法宪法 性质性质 临时约法临时约法19121912年年内容内容 性质性质 意义意义 地位地位 主权在民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责任内阁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在法律上否定了,确立了在法律上否定了,确立了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丰碑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丰碑性质性质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体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人民获得一些权人民获得一些权利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同盟会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旧民主主义革命(19051905年,东京)年,东京)P57-58P59P60P61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宪法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7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新 民主主义革民主主义革命命旧旧 民主主义革民主主义革命命相同相同革命对象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反帝反封不同不同领导阶级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前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年中共一大2、找准目标、找准目标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最低纲领)1、登上舞台、登上舞台3、找到方法、找到方法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三次挫折三次挫折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1924-1927)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沉重打击帝国主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发动五次围剿,国民党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遵义会议遵义会议(1935)独立自主独立自主-马克思原理马克思原理-妥善处理自己的问题妥善处理自己的问题标志中共成熟标志中共成熟走向成熟走向成熟三个教训三个教训掌握革命和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武装领导权进行长征进行长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走与中国国情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战胜利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被推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意义命胜利及意义P62P63P63-64P64-65P65-66P66-67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 民主主义革命旧 民主主义革命相同革8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 北平)北平)新中国的筹备新中国的筹备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代宪法代宪法代人大代人大2、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3、一届人大(、一届人大(1954,北京),北京)主要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内容国家性质国家性质权力机关权力机关 各级人大各级人大公民权利义务公民权利义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特点特点人民民主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性质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4、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年一届人大召开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协章程次会议通过政协章程1954年宪法确认年宪法确认建立建立曲折曲折转折转折发展发展一、建立一、建立P72-73P73P74-75P75P75-76P76-77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9二、曲折二、曲折三、转折三、转折四、发展四、发展文革(文革(19661976)导火线导火线开始标志开始标志民主政民主政治破坏治破坏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二次会议二次会议全面夺权全面夺权(上海上海全国全国)建立建立“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一元化体制一元化体制,是国家政治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重大倒退人大、政协等人大、政协等制度被破坏制度被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年12月)月)内内容容思想路线转折思想路线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转折政治路线转折工作重心转移工作重心转移组织路线转折组织路线转折拨乱反正拨乱反正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决定改革开放决定改革开放意意义义建国以来最深远的转折建国以来最深远的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辟进入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新时代进入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新时代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初步构想初步构想1982年五届五次人大修年五届五次人大修改宪法改宪法提出根本任务提出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比较完善的宪建设,是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邦总章程总章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法治国家的国家的历史任务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二次人大通年九届二次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家写入宪法写入宪法。五、祖国统一五、祖国统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1979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方针确立和平统一方针确立1981叶剑英发表谈话叶剑英发表谈话阐明统一后对台政策阐明统一后对台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实践实践香港、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进展海峡两岸关系进展P80-81P82P83P85-86P87-88P89二、曲折三、转折四、发展文革(19661976)导火线开始10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时期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国际形势国际形势具体外交政策具体外交政策重大外交活动重大外交活动意义意义5050年代年代中期中期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成熟成熟走向国际走向国际舞台舞台民族解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运动高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有所缓和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内容)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展示大国作用展示大国作用为国内建设赢为国内建设赢得安定的国际得安定的国际环境环境7070年代年代重大突破重大突破重返联重返联合国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地位提高打破外交困境打破外交困境有利世界和平有利世界和平新时期新时期外交调整外交调整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趋势发展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主题成为主题多边外交多边外交区域合作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与印度、缅甸与印度、缅甸等领国处理边等领国处理边境问题时提出境问题时提出)(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第一次没有帝国主参加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19711971,2626届联大届联大重返的原因重返的原因(外交突破的关键外交突破的关键)过程过程(安理会五个常任理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建立过程建立过程特点特点有利于推动建立有利于推动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经济新秩序P96-97P97-98P98P100-101P102-103P103-104P106P107P109阶段特征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国际形11古希腊民古希腊民主政治产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生的条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希腊雅典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罗马人的罗马人的法律法律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人文条件西方古代政治文明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城邦城邦公民公民确立确立罗马法的概念:罗马法的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卓尔不群卓尔不群的雅典的雅典奠基奠基顶峰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公元公元前前8世纪至公元世纪至公元6世纪罗马世纪罗马制定制定和和实施实施的全部法律。