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 早期文学的三个类型 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 散文萌芽 一、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及其类型 两大类型、四个种类: 第一类型 :天地开辟神话。包括 两个种类 : 解释宇宙起源 和 解释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 的起源 。 第二类型 :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 两 个种类 : 解释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 和 解释人 类文明的起源 。 第一类型:天地开辟神话 第一种类: 盘古神话及相关的一些零星 传说; 第二种类: 各种洪水神话如女娲、共工、 鲧禹故事、后羿射日神话、夸父追日神 话、精卫填海神话和愚公移山神话等。 第二类型: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 契、稷等始祖神的感生神话 和 各种英雄 业绩神话 ,分四个单元: 一是 民族起源 和英雄业绩神话; 二是 洪水神话; 三是 造人神话; 四是 射日、逐日神话。这与 第一类型的故事有重叠。 神话传说举例 女娲神话 属创世女神神话,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造人 。女娲用黄泥创造了人类,后来引绳入 泥浆拖拉甩动,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 风 俗通义 )。 另一个是补天 ,最早见于 淮南子 览冥训 。传 说上古时候,发生了一场自然界的大灾变,天崩地 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 娲就熔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斩断鳌足代替天柱,将 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 的人民。然后烧芦苇成灰,堵住了洪水。 补天神话的中心内容之一在于治水 。女娲也可算是 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精卫填海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枯树。那 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 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 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 唤自己。 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 女娃 。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 不幸被海水吞没,再也没回来,因之变 成了这只精卫 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 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 无际的东海填平。 夸父追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 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 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 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 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 方多雨。 ( 山海经 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海外北经 列子 汤问 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 同 ,说夸父“弃其杖 ,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后羿射日 据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他本是射日除 害的英雄,但又常和传说中夏代的有穷国国君后 羿的事迹相混,也被称为后羿。 尧时 ,天现十日 ,百草、禾苗枯焦,百姓倒悬 , 各种恶禽猛兽也乘机出来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 赐给羿彤弓 ,救民于水火。 羿首先把十个太阳射落 九个,然后他又诛除凶残的禽兽。最后去到桑林, 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蒸熟后奉献给天帝 , 但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九个太阳儿子,很不 满意羿的所作所为。 伏羲神话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属文化创造神。 据说他是 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他能 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 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 他听了八方风的乐音, 便画出 “八卦”, 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 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 捕鱼的网 。他的臣子句 芒,据此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 了 驾辩 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 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 ,和属臣句芒共同管 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 春天的主神。据说句芒的形状是鸟身人面,驾了 两条龙。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 淮南子 览冥训 。神话说羿向西王母请求 不死药,带回家中。 嫦娥趁羿不在而偷食之, 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此说 不符于实际)。 在 淮南子 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 为癞蛤蟆 (蟾蜍 )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 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 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 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慢慢地已被遗忘。 嫦娥,有些学者认为即 山海经 中的常羲。 神话传说的特点 神话传说的 历史化 历史化 是指人们总是把 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 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 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 的虚幻内容。 神话传说的 神秘化 神秘化 是指人们总是神化自 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 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 渐被抬高、被抽象,而远离现实 人生,其朴素亲切之面目日益模 糊、陌生化。 总结: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原始歌谣 先秦以前的歌谣,都只有单字,即一字一句。 相对原始。后有所发展。