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课件

上传人:n85ho7****4h85bh 文档编号:240923932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5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儿童认知的发展:1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2本章知识要点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基本观点点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阶段段我是重点我是重点我是难点我是难点参考书目: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参考书目: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皮亚杰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皮亚杰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本章知识要点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我是重点我是难点参考3第一节第一节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的起源:相互作用论认知的图式:智力的结构认知的过程:组织和适应Behavioralschemes Scheme:“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或思维模式SymbolicschemesOperationalschemesOrganiz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children combine existing schemes into new and more complex intellectual structures.Adap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environment.同化顺应Assimilation:“同化就是把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Accomodation:“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平衡参考书目:参考书目:Developmental Psychology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与你发展心理学与你Julia C.Berryman启示:从什么是知识到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启示: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启示:教育以儿童为中心Equilibrium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思考: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或者只有顺应没有同化,那个体的发展将会怎样?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4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的课堂教学案例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的课堂教学案例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的课堂教学案例5学生学生1:那是一块方糖,糖溶解了,所以不见了。学生学生2:那是一块冰,溶解后就看不见了。学生学生3:不对,如果是块冰,它溶解后会变成更多的水,但第二杯水没有增加。学生学生4:不是冰块,冰是会浮的。学生学生5:我看是方糖,因为方糖是立方形的。教师教师:冰块不也可能是立方体的吗?学生学生5:可能,但也有不是立方体的,所以,应该是糖教师教师:糖会不会浮起来?学生学生6:我说那是一块肥皂,因为水中有气泡。学生学生7:我说不一定是肥皂,因为肥皂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溶解。经过一番讨论,教师把大家的意见总结起来,然后,让学生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推理。教师按实验的需要拿出烧杯、方糖、冰块、肥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回答图中的问题。学生1:那是一块方糖,糖溶解了,所以不见了。6皮亚杰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以“运演”(operation)作为标志,可以把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里的运演并非指形式逻辑中的运演,也不是指一般数学上的运演,而是指心理运演,即通过形象、表象或象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操作。这种心理运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朝相反方向进行。2、守恒性运演的结果会使客体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但其原有属性保持不变,这种不变性称为守恒。第二节第二节 思维发展的阶段思维发展的阶段皮亚杰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以“运演”(operation)作7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顺序性 阶段性连续性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顺序性阶段8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02岁)岁)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27岁)岁)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 7 1111、1212岁)岁)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11、12 12 )参考书目: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参考书目:9一、感知运动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一、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10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5个月)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个月-9个月)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月)5、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个月)6、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个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11Object-permanenceStudyObject-permanenceStudy12二、前运算阶段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皮亚杰将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1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24岁)岁)2 2、直觉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4747岁)岁)参考书目: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13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象征符号的创造及语言符号的掌握,使儿童的象征思维得到发展。但这时期的儿童语词只是语言符号附加上一些具体词缺少一般性的概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局限主要表现为儿童普通存在的泛灵论。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象征符号的创造及语14泛灵论(Animism万物有灵论:这一阶段的儿童给一切物质都赋予了生命的色彩。)皮:太阳会动吗?儿童: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皮:它为什么会走呢?儿童:听我们在说什么。皮:太阳活着吗?儿童: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我们,也不会发光。原因:原因:1、儿童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儿童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幼儿任务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是有东西:幼儿任务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和意识的。生命和意识的。2、与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关系。、与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关系。泛灵论(Animism万物有灵论:这一阶段152、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2、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智16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特点:(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3)自我中心性: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儿童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特点:17守恒概念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有人对儿童的有人对儿童的“运算运算”作了四年的追踪研作了四年的追踪研究(究(Tomlinsonkeasey等,等,1978),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儿童掌握各种儿童掌握各种“守恒守恒”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岁)、面积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岁)。守恒概念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18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数目守恒(数目守恒(6767岁)岁)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问儿童: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数目守恒(67岁)向儿19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物质守恒(物质守恒(7878岁)岁)AB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将B球压扁AB问儿童: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物质守恒(7820长度守恒(长度守恒(7878岁)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ABB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问儿童: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21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论橡皮泥怎样摆放,它们所占的面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问儿童: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面积守恒(8989岁)岁)基本原理:不论橡皮泥怎样摆放,它们所占的面积一样大面积守恒(22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 BA B问儿童: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体积守恒(12131213岁)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体23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有如下原因:1、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其它方面的特征;2、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有如下原因243、在思维时儿童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问孩子:“你有没有兄弟?”儿童回答:“有”。“他叫什么名字?”“吉姆”“吉姆有没有兄弟?”儿童回答:“没有”。3、在思维时儿童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菲力普(Phil25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座山实验例:三座山实验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26Three-mountain testThree-mountaintest27三、具体运算阶段三、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获得的智慧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体性: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2、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系。3、把不同类的事物(互补的或非互补的)进行序列的对应序列的对应。4、自我中心观进一步削弱,即去中心去中心的。5、群集结构的形成。三、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获得的智慧成就有以下几个方28四、形式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四、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29简评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 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简评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30参考书目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考书目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