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2209762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0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整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整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整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朱汉国 一、关于这一次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 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此同时,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开始。2001 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以下结合历史课程的情况,谈谈这两方面的压力。1国外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对我们的启示 人类进入 21 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关于历史课程改革。在美国,历史课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逐步成为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1987 年成立了研究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机构:“布莱德利委员会”。1988 年该委员会提出了构建历史课程:学校历史教学指导纲领。该纲领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认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成和完善人格。第二,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各种重大贡献与抉择,从而使学生形成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社会选择。第三,为以后的工作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丰富背景资料和范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比较、思考能力的形成,为以后从事各种领域的职业做好基本能力的准备。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颁布了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标准包括世界历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通往现今的路 美国历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美国的历程等。标准提出了美国的历史课程目标:第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主要方面:社会的、科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哲学(含宗教、美学)的成就与状况。第二方面是历史的思维能力与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历史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第三方面是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西方价值观,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欧洲,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大多数国家在各自的教育部组织下对历史课程标准都进行了研制和修订。欧洲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尤其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以下即方面的能力和技能:(1)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事实;(2)如何评估史实;(3)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并作出结论;(4)如何批评性地评估各种资料;(5)如何学会独立工作;(6)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7)如何进行比较;(8)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9)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10)如何理解对于史事会有多种解释等。在亚洲的日本,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也研制了新的历史课程“学习指导要领”。该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它不仅将历史教学中的世界历史指定为必修课,而且尤为强调“国际化”的主导意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世界的视角”。在韩国,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重新修定了历史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比以往更强调“世界化”意识,并要求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行为意识、对于社会和国家的理解和判断力,以及对民族使命的自觉意识。综观各国历史课程改革,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的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是以史实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而是一门可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引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个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 21 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四是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把历史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当说,国外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展开。2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及所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尤其是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拓展,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无须讳言,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仍以历史课程为例。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仍存在“难、繁、偏、旧”现象,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4)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数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试想,学生对一门课失去兴趣,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说,正是鉴于上述日趋激烈的国际间国力竞争、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必须改革,那么怎样改革呢?2001 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纲要提出了六点具体改革思路: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六个方面实际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和目标。为了实现 纲要所规定的上述改革目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总的思路是要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发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明确课程性质 要改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必须首先予课程以恰当的定位。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普及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国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学习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不过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因此,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更不能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所谓发展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也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这种性质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课程功能的认定,关系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而且关系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从现行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大纲来看,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它忽视了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甚至让人分不清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与大学历史课程的区别。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改变这种现象。(二)转变课程功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历史课程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向能力的培养上转变。如 2000 年新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突出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去论述思想教育的要求。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正朝着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但离国家基础教育的总目标和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纲要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课程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更应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努力实现课程功能的这种新转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总之,通过改革后新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纲要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依据纲要精神,新的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3课程内容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4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新一轮的课程内容改革,要力图解除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建立适合中学教学特点,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少而精的原则下,力求消除现行课程内容中“难、繁、偏、旧”现象。(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其原因,一是由于现有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二是鉴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一提起“学习”,就自然会联想到“看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组织有关人员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过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此外,大量的实践表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密切的关系。课程学习是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他们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环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事实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达成我们期望的目标。在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学生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那么,如何何改变学习方式呢?或者说,学习历史究竟有哪些方式?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事实上,受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学习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但我想,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点,是每位老师应当做到的。第一,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要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我要提醒各位,现在我们讲得比较时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或者说研究性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方式之一,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这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五)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应,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应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其教学表现大致为:(1)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2)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则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3)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程等都有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毫无疑问应改变上述状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 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没有课程评价这一内容,2000 年出版的新教学大纲增加了这一内容项,但过于简单。毫无疑问,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问题主要有:(1)现行的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课程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过程的考查;(3)课程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要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发挥课程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功能。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把改革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三、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研制课程标准,是从学科的背景来解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纲要的规定。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无疑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构建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坚持两个原则:(1)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2)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获取更好的学业成就创造条件。那么,新研制的历史课程标准有哪些新的特点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具有以下特点:1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 70%左右。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 10%左右。上述三种层次的规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规定的突破,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新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其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解除了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二是基本消除了现行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程标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建议”,倡导新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5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对历史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科书的编写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教学评价部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课程标准力图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四、关于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若干说明 1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 课程标准的文本形式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都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请每位老师在备课之前要认真阅读。前言是课标的纲,它扼要介绍了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第二部分之“课程目标”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这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要求。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规定了初中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要达到的目标。第三部分之“内容标准”也是课标的主体内容。它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规定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的体系。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由六大学习板块和 40多个学习主题构成。课程标准把历史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三个原则:一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有利于素质的培养。三是要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这个原则,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 9 个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定了 7 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 7 个主题;在世界古代史中确定了 5 个主题;在世界近代史中确定了 8 个主题;在世界现代史中确定了 8 个主题。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确定,基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基本消除。第二,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具体内容。新的初中课程体系是主题式的,每个主题都有其具体内容。关于具体的学习内容,翻开课标,一目了然。第三,规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1)在横向上,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的目标。(2)在纵向上,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规定了学生学习每个学习板块应达成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板块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如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板块和学习板块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第四部分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建议。尽管是建议,但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还是请各位认真阅读。2我们在学习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从 2001 年 9 月开始,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全国 38 个国家实验区使用。2002 年 9 月,全国有近 20的初一学生使用新教材。根据计划,2003 年 9 月,全国有 3040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也是用来验证课程标准的。从全国实验的情况来看,实验的效果很好,新教材得到了实验区师生的普遍好评。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结合实验过程中教师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应加以注意的地方。(1)关于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这是我们实验区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是课程标准重要还是教材重要呢?应该说,两者都重要。但有个主次关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从一点上说,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上,应注意两点:第一,当教材与课程标准有不一致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在分析教材时,应首先分析课程标准。应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具体目标的规定,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2)关于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与他人合作等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特意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若干教学活动建议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案例。对于这些活动建议和活动案例,实验区的教师经常问,要不要都做?条件不允许,怎么办?这些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我们曾经考虑过。我的认识是,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的建议和具体案例,只是一种倡导,一种示例。不一定全做,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事实上,历史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也不是包罗万象。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有哪些方式?这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希望各位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3)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改革评价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又一目标,也是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区别的特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这里提出了全程评价的概念,就是既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大家比较熟悉。如何评价过程?尤其是如何评价历史学习的过程?从全国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各地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方式。有的老师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有的老师为学生制作了成长记录卡,把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一点一滴记载下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