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诗经 以四言二拍句式为主的诗体,就是在原 始歌谣二言一拍句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形 成的。 先秦诗歌 诗经 诗经 本名 诗 , 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 ,所辑多是 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春秋末期, 经孔子整理删订, 共收诗 311篇,其 中 6篇为有题目而无文词的“笙诗”, 实际收录诗歌 305篇,举其成数,故 又称 诗三百 。到汉代时,被列为 儒家经典之一,才称作 诗经 。 风: 诗经 中的 民 谣、土乐,共 160篇; “诗六义” 雅: “ 雅 ” 用的是周朝王畿 的乐调 , 根据节律分为大雅 、 小雅 , 共 105篇 。 大雅 多数是 西周公 卿列士的献诗 , 小雅 中 , 政治 讽刺诗 占绝大部分 , 诗中流露了 反 侵略的爱国思想 。 颂:庙堂祭祀舞曲 , 含商 颂 、 周颂 、 鲁颂 , 共 40篇 。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举例: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彼物喻此物。 举例: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 举例: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1、 诗经 是我国文学的光 辉起点。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经 奠定了我国古典诗 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现实主义精神 3、 诗经 以鲜明的事实证明 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三、散文萌芽 一、先秦散文及其历史分期 先秦: 一般指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221)以前 的历史时期 。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 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 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 展的最初阶段。 先秦散文: 主要指 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 和封建社会初期秦朝的散文 。 二、先秦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散文的萌芽至早期历史散文 尚书 的出现。 2、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至秦初。 甲骨卜辞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的今天能看到的最 早的 “ 散文 ” 。 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记叙文。 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 文 。铸刻铭文的风气, 以商周时期 为盛 ,一般所说“铜器铭文”主要 是指商周铜器上的铭文而言的。 铭文内容丰富,有叙事,有议 论,也有抒情。 尚 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 汉人改称 尚书 , 意即“上古帝 王之书”。 史记 孔子世家 说到孔子修 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 尚书 编 定于战国时期。 尚书 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 标志。 尚书 的内容 自汉以来, 尚书 一直被 视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 典 ,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 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三、先秦散文的分类 ( 1)先秦历史散文 ( 2)先秦诸子散文 四、先秦散文的体例 1、历史散文的体例 ( 1)编年体。主要有 春秋 左传 ; ( 2)国别体。主要有 国语 战国策 。 2、诸子散文的体例 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 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 1)语录体。 以 论语 、 墨子 为代表; ( 2)对话式论辩。 以 孟子 、 庄子 为代 表; ( 3)专题论文。 以 荀子 、 韩非子 为代 表。 春 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如史 籍所载 夏殷春秋 、 百国春秋 、 周春秋 、 燕春秋 、 宋春秋 、 齐春秋 等。 孟子 离娄 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 之春秋,一也”。 礼记 坊记 也言及 鲁春 秋 , 似乎 春秋 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 春秋 的编写 今传本 春秋 相传是孔子根据 鲁春秋 修改而成。 孟子 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 春 秋 。”( 孟子 滕文公下 ) 汉代 董仲舒、司马迁、桓宽 等也认为孔子作 春秋 。 唐代 刘知几 在 史通 惑经篇 中举出 12条理 由来,对孔子作 春秋 说表示怀疑。 春秋 的文学特色 春秋 语言上极为精练 。 因文字过于简练,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 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 春秋左 氏传 ,它以叙事为主,与 春秋 相互发明; 公羊传 、 谷梁传 以解经为主,侧重阐 发微言大义。合称 “春秋三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左传 原称 左氏春秋 ,后有学者认 为是阐释 春秋 之作,故又称 春秋左氏 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 左思明及其弟子 所作。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 史书, 其编年记事的起年与 春秋 相同(前 722);迄年为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比 春秋 多 13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 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 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 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 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 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 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 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 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 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 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国 语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文偏重 记言。 与 左传 相为表里,故后来又名 春 秋外传 。 战国策 战国策 是继 国语 之后的又一部国 别体史书。