的全部法律。梭伦改革(内容和作用)梭伦改革(内容和作用)克利斯提尼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表现)伯里克利改革(表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罗马法起源罗马法起源(从(从形式形式上分)上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年罗马建城成文法诞生成文法诞生(从(从范围范围上分)上分)公民法:公民法:罗马建国至公元前罗马建国至公元前3世纪世纪万民法:万民法:作用:作用:公元前公元前3世纪至罗马帝国灭亡世纪至罗马帝国灭亡高度成熟的标志:高度成熟的标志: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影响:影响:维护奴隶主统治维护奴隶主统治泽披后世泽披后世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地理环境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人的12背景:背景: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内容和作用)(内容和作用)英国英国君主君主立宪制的立宪制的确立确立美国美国民主民主共和制的共和制的确立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和影响)的背景、结果和影响)奠基(奠定法律基础奠基(奠定法律基础)正式确立正式确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王位继承法王位继承法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特点:特点:特点特点议会为权力的中心议会为权力的中心背景: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确立美国、确立美国联邦体制联邦体制君主统而不治(虚君)君主统而不治(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对议会负责独立后的美国邦联体制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独立后的美国邦联体制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背景:背景:议会议会评价:评价:国歌、国庆、政体国歌、国庆、政体总统总统(地位、避免了、协调了)(地位、避免了、协调了)评价评价(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背景:背景:三权分立原则(法国孟德斯鸠)、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法国孟德斯鸠)、制约与平衡原则法兰西民法兰西民主共和制主共和制的确立的确立作用作用内容内容保皇派和共和派的斗争和妥协保皇派和共和派的斗争和妥协确立确立:法德法德民主民主政治的确政治的确立立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代议制代议制过程过程2、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局限性局限性德国君主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立宪制的确立确立确立确立: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1875年)年)行政权行政权立法权立法权联邦制联邦制政体:政体:皇帝、宰相、议会皇帝、宰相、议会特征:特征:评价评价内容内容局限性:局限性:作用:作用: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稳定稳定、适应了资本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进步间接民主、选举、议会立法间接民主、选举、议会立法(18711871年)年)背景:权利法案(内容和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民主13历史条件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马克思注马克思注意的诞生意的诞生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经济条件:经济条件:阶级条件:阶级条件:理论条件:理论条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三大工人运动)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揭示规律、阐述使命、号召联合)(内容:揭示规律、阐述使命、号召联合)措施:措施:性质:性质:理论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理论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背景:成立过程:成立过程:1871年年3月月18日起义(原因和成果)、日起义(原因和成果)、3月月28日正式成立日正式成立参加工人运动参加工人运动失败原因:失败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失败失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性质:结果:结果:军队、政权、民主制度、社会经济军队、政权、民主制度、社会经济巴黎公社保卫战,即巴黎公社保卫战,即“五月流血周五月流血周”条件:条件:尝试、经验、精神、丰富尝试、经验、精神、丰富(1871年年5月月21日日-28日)日)客观(资)、主观(阶级、政党、理论)、导火线(一战)客观(资)、主观(阶级、政党、理论)、导火线(一战)过程过程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根本原因(生产力)历史意义:历史意义:二月革命掘沙皇:二月革命掘沙皇:意义意义七月流血抛幻想:七月流血抛幻想:四月提纲指方向:四月提纲指方向:十月革命现曙光十月革命现曙光俄国十月俄国十月革命革命(理论理论)(尝试尝试)(实践实践)标志:标志:意义:意义:实践条件:实践条件:对俄国:对俄国:对世界: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结果(两个政权)、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两个政权)、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结束)、教训(和平过渡行不通)结果(结束)、教训(和平过渡行不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指出革命任务(指出革命任务(和平过渡和平过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重要前提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重要前提冲破、榜样、思想武器、新中国冲破、榜样、思想武器、新中国过程、性质过程、性质历史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马克思注意的诞生巴黎14背景背景欧洲普遍衰弱欧洲普遍衰弱美苏争锋美苏争锋新兴力量新兴力量的崛起的崛起欧洲欧洲美国美国苏联苏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冷战开始冷战开始标志标志欧洲欧洲表现表现冷战冷战序幕序幕消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避免了、借鉴了、崛起)消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避免了、借鉴了、崛起)联合自强之路联合自强之路政治政治:中国中国“别了,雅尔塔别了,雅尔塔”多极化趋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势的加强过程过程影响:影响:(背景、过程、影响)(背景、过程、影响)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想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想“领导世界领导世界”)1946年丘吉尔年丘吉尔“铁幕铁幕”演说演说1947年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的提出经济:经济:美(美(“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两极对峙正式形成:两极对峙正式形成:军事:军事:美(美(“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苏()、苏(“经互会经互会”)美(美(“北约北约”)、苏()、苏(“华约华约”)北约(北约(1949)、华约()、华约(1955)的建立)的建立和平崛起之路和平崛起之路不结盟之路不结盟之路非军事化之路非军事化之路日本日本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原因、过程(原因、过程(1967年欧共体)、影响年欧共体)、影响原因(经济、外交、科技)表现、影响原因(经济、外交、科技)表现、影响综合国力增长的表现及国际作用综合国力增长的表现及国际作用1961年诞生、影响年诞生、影响(40年代年代)(50、60年代年代)(9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1991年苏联解体年苏联解体鼎足之势话西方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欧盟:日本:日本: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表现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表现成立标志、影响成立标志、影响原因(叶利钦、普京)、表现(仍是对美国全原因(叶利钦、普京)、表现(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球支配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风云际会看东方:风云际会看东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走出低谷的俄罗斯: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暂时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有利于(民主化、联合国、新秩序)三个有利于(民主化、联合国、新秩序)背景欧洲普遍衰弱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美国苏联当今世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