也 重记言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 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 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 为三十三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的极盛期,各种思想流派极多,素有“诸子 百家”之称,但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 是指: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老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李悝、慎到、申不害、 韩非 、商鞅 名家: 公孙龙 、惠施 阴阳家:邹衍 纵横家: 苏秦、张仪 杂家: 吕不韦 农家: 许行 2JilvC 汉书艺文志 将春秋战国主 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 、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 、杂、兵、小说 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 思想 墨家 墨子 “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 孔子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 “以德为政” ,和“人治” 道家 老子和 庄子 “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孔子与 论语 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 的 思想家、教育家 。 鲁国人 。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 出了“仁”的思想 。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 他的弟子将其思想言行记 载在 论语 中。 孔子的政治主张 1、“仁”和“礼”结合的政 治蓝 图 2、先德后刑的治国方略 3、以人治为核心的济世方案 论语 讲到“仁”有 109次,其中有“孝悌”、“忠恕 ”、“爱人”、“恭信”、“诚敬”、“宽惠”、“敏学 ”等含义,为礼治下人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基本涵义: 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 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 答说: 爱人 。仁,就是人 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 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 子的说法是: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 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 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 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 是一种从人 自然本性 出发 的 仁爱差别 二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 颜渊时,孔子说: 克己复礼 为仁 ( 颜渊 )。 克己 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 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 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 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 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 ,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论语 讲到“礼”约有 75次,其含义就是严格遵守上下等级 的社会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它是治国之本。 基本含义: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 隐公十一年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 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 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 王之大 经也 ( 左传 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 规,治国之纲。因此, 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 礼记 礼运)。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 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 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 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 仪 。这里 的 仪 实际是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的具体形式。 孔子与 论语 论语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 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 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 完成的。班固 汉书 艺文志 说 :“ 论语 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 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 之 论语 。 ” 这一说法,大体 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 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 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 论语 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 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 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 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 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如之何其废之 !欲絜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 之不行 ,已知之矣。 ” 梁惠王下(节选)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 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主义 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不干涉主义,我不生 事端,而人民自然富有;我无贪欲,而人民 自归纯朴,所以,他提出“用公正治理国家 ,用奇策对外用兵,用不生事端来取得天下 。” 老子的无为主义,其实是基于对规律(也就 是“道”)的不可抗拒性的深刻认识。因为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统治者只 能运用它,却不能改变它。“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 老子的政治思想 -教化理论 老子的无为主义,并不是无所事事、不作为 。恰恰相反,应该说是“有为”和“无为” 的统一,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 的目的。因此,他非常注意对人民的教化, 乃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治理天下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开阔人 民的心胸,填饱百姓的肚皮,削弱人们的贪 欲,增强群众的体魄。”最终要让人们保持 一种不自以为是、不贪婪无度的状态,使他 们知道有所顾忌,不为所欲为。 老子的政治思想 -自谦原则 老子是一个深刻的怀疑主义者,也是一个清 醒的哲学家。他认识到,面对无限的世界, 人类的理性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所不 为;面对广大的社会,一个人(包括统治者 )的理性和能力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可能 为所欲为。 老子的自谦原则:圣人处在人民之上统治, 一定要用言行表示甘居人下;处在人民前面 领导,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人民的后面。”“ 不敢为天下先”即先人后己。 道家: 庄子 庄子: 战国时代宋国(今 商丘)人,名周,道家思 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 庄子说: “ 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 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 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 备吗 ?”弟子担心地说: “ 可我怕老鹰、乌鸦 吃了你呀 !”庄子却说: “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 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 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 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 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 “逍遥” “无所 恃” 一、肯定现实,理想人格的世俗 性 二、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三、杂揉百家,倡仁义礼法 政治社会思想: “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为而治” 主张 “无为而治” ,即不要把 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 势和民心。 “虚无”即道的变体,是政治无为而无不 为的根源。这是庄子无为思想对老子的人 君南面之术的有效汲取。“其学无所不闚 ,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 天道 中的“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明确表明“无为”是统治者驾驭社会、统 治万民的最佳方法。然而,有些人并非情 愿接受统治权力,倘若“不得已而莅天下 ”,其办法依然是“莫若无为” 但无为本身并非目的,它最终还是要籍有 为的途径来实现其无不为的目的。对此, 王充曾经有过直接了当的表述:自然或无 为“一须有为辅助” 由此看来,庄子无为思想的社会性,给人 的印象,并非无为而是有为。 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 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 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在 庄子 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 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 ,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 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 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 而无迹,事而无传。” 小知 63不及大知 64,小年 65不及大年 66。奚以知其然也?朝( zho)菌 67不知晦朔 68,蟪( hi)蛄( g) 69不知春秋 70,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 71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 chn) 72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 73乃今 74以久 75特闻,众人匹之 76,不亦悲 77乎? 屈原与楚辞 一、楚国:先秦长江文化的代表 1.地域与沿革 ( 1)地域 在长江、汉水流域。据 战国策 楚策一 ,楚国极盛 时,地方五千里: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全部,陕西、河南、四川、 贵州各一部,均为其领土。从当时版图看,几至二分天下有其一。战国时的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说。以此形势,楚国亡,楚人不服,秦灭六国以后, 流传一句俗语:楚虽三户,灭秦必楚。 ; ( 2)沿革:颛顼 重黎 (帝喾之臣,受封为祝融,平共工乱不 力,得罪被杀) 吴回 (重黎弟,袭祝融号) 季连 (芈姓,吴回孙,生活 于夏代,居楚,或曰在今河南滑县) 鬻熊 (西周初立国于荆山,在今湖北。 周称之荆蛮或蛮荆,常与之战) 熊绎 (鬻熊曾孙。居楚蛮,在今湖北、河南 一带。受封于成王,为子爵,地位低下) 熊渠 (于周夷王时封三子为王,厉 王时废王称号) 熊通 (当东周时,杀侄自立。在位三十七年时称王,史称楚 武王,为楚称王之始。此先于楚武王十九年, 春秋 开始记载楚国历史) 楚 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 2.文化 ( 1)居长江流域,物产丰饶 一,重群体,轻个人意识不若中 原之甚;二,受中原文化影响,但相对而言,不拘礼法,喜标新立异;三,物 质生活相对充裕,手工业发达,艺术基础深厚。 ( 2)其俗剽轻,易发怒 ( 史记 贷殖列传 ) 一,开拓 进取;二,感情强烈。 ( 3)信巫鬼,重淫祀 ( 汉书 地理志 ) ( 4)受中原文化影响 大体沿用中原宗法制度与礼制思想。 又如楚悼王之任用吴起。 ( 5)有别于中原的文学传统 一,语言上突破了四言诗的格 局。如 孟子 离娄上 记载的楚歌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二,感情强烈。如 诗经 周南 汉 广 缠绵而热烈, 诗经 中颇为少见。又如刘向 说苑 所载 越人歌 中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句。这是楚译越人之歌,与 楚 辞 如出一辙。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 名平,字原,一字灵均。 ( 1)身世 屈原在离骚中自述生平说: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 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们从中可以推测出他的出生年月 和祖上身世。 ( 2)官职和事迹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说他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事迹: 1. 王甚任之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被疏 远。 起草宪令而为上官大夫所陷害,被怀王疏远,作 离骚 。 3.张仪 之事 (商於之地;丹淅之战;失汉中;秦楚之战,魏攻而齐不救;秦楚议 和;怀王放张仪,屈原谏之;诸侯共击楚)。 4.怀王入秦 (秦昭王与楚 婚,骗怀王入秦。屈原谏止,公子子兰劝行。怀王入楚,死。)。 5.放 逐 (顷襄王即位,子兰之相,屈原遭放逐。 2.楚辞 ( 1)“楚辞”一语的含义 楚辞一语最早见于史 记 酷吏列传。本二义:一、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所写之作;二、把屈 原自己的作品也包括在内。後世一般用第二义。 :诗体 1.楚地特 色(宋 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2.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3.抒情色 彩。 ;作品 屈原、宋玉之作以及两汉人之仿作。 ;诗集。 ( 2)楚辞篇目及流传 楚辞作者及篇目 能够确认为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九歌( 11篇)、天问、九章( 9篇)。其它或 多或少存在争议。 流传: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刘向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 注 三、屈原的作品 (一) 离骚 1.“ 离骚”的含义 古人解之,离有二义:遭(以离同 罹)、别。骚有三义:愁、忧、扰而忧。则离骚之义为遭忧或 因别而忧。今人解之,或以离骚为牢愁、牢骚,如游国恩;或 以之为避忧,如钱锺书。 2.创作年代 据汉人说法,为屈原遭怀王疏远时作 金开诚说,作 于屈原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之间。 。 一说屈原曾在楚怀王时被 放逐汉北,他到鄢郢(今宜城)拜谒先王庙,有感而发。当时三四十 岁。 3.写作离骚时的屈原:( 1)被疏远後又经历了 较多的斗争;( 2)有行动自由;( 3)未离开郢都;( 4) 仍保持继续求索与斗争的精神状态;( 5)四五十岁。 5.离骚的艺术特色 ( 1)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香草、美人) ( 2)浪漫主义精神; 诗经 现实主义 离骚 浪漫主义 ( 3)执着追求,独立不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杰出的政治家形象 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形象 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形象 香草美人 (二)九歌 1.九歌的来源与功用 关于九歌来源的说法有二: ( 1)夏启得之于天。山海经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 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 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注云:“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 以下用之也。”这是九歌作为祭神用曲的神话化。 娱神之用。 ( 2)以 九歌 歌“九功”之德。 左传 文公七年 : “ 夏书 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 九歌 ,勿使坏。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 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这是晋 郤缺对赵宣子说的话。 这是儒家将 九歌 礼乐化的解释。 教化 之用。 2.屈原与九歌 ( 1)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者,屈原之所 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 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 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其要点为: 九歌为屈原所作。 九歌本为楚国沅、湘间祭祀娱神用曲,屈原 流放此间时据以改编。 屈原改编九歌的目的:一、原词鄙陋,改作 以使雅驯;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3.九歌的内容与读法 ( 1)九歌的篇目及分类 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 司命东君。 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送神曲:礼魂。 ( 2)前人关于诸神“夫妻神”“配偶神”的说法 闻一多楚辞校补:二湘一对;大少司命一对; 河伯、山鬼一对;国殇、礼魂一对;置东君于云中君前,配 为一对。 闻一多说东皇太一礼魂分别为迎神、送神曲。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以二湘,大少司命, 河伯、山鬼,东君、云中君 姜亮夫认为云中君是月神,故与日神 东君配 为四对夫妻。 ( 3)九歌的体制及读法 钱锺书管锥编“巫之一身二任”条:一 巫独唱,“又作师婆又作鬼”,兼神巫两种角色。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兼有对唱与独唱。 天神五篇,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 司命东君,除东皇太一外,都由代表天神的主巫与 代表世人群体的群巫对唱;东皇太一全篇为群巫唱词,是 例外。 地祇人鬼五篇,除河伯外,湘君湘夫人 山鬼国殇中,代表世人的群巫不出现,由代表神鬼的 巫者独唱;河伯中有河伯爱人的唱词,是例外。 (三)九章 1.九章篇目及成书 ( 1)篇目 是屈原不同时期的创作,各自成篇。 怀沙以下四篇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有疑为伪作者,因无可靠理由,难以成立,受到郭沫若、游国恩、陈子展、 马茂元、姜亮夫、汤炳正等楚辞大家批驳。 ( 2)成书 最迟到刘向时,九篇作品已编辑到一起,且有了九章的专 名。刘向九叹 忧苦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句,是关 于九章名称的最早记录。 2.九章主要篇目介绍 ( 1)涉江 ( 2)哀郢 ( 3)怀沙 ( 4)橘颂 橘 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四、屈原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主题: ( 1)感慨国家兴亡、身世浮沉 离骚九章远 游。 ; ( 2)以乐歌鼓舞、宣达民情 九歌。 ; ( 3) 探索真理,挥发哲思 天问。 。 2.艺术特色: ( 1)语言参差错落、舒卷自如 语言上打破了诗经 以四言为主的传统,充分发挥兮字在诗歌中的作用。离骚远 游基本以六言或七言为主,兮字置于两句之间;九歌以五言、 四言为主,兮字置于每句之中;天问橘颂基本是四言句, 除天问外,基本都以兮字构成四言;卜居渔父又别具 一格,句型长短,变化多端,间以散文句法,且不用韵。兮运用 的特色。读如阿,即啊。诗经中就有,原本只在口头,写 成文字被大量删除,楚辞却大胆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 歌感情因素变得更加强烈而浓郁。 ; ( 2)大量运用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的运用,为诗歌创造了瑰异的 气氛,渲染出美妙的意境。神话在屈原作品中,不是作为一般的典故出现的, 而是和诗人真挚的爱国热情,崇高的政治理想,以及深邃的哲理思索,凝结 成血肉连接在一起的。在 离骚 中,屈原驱遣神话人物,在神话世界中自 由翱翔,构成形象鲜明而又充满矛盾的生活画面,深刻表现诗人对理想世界 的向往与理想幻灭的悲哀。 九歌 的主题本身就是神话。但在诗人笔下, 它既是神话,又是现实。如 少司命 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句,感慨的,既是神话中的悲欢离合,也是对人世悲欢离合的高度概 括。 ; ( 3)善用譬喻 王逸 离骚叙 说:善鸟香草,配忠贞;恶禽 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屈原在比喻运用还有创造。如 隐喻格的创造。如 离骚 悔相道之不察句(见吴注 楚辞 第 15 页)。 ; ( 4)沉郁壮丽的风格 五、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别于诗经的文学传统 ( 1)感情炽烈;( 2)个人生命力的张扬 2.象征等艺术手法 3.在